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筛选产甘露聚糖酶的海洋微生物。方法:采用2216E、海水-高氏一号和海水-PDA培养基对采集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平板透明圈法对菌株进行初筛,并对初筛中HC值较大的菌株通过发酵测酶活复筛;采用16S r DNA序列分析,并结合细胞...目的:筛选产甘露聚糖酶的海洋微生物。方法:采用2216E、海水-高氏一号和海水-PDA培养基对采集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平板透明圈法对菌株进行初筛,并对初筛中HC值较大的菌株通过发酵测酶活复筛;采用16S r DNA序列分析,并结合细胞和菌落形态观察及部分生理生化试验,对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硫酸铵盐析法制备粗酶液,研究甘露聚糖酶作用的酶学特性。结果:从台湾海峡采集的海水和海泥样品中,分离得到细菌467株,霉菌145株,放线菌10株,初筛得到64株有透明圈的菌株,复筛得到菌株B555,其酶活力最高为28.18 U/m L,经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菌株B555所产甘露聚糖酶的最适反应p H为7.0,且在p H 5.0~10.0时较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50~55℃,在55℃时半衰期约为150 min;1 mmol/L的金属离子Ni+、Co2+、Zn2+、Mg2+、Ca2+、Na+、K+、Fe3+、Ba2对酶活力均有抑制作用。在55℃,p H 7.0条件下,该酶对槐豆胶和魔芋粉有很好的底物特异性,Km值分别为4.7和3.33 mg/m L,Vmax值分别为588.23和476.19μmol/(m L·min)。可应用于魔芋甘露低聚糖的酶法制备。展开更多
为提高棕榈粕的饲用价值,本研究评估了12种不同甘露聚糖酶对棕榈粕中甘露聚糖的酶解效果,筛选酶的最适添加量,对比研究了直接发酵组(对照组)、甘露聚糖酶组、发酵菌剂组和甘露聚糖酶+发酵菌剂组的固态发酵效果及在禽和反刍上的体外仿生...为提高棕榈粕的饲用价值,本研究评估了12种不同甘露聚糖酶对棕榈粕中甘露聚糖的酶解效果,筛选酶的最适添加量,对比研究了直接发酵组(对照组)、甘露聚糖酶组、发酵菌剂组和甘露聚糖酶+发酵菌剂组的固态发酵效果及在禽和反刍上的体外仿生消化率。结果表明:在甘露聚糖酶添加量2‰时,8#酶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6.46%(对照组1.9%),还原糖占甘露聚糖的比例由4%提升至14%;对0‰~10‰甘露聚糖酶添加量处理棕榈粕结果表明,在酶添加量8‰时,8#酶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9.9%(对照组2.1%),还原糖占甘露聚糖的比例由4%提升到21%;四种方式处理棕榈粕发酵72 h,结果表明甘露聚糖酶+发酵菌剂组在pH、粗蛋白质(CP)、乳酸、还原糖、酸溶蛋白/粗蛋白质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01);禽和反刍体外仿生消化结果表明,甘露聚糖酶+发酵菌剂组禽的干物质消化率(DDM)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01),反刍体外总产气量相比对照组从20 mL提升至70 m L左右,反刍体外发酵菌体蛋白(MCP)(P<0.001)、NH3-N(P=0.0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8#甘露聚糖酶在添加8‰,发酵菌剂添加2‰获得的发酵棕榈粕在气味和指标上较棕榈粕均有明显提升,同时在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仿生消化评估上均表现出明显优势。展开更多
文摘为提高棕榈粕的饲用价值,本研究评估了12种不同甘露聚糖酶对棕榈粕中甘露聚糖的酶解效果,筛选酶的最适添加量,对比研究了直接发酵组(对照组)、甘露聚糖酶组、发酵菌剂组和甘露聚糖酶+发酵菌剂组的固态发酵效果及在禽和反刍上的体外仿生消化率。结果表明:在甘露聚糖酶添加量2‰时,8#酶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6.46%(对照组1.9%),还原糖占甘露聚糖的比例由4%提升至14%;对0‰~10‰甘露聚糖酶添加量处理棕榈粕结果表明,在酶添加量8‰时,8#酶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9.9%(对照组2.1%),还原糖占甘露聚糖的比例由4%提升到21%;四种方式处理棕榈粕发酵72 h,结果表明甘露聚糖酶+发酵菌剂组在pH、粗蛋白质(CP)、乳酸、还原糖、酸溶蛋白/粗蛋白质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01);禽和反刍体外仿生消化结果表明,甘露聚糖酶+发酵菌剂组禽的干物质消化率(DDM)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01),反刍体外总产气量相比对照组从20 mL提升至70 m L左右,反刍体外发酵菌体蛋白(MCP)(P<0.001)、NH3-N(P=0.0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8#甘露聚糖酶在添加8‰,发酵菌剂添加2‰获得的发酵棕榈粕在气味和指标上较棕榈粕均有明显提升,同时在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仿生消化评估上均表现出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