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赤潮藻溶藻菌的筛选鉴定及溶藻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蒋贤龙 乔冰清 +1 位作者 潘知顺 刘雪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29-1138,共10页
为缓解赤潮微藻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性问题,从潮间带泥样中筛选溶藻菌进行生物学特征分析,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及平板划线分离法从浙江舟山桃花岛潮间带泥样分离筛选菌株,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及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 为缓解赤潮微藻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性问题,从潮间带泥样中筛选溶藻菌进行生物学特征分析,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及平板划线分离法从浙江舟山桃花岛潮间带泥样分离筛选菌株,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及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受试对象,通过丙酮法提取、测定叶绿素含量变化从中筛选高效抑制赤潮微藻生长的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检测及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初步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不同pH、发酵时间、添加比例等单因素实验,对菌株溶藻特性和溶藻活性物质特性进行研究。从潮间带泥样中共获得43株菌,以菌株2-1-2抑制效果最佳,经鉴定属于芽孢杆菌属,初步命名为Bacillus sp.2-1-2。溶藻菌Bacillus sp.2-1-2以胞外分泌溶藻物质的方式进行间接溶藻,最适生长pH为7.0±1.0,菌液最佳发酵时间2—4d、最佳添加比例20%;溶藻活性物质耐热性好,对酸碱耐受性佳,但不耐强酸,在pH=10、80℃处理后溶藻率分别可达(90.57±0.43)%和(89.52±0.96)%。对赤潮藻细胞ROS水平与MDA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1)。推测菌株溶藻机制可能为分泌溶藻活性物质间接接触藻细胞,胁迫藻细胞动态氧化平衡失衡,影响藻细胞正常生理状态,藻细胞脂质过氧化破坏了结构完整性使之内容物外泄并逐渐破碎,抑制藻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微 活性
下载PDF
溶藻细菌MS7的分类鉴定及其溶藻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黄晶晶 汪雪婷 +1 位作者 夏赛周 陈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2-637,共6页
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和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的方法,对菌株MS7进行鉴定,并通过溶藻试验测定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藻活性和溶藻方式。结果表明,MS7菌株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和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的方法,对菌株MS7进行鉴定,并通过溶藻试验测定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藻活性和溶藻方式。结果表明,MS7菌株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对铜绿微囊藻具有高效溶藻效果,当菌浓度为108cells/mL,初始藻液叶绿素a浓度为0.7mg/L时,48h溶藻率达到91%。主要通过分泌胞外物质的间接方式溶藻,溶藻物质属于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的非蛋白质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铜绿微囊 活性 菌种鉴定
下载PDF
一株放线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 被引量:6
3
作者 余甜甜 张炳火 +2 位作者 李汉全 过七根 李文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8-63,共6页
从庐山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JXJ 0071,研究了该菌的孢子、菌丝体和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藻活性以及溶藻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放线菌JXJ 0071的孢子和菌丝体均能使铜绿... 从庐山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JXJ 0071,研究了该菌的孢子、菌丝体和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藻活性以及溶藻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放线菌JXJ 0071的孢子和菌丝体均能使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显著降低。该菌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很强的溶藻活性,在藻密度为1.0×107 mL-1的藻液中加入体积分数φ为2%的该菌发酵上清液3,d后溶藻效率达98%。溶藻活性成分主要来自水溶性胞外产物,其对高温、pH和紫外线处理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60℃以下的温度处理发酵液2h,溶藻活性成分的溶藻效率基本不变,保持在95%以上;pH 7.0~9.0条件下,其溶藻效率仍很高,在93.8%以上;经波长为254 nm的紫外线照射2 h,其溶藻效率仍达85.7%。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属链霉菌属,与Streptomyces rectiviolaceus的序列相似性达99%,但JXJ0071与S.rectiviolaceus的部分生理生化特性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数据确定其种一级分类学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铜绿微囊 活性 链霉菌属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涠洲岛海水中可培养细菌的溶藻活性初探
4
