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层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普清 王勇 +5 位作者 王安平 曹治华 宋金辉 黄瓅 周佩洋 王守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9-823,共5页
目的采用64层CT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等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其中有脑缺血性事件患者48例,无脑缺血性事件患者52例;使用64层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结果... 目的采用64层CT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等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其中有脑缺血性事件患者48例,无脑缺血性事件患者52例;使用64层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结果脑缺血事件组共发现斑块113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35.4%、30.1%和34.5%;无脑缺血性事件组共发现斑块78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21.8%、51.3%和26.9%;3种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合性斑块中,两组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分别占64.1%和23.8%,2组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100例中共发现有斑块溃疡的病例10例,其中有脑缺血事件组8例,无脑缺血事件组2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溃疡斑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层CT可以准确地显示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形态学特征;软斑块和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以及溃疡斑块更容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下载PDF
探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超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20期2694-2695,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患有颈椎病的患者80例,分别对患者行X线平片(X-Ray)、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患有颈椎病的患者80例,分别对患者行X线平片(X-Ray)、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合临床表现症状,进行比较影像学分析。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这5种方法的诊断灵敏度都在90%以上,同时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图像各有不同,X线平片检查适用于神经根型的颈椎病检查,CT和MRI检查都适用于脊髓型的颈椎病检查,CTA和MRA检查更适用于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检查。另外还发现针对食道压迫型的颈椎病检查可以采用X线平片检查结合食道造影。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采用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案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缩短临床诊断时间,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下载PDF
曲面体层X线、CT和MRI在髁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9
3
作者 黄国伟 郑吉驷 +1 位作者 张善勇 杨驰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34-439,共6页
目的 分析髁突骨折临床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优缺点,探讨这些方法在髁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统计2002年1月至2013年11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髁突骨折病例共290例(405侧).对405... 目的 分析髁突骨折临床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优缺点,探讨这些方法在髁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统计2002年1月至2013年11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髁突骨折病例共290例(405侧).对405侧行曲面体层X线和CT检查并阅片,按囊内骨折分型(A、B、C和M型)、髁颈骨折和髁突下骨折分类统计;对其中119例174侧MRI阅片,判断关节盘损伤或移位情况.采用SAS 9.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曲面体层X线和CT对髁突骨折诊断的差异,以及不同骨折类型中关节盘损伤或移位的差异.结果 曲面体层X线可检出79.8%(323/405)髁突骨折,其中囊内骨折48.9%(198/405),髁颈骨折20.3%(82/405),髁突下骨折10.6%(43/405).CT诊断出囊内骨折64.0%(259/405)[A型48.7%(126/259)、B型30.9%(80/259)、C型8.1% (21/259)、M型12.4% (32/259)],髁颈骨折24.0% (97/405),髁突下骨折12.1%(49/405).以CT诊断结果为标准,10侧曲面体层X线原诊断为囊内骨折,冠状位CT确诊为髁颈骨折.MRI诊断囊内骨折中关节盘移位94.9%(29/136)[A型中关节盘移位95.3%(61/64)、B型中95.2%(40/42)、C型中89.0%(8/9)、M型中占95.2%(20/21)];髁颈骨折中关节盘移位53.6%(15/28)、髁突下骨折中关节盘移位占60.0%(6/10).囊内骨折关节盘移位和髁颈骨折与髁突下骨折关节盘移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髁颈骨折和髁突下骨折关节盘移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囊内骨折关节盘移位情况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面体层X线可初步诊断髁突骨折,但囊内骨折、细微骨折及骨裂等漏诊率较高,仅可用于髁突骨折的初筛.CT(尤其是冠状位CT)能准确诊断骨折线的位置和骨折块内外向移位角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状突 骨折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
原文传递
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CT特征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9
4
作者 谢玉蓉 唐浩 陈卫国 《疑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756-75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结果 4例表现较大的实性软组织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平扫均表现为以等密度为主,其间夹杂片带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3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内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1例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增高,延迟期强化度减低;4例均可见腹部淋巴结转移。结论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为乏血管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内部坏死广泛,其影像诊断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组织细胞瘤 恶性 肝脏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MRI和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费蕾 刘杰 +1 位作者 白姣 雷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年第14期1075-1077,共3页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和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主动脉夹层病人23例,全部依次进行彩色多普勒、MRI、CT等多项检查,搜集影像学表现和诊断...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和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主动脉夹层病人23例,全部依次进行彩色多普勒、MRI、CT等多项检查,搜集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率等临床资料。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MRI、CT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破口的检出率以及内膜的撕裂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且可床旁操作、实时无创,可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首选检查方法,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彩色多普勒超声 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下载PDF
