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态与非情态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楚楚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36-39,55,共5页
在语言学的情态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语言中存在情态与非情态意义的区别。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语言中每一个句子都是情态句,实际上否定了非情态范畴的存在。本文将从传统与功能情态观多维视角,结合英、汉双语实例分析,对否定非情态的观点... 在语言学的情态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语言中存在情态与非情态意义的区别。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语言中每一个句子都是情态句,实际上否定了非情态范畴的存在。本文将从传统与功能情态观多维视角,结合英、汉双语实例分析,对否定非情态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论证在英语和汉语中区分情态与非情态句的合理性。本文指出:情态与非情态是两个彼此依存并相互补充的语义—语法范畴,构成了一个由现实至非现实的语义连续统。情态与非情态之间的语义对比,区分了说话人对现实情境的客观陈述与对非现实情境的主观判断,而两者之间的语义转化与融合,可以解释诸如"否定"、"习惯"、"将来"等混合情态意义,甚至还能构建出像"现实情境的非现实性"或"非现实情境的现实性"这样复杂的矛盾概念。然而,每句皆情态的情态泛化观只会使情态陷入无法有效界定的混乱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态/情态 现实/现实 直陈句
下载PDF
汉语(非)现实范畴的显赫性与扩张性——跨语言原型范畴化视角 被引量:12
2
作者 于秀金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0-692,800,共13页
本文提出跨语言(非)现实(realis/irrealis)和时-体-情态之间的显赫(mightiness)非均衡性假设,试图通过论证(非)现实为汉语的显赫范畴且具扩张性,来阐释汉语时-体-情态的形式纠缠问题,并初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本研究结论如下:1)人类... 本文提出跨语言(非)现实(realis/irrealis)和时-体-情态之间的显赫(mightiness)非均衡性假设,试图通过论证(非)现实为汉语的显赫范畴且具扩张性,来阐释汉语时-体-情态的形式纠缠问题,并初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本研究结论如下:1)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范畴化在(非)现实范畴中产生原型效应和层级系统,(非)现实的原型范畴在不同语言中有别,时-体-情态三个基本层次范畴以家族相似性聚合在(非)现实这一更高层次范畴下。2)(非)现实和时-体-情态之间存在显赫非均衡性,该假设具有跨语言普适性。当(非)现实为非显赫范畴时,下位层级上时-体-情态中任一范畴在不同语言中都可能成为显赫范畴;当(非)现实本身显赫时,时-体-情态中任一范畴倾向于非显赫。3)汉语中(非)现实是一个显赫范畴,而时-体-情态均为非显赫范畴,领属/存在范畴是汉语显赫(非)现实进行扩张的非原型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现实 时-体-情态 范畴化 显赫性 扩张性
原文传递
情态屈折语假设与二分时非兼容的跨语言视角 被引量:7
3
作者 于秀金 张辉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时-体-情态的表达形式跨语言倾向无明显界限,本文以该视角审视情态屈折语假设所持的英语二分时论。研究发现:1)隐性情态屈折语和二分时并存不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显性情态屈折语和二分时并存无法涵盖will/shall的将来时-将行体和现在时... 时-体-情态的表达形式跨语言倾向无明显界限,本文以该视角审视情态屈折语假设所持的英语二分时论。研究发现:1)隐性情态屈折语和二分时并存不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显性情态屈折语和二分时并存无法涵盖will/shall的将来时-将行体和现在时-将行体两种解读;2)从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语法化倾向和英语显赫时的历时扩张看,言者预期/预测情态源于将来时,将来意义(将行体)不可能源于言者预期/预测;3)跨语言(非)现实不是单一情态范畴,其与时-体-情态之间存在显赫非均衡性;在(非)现实范畴化程度高的语言中,现实和非现实标记呈互补分布。英语(非)现实的范畴化程度低,若说will/shall是非现实专有标记而现实标记缺失也不支持英语无将来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分时 时-体-情态 库藏类型学 语法化 现实/现实
原文传递
光杆名词主语指称解释的情态动因
4
作者 张寒冰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9,共11页
汉语光杆名词具有多种指称可能,主语位置上光杆名词的指称语义与其所在的情态环境之间具有显著的、系统的同现规律。具体表现为:典型的光杆名词主语表类指必须出现在非现实句中,典型的光杆名词主语表定指必须出现在现实句中,光杆名词主... 汉语光杆名词具有多种指称可能,主语位置上光杆名词的指称语义与其所在的情态环境之间具有显著的、系统的同现规律。具体表现为:典型的光杆名词主语表类指必须出现在非现实句中,典型的光杆名词主语表定指必须出现在现实句中,光杆名词主语指称属性从类指到定指的连续统伴随着句子环境从非现实到现实的连续统,在连续统的不同阶段,句子谓语呈现出相应的不同表现。指称是命题的核心成分,情态是命题的限定成分,它们之间具有同现互动关系;对于指称研究而言,如果仅把视线局限于事件句,很多现象都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把现实句与非现实句两相照应,则可能得到更有效、更系统的观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杆名词主语 定指/类指 情态 现实/现实