作者 黄华林 覃仙玲 +5 位作者 农志文 赖俊翔 苏芯莹 赖海清 黄丹蕾 李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和抗氧化相关酶系统的响应规律,分析甲藻胞外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并通过KEGG和CAZy数据库预测目标菌株合成溶藻物质的能力。结果 从24株细菌中筛选到15株对至少一种甲藻表现出溶藻活性的菌株,总阳性率为62.5%,菌株M026对3种甲藻均表现出显著的溶藻效果。添加10%的M026发酵无菌滤液,共培养3 d后,3种甲藻细胞死亡率均高达95.0%。生理生化响应表明,在M026发酵无菌滤液胁迫下,甲藻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严重,3种抗氧化相关酶(SOD、CAT和APX)活性先增加后下降,且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到藻细胞内溶产物为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类物质。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菌株M026含有溶藻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及多种降解植物细胞壁的酶。结论 菌株M026可作为微生物溶藻菌剂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可培养细菌 活性
下载PDF
放线菌JXJ 0170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肖瑶 田宝玉 张炳火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3-819,899,共8页
本文利用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了放线菌JXJ 0170的分类学地位;根据溶藻圈、叶绿素a含量、藻细胞密度、藻细胞形态和光合作用强度等指标,研究了菌株溶藻活性成分的发酵时间、理化性质、溶藻效率和溶藻方式;并以彭泽鲫和田... 本文利用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了放线菌JXJ 0170的分类学地位;根据溶藻圈、叶绿素a含量、藻细胞密度、藻细胞形态和光合作用强度等指标,研究了菌株溶藻活性成分的发酵时间、理化性质、溶藻效率和溶藻方式;并以彭泽鲫和田螺为指示生物,研究了其对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菌株JXJ 0170是链霉菌属的成员,发酵6天后其上清液溶藻活性最强,2%的剂量下,3天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率达91%以上;溶藻活性成分主要是水溶性物质,对温度和pH处理较稳定,能够导致藻细胞穿孔,抑制其光合作用;其孢子能在藻平板上萌发,并形成溶藻圈,菌丝体也具有很强的溶藻活性,且呈剂量效应,这说明该菌除了具有分泌活性物质而发挥间接溶藻作用外,还具有直接溶藻作用;发酵液对彭泽鲫和田螺没有明显的急性毒性,对野外水华的防治效率为75.80%~93.80%。因此,放线菌JXJ 0170在蓝藻水华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链霉菌 活性 方式 铜绿微囊
下载PDF
溶藻微生物菌群的富集及其溶藻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熊青山 潘秋玲 +2 位作者 王琴 周泽扬 王林玲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0-1144,共5页
为探索行之有效的抑制藻类水华暴发的途径,采集重庆地区蓝藻爆发水域的环境水样,与铜绿微囊藻多次重复共培养富集出具有溶藻能力的高效溶藻液,显示出强而稳定的溶藻能力.通过离心、膜过滤、温度及抗生素因素分析溶藻活性物的主要特性.... 为探索行之有效的抑制藻类水华暴发的途径,采集重庆地区蓝藻爆发水域的环境水样,与铜绿微囊藻多次重复共培养富集出具有溶藻能力的高效溶藻液,显示出强而稳定的溶藻能力.通过离心、膜过滤、温度及抗生素因素分析溶藻活性物的主要特性.结果显示:离心处理该高效溶藻液,3 000 r/min离心5 min便可沉淀溶藻活性物,7 000 r/min离心5 min后上清液便失去溶藻能力;膜过滤处理该高效溶藻液,溶藻活性物不能通过2μm的滤膜;温度处理该高效溶藻液,45℃水浴处理10 min即可使其溶藻活性显著降低,48℃水浴处理10 min便可使其完全失去溶藻能力;抗生素处理该高效溶藻液,加入放线菌酮对其溶藻能力没有影响,加入氯霉素对其溶藻能力稍有影响,加入四环素则丧失溶藻能力,抗生素处理结果说明溶藻活性物不是真菌,革兰氏阳性菌的缺失对溶藻活性的影响要大于革兰氏阴性菌;LB培养基分离的单菌落都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溶藻活性.本研究表明多轮富集的高效溶藻液具有显著稳定的溶藻效果,溶藻液经离心、膜过滤、高温及添加抗生素的结果均显示溶藻因素是细菌,单菌落培养结果说明其溶藻活性依赖于多种细菌组成的微生物菌群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群 高效 活性 铜绿微囊
原文传递
放线菌JXJ-0110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方 李汉全 +1 位作者 杨建远 张炳火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为明确放线菌JXJ-0110及其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和藻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热乙醇法测定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藻细胞数目,并利用16S rDNA的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所在属.结果表明:放线菌JXJ-0... 为明确放线菌JXJ-0110及其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和藻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热乙醇法测定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藻细胞数目,并利用16S rDNA的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所在属.结果表明:放线菌JXJ-0110的菌丝体具有很强的溶藻活性,且呈剂量关系.发酵上清液也具有很强的溶藻活性,藻液(1 ml 1.0×10^7个)中加入2%(体积比)的发酵上清液,3d后叶绿素a的去除率达到88.4%.溶藻活性成分主要为胞外水溶性物质和胞内脂溶性物质.发酵上清液的溶藻活性对高温、pH值和254 nm的紫外线处理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90℃水浴处理发酵上清液2h,叶绿素a的去除率超过82%;pH 6 ~ 10处理发酵上清液2h,叶绿素a的去除率超过82%;紫外线254 nm下照射发酵上清液2h,叶绿素a的去除率为86.4%.16S rDNA基因序列发育分析表明,菌株JXJ-0110属于链霉菌属成员,与Streptomyces shenzhenensis 172115T的序列相似性最高(99.06%).放线菌JXJ-0110及其代谢产物在铜绿微囊藻水华防治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方链霉菌 铜绿微囊 活性
