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温疫论》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辨证施治方法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萌萌 吴琪 +1 位作者 张新雪 赵宗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5-31,共7页
2019年12月我国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面对这一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该文基于《温疫论》理论,从临床实际出发,对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 2019年12月我国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面对这一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该文基于《温疫论》理论,从临床实际出发,对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传变以及辨证论治进行了解析。根据此次疫情的特点,新冠肺炎的病因为感受"戾气",病机为疫毒遏湿,其传变遵循《温疫论》"表里九传"规律,可分为顺传与逆传,病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阶段性。初期邪伏膜原、疫毒遏湿,应开达膜原、祛湿化浊、宣透疏利;中期病邪可顺传于表,此时应当使用辛凉解表之剂,通过战汗透邪,使邪随汗出,若湿毒入里化热,致肺络受损,腑气不通,里实热结,当通腑泻热,攻下逐邪,给邪以出路;若失治、误治、病邪太过,可致病邪内陷心包,造成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内闭外脱的危重表现,治疗上注意攻补兼施,开闭固脱;恢复期,由于余邪未尽,且热病易伤阴耗气,治疗上不仅要预防余邪反复,更要滋阴补血,恢复正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吴又可提出"祛邪为第一要义、忌妄汗下法、顾护脾胃"三大法则。《温疫论》对"瘟疫"的病因病机、传变和辨证施治有着系统的认识,为后代战胜历次瘟疫提供了宝贵经验,这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辨证施治 表里九传
原文传递
古代辨证方法的研究思路探讨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保延 张志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11,共7页
关键词 古代 辨证方法 中医学 证候
下载PDF
吴有性《温疫论》浅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岳冬辉 苏颖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10,共2页
近年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中医疫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古代温疫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文中对中医疫病学的奠基之作《温疫论》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剖析了吴有性温疫理论及其医学思... 近年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中医疫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古代温疫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文中对中医疫病学的奠基之作《温疫论》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剖析了吴有性温疫理论及其医学思想。希望这些理论能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有性 戾气 体质 治疗
下载PDF
从《温疫论》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宇亮 马利节 +2 位作者 钤培国 郭淑云 李墨航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487-489,共3页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疫病"是感染杂气所致,首次提出杂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流行时间捉摸不定的外感病邪。强调杂气发病类型为"伏而后发",即杂气为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与伤寒六经传变、温病卫...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疫病"是感染杂气所致,首次提出杂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流行时间捉摸不定的外感病邪。强调杂气发病类型为"伏而后发",即杂气为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与伤寒六经传变、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不同,吴又可提出杂气为"邪伏膜原,表里分传",即以膜原为中心,而后出表、入里。故治疗疫病既要扶助正气,亦要祛除邪气。祛除杂气以宣通疏利为本,用药上善用走而不守之大黄,而慎用守而不走之黄连等寒凉药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医药治疗方案遵循了《温疫论》"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之治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杂气 邪伏膜原 表里分传
下载PDF
由达原饮管窥温疫学派治疫要旨 被引量:17
5
作者 林敏 鲁玉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17-1819,共3页
