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面观照——博山炉:出土实物与咏物诗的互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翔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95-401,共7页
博山炉是汉代考古中比较常见的器物,汉代以来也有不少歌咏博山炉的文学作品,将这两者互相印证进行研究可以增进对各自的进一步认识。一方面,用"博山"称以山峦形制为特征的熏炉至迟从晋人开始,晚于实物的出现。并且当时还有不... 博山炉是汉代考古中比较常见的器物,汉代以来也有不少歌咏博山炉的文学作品,将这两者互相印证进行研究可以增进对各自的进一步认识。一方面,用"博山"称以山峦形制为特征的熏炉至迟从晋人开始,晚于实物的出现。并且当时还有不少器物也具备这种山峦形制,也可以称为"博山"。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博山炉只是一种精美的实用器物,并非模拟"海上神山"而作。即使放置在陵墓中,也是视死如生的需要,并不出于祈求升仙的目的。另一方面,出土的博山炉实物为准确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南朝咏物诗人在歌咏博山炉的时候,高度融入了自己的审美体验,这种以表现物象美为最终目的的主体创造性,需要文学研究者重新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博山炉 咏物诗 海上神山 物象
下载PDF
具象表现主义绘画的“表现”和“构成形式”研究
2
作者 李宝荀 刘贝贝 《艺术工作》 CSSCI 2023年第4期22-24,共3页
本文对“具象表现主义”这一不同于“表现主义”的特殊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并将其作为研究的中心,以此来剖析对象美对艺术创造的影响和具象表达之间的联系。油画中的“意象”,指的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以写实的静物、景物、人物为对象... 本文对“具象表现主义”这一不同于“表现主义”的特殊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并将其作为研究的中心,以此来剖析对象美对艺术创造的影响和具象表达之间的联系。油画中的“意象”,指的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以写实的静物、景物、人物为对象而进行的描述。具象表现绘画同样蕴含着画家的抽象思想和哲学精神,它不是简单的应物象形,也不是简单的、粗暴的中西绘画的嫁接,它以具体的形象为载体,让物体与艺术形式有了交流的基础。指的就是具象表现的绘画作品,它是一种画家对于真实的物象,通过写实与表现手法,来对其内部进行表现的绘画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油画 抽象艺术 表现主义 具象表现绘画 物象
原文传递
《文赋》与《文心雕龙》的物象美及其哲学溯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迪泳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9-203,共5页
文学的物象表层是由言辞构成的光色美,陆机倡导辞意双美,即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刘勰追求衔华佩实,即文学兼有动人文采和充实内容。文学的物象深层是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之风运动中产生的意象美,《文赋》标举"颐情志于典坟&quo... 文学的物象表层是由言辞构成的光色美,陆机倡导辞意双美,即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刘勰追求衔华佩实,即文学兼有动人文采和充实内容。文学的物象深层是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之风运动中产生的意象美,《文赋》标举"颐情志于典坟",即文学在古籍中涵养情志;《文心雕龙》崇尚"宗经""趣新",即文学在尊崇儒家经典的前提下创造新情趣。两部文论著作的哲学心理是:陆机在华亭鹤唳中与"寻找本真"的海德格尔哲学契合,刘勰在雕琢文心中与"乘物以游心"的道家哲学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赋》 《文心雕龙》 物象 寻找本真 乘物以游心
下载PDF
浅析紫砂壶的物象美感
4
作者 许涛 《佛山陶瓷》 2012年第9期66-66,68,共2页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总是代表一个民族形式、地方特点和个人风格,是表现人的生活感情和各地方的风俗习性,紫砂工艺体现了宜兴人民高尚的文化艺术和优雅的风俗习性。
关键词 紫砂壶 创作内涵 物象
下载PDF
图书馆的物象美与精神文明建设
5
作者 钟金梅 《黄冈师专学报》 1997年第2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图书馆 物象 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心理 情趣
下载PDF
传统中国画中的物象美与笔墨美
6
作者 周文霞 《艺术教育》 2012年第1期112-112,共1页
从传统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来看,不外乎两种审美趋向,那就是物象美与笔墨美的审美追求和表现形式。文章重点对自然物象美的笔意表现和追求自然物象之外的笔墨语境美这两种审美境界展开分析,从作品分析中领略中国画的不同审美特征和审美境界。
关键词 传统中国画 物象 笔墨 笔墨语境
原文传递
让学生体验美的三重境界——以《片片彩霞》一课为例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路径
7
作者 劳亚炯 《中国美术教育》 2024年第1期36-41,共6页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从“形式美的感知与探究”“情感美的感受与体验”“精神美的理解与追求”三方面入手,逐步深化学生的体验,能够增强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 物象 情感之 意蕴之 意识 人文素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