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杆菌O120 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及特异分子标识的鉴定
1
作者 李雅玥 王威 +1 位作者 王荃 王磊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23-628,共6页
目的完成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O120 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筛选和鉴定检测用特异分子标识。方法利用鸟枪法进行O-抗原基因簇序列的测定,进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现基因并预测基因功能,利用PCR方法筛选针对大肠杆菌O120特异基因和特异引物,... 目的完成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O120 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筛选和鉴定检测用特异分子标识。方法利用鸟枪法进行O-抗原基因簇序列的测定,进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现基因并预测基因功能,利用PCR方法筛选针对大肠杆菌O120特异基因和特异引物,利用基因芯片方法筛选特异探针。结果O-抗原基因簇序列全长12 485 bp,共含有10个基因:dTDP-鼠李糖合成途径基因(rmlB、rmlD、rmlA和rmlC),O-抗原转运酶基因(wzx),O-抗原聚合酶基因(wzy),3个糖基转移酶基因和1个功能未确定的基因。另外筛选和鉴定了2个特异基因、4对特异引物和6条特异探针,在模拟样品的鉴定中得到验证。结论多种特异分子标识可从样品中特异地检测出大肠杆菌O120,具有快速、灵敏和准确进行分子分型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20 O-抗原基因簇 特异基因 特异探针
原文传递
用Y染色体特异DNA标志检测异性别骨髓移...
2
作者 张萍 王申五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1期574-576,共3页
关键词 骨髓移植 Y染色体 特异探针
原文传递
细胞核原位杂交识别异性别骨髓移植后受者有核细胞的来源
3
作者 张萍 田新霞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576-578,共3页
采用生物素化的Y染色体特异探针进行细胞原位杂交法对9例异性骨髓移植(BMT)后患者进行分析,含有Y染色体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有一黄绿色荧光点,以此识别受者体内的细胞来源,进而判断骨髓移植后的嵌合程度。
关键词 Y染色体 特异探针 骨髓移植
原文传递
用双特异探针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微型原甲藻 被引量:5
4
作者 蔡青松 李荣秀 +2 位作者 甄毓 米铁柱 于志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7-133,共7页
针对微型原甲藻核糖体大亚基和小亚基RNA分别设计了大亚基探针(LSU probe)和小亚基探针(SSU probe),发展了对微型原甲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双特异探针技术.分析数据表明针对微型原甲藻核糖体大亚基RNA的LSU probe能够特异地将微型原... 针对微型原甲藻核糖体大亚基和小亚基RNA分别设计了大亚基探针(LSU probe)和小亚基探针(SSU probe),发展了对微型原甲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双特异探针技术.分析数据表明针对微型原甲藻核糖体大亚基RNA的LSU probe能够特异地将微型原甲藻和其他7种微藻分开,而且检测信号的强弱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细胞数呈线性关系;由于针对微型原甲藻核糖体小亚基的SSU probe探针由于与具齿原甲藻存在核酸序列一致性,该探针与具齿原甲藻有严重的交叉反应,但未发现与海洋原甲藻和其他藻的交叉反应.另外,研究还优化了破碎微型原甲藻细胞所需的超声时间以及获得探针的特异性所需的S1酶反应温度.本研究为实现对微型原甲藻海水样品的快速准确监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RNA 特异探针技术 微型原甲藻
下载PDF
小单孢菌属特异寡核苷酸探针的设计及杂交条件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玉梅 李莉 +1 位作者 彭双 闫淑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4-149,共6页
小单孢菌在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寻找新的抗生素的重要来源。为了探索小单孢菌的生态分布和在未培养情况下的生态位,在分离和鉴定一定数量的小单孢菌的情况下利用小单孢菌属的16S rDNA基因同源性,采用ClustalX软件进行序列分析,... 小单孢菌在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寻找新的抗生素的重要来源。为了探索小单孢菌的生态分布和在未培养情况下的生态位,在分离和鉴定一定数量的小单孢菌的情况下利用小单孢菌属的16S rDNA基因同源性,采用ClustalX软件进行序列分析,设计了小单孢菌属的16S rRNA特异寡核苷酸探针Mn1和Mn3两个序列,将这两个序列与GenBank中小单孢和非小单孢菌属的16S rRNA序列进行Blastn比对分析,先在理论上确认Mn1和Mn3对小单孢菌属是特异的。收集小单孢和非小单孢菌株19株,通过原位杂交试验的方法对设计的探针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证明,Mn1能和试验用到的所有小单孢菌属的标准菌株杂交和非小单孢菌均不能杂交;Mn3能和所有小单孢菌属的标准菌株杂交,但也能与链霉菌CGMCC4.891(Streptomyces microflavus)杂交。初步证明Mn1可作为小单孢菌属的特异性探针。并通过杂交条件试验优化了Mn1荧光原位杂交的条件:甲酰胺浓度为30%,溶菌酶处理时间为37℃40min,HCl处理时间为60min,杂交时间为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单孢菌 荧光原位杂交 特异探针设计 杂交条件