原文传递
跨语言(非)现实与时—体—情态的范畴关联及显赫性格局 被引量:3
5
作者 于秀金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22,共14页
语言类型学界在跨语言现实/非现实的语义内容和范畴地位上尚有争论,无论将现实/非现实只看作情态范畴还是认为现实/非现实不是跨语言有效范畴的观点均有偏颇。本文主张现实/非现实是类型学中的有效范畴。从认知范畴化的角度讲,跨语言现... 语言类型学界在跨语言现实/非现实的语义内容和范畴地位上尚有争论,无论将现实/非现实只看作情态范畴还是认为现实/非现实不是跨语言有效范畴的观点均有偏颇。本文主张现实/非现实是类型学中的有效范畴。从认知范畴化的角度讲,跨语言现实/非现实是时—体—情态三个范畴的上位范畴,不同语言中显赫现实/非现实的原型义倾向与时—体—情态中的一个或多个范畴关联,即个别语言显赫现实/非现实的个性原型义都分布在时—体—情态这个共性概念空间中。本文建立了跨语言现实/非现实与时—体—情态的逻辑关联模式和标记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跨语言现实/非现实与时—体—情态的显赫性逻辑格局,逻辑格局的26种显赫性组配中有16种得到验证,涉及到31种语言,另外10种尚待验证。英语是现实/非现实和体—情态均不显赫而时显赫的语言,汉语是现实/非现实显赫而时—体—情态均不显赫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现实 时-体-情态 范畴关联 显赫性格局
原文传递
汉日“忘记”类动词叙实性的对比分析
6
作者 吉田泰谦 袁毓林 《高等日语教育》 2022年第2期1-15,170,共16页
本文在袁毓林(2020c)的基础上,对汉日“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句法语义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文章指出,这两种语言中“忘记”类动词都会发生叙实性漂移(叙实vs.反叙实),而且动词的这种叙实性变化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密切相关。具... 本文在袁毓林(2020c)的基础上,对汉日“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句法语义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文章指出,这两种语言中“忘记”类动词都会发生叙实性漂移(叙实vs.反叙实),而且动词的这种叙实性变化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密切相关。具体地说,当其宾语小句表示现实的事态时(通常采用限定式),“忘记”类动词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表现出叙实功能;当其宾语小句表示非现实的事态时(通常采用不定式),“忘记”类动词蕴涵其宾语小句为假,表现出反叙实功能。也就是说,汉日“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跟其宾语小句在语义上的现实性与句法上的限定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在受到否定修饰时,叙实和反叙实用法的汉日“忘记”类动词都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这种宾语小句都是现实性的。在受到情态修饰时,汉日“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与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是两可的,具体情况由句中的标记性词语、上下文、甚至背景知识来决定。当汉日“忘记”类动词的宾语小句以疑问形式出现时,往往表示现实的事态,于是“忘记”类动词具有叙实的语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日“忘记”类动词(“忘记”「忘れる」) 叙实/反叙实 叙实性漂移 现实/现实 限定/限定
原文传递
语言类型学中现实/非现实的原型范畴化与显赫性
7
作者 于秀金 吴春相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6,111,共8页
本文梳理学界对跨语言现实/非现实范畴的争论,重新构建跨语言现实/非现实的理论系统,并在不同语言中进行验证。本文主张现实/非现实是语言类型学中超越情态范畴的有效范畴。从表达形式上看,其语法化程度因不同语言而有别,分为现实/非现... 本文梳理学界对跨语言现实/非现实范畴的争论,重新构建跨语言现实/非现实的理论系统,并在不同语言中进行验证。本文主张现实/非现实是语言类型学中超越情态范畴的有效范畴。从表达形式上看,其语法化程度因不同语言而有别,分为现实/非现实显赫和不显赫两种类型;从语义上看,显赫现实/非现实范畴和时-体-情态三个范畴构成一个原型范畴化层级,该层级可在世界语言现实/非现实与时-体-情态的显赫性分布上得到验证,显赫现实/非现实的原型在不同语言中有差异。英语是现实/非现实不显赫而时范畴显赫的语言,显赫时范畴具有向不显赫情态范畴扩张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现实 时-体-情态 原型范畴化层级 显赫性 语言类型学
下载PDF
彼得·威尔导演风格刍议
8
作者 张小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03-105,共3页
彼得·威尔导演在好莱坞商业电影范式下开辟出了独具个人风格的叙事策略,他所执导的电影作品看似故事背景截然不同,却有许多隐藏的共通特征。这些特征乍看隐于不言,实则草蛇灰线,当这些特征印迹集于一身之时,彼得·威尔的导演... 彼得·威尔导演在好莱坞商业电影范式下开辟出了独具个人风格的叙事策略,他所执导的电影作品看似故事背景截然不同,却有许多隐藏的共通特征。这些特征乍看隐于不言,实则草蛇灰线,当这些特征印迹集于一身之时,彼得·威尔的导演风格便清晰可见起来。本文主要以《死亡诗社》《楚门的世界》《怒海争锋》这三部影片为例,通过对其显著特征的归纳、总结,略陈浅见,试析彼得·威尔的导演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现实 困境 孤独 精神