下载PDF
两种产灵菌红素菌株对东海原甲藻和强壮前沟藻的溶藻活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崔玉栋 陈凤娇 +2 位作者 曹常明 莫翠钧 刘福川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4-21,共8页
以两种产灵菌红素菌株Spartinivicinus ruber S2-4-1H和Zooshikella ganghwensis KCTC12044为对象,研究其对两种典型甲藻赤潮物种东海原甲藻和强壮前沟藻的溶藻活性.S2-4-1H产生的环庚基灵菌红素S-1及庚基灵菌红素S-2与两种甲藻混合培... 以两种产灵菌红素菌株Spartinivicinus ruber S2-4-1H和Zooshikella ganghwensis KCTC12044为对象,研究其对两种典型甲藻赤潮物种东海原甲藻和强壮前沟藻的溶藻活性.S2-4-1H产生的环庚基灵菌红素S-1及庚基灵菌红素S-2与两种甲藻混合培养的结果显示,48 h内10μmol/L的S-1对东海原甲藻的溶藻率可高达95%以上,S2-4-1H菌液亦能对东海原甲藻产生有效抑制作用,并在24 h内使藻细胞基本丧失光合作用及光保护能力;但S2-4-1H及两种灵菌红素均未能对强壮前沟藻产生有效抑制.KCTC12044的5%细菌悬液在72 h内有效抑制了东海原甲藻的生长,且藻细胞光合效率在24 h时趋近于零;而5%菌液在72 h内对强壮前沟藻的溶藻率可高达95%以上,且藻细胞光合效率趋近于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灵菌红素 活性 赤潮防治
下载PDF
养殖塘底泥中溶藻细菌的分离及16S rRNA序列分析
9
作者 黄晶晶 陈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6期645-649,共5页
从养殖塘底泥中分离细菌,对其溶藻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有14株菌株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显示出强弱不同的溶藻活性,其中MS7和MT22的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1.0%和73.7%,溶藻活性较强.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 从养殖塘底泥中分离细菌,对其溶藻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有14株菌株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显示出强弱不同的溶藻活性,其中MS7和MT22的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1.0%和73.7%,溶藻活性较强.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14株溶藻细菌中,除了AT菌株为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以外,其他13株均归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铜绿微囊 活性 16S rRNA
下载PDF
两种高效溶藻液中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10
作者 刘佳 熊青山 +3 位作者 李治 党晓群 周泽扬 王林玲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104,共8页
【目的】研究两种高效溶藻液中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方法】采集重庆蓝藻(Cyanophyta)爆发地区的环境水样,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培养,构建出高效稳定的两种溶藻液cq-a和cq-b。通过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两种高效... 【目的】研究两种高效溶藻液中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方法】采集重庆蓝藻(Cyanophyta)爆发地区的环境水样,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培养,构建出高效稳定的两种溶藻液cq-a和cq-b。通过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两种高效溶藻液菌群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并通过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聚类、多样性指数分析,对溶藻液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溶藻液cq-a和cq-b中菌群的总体结构相似:在门分类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菌门(Cyanophy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菌门(Chlorobi)在溶藻液中占优势;在属分类水平上,索氏菌属(Thauera)、红细菌属(Rhodobacter)、噬几丁质菌属(Chitinophaga)和微囊藻属(Microcystis)在两种溶藻液中均占优势,在cq-a中丰度为49.8%,15.4%,2.7%和8.4%,在cq-b中丰度为50.3%,9.2%,10.4%和9.1%。【结论】所构建的重庆地区高效溶藻液中菌群种类丰富、功能菌集中,它们通过抑藻杀藻,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降低水体营养元素含量,共同抑制藻类生长,表现出溶藻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群 焦磷酸测序 活性
原文传递
三株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若干分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燕 潘伟斌 杨丽丽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1-177,共7页
为了探索新分离到的3株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特性,选择了对水华鱼腥藻生长无抑制作用的淀粉培养基培养溶藻细菌。采用透析、乙醇沉淀、有机溶剂萃取、活性炭吸附与解吸等方法对其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溶藻细菌L7的溶藻活性物... 为了探索新分离到的3株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特性,选择了对水华鱼腥藻生长无抑制作用的淀粉培养基培养溶藻细菌。采用透析、乙醇沉淀、有机溶剂萃取、活性炭吸附与解吸等方法对其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溶藻细菌L7的溶藻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小于3.5kD,溶藻细菌L8、L18的溶藻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在3.5kD~7kD之间;3株溶藻细菌的胞外溶藻活性物质不能用乙醇沉淀法完全分离;3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活性物质具较好的亲水性和较强的极性,且都不能被活性炭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细菌 活性物质 分离