文章结合明代瘟疫流行的历史背景,从《温疫论》原文出发,根据达原饮的立法和运用思路及温疫学派相关论述,认为达原饮为邪在膜原而设,治疗"以逐秽为第一要义"。湿热秽浊盘踞膜原具有多重隐匿性,瘟疫伏邪理论和逐邪法可为应对... 文章结合明代瘟疫流行的历史背景,从《温疫论》原文出发,根据达原饮的立法和运用思路及温疫学派相关论述,认为达原饮为邪在膜原而设,治疗"以逐秽为第一要义"。湿热秽浊盘踞膜原具有多重隐匿性,瘟疫伏邪理论和逐邪法可为应对现今新发传染性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原 秽浊 学派 达原饮
原文传递
中医对非典治与防 被引量:15
6
作者 任继学 宫晓燕 《天津中医药》 CAS 2003年第3期9-11,共3页
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历史已久 ,对病因病机、证治都有一定的见识、研究和发展 ,已形成具有内涵的系统理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季节为冬春季 ,冬有烈风 ,春有余寒 ,渐伤人体抗病之原。其临床病象多有前驱症状 ;传染途径多由口鼻而入 ;... 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历史已久 ,对病因病机、证治都有一定的见识、研究和发展 ,已形成具有内涵的系统理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季节为冬春季 ,冬有烈风 ,春有余寒 ,渐伤人体抗病之原。其临床病象多有前驱症状 ;传染途径多由口鼻而入 ;本病发生发展既有伏邪内潜 ,又有时疫病毒之感 ,既伤肺卫又伤肺体 ,久之出现肺积 ,息贲难医之疫。治疗宜早不宜晚 ,当以宣肺通络 ,清热透毒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途径
下载PDF
《温疫论》“截断扭转”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林慧光 芮立新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31-132,共2页
《温疫论》含有丰富的运用截断扭转法治疗温病的学术思想和方法。总结了疏利膜原 ,扭转病位 ;早逐客邪 ,截断病因 ;先证用药 ,急证急攻 ;阻断传变 ,里通表和 ;疫后养阴 ,截断复发等治则 ,充实了温病学体系。
关键词 截断扭转法 治疗 学术思想 治法
下载PDF
从《温疫论》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思路 被引量:16
8
作者 韩冰 丁瑞丛 +2 位作者 李鲜 王培 李志恒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1141-1143,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湿温”疫症范畴,乃疫毒挟湿侵袭人体,太阴内伤,内外相引,运化失常,酿湿生热所致。疫病初期,邪在膜原,不可盲用汗下,以防助邪入里。当以疏利畅达气机为先,药力直达,引邪离原;再依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汗之、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湿温”疫症范畴,乃疫毒挟湿侵袭人体,太阴内伤,内外相引,运化失常,酿湿生热所致。疫病初期,邪在膜原,不可盲用汗下,以防助邪入里。当以疏利畅达气机为先,药力直达,引邪离原;再依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汗之、下之,使疫毒之邪乘湿而去;待病邪渐去,酌情增强补虚之力,祛除余邪,调养脏腑则病愈人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湿
下载PDF
再论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 被引量:14
9
作者 苏云放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从人体复杂系统研究焦距揆度膜原,应有两个系统:狭义膜原系统、广义膜原系统。狭义膜原论内涵:一直行纵向伏膂膜(原),二横断面走向横膈膜膜(原)的关系结构;广义膜原论内涵:①九横断层膜(原),②九直行纵向膜(原),③十八横轮的横断切面膜(... 从人体复杂系统研究焦距揆度膜原,应有两个系统:狭义膜原系统、广义膜原系统。狭义膜原论内涵:一直行纵向伏膂膜(原),二横断面走向横膈膜膜(原)的关系结构;广义膜原论内涵:①九横断层膜(原),②九直行纵向膜(原),③十八横轮的横断切面膜(原)的三组关系结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司功能的人体气化巨系统,决定了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功能层次的大系统,统辖下层的诸子系统。巨、大、小子系统功能层次制约着各层次纵横交叉膜原的关系网络"纽结",关系网络纽结的有机对应单元,决定了诸系统膜原的特殊结构。系统膜原论是建构在三焦——膜原门户说经典命题上,薛生白的"膜原为三焦之门户"说具有卓越的原创性贡献,解构这一命题,打开三焦玄奥性大门,把处于尘封,模糊状态的膜原说,引入到复杂系统研究范畴内,将平面几何图式的迷茫膜原,激活成立体三维结构空间膜原,促使其站立、行走、鲜活起来,纳入到三焦气化巨系统内,以主司、循、历、络、约,层层贯通的整体恒动说,通会一气,最终落实到"方证"对应,临床有效治疗的焦点上,开拓中医系统膜原论自主创新的现代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膜原 功能层次 三焦 三焦门户 内经 关系结构
下载PDF
吴有性“主客交”学说及其后世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茅晓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55-457,共3页
“主客交”是明末医家吴有性温疫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主客交”学说的本义和后世影响展开研讨,并提出其学术内涵有狭义、广义之分。后世薛生白、吴鞠通、叶桂均受到此学说影响并各有创新。作者认为,吴氏此说和所创三甲散对急性... “主客交”是明末医家吴有性温疫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主客交”学说的本义和后世影响展开研讨,并提出其学术内涵有狭义、广义之分。后世薛生白、吴鞠通、叶桂均受到此学说影响并各有创新。作者认为,吴氏此说和所创三甲散对急性热病和慢性杂病的证治均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交 吴有性 三甲散 学说 后世影响 学术内涵 急性热病 薛生白 吴鞠通
下载PDF
