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半干旱区玉米马铃薯轮作一膜两年用栽培技术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红丽 马一凡 +2 位作者 侯慧芝 于显枫 张绪成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第2期86-88,共3页
从播前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适时收获、收获后地膜保护等方面总结出了西北半干旱区玉米马铃薯轮作一膜两年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 西北半干旱区 玉米-马铃薯轮作 一膜两年用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宁南山区缓坡地土壤团聚体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雷金银 何进勤 +5 位作者 雷晓婷 周丽娜 余建军 纪立东 张慧 路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5-250,共6页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宁南山区缓坡耕地轮作体系土壤团聚体特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2015—2016年期间,开展了玉米-马铃薯轮作条件下传统平作(CK)、垄沟不覆膜(NH)、垄沟半覆膜(HP)和垄沟全覆膜(WP)4种不同耕作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宁南山区缓坡耕地轮作体系土壤团聚体特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2015—2016年期间,开展了玉米-马铃薯轮作条件下传统平作(CK)、垄沟不覆膜(NH)、垄沟半覆膜(HP)和垄沟全覆膜(WP)4种不同耕作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对表层0~20 cm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影响均较为显著,对20~40 cm土层影响不显著;CK、WP和HP处理下0~20 cm土层范围内均为>5 mm和2~5 mm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高,而NH处理下为1~2 mm和0.5~1 mm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高,分别为16.25%、13.38%。CK处理下>5 mm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占比为30.99%,显著高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而NH处理下1~2 mm、0.5~1 mm和0.25~0.5 mm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水稳性团聚体则表现为各处理>5 mm所占比例急剧下降。CK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含量为1.96%。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在NH、HP和WP处理下表层0~20 cm和底层20~40 cm显著低于CK,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稳定率均高于CK。不同耕作措施表层0~20 cm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形维数低于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由低到高的顺序均为:CK<HP<WP<NH,分别为2.65,2.66,2.67,2.69和2.80,2.85,2.86,2.87。团聚体分形维数与水稳性团聚体MWD和稳定率具有一致性。相对于CK,NH、HP和WP分别增加产量10.5%、13.3%和39.2%。由此可知,农田耕作措施通过改变地表微环境能够影响土壤团聚结构的组成及其稳定性。同时,NH在改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方面占优,但其增产作用并不突出,这种不同步性表明良好的土壤团聚体构建是长期持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玉米-马铃薯轮作 作物产量
下载PDF
旱地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模式对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与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静 李红霞 张天佑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1,46,共4页
研究了常规覆膜种植(M1)、全膜覆盖双垄沟播"一膜用二年"种植(M2)、全膜覆盖双垄沟播"一膜用一年"种植(M3)3种覆膜种植模式对土壤纤维素分解菌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M1相比,M2、M3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 研究了常规覆膜种植(M1)、全膜覆盖双垄沟播"一膜用二年"种植(M2)、全膜覆盖双垄沟播"一膜用一年"种植(M3)3种覆膜种植模式对土壤纤维素分解菌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M1相比,M2、M3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分别提高了22.96%、10.76%,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提高了43.35%、21.14%;随深度的加深,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和纤维素分解酶活性均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马铃薯轮作 旱地 全膜覆盖 双垄沟播 纤维素分解菌 纤维素分解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