下载PDF
双特异探针技术早期检测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突变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曹雨娟 邵珺 +4 位作者 虞瑛青 姚勇 朱靖 田玉景 曹葭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4-1009,共6页
目的:利用DNA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显色探针技术建立一种新型、高灵敏的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早期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方法:选取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患者14例,取静脉血并提取mR NA,建立CRYAB的捕获探针及显色探针。利用... 目的:利用DNA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显色探针技术建立一种新型、高灵敏的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早期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方法:选取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患者14例,取静脉血并提取mR NA,建立CRYAB的捕获探针及显色探针。利用DNA探针,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形成三明治结构(捕获探针-DNA探针-显色探针)检测入选者的血样。1家系6例患者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αB-晶状体蛋白。结果:最佳条件下,双特异探针技术可检测到最低浓度的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的突变基因,各突变位点检测率为99.5%~99.7%;ELISA法检测样本αB-晶状体蛋白上调,阳性率为85.9%。双特异探针技术敏感性更高,检测位点更多,ELISA法仅局限于蛋白检测水平,精确性不高。结论:双特异探针检测技术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重复性高,经济实惠,在临床上用于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探针技术 先天性白内障 晶状体蛋白基因
下载PDF
特异引物PCR和基因型特异探针杂交法在HBV基因分型中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张勇扬 王爱平 +2 位作者 八桥弘 唐勤 石桥大海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49-50,共2页
分别采用特异引物PCR和基因型特异探针杂交(试剂盒)对99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慢乙肝)患者血清HBV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特异引物PCR法鉴定为B型34株,C型59株,D型1株,AB混合型1株,BC混合型3株,未被分型1株;特异探针杂交法鉴定为B型33株,C型61... 分别采用特异引物PCR和基因型特异探针杂交(试剂盒)对99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慢乙肝)患者血清HBV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特异引物PCR法鉴定为B型34株,C型59株,D型1株,AB混合型1株,BC混合型3株,未被分型1株;特异探针杂交法鉴定为B型33株,C型61株,D型1株,BC混合型3株,未被分型1株。两种分型方法一致率为95.96%(95/99)。认为两种分型方法各有优缺点,特异引物PCR法较为适用且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特异引物PCR 基因型特异探针分析
下载PDF
用地高辛标记Y染色体特异探针检测人的性别
8
作者 肖翠英 张思仲 谢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9-22,共4页
采用了一种新的DNA探针非同位素标记方法,即地高辛配基标记人Y染色体特异DNA探针,成功地用于人基因组中男性特异DNA的检测。同时,将此种方法与生物素标记探针方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地高辛配基标记探针方法优于生物素标记。
关键词 地高辛配基 Y特异探针 分子杂交
下载PDF
植物内生细菌XG32菌株16S rRNA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条件优化和特异性验证
9
作者 刘佳 王梅霞 +1 位作者 闫淑珍 陈双林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5,共7页