论《温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辨》对温病认识异同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明晶 肖臻 姜之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75-79,共5页
当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隶属于温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又以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独具代表性。将三本著作... 当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隶属于温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又以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独具代表性。将三本著作试以比较可以发现,《温疫论》是中国疫病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其创新性的提出戾气致病学说,认为邪从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具有表里九传的特点,并提出疫病治疗以祛邪为第一要义,重视攻下逐邪和养护阴液。《温热论》和《温病条辨》深受其影响又不断发展,认为温热之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并形成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施治纲领,标志着中医辨治温疫病证的逐渐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条辨 异同点
下载PDF
从《温疫论》湿邪致疫思想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文军 刘雨樵 +2 位作者 刘西洋 杨恺 冯全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11-13,20,共4页
《温疫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湿邪致疫的专著。湿邪是新冠肺炎的重要致病因素。本文以《温疫论》湿疫思想为基础,探讨新冠肺炎湿邪致病的中医诊治,提出:祛湿以通行气机是治疗新冠肺炎的关键;动态的舌象监测利于观察病情的变化;重视湿邪... 《温疫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湿邪致疫的专著。湿邪是新冠肺炎的重要致病因素。本文以《温疫论》湿疫思想为基础,探讨新冠肺炎湿邪致病的中医诊治,提出:祛湿以通行气机是治疗新冠肺炎的关键;动态的舌象监测利于观察病情的变化;重视湿邪致疫病情的缠绵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湿 治法 中医
下载PDF
膜原及达原饮的临床指征探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马家驹 王玉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3-468,共6页
膜原是疫疠发病的重要部位,达原饮是治疗温疫邪客膜原的代表方,但因其辛温燥烈影响了本方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温疫论》原文出发,结合后世医家的认识,提出膜原及达原饮方证的本质为中焦的湿遏热伏重证,因疫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膜原是疫疠发病的重要部位,达原饮是治疗温疫邪客膜原的代表方,但因其辛温燥烈影响了本方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温疫论》原文出发,结合后世医家的认识,提出膜原及达原饮方证的本质为中焦的湿遏热伏重证,因疫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首重祛邪,用达原饮辛温燥烈,疏利膜原,促进湿热证传变为单纯热证,即吴又可促邪溃败之意,符合分消走泄的湿热治疗原则。同时也提出温疫治疗始终要围绕邪气论治,并凝练归纳了达原饮证的应用指征,探讨了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膜原及达原饮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原 达原饮 吴又可 湿遏热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原文传递
《温疫论》对温病学贡献的再认识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再良 李广浩 《中医药学刊》 2003年第6期887-889,共3页
主要从温疫与伤寒、杂气与六淫、攻下与承气等几个主要方面归纳和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的学术观点与思想 ,评价了吴氏对温病学说形成所起的历史贡献 ,也分析了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
关键词 历史贡献 病学说 伤寒
下载PDF
吴又可下法思想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孟繁洁 《江苏中医药》 CAS 2004年第7期44-46,共3页
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非常重视攻邪祛病 ,善于使用下法 ,在《温疫论》中就下法思想的提出 ,应下诸证 ,下法的目的、使用特点、常用方药等论述颇详 ,且自成体系 ,为后人正确理解和研究其下法思想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
关键词 吴又可 攻邪祛病 下法
下载PDF
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3期6-9,共4页
