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褶子思想,游牧空间——关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设计的访谈 被引量:58
1
作者 徐卫国 《世界建筑》 2009年第8期16-17,共2页
WA:作为本期特约编辑,您是如何组织本期内容的?徐卫国:关于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建筑设计这一主题,先锋建筑师及激进的建筑学院从1990年代中叶开始进行探索,经过10多年的时间,今天已经普及到了世界各地建筑学院的教育以及越来越多的建筑... WA:作为本期特约编辑,您是如何组织本期内容的?徐卫国:关于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建筑设计这一主题,先锋建筑师及激进的建筑学院从1990年代中叶开始进行探索,经过10多年的时间,今天已经普及到了世界各地建筑学院的教育以及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项目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化设计 建筑设计 非线性 褶子 空间 游牧 建筑学院 软件技术
下载PDF
草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 被引量:30
2
作者 任继周 侯扶江 胥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10,共6页
放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与传承草原文化,就应以放牧为核心,建立现代轮牧制度。人、草原、家畜是草原文化的3个基本要素,通过放牧这一基本功能,将草原-家畜-人居耦合成一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系统运行中产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 放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与传承草原文化,就应以放牧为核心,建立现代轮牧制度。人、草原、家畜是草原文化的3个基本要素,通过放牧这一基本功能,将草原-家畜-人居耦合成一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系统运行中产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总体现。其中包含了草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艺术形式、民族性格等,并延伸到政治、军事行为。在草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放牧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生产先进国家都完成了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其转型的主要内涵为以划区轮牧为核心,配合定居点、饮水点、围栏、饲草料、牧民合作社等系统建设,建成人-草地-家畜的草原生态系统,这是保持与传承草原文化的必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 草原文化 划区轮牧
下载PDF
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活泼元素 被引量:27
3
作者 任继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游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草原文化,就要给游牧以适当的地位。游牧是人类最早的仿生学,其合理内核可为农业现代化作贡献,不可一概视为落后而废除。草原文化从徒步游牧到骑马游牧,是一大进步,对人类文化的沟通交融作出了的重大贡... 游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草原文化,就要给游牧以适当的地位。游牧是人类最早的仿生学,其合理内核可为农业现代化作贡献,不可一概视为落后而废除。草原文化从徒步游牧到骑马游牧,是一大进步,对人类文化的沟通交融作出了的重大贡献。一旦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发生系统耦合效应,将产生生态的、经济的巨大变革,从而导致文化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为‘文化造山运动’。草原文化在华夏文化发展史中始终是活泼元素。人类文明将离不开草原文化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 草原文化 农耕文化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凌雪 陈曦 +4 位作者 王建新 陈靓 马健 任萌 习通源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9-225,共7页
本文以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的人骨为研究对象,测定骨中的碳、氮同位素比值,揭示该地区古代先民的食谱特征,探索当时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经济形态等历史信息。研究结果发现:人骨样品的δ13C值分布在-18.96‰^-17.74‰范围内,样... 本文以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的人骨为研究对象,测定骨中的碳、氮同位素比值,揭示该地区古代先民的食谱特征,探索当时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经济形态等历史信息。研究结果发现:人骨样品的δ13C值分布在-18.96‰^-17.74‰范围内,样品的δ15N值均较高,分布在12.64‰~14.33‰范围内,表明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是肉类食物在日常饮食生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肉类的获取应来源于驯养的牛、羊等或部分狩猎所得的鹿等动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来源于大麦、小麦等C3类作物,这与其生活的环境和以游牧为主,农业和狩猎为辅的经济形态密切相关;男性与女性的食物结构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 东黑沟遗址 稳定同位素 食谱结构
下载PDF
参与式文化:文本游牧与意义盗猎——以bilibili弹幕视频网为例 被引量:20
5
作者 别君华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43-44,共2页
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消极受众,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消费更加强调其主动性和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广泛互动。美国文化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界定这种主动参与形成的文化为参与式文化,以UGC(用户原创内容)为代表的参与式文化成为当今网络媒介... 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消极受众,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消费更加强调其主动性和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广泛互动。美国文化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界定这种主动参与形成的文化为参与式文化,以UGC(用户原创内容)为代表的参与式文化成为当今网络媒介文化中不可忽略的方面。近几年兴起的弹幕视频作为参与式文化和开放性文本,邀请消费者积极参与到新内容的创作和传播、分享过程中,强调了互动对话和意义的阐释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参与式 视频网 意义 文本 盗猎 游牧 新媒体时代
下载PDF
川西草地的传统利用——关于游牧的辩驳 被引量:18
6
作者 吴宁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641-647,共7页