为了能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来研究植物内生细菌XG32菌株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和分布,利用XG32菌株的16S rRNA中段特异性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用BLAST、DNAclub和Oligo软件设计了一个在理论上具有特异性的探针,在优化该探针的杂交条件基础上... 为了能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来研究植物内生细菌XG32菌株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和分布,利用XG32菌株的16S rRNA中段特异性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用BLAST、DNAclub和Oligo软件设计了一个在理论上具有特异性的探针,在优化该探针的杂交条件基础上,通过与12个亲缘关系相邻和相近的菌株反复杂交来验证探针的特异性.结果显示,XG32探针适宜的杂交条件为:杂交缓冲液中甲酰胺浓度为35%,NaCl浓度为1.2 mol/L,杂交温度为42℃,清洗缓冲液中NaCl浓度为0.02 mol/L;探针与XG32菌株杂交信号明显,与其他菌株均不能杂交.综上所述,设计的探针是XG32菌株的特异性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杂交条件优化 特异探针验证
下载PDF
狩猎、野生动物驯养
10
《中国农业文摘(畜牧)》 2000年第4期51-55,共5页
关键词 野生动物园 人染色体特异探针 蛋白质水平 大熊猫 人工授精技术 中国科学院 畜牧兽医 输卵管液 生产性能 梅花鹿
下载PDF
尖锐湿疣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研究 被引量:39
11
作者 蒋明军 王书崎 +6 位作者 龚向东 余艳华 陈强 高省 尹跃平 韩国柱 孙建方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2-264,共3页
目的采用反向杂交研究尖锐湿疣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方法提取尖锐湿疣新鲜标本的HPVDNA,采用PGMY09/11引物系统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在标记有37种HPV型特异性探针的尼龙膜条带上进行HPVDNA杂交分型。所有DNA... 目的采用反向杂交研究尖锐湿疣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方法提取尖锐湿疣新鲜标本的HPVDNA,采用PGMY09/11引物系统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在标记有37种HPV型特异性探针的尼龙膜条带上进行HPVDNA杂交分型。所有DNA模板采用HPV6和11型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验证。数据经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杂交结果显示201例标本HPVDNA均为阳性,共发现31种HPV基因型,其主要的HPV基因型名称及所占比例分别如下:HPV11(53.7%,108/201)、HPV6(43.8%,88/201)、HPV16(6.5%,13/201)、HPV52(6.0%,12/201)、HPV33和HPVcp6108(均为5.5%,11/201)、HPV42(5.0%,10/201)等。60.2%(121/201)的标本由单一型HPV感染,39.8%的标本由混合型HPV感染。HPV6和11型特异性引物PCR结果显示HPV6和11的阳性率分别为45.8%和56.2%,与杂交结果比较,一致性分别为98.5%和96.5%,资值分别为0.97和0.93,P值均<0.001。结论至少有31种HPV基因型与尖锐湿疣相关。HPV11阳性率最高,HPV68、40、54、67、73、82、35、64和83在尖锐湿疣中少见,HPVcp6108在尖锐湿疣中首次发现,且阳性率较高(与HPV33并列第5位)。HPV26、69、70、71、72和IS39可能与尖锐湿疣不相关。尖锐湿疣中单一型和混合型HPV阳性率分别为60.2%(121/201)和39.8%(80/2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 分型研究 聚合酶链反应(PCR) 皮损 HPV基因型 HPVDNA 特异性引物 HPV感染 HPV6 DNA杂交 特异探针 PCR产物 PCR检测 DNA模板 HPV11 阳性率 感染状况 反向杂交 软件分析 结果比较 首次发现
原文传递
鸡致病性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特异性核酸探针交叉斑点杂交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崔治中 赵鹏 +2 位作者 孙淑红 王鑫 李文平 《中国兽药杂志》 2011年第8期5-11,共7页
用特定引物通过PCR合成了经地高辛标记的鸡致病性外源性及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特异性核酸探针,通过交叉斑点分子杂交,这些探针将可用于检测病料样品中致病性外源性禽白血病毒特异性核酸的存在。利用此试剂盒,对从病料组织样品中提取的基... 用特定引物通过PCR合成了经地高辛标记的鸡致病性外源性及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特异性核酸探针,通过交叉斑点分子杂交,这些探针将可用于检测病料样品中致病性外源性禽白血病毒特异性核酸的存在。利用此试剂盒,对从病料组织样品中提取的基因组DNA作交叉斑点分子杂交或对提取的DNA用相应引物扩增后的PCR产物作交叉斑点分子杂交,可在24~36 h内完成检测并报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致病性外源禽白血病病毒 鸡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 特异性核酸探针 PCR 交叉斑点分子杂交 试剂盒
下载PDF
应用种特异性D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系统性曲霉感染 被引量:11