下载PDF
一株溶藻菌株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 被引量:17
12
作者 关英红 马军 +1 位作者 雷国元 刘昱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88-1293,共6页
从某湖泊中分离出一株具有溶藻作用的菌株W4,并且研究了该菌株溶解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效果、作用方式以及铜绿微囊藻与溶藻菌株所处生长期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并对溶藻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很好的去除效... 从某湖泊中分离出一株具有溶藻作用的菌株W4,并且研究了该菌株溶解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效果、作用方式以及铜绿微囊藻与溶藻菌株所处生长期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并对溶藻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加入特定量的菌株培养液,8d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可达99.5%.该菌株通过间接作用方式溶解铜绿微囊藻,并且该菌株分泌的抑藻活性物质为非蛋白质类物质.菌株W4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作用受藻细胞所处生长期的影响,但不受该菌株所处生长期的影响.根据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W4菌株为链霉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用 菌株 活性物质
下载PDF
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成份及溶藻机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丽丽 潘伟斌 李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2-75,83,共5页
针对一株具有明显溶藻效果的蜡状芽孢杆菌L7,应用酶制剂对其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成份进行初步判定,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水华鱼腥藻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在微观层面初步探讨菌株L7溶藻活性物质的溶藻机制。菌株L7的主... 针对一株具有明显溶藻效果的蜡状芽孢杆菌L7,应用酶制剂对其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成份进行初步判定,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水华鱼腥藻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在微观层面初步探讨菌株L7溶藻活性物质的溶藻机制。菌株L7的主要溶藻活性物质不是蛋白质、核酸或者脱氧核糖核酸。该溶藻活性物质能破坏水华鱼腥藻细胞的细胞壁,使其细胞质空化,细胞基质外泄,类囊体等结构消失,核物质四散,最终,细胞收缩变形,直至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水华鱼腥 活性物质 机理
下载PDF
溶藻细菌BS03分离、鉴定及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东 安新丽 +2 位作者 傅丽君 林毅 郑天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52,共9页
从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区筛选出一株对产贝毒赤潮原因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tense)具有强溶藻能力的细菌,命名为BS03,通过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探讨了菌株BS03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溶藻特性和溶藻... 从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区筛选出一株对产贝毒赤潮原因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tense)具有强溶藻能力的细菌,命名为BS03,通过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探讨了菌株BS03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溶藻特性和溶藻代谢产物的初步性质.结果发现,菌株BS03属于微泡菌属(Microbulbifer sp.)相似性达99%;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杀藻效果具有一定浓度效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处理浓度越高,溶藻效果越好;菌株BS03对处于不同生长时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都表现出较好的杀藻效果,其中对处于延滞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表现出最佳的杀藻效果,处理96h后,抑藻率达98.17%;不同生长期菌株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溶藻作用无明显差异;菌株BS03通过间接作用方式溶藻,所分泌的胞外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小于1kDa,耐酸碱、具热稳定性,推测为非蛋白质、非核酸和非多糖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活性物质 赤潮 塔玛亚历山大
原文传递
溶藻细菌胞外活性物质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纯敏 潘伟斌 陈岩贽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1-825,共5页