尝试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吴又可治疗温疫关注的是气机的疏利和通达,汗下应顺势而为,务必保持胃肠道通畅。吴又可喜大黄通利,嫌黄连闭塞,认为只用苦寒药,忘其本而徒治其标。汗下之后,症状缓解,邪去正安;疏利之法达邪... 尝试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吴又可治疗温疫关注的是气机的疏利和通达,汗下应顺势而为,务必保持胃肠道通畅。吴又可喜大黄通利,嫌黄连闭塞,认为只用苦寒药,忘其本而徒治其标。汗下之后,症状缓解,邪去正安;疏利之法达邪于表里,通利紧跟其后以驱邪外出。吴又可《温疫论》经戴天章、杨栗山等的补充和扩展、吴鞠通对其方药的议论,至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扩大了温热病的证治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又可 临床 证治
下载PDF
从《温疫论》探讨吴又可治疗疫病的临床思维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家驹 《中医学报》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吴又可借助于膜原提出温疫初起,不同于伤寒表证,提出治法为达原饮促邪溃败。邪客膜原(达原饮证)本质是中焦的湿遏热伏重症,舌诊可见舌质暗红或舌质紫绛,以舌上苔白厚腻如积粉为标志性症状。吴又可治疗疫病,第一步是用辛温燥烈的达原饮... 吴又可借助于膜原提出温疫初起,不同于伤寒表证,提出治法为达原饮促邪溃败。邪客膜原(达原饮证)本质是中焦的湿遏热伏重症,舌诊可见舌质暗红或舌质紫绛,以舌上苔白厚腻如积粉为标志性症状。吴又可治疗疫病,第一步是用辛温燥烈的达原饮、三消饮疏利气机,促邪溃败,将湿遏热伏传变为单纯的热证,目的只是治疗疫病初起的邪客膜原证,并非治疗疫病的主方。三消饮较达原饮,更能体现吴又可的临床思维。第二步是依据邪气溃败后的传变选择相应的治法,里传入胃用大承气汤攻下,表传用白虎汤清解里热,才是治疗的重点。因此吴又可认为治法全在后段功夫,始终着眼于促邪溃败和逐邪外出。吴又可治疗疫病的临床思维对治疗中焦湿遏热伏证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客膜原证 中焦湿遏热伏证 达原饮 三消饮 大承气汤 白虎汤 吴又可
下载PDF
论《温疫论》祛邪大法及其应用原则 被引量:8
18
作者 崔爱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115-117,共3页
吴又可的《温疫论》是一部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的病因病机分析有许多创新性的认识,对温疫的辨证施治也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见解,对温疫祛邪大法尤其是攻下法的应用更是得心应手,提出了很多攻邪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对当今各... 吴又可的《温疫论》是一部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的病因病机分析有许多创新性的认识,对温疫的辨证施治也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见解,对温疫祛邪大法尤其是攻下法的应用更是得心应手,提出了很多攻邪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对当今各种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辨证施治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又可 祛邪 应用原则
下载PDF
吴又可治疫思想探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林黄果 高宇浩 +1 位作者 王犀子 蔡彦 《江苏中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12-14,共3页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作为第一部中医传染病学专著,其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医治疫先河。首次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戾气,其传染性极强,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病机方面提出戾气侵袭,首先伏于膜原之中;将疫邪离开膜原后的传变分为九种方式,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作为第一部中医传染病学专著,其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医治疫先河。首次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戾气,其传染性极强,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病机方面提出戾气侵袭,首先伏于膜原之中;将疫邪离开膜原后的传变分为九种方式,创立“表里九传”辨证。治疗上创立达原饮,开创治疗膜原戾气之先河,并注重疫病的后期调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因病机 传变 中医药疗法 吴有性 明朝
下载PDF
经典名方达原饮方证分析及其传承运用探赜 被引量:7
20
作者 方正远 岳冬辉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5期569-571,共3页
明代医家吴又可创制的名方达原饮为治疗温疫初起邪伏膜原之方剂,全方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7味药组成,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功尤强,治疗温疫效果显著,后世医家受达原饮启发创制出诸多类方以适应温疫的变化。达原... 明代医家吴又可创制的名方达原饮为治疗温疫初起邪伏膜原之方剂,全方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7味药组成,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功尤强,治疗温疫效果显著,后世医家受达原饮启发创制出诸多类方以适应温疫的变化。达原饮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外,对其他系统疾病同样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达原饮的立方本旨和组方特点值得现今治疗温疫类等传染病借鉴,可以为其临床具体运用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原饮 吴又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