13
作者 马蕾 李若瑜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原位杂交技术(ISH)特异性检测系统性曲霉感染临床标本的可行性。方法以对烟曲霉高度特异的碱性蛋白酶基因片段作为种特异性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制备,并以地高辛标记,与16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疑为系统性曲霉感... 目的探讨应用原位杂交技术(ISH)特异性检测系统性曲霉感染临床标本的可行性。方法以对烟曲霉高度特异的碱性蛋白酶基因片段作为种特异性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制备,并以地高辛标记,与16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疑为系统性曲霉感染的临床组织标本中的靶DNA杂交。结果16例可疑曲霉感染标本13例阳性,其他真菌感染组织均为阴性。结论该技术可以敏感、特异地检测出组织中曲霉的感染。由于此探针是烟曲霉特异的,并与黄曲霉有一定的同源性,推论应用该DNA探针可以筛选出临床常见的这两种曲霉的感染,适用于临床曲霉感染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性DNA探针 原位杂交技术 系统性曲霉感染 分子生物学 诊断
原文传递
用AFLP片段构建甘蔗祖亲种特异DNA探针 被引量:6
14
作者 庄南生 郑成木 +2 位作者 王英 黄东益 高和琼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8-23,共6页
应用AFLP标记技术获得了甘蔗祖亲种的AFLP特异片段487条,对部分AFLP特异片段进行斑点杂交与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有5个可作为甘蔗属特异探针(a44,a59,b60,e42,d19),2个可作为斑茅特异探针(f08,f16)。利用这些特异探针对参试的30份甘蔗... 应用AFLP标记技术获得了甘蔗祖亲种的AFLP特异片段487条,对部分AFLP特异片段进行斑点杂交与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有5个可作为甘蔗属特异探针(a44,a59,b60,e42,d19),2个可作为斑茅特异探针(f08,f16)。利用这些特异探针对参试的30份甘蔗种质进行了血缘测验,能较好地检测出这些种质的基因组构成。其中:崖城73/512、崖城57/25和崖城62/703份种质的血缘与系谱记录不符,均只含甘蔗属血缘而不含斑茅血缘;崖城96/46既含甘蔗属血缘,又含斑茅血缘,因而是甘蔗属与斑茅种杂交的真杂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片段 构建技术 甘蔗 亲种 特异DNA探针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TAI-27中附加染色体的显微切割及特异性探针的筛选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靫 卢一凡 +3 位作者 邓继先 李滨 张学勇 刘广田 《中国科学(C辑)》 CSCD 1999年第2期174-179,共6页
试验以长穗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 ,与普通小麦 中间偃麦草TAI 2 7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 ,表明有 4条与长穗偃麦草同源的染色体 ;以P .stipifolia (St)基因组DNA为探针 ,有 4条与St同源的染色体 .这说明TAI 2 7中有 4条St染色体 .TAI 2 7... 试验以长穗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 ,与普通小麦 中间偃麦草TAI 2 7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 ,表明有 4条与长穗偃麦草同源的染色体 ;以P .stipifolia (St)基因组DNA为探针 ,有 4条与St同源的染色体 .这说明TAI 2 7中有 4条St染色体 .TAI 2 7是异代换 附加系 .对TAI 2 7中附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进行显微切割 ,并建立其微克隆库 ,从中筛选获得了中间偃麦草的特异性探针 ,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为一新序列 .这为进一步筛选抗病、抗逆和优质基因打下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染色体 显微切割 特异探针 小麦
原文传递
黑麦通用特异性DNA探针的筛选 被引量:7
16
作者 任如意 肖志敏 李集临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2-385,共4页
为了筛选出鉴定小麦背景下黑麦成分的通用特异性引物,选用胜利黑麦、八倍体小黑麦新麦73、六倍体小黑麦哈师209、普通小麦s165、中国春为试验材料,利用国内外发表的黑麦特异性DNA探针引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了电泳检测。结果表明,在选用... 为了筛选出鉴定小麦背景下黑麦成分的通用特异性引物,选用胜利黑麦、八倍体小黑麦新麦73、六倍体小黑麦哈师209、普通小麦s165、中国春为试验材料,利用国内外发表的黑麦特异性DNA探针引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了电泳检测。结果表明,在选用的6对引物(NOR-R1、AF1/AF4、PASW、pSC19.1、pSC20H、pSC10C)中只有4对引物即pSC20H、pSC119.1、AF1/AF4、NOR-1R在黑麦和小黑麦DNA中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扩增片段大小依次为1490、750、1500、300 bp左右,说明这4对引物是黑麦通用特异性DNA探针引物,可以用于在小麦背景下进行黑麦外源种质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 通用引物 特异探针