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黎胜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分别采用核磁共振(MRI)以及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对80例痴呆以及非痴呆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与非痴呆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相比,MRI检查发现血管性痴呆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分别采用核磁共振(MRI)以及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对80例痴呆以及非痴呆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与非痴呆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相比,MRI检查发现血管性痴呆患者额叶、颞叶、顶叶皮层下等部位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增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T检查发现血管性痴呆患者脑梗死总面积以及白质病变发生率显著上升,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痴呆患者脑梗死总发生率以及总面积与其MMSE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老年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总发生率、梗死总面积以及脑白质病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与X线胸片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会光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1470-1472,共3页
目的研究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与X线胸片应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疑似MPP患儿87例(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均行CT、X线胸片检查,以"肺炎支原体(MP)培养阳性"为金标准。比较CT、X线胸片... 目的研究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与X线胸片应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疑似MPP患儿87例(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均行CT、X线胸片检查,以"肺炎支原体(MP)培养阳性"为金标准。比较CT、X线胸片检查MPP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CT检查主要特征与构成比及X线胸片检查影像学表现。结果87例MPP患者经支原体中MP培养结果显示阳性56例,阴性31例;CT检查MPP真阳性48例,真阴性28例;X线胸片检查MPP真阳性39例,真阴性21例;CT检查MPP的灵敏度85.71%、特异度90.32%、准确度87.36%均高于X线胸片检查69.64%、67.74%、68.97%(P<0.05);MPP患儿经CT检查后,肺部均表现异常,其中以支气管管壁增厚为主,占比高达85.71%;经X线胸片检查显示,影像学表现为节段性实质型、间质性润湿型、支气管炎类型、混合型。结论与X线胸片比较,CT检查MPP患儿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较高,且病灶特征呈多样性,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X线胸片 肺炎支原体肺炎 诊断效能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与数字化X线摄影在肺癌患者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8
作者 曹争光 赵丽丽 吴乔洋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15期1848-1850,共3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与数字化X线摄影(DR)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舞钢市人民医院2020年4月—2022年2月就诊的142例疑似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CT及DR检查。以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与数字化X线摄影(DR)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舞钢市人民医院2020年4月—2022年2月就诊的142例疑似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CT及DR检查。以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两种方案影像学特征检出情况,并分析两种方案的诊断效能情况。结果:与DR检查比较,CT检查对肺癌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血管聚集、胸膜凹陷、厚壁空洞、支气管气象征象的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99、12.783、14.525、20.405、19.338、13.078、5.135,P<0.05)。与CT、DR检查单独诊断肺癌比较,二者联合诊断灵敏度及准确率较高,漏诊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52、10.804、14.552,P<0.05);与CT、DR检查单独诊断比较,联合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灵敏度及准确率较高,漏诊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41、8.827、11.241,P<0.05)。结论:CT、DR检查对于早期肺癌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术前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以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纵隔淋巴结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数字化X线摄影
下载PDF
自体骨—髌腱—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的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傅永慧 许正文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0期8-10,共3页
目的观察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测量下自体骨—髌腱—骨(BPTB)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直径的变化。方法对52例(52膝)ACL损伤患者行自体BPTB ACL重建术。分别于术后1、10周、12个月用64层螺旋CT对患膝进行扫描,同时... 目的观察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测量下自体骨—髌腱—骨(BPTB)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直径的变化。方法对52例(52膝)ACL损伤患者行自体BPTB ACL重建术。分别于术后1、10周、12个月用64层螺旋CT对患膝进行扫描,同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胫骨骨隧道关节面下方1 cm、隧道外口上方1 cm及隧道中点的直径,计算骨隧道扩大百分比。结果 52例患者术后1周胫骨隧道扩大11.18%±3.39%,术后10周胫骨隧道扩大25.98%±4.36%,术后12个月为26.24%±4.44%。术后1、10周胫骨隧道扩大百分比相比,P<0.05,术后10周、12个月相比,P>0.05。结论 BPTB ACL重建术后胫骨隧道发生扩大,明显扩大发生在术后10周内,术后10周~12个月骨隧道直径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骨—髌腱—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胫骨 骨隧道经线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下载PDF