下载PDF
新媒体传播下传统文化的复兴——以故宫的网红化生存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倩 《声屏世界》 2020年第5期11-14,共4页
故宫作为中国的符号象征,具有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那么新媒体技术传播下这样一个无围墙的网络故宫世界到底是现实的还是非现实的,它以何种形式、形象存在于网络世界又为何如此受推崇,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是否能够可效仿,如何界定、重... 故宫作为中国的符号象征,具有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那么新媒体技术传播下这样一个无围墙的网络故宫世界到底是现实的还是非现实的,它以何种形式、形象存在于网络世界又为何如此受推崇,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是否能够可效仿,如何界定、重新解构历史与"恶搞"的界限,特色传统文化发扬之路前景如何,这些均是文章研究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 传统文化复兴 现实现实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新型美学原则的兴起
10
作者 陈静 《咸宁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95-96,108,共3页
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相应变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 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相应变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以图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贴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显示出其新质,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所建立起来的无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也彰显了它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现实 文化工业 图像化 平面化 功利性
下载PDF
融媒体视阈下的新水墨艺术研究
11
作者 刘东方 《艺术评鉴》 2020年第23期168-171,共4页
融媒体时代促进了新领域、新业态的兴起,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新文化。本文旨在对融媒体时代下的新水墨绘画及数字化发展进行梳理、比较与思考,从而为水墨绘画加快发展提供学理依据。那么融媒体技术传播下的水墨世界到底是现实的还是非现... 融媒体时代促进了新领域、新业态的兴起,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新文化。本文旨在对融媒体时代下的新水墨绘画及数字化发展进行梳理、比较与思考,从而为水墨绘画加快发展提供学理依据。那么融媒体技术传播下的水墨世界到底是现实的还是非现实的,它以何种形式、形象与现实交叉,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融媒体传播下传统文化发扬之路前景如何,均是文章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传统文化 水墨艺术与现实的交叉现实现实
下载PDF
论英语情态动词动力情态的主观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楚楚 《山东外语教学》 2007年第2期58-66,共9页
本文通过在Langacker的精致认识与动态演变模式中增设“已知现实”与“非已知现实”之区分,阐释了动力情态can所谓“非情态用法”的情态属性;并在Palmer,Coates和Perkins等学者语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Halliday的功能语法情态理论勾... 本文通过在Langacker的精致认识与动态演变模式中增设“已知现实”与“非已知现实”之区分,阐释了动力情态can所谓“非情态用法”的情态属性;并在Palmer,Coates和Perkins等学者语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Halliday的功能语法情态理论勾画出一个从主观情态到客观情态再到非情态客观意义的连续体;文章指出,约束情态动词的语法潜规——“判断条件”证明了情态动词主观情态的合理性,从而从不同的语法视角实证性地论证了英语情态动词动力情态的主观性与情态性,同时也批驳了将时态、体态及评价等纳入情态体系的情态范畴扩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情态 已知现实/已知现实 判断条件
下载PDF
基于Appl结构对两类汉语双宾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志刚 《南开语言学刊》 CSSCI 2011年第2期84-95,187,共13页
"送"类和"吃"类双宾句句法表现差异的语义根源可归因于现实性领属关系和非现实性领属关系;二者的句法构造应该分属H-Appl结构和L-Appl结构。结合当代句法学理论的最新进展,本文提出H-Appl形成语段,而L-Appl不能形... "送"类和"吃"类双宾句句法表现差异的语义根源可归因于现实性领属关系和非现实性领属关系;二者的句法构造应该分属H-Appl结构和L-Appl结构。结合当代句法学理论的最新进展,本文提出H-Appl形成语段,而L-Appl不能形成语段的假设,并据此为两类汉语双宾句式不同变体的(不)合法性提供原则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结构 双宾句式 现实性/现实性领属关系 语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