为了探索分离到的溶藻细菌L7胞外活性物质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L7胞外活性物质冻干粉(L7-LPEAC)处理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测定藻细胞的光合作用效率(EPR)以及蛋白质、叶绿素a和丙二... 为了探索分离到的溶藻细菌L7胞外活性物质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L7胞外活性物质冻干粉(L7-LPEAC)处理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测定藻细胞的光合作用效率(EPR)以及蛋白质、叶绿素a和丙二醛(MDA)的含量。L7-LPEAC溶液浓度较低(0.80g/L和1.25g/L)时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其96h、120h的EC50分别为5.75g/L和2.55g/L。当L7-LPEAC溶液浓度≥2.00g/L时,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变化同步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处理72h后,L7-LPEAC溶液浓度分别为2.00g/L,3.13g/L,4.90g/L的浓度组中,藻细胞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浓度组7.67g/L和12.00g/L则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120h后,各浓度组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的相对抑制率均大于60%。使用L7-LPEAC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时,选择适当的投加浓度,既能杀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目标藻类,又能避免对其他藻类产生抑制作用,可以较好地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 毒理 细菌 活性物质
原文传递
溶藻细菌L7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涵之 潘伟斌 马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9-23,共5页
在对溶藻细菌L7所分泌的溶藻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后,通过质谱法、紫外光谱扫描法、红外光谱扫描法以及特征显色法对该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质谱分析出第12#组分中的5种物质分子量分别为243.7,364.0,508.1,602.1,678.7.... 在对溶藻细菌L7所分泌的溶藻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后,通过质谱法、紫外光谱扫描法、红外光谱扫描法以及特征显色法对该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质谱分析出第12#组分中的5种物质分子量分别为243.7,364.0,508.1,602.1,678.7.紫外光谱扫描分析出溶藻细菌L7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可能含有2个共轭的不饱和键.红外光谱扫描和薄层层析特征显色结果显示,其可能含有芳香醛类、氨基酸类、醇类或糖类物质,但一定不含有酚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活性物质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飞 李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7071-7073,7076,共4页
利用溶藻细菌治理水华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间接方式释放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胞外物质是溶藻细菌溶藻的主要方式。总结了国内外在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方面的最新分离进展,探讨了研究的趋势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细菌 活性物质 分离
下载PDF
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性质 被引量:5
18
作者 沈琦 唐晨 +2 位作者 程凯 廖明军 赵以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5,共3页
实验室分离到一株溶藻细菌W5,其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溶藻效果。实验研究了W5菌培养液不同组分的溶藻效果、不同温度加热处理对W5菌培养液溶藻效果的影响,发现W5菌培养液的上清液和菌体沉淀均具有较强的溶藻效果,且加热处理有助于提... 实验室分离到一株溶藻细菌W5,其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溶藻效果。实验研究了W5菌培养液不同组分的溶藻效果、不同温度加热处理对W5菌培养液溶藻效果的影响,发现W5菌培养液的上清液和菌体沉淀均具有较强的溶藻效果,且加热处理有助于提高W5菌培养液的溶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铜绿微囊 活性物质
下载PDF
溶藻细菌及其溶藻活性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萍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6-92,共7页
利用溶藻细菌及其产生的溶藻活性物控制有害藻华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生物控制方法之一。对溶藻细菌类群、溶藻活性物、溶藻作用方式及溶藻机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溶藻细菌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细菌 活性 有害 机制
下载PDF
溶藻细菌应用于生物杀藻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宁华 王琼瑶 程祖强 《净水技术》 CAS 2017年第9期27-33,共7页
溶藻细菌为有害藻类防治提供了新的生物对策,利用溶藻细菌制备生物杀藻剂可成为未来控藻的有效方式。根据现有的研究报道,对溶藻细菌所分泌的部分具有应用前景的溶藻活性物质,以及利用溶藻细菌制备生物杀藻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探... 溶藻细菌为有害藻类防治提供了新的生物对策,利用溶藻细菌制备生物杀藻剂可成为未来控藻的有效方式。根据现有的研究报道,对溶藻细菌所分泌的部分具有应用前景的溶藻活性物质,以及利用溶藻细菌制备生物杀藻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溶藻细菌的开发应用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活性物质 生物杀 应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