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刚 刘明生 +2 位作者 刘仰生 郝俊雄 符礼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第10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7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统计分析不同分型颈椎病的CT、MRI表现特征...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7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统计分析不同分型颈椎病的CT、MRI表现特征。结果:风寒湿型患者的CT表现以曲度发生变化、韧带出现钙化为主;气滞血瘀型以椎间孔、椎间隙变异为主;痰湿阻络型以钩椎增生为主;肝肾不足型以椎间盘突出为主;气血亏虚型的CT影像学特征不明显;MRI表现,气血亏虚型以脊柱滑脱为主,其余四种分型表现不明显。结论: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具有较大差异,将CT及MRI影像诊断技术用于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对于指导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中医分型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在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继刚 王松太 高雪峰 《辽宁医学杂志》 2022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MRI)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A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3例,均行MRI及CT检查,确定颅脑损伤位置及性质,分析DAI患者MRI、CT影像学资料,分... 目的分析磁共振(MRI)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A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3例,均行MRI及CT检查,确定颅脑损伤位置及性质,分析DAI患者MRI、CT影像学资料,分析MRI+CT检出率、DAI检出部位及预后关系、MRI检测结果[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结果 MRI+CT对原发性脑干损伤、DAI检出率高于MRI、CT检查(P<0.05);中脑未见异常患者Barthel指数、DRS评分高于中脑外侧单双侧、中脑腹侧部、中脑顶盖等处检出损伤患者(P<0.05);Barthel指数<40分患者NAA/Cho、NAA/Cr水平低于Barthel指数40~60分及>60分患者,DRS评分≤3分患者NAA/Cho、NAA/Cr水平低于DRS评分4~11分及≥12患者(P<0.05)。结论 MRI联合CT检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可提高DAI检出率,提供详细数据,且可通过分析患者损伤位置评估预后情况,为临床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 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脑梗死CT影像特点及其在肢体康复中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段玲 陈阳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年第2期88-89,共2页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影像学手段。本综述简要介绍脑梗死CT影像特征,并分析CT检查对改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关键词 脑梗死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剑峰 陈小华 +2 位作者 周国锋 汤伟 吴献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801-2803,共3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选择经组织学证实为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17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7例,CT检查15例,CT增强扫描6例,MRI检查8例,4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7例中,病变位于脊柱11例,下颌骨1例,肋骨2例,胸骨1例,胃1例,蝶... 目的探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选择经组织学证实为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17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7例,CT检查15例,CT增强扫描6例,MRI检查8例,4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7例中,病变位于脊柱11例,下颌骨1例,肋骨2例,胸骨1例,胃1例,蝶窦和筛窦1例。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主要表现为轻度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侵入椎管内形成硬膜外肿块,脊髓四周环绕肿块者呈围管征,MRI增强常见脊膜强化征;孤立性浆细胞瘤瘤体内骨小梁残留,发生于脊柱者特征性的影像表现是"微脑"征;髓外浆细胞瘤和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中度到显著强化,MRI可见间隔强化。结论脊柱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发生率最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和MRI联合应用能提高孤立性浆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瘤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在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宗志恩 《临床研究》 2021年第5期141-142,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应用于盆腔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盆腔肿瘤患者114例(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均行CT检查、MR检查,比较CT检查、MR检查及两... 目的探讨磁共振(MR)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应用于盆腔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盆腔肿瘤患者114例(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均行CT检查、MR检查,比较CT检查、MR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14例盆腔肿瘤患者共检出130枚病灶,其中宫颈癌19枚(14.62%)、子宫肌瘤46枚(35.38%)、卵巢囊肿40枚(30.77%)、卵巢癌25枚(19.23%);CT联合MR检查对盆腔肿瘤的诊断符合率93.08%高于CT检查72.31%、MR检查80.77%(P<0.05)。结论MR联合CT应用于盆腔肿瘤患者中,可提高诊断符合率,为针对性治疗的实施提供准确影像学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盆腔肿瘤 病理学检查 诊断符合率
下载PDF
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对脑梗塞患者检出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飞 《甘肃医药》 2020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X-CT)对脑梗塞(CI)患者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我院CI患者139例。均行MRI、X-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MRI、X-CT单独与联合检...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X-CT)对脑梗塞(CI)患者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我院CI患者139例。均行MRI、X-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MRI、X-CT单独与联合检查CI的检出率、平均病灶检出数及大小。