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日趋退化,使人们开始从各种角度思考人类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但当追求可持续发展时,自然资源保护本身与相关乡土知识系统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综合各学派观点,界定了游牧、半游牧、山地季节性畜牧... 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日趋退化,使人们开始从各种角度思考人类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但当追求可持续发展时,自然资源保护本身与相关乡土知识系统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综合各学派观点,界定了游牧、半游牧、山地季节性畜牧业和混农季节性牧业等几个与川西草地畜牧业密切相关的概念,描述了游牧现象在全世界的地理分布和川西地区存在的主要类型,并对其生态内核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移动型草地畜牧业是川西藏族牧民对高寒地区环境异质性的适应,是在可持续的框架下利用时间和空间差异对草地进行最大限度利用的生态对策。同时,在牧区普遍存在的以牲畜头数论贫富的表象之下,其本身也是适应高寒地区气候条件非规律性变化的保险策略,类似于动物所采取的"r-对策"。因此,对于牧区的发展来说,深刻地理解游牧体系的传统知识,并将其结合于现代发展规划中,是保证高寒牧区走可持续道路的必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 旧大陆干旱带 川西草地 乡土知识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农耕与游牧:古代中国的两大经济文化类型 被引量:16
7
作者 贺卫光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00-105,共6页
中国古代存在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是与农耕文化相对存在的文化系统。形成两大文化类型的主要原因不仅是生态环境 ,还有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和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中原为“中心”思想。从历史上游牧民... 中国古代存在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是与农耕文化相对存在的文化系统。形成两大文化类型的主要原因不仅是生态环境 ,还有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和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中原为“中心”思想。从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关系的角度而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 游牧 古代 中国 经济文化类型
下载PDF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赖以形成的基本条件 被引量:17
8
作者 谷苞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6,54,共7页
一 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息在我国境内的56个民族都是古老的民族,一向都有各自的族名,同时56个民族还有一个共同的族名——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这个共同的族名,是在近代我国各族人民与侵略我国的资本主义列强进... 一 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息在我国境内的56个民族都是古老的民族,一向都有各自的族名,同时56个民族还有一个共同的族名——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这个共同的族名,是在近代我国各族人民与侵略我国的资本主义列强进行生死搏斗中提出来的,是把中国各族人民作为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提出来的。它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成为了救亡图存的无比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在一百多年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激励着几代的中国各族人民进行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游牧 多民族国家 大统一 少数民族 格局 农业区 各族人民 西南夷 汉政府
原文传递
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研究评述 被引量:13
9
作者 田澍 马啸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6-124,共9页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是与古代中原农耕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采用文化类型分析和多学科研究方法,成果体现在基本概念的厘定、游牧民族的历史与社会...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是与古代中原农耕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采用文化类型分析和多学科研究方法,成果体现在基本概念的厘定、游牧民族的历史与社会、游牧经济、宗教与习俗、游牧生态环境观等方面,对其加以梳理总结,有利于该问题研究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 游牧 游牧文化 游牧经济
下载PDF
游牧的“小农化”及其环境后果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阿江 王婧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63,共9页
1990年代以来,草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试从草原生态系统及农耕生态系统之比较,解释草原环境问题。传统的草原游牧生态系统呈现大空间、水、草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特点,与此相应,牧民终年逐水草集体游牧。农耕生态系统平衡的维系,大... 1990年代以来,草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试从草原生态系统及农耕生态系统之比较,解释草原环境问题。传统的草原游牧生态系统呈现大空间、水、草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特点,与此相应,牧民终年逐水草集体游牧。农耕生态系统平衡的维系,大部分可以在家户层面上进行,呈现小空间、家户组织的特点。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未对农耕系统的生态平衡产生根本性影响,但草场承包制对草原影响深刻。草场承包制将大空间的草原破碎为小空间的家庭牧场,网围栏则使游动之牧业固化在小块土地上,在"公地悲剧"式环境问题解决的同时却引发了"私地悲剧"式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 农耕 草场承包制 草场退化
下载PDF
藏族牧民游牧生活考察 被引量:13
11
作者 南文渊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1999年第1期46-54,共9页
草原部落区域是自然、神与部落的复合体,人与自然生物相互平等,相互依存。因而青海高原藏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既要照看家畜,又要保护草原资源,注重草原生态、文化与畜牧经济的协调,而忽视了谋利经济发展。文章依据田野调查资料,对... 草原部落区域是自然、神与部落的复合体,人与自然生物相互平等,相互依存。因而青海高原藏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既要照看家畜,又要保护草原资源,注重草原生态、文化与畜牧经济的协调,而忽视了谋利经济发展。文章依据田野调查资料,对此作了阐述,并赞颂了与自然相融合的人生价值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游牧 藏族牧民 生态环境 文化