下载PDF
农药残留检测中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邱梦情 徐青山 +1 位作者 郑守国 翁士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39-3346,共8页
农药直接污染环境和食物,最终被人体吸收。其残留物具有高毒性,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色谱法、气液色谱串联质谱法等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预处理步骤复杂、费时耗力等缺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因具备灵敏度... 农药直接污染环境和食物,最终被人体吸收。其残留物具有高毒性,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色谱法、气液色谱串联质谱法等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预处理步骤复杂、费时耗力等缺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因具备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提供全面指纹信息且对样品无损等优点被视为一种新型农残检测方法,可通过简单提取实现液体或固体样品中痕量农药残留的高效检测。在这篇综述中,主要从SERS的增强基底制备、检测方法以及光谱智能解析三个方面对农药残留SERS检测技术及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提供新的参考。首先,针对SERS增强基底制备,单一的贵金属溶胶纳米颗粒因其"热点"随机、不可控等因素导致稳定性和灵敏性较差,已不能满足痕量农药残留检测。为提高SERS基底的吸附能力使待测物在其表面富集且信号不发生显著变化,对单一贵金属溶胶纳米颗粒进行组装,或加入化学物质、惰性材料等进行修饰制备均一性高的SERS复合基底,保证SERS信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灵敏性。其次,为了实现特异性和高灵敏检测,SERS检测方法不再只以单纯的金、银纳米颗粒作为增强基底,而是逐渐趋向于优化样本前处理技术、化学修饰法制备特异性SERS探针、基底物理结构突破以及动态SERS(D-SERS)检测等方向发展。在获得物质的拉曼光谱后,有效拉曼特征区通常在较短的波数范围内,而光谱数据高达上千维,冗余较多,导致后续分析复杂度增加。SERS光谱智能分析则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型构建,实现数据降维和主要信息提取,进而实现农残的定性与定量。综上,SERS作为一种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为今后的分析检测领域提供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农药残留 特异性SERS探针 动态SERS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植物特异性DNA探针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庄南生 郑成木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7-514,共8页
本文简述了植物特异性DNA探针的种类,介绍了特异性探针的制备方法,主要是特异性DNA序列的分离与筛选,总结了植物特异性DNA探针在种质鉴定、外源染色体识别、核型分析和基因组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 植物 特异性DNA探针 制备 应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半夏、水半夏RAPD分析及构建特异DNA探针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果 白权 +5 位作者 王朝莉 任碧轩 唐恩洁 冯莉 敬保迁 胡为民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74-1375,共2页
目的:建立鉴定半夏、水半夏的分子标记方法。方法:利用22条随机引物,对四川两种半夏、广西两种水半夏基因DNA进行RAPD扩增,并对其差异条带进行测序、标记构建探针和Southern杂交。结果:半夏、水半夏基因DNA之间扩增的差异条带较多。通... 目的:建立鉴定半夏、水半夏的分子标记方法。方法:利用22条随机引物,对四川两种半夏、广西两种水半夏基因DNA进行RAPD扩增,并对其差异条带进行测序、标记构建探针和Southern杂交。结果:半夏、水半夏基因DNA之间扩增的差异条带较多。通过测序、标记构建探针和杂交确认一半夏特异的标记分子。结论:通过RAPD和构建特异DNA探针能准确鉴别半夏和水半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水半夏 RAPD技术 特异DNA探针 SOUTHERN杂交
下载PDF
天津稻基因组分析与特异性探针制作 Ⅰ.水稻育种特异性探针制作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松文 施利利 蔡宝立 《天津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2期1-4,共4页
用PstI酶切水稻总DNA,制作了单拷贝随机探针。用这些探针以及水稻基因组计划提供的不同来源的分子探针进行RFLP分析,获得籼粳特异性以及与某些重要农艺性状密切相关的育种特异性探针。分子标记转变以及相关分析表明。
关键词 水稻 探针 特异探针 分子标记育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