结果:139例患者均经DSA检查确诊,发病时间<24h患者,MRI联合X-CT诊断检出率较MRI、X-CT单独诊断高,发病时间24~72h患者,MRI联合X-CT诊断检出率较MRI、X-CT单独诊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间>72h患者MRI、X-CT检查、联合诊断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对比,MRI联合X-CT诊断平均病灶检出数较MRI、X-CT单独检查多,最小病灶直径较MRI、X-CT单独检查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联合X-CT诊断CI检出率较高,且能提高病灶检出数,发现微小病灶,可为临床早期确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脑梗塞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0.45T永磁MRI在膝关节慢性疼痛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成明富 常小娜 +1 位作者 周飞 张雷鸣 《淮海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评价0.45T永磁MRI在膝关节慢性疼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膝关节慢性疼痛患者计68个膝关节的CR平片、29例患者CT横断面容积扫描图像以及68个膝关节MRI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其中43例与关节镜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R检... 目的评价0.45T永磁MRI在膝关节慢性疼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膝关节慢性疼痛患者计68个膝关节的CR平片、29例患者CT横断面容积扫描图像以及68个膝关节MRI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其中43例与关节镜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R检查:阳性27个膝关节,阴性41个膝关节;CT检查(29例计58个膝关节):患侧阳性23个膝关节中,其中关节积液19例、关节内及其周围囊肿7例、半月板损伤5例,关节面增生、硬化17例;阴性6个膝关节;MR检查阳性59个膝关节中,软骨损伤4例、关节积液35例、内侧半月板损伤45例、外侧半月板损伤39例、半月板半脱位5例、关节内及其周围囊肿13例;阴性9个膝关节。关节镜检查(43个关节):软骨损伤2例、关节积液23例、内和(或)外侧半月板损伤共33例、半月板半脱位5例,关节内及其周围囊肿7例等。MRI、CT、CR检查与关节镜检查结果符合率分别为83.72%(36/43)、59.09%(13/22)和11.62%(5/43)。结论低场MRI在明确膝关节慢性疼痛病因方面明显优于CR平片及CT,应列为首选检查方法;引起膝关节慢性疼痛的最主要原因为半月板损伤,其次为关节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慢性损伤 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数码X线摄影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患儿磁共振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特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葛欣 李迎欣 +1 位作者 周虹 王照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8期1505-1507,共3页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磁共振(MRI)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成像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9月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9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RI、CT检查,分析二者成像特点。结果79例疑似病毒性脑...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磁共振(MRI)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成像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9月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9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RI、CT检查,分析二者成像特点。结果79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经MRI检查发现,多发病灶44例,单发病灶10例,共检出病灶127个,直径范围0.3~11.0 cm,其中68个病灶直径≤1.0 cm。经CT检查发现多发病灶35例、单发病灶14例,共检出病灶90个,直径范围0.8~11.0 cm,其中30个病灶直径≤1.0 cm。MRI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漏诊率低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病灶较小且多发,易累及基底核、丘脑、大脑半球及半卵圆中心,MRI检查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微小病灶具有良好检出率,且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漏诊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下载PDF
超声与CT、MRI于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韦华斌 陈坚 +2 位作者 陈碧芬 叶文琳 周爱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第10期127-130,共4页
目的对比超声、CT和MRI用于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的优缺点及各自局限性,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7年3月共计42例CCF患者的超声、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磁共... 目的对比超声、CT和MRI用于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的优缺点及各自局限性,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7年3月共计42例CCF患者的超声、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资料及住院记录做统计分析,评估各自优劣。结果超声的诊断准确度与CT、MRI相似,在临床应用条件与效能方面有差异性表现。结论对于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准确性,彩超与CT、MRI相当,临床应用条件更加宽泛,效率更高,可以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颈动脉海绵窦瘘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CT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有森 鲍海华 +1 位作者 赵希鹏 何明丽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年第5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直接法在显示下肢静脉曲张血管形态及阻塞情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下肢静脉曲张CTV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示血管中,大小隐静脉均曲张60条,交通支及侧枝循环建立,单纯小隐静脉曲张10条,血管栓塞27条。结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直接法在显示下肢静脉曲张血管形态及阻塞情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下肢静脉曲张CTV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示血管中,大小隐静脉均曲张60条,交通支及侧枝循环建立,单纯小隐静脉曲张10条,血管栓塞27条。结论下肢深静脉直接法CT造影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为血管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静脉造影
下载PDF
发育性脑静脉血管畸形5例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2
20
作者 居克举 郭建一 曹化 《疑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760-761,共2页
发育性脑静脉血管畸形(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DVA)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的,又称为脑静脉血管畸形(cerebral venous angioma,CVA),在国外的大样本尸检报告中,其发病率可以达到1%~3%,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可以终身无... 发育性脑静脉血管畸形(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DVA)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的,又称为脑静脉血管畸形(cerebral venous angioma,CVA),在国外的大样本尸检报告中,其发病率可以达到1%~3%,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可以终身无相关症状出现,因而临床报道病例较少;近年来,随着MRI、DSA等先进的影像技术的发展,发现的活体病例逐步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发育性静脉血管畸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