下载PDF
辽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锡厚 《民族研究》 1987年第4期89-96,共8页
辽朝创立了一套与其以前的诸王朝官制有显著差异的新官制:分北、南两个系统,以北面官统治契丹及诸游牧族,以南面官统治汉族及渤海人,“番不治汉,汉不治番,番汉不同治,自古而然”。①在这两套平行的官制系统中各自设有宰相机构。本文试... 辽朝创立了一套与其以前的诸王朝官制有显著差异的新官制:分北、南两个系统,以北面官统治契丹及诸游牧族,以南面官统治汉族及渤海人,“番不治汉,汉不治番,番汉不同治,自古而然”。①在这两套平行的官制系统中各自设有宰相机构。本文试对辽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过程做一初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宰相制度 辽代 南面官 官制 渤海人 契丹 辽朝 《辽史》 汉族 游牧
原文传递
“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秦汉时期边疆思想论略 被引量:7
13
作者 龚留柱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1-5,共5页
“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的两端 ,并被历代王朝各有侧重地付诸实践。它们发源于先秦农业、游牧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对峙 ,秦汉正式形成并用于指导对外政策。秦皇汉武的征伐四边是落实“王者无外” ,但其造成的恶果... “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的两端 ,并被历代王朝各有侧重地付诸实践。它们发源于先秦农业、游牧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对峙 ,秦汉正式形成并用于指导对外政策。秦皇汉武的征伐四边是落实“王者无外” ,但其造成的恶果被儒学思潮加以批判 ,东汉班固正式提出完整的“夷夏之防”理论。以往学术界多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角度肯定前者 ,但今天从文化的角度尤其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来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边疆思想 环境平衡 农耕 游牧 王者无外 夷夏之防 对外政策
全文增补中
三川土族“纳顿”解读 被引量:12
14
作者 文忠祥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9-67,共9页
本文在系统调查三川土族纳顿的基础上,认为纳顿出现在土族先民由游牧转向农耕以后,是一种祈求和庆祝丰收的活动,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本文从信仰体系、农事色彩、组织体系、军事生活的影响、宗族意识、供品、舞蹈、法拉与法... 本文在系统调查三川土族纳顿的基础上,认为纳顿出现在土族先民由游牧转向农耕以后,是一种祈求和庆祝丰收的活动,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本文从信仰体系、农事色彩、组织体系、军事生活的影响、宗族意识、供品、舞蹈、法拉与法师等方面对纳顿进行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族 解读 民族特色 地方特色 信仰体系 组织体系 军事生活 宗族意识 游牧 活动
原文传递
游牧及其改革 被引量:9
15
作者 吉田顺一 阿拉腾嘎日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7-38,共2页
 笔者根据蒙古高原和欧亚内陆草原游牧人的经验总结出游牧的特征即移动性,保持移动游牧的生产方式的根本条件是共同所有和共同使用牧场。游牧业与养畜业的本质区别决定了游牧改革的走向。如果照搬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适合于养畜业的饲...  笔者根据蒙古高原和欧亚内陆草原游牧人的经验总结出游牧的特征即移动性,保持移动游牧的生产方式的根本条件是共同所有和共同使用牧场。游牧业与养畜业的本质区别决定了游牧改革的走向。如果照搬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适合于养畜业的饲养方法来推进牧业现代化,草原将会被破坏,不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 共有共用 保持
下载PDF
和谐是游牧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 被引量:9
16
作者 孟庆国 格.孟和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40-43,共4页
游牧生态文化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游牧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其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渗透着辩证法的智慧和方法。从哲学角度审视和分析游牧生态文化,论述其和谐的内涵和形成的条件,在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原则... 游牧生态文化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游牧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其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渗透着辩证法的智慧和方法。从哲学角度审视和分析游牧生态文化,论述其和谐的内涵和形成的条件,在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原则的同时,着力阐明了遵守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生态文化 和谐 核心内容 游牧
下载PDF
草原游牧文化与民族精神 被引量:12
17
作者 邢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1,共5页
草原游牧文化是草原游牧民族所创造、所传承的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生生不息的文化性格及广博取纳的文化意识永远彪炳于史册。
关键词 游牧 文化 民族精神
下载PDF
长城内外都市文化的融合:游牧和定居的重层都市呼和浩特 被引量:10
18
作者 包慕萍 《北京规划建设》 2006年第4期54-57,共4页
关键词 都市文化 长城 呼和浩特 游牧 定居 农耕文明 交流活动 标志性
下载PDF
诗人唐祈在四十年代 被引量:10
19
《诗探索》 1998年第1期88-110,共23页
我漫步,/在森林中,/听,岁月里,/悠悠的风。/我听到了/远处的山上的钟,/像永久的歌声/上升到天空…… (唐祈:《在森林中》) 据诗人唐祈自己说,这是他写于1936年的第一首诗,收在他的第一本诗集《诗第一册》(1948年上海森林出版社版)中,在... 我漫步,/在森林中,/听,岁月里,/悠悠的风。/我听到了/远处的山上的钟,/像永久的歌声/上升到天空…… (唐祈:《在森林中》) 据诗人唐祈自己说,这是他写于1936年的第一首诗,收在他的第一本诗集《诗第一册》(1948年上海森林出版社版)中,在他的第二本诗集《唐祈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就只见于附录,他的《诗歌回忆片断》里。当时他还在南昌的一个教会中学读书,学校附近有一片树林子,也有一个寺院常敲起钟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年代 十四行 长诗 中国新诗 超现实主义 新边塞诗 游牧 《诗创造》 教会中学 圣者
原文传递
游牧空间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靳铭宇 《世界建筑》 2011年第7期118-121,共4页
本文回顾了游牧空间的思想来源,阐述了其特征与内涵,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的社会性,在城市空间上的表现,最终将其拓展到当今建筑,尤其是数字建筑领域,对建筑学学科的空间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游牧 平滑空间 条纹空间 虚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