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法国艺术歌曲及其演唱风格 |
俞宜萱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84 |
17
|
|
2
|
孔子诗论“兴观群怨”说新解 |
张节末
|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4
|
|
3
|
论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 |
王秀臣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4
|
读绿原 |
胡洪涛
|
《诗探索》
|
1999 |
3
|
|
5
|
《盐铁论》引诗用诗与西汉昭宣时期《诗经》学 |
龙文玲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6
|
“不歌而诵谓之赋”质疑 |
张宇恕
|
《管子学刊》
|
1991 |
3
|
|
7
|
西周《大武》乐章新论 |
刘全志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8
|
用诗时代的形成及其意义探讨 |
傅道彬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8 |
2
|
|
9
|
观诗、用诗与说诗——先秦时期文学接受的三种方式 |
邓新华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
2000 |
2
|
|
10
|
沈慕韩和他的《红楼百咏》 |
邓方
|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3
|
|
11
|
从“诗乐”到“乐诗”:礼与诗、乐关系的角色演变 |
王秀臣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12
|
咏史诗词与历史教学 |
唐惠忠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1997 |
3
|
|
13
|
引譬连类与诗性思维——从先秦用诗看中国文化诗性特征之形成 |
杨子怡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4
|
《诗》的礼典属性及其传播与接受机制的发生 |
王秀臣
|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5
|
孔子“诗可以怨”之本义及其悖论解读 |
钟明善
廖春艳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6
|
论舒婷的朦胧诗 |
赵威重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
|
|
17
|
辞赋考辨 |
韩雪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2
|
|
18
|
请公平地对待旧体诗歌——给诗歌界的一封公开信 |
刘勋政
|
《求索》
|
1982 |
2
|
|
19
|
空间的跨越——诗歌运动十年(1976—1986) |
谢冕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7 |
2
|
|
20
|
先秦用诗与中国文化的诗性思维 |
杨子怡
|
《诗经研究丛刊》
|
2004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