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6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研究 被引量:79
1
作者 冉大川 罗全华 +1 位作者 刘斌 王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13,共7页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淤地坝的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淤地坝减洪量、拦泥量和减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淤地坝的减蚀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多沙粗沙区核心地区的...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淤地坝的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淤地坝减洪量、拦泥量和减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淤地坝的减蚀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多沙粗沙区核心地区的河龙区间,1970~1996年淤地坝减洪减沙量分别占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总量的59 3%和64 7%,其减洪减沙作用十分明显。1970~1996年,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淤地坝年均减沙达1 138亿t,可为黄河下游减少淤积0 285亿t;可减少冲沙用水22 8亿m3;节约清淤费用85 5亿元。淤地坝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此,建议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应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减洪减沙作用 减蚀作用 拦泥指标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黄河水沙变化 被引量:53
2
作者 胡春宏 张晓明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黄河流域治理,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明晰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及其影响下的黄河水沙关系变化,有助于为黄河水沙关系协调提供科技支撑。通过梳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历程及措施变化,辨析了治理措施的减沙效应。研究表明:(1)黄土高原... “黄河流域治理,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明晰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及其影响下的黄河水沙关系变化,有助于为黄河水沙关系协调提供科技支撑。通过梳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历程及措施变化,辨析了治理措施的减沙效应。研究表明:(1)黄土高原历经五个典型治理阶段,主色调由黄变绿,下垫面发生不可逆的变化;(2)2000年以来,主要产沙区汛期雨量偏丰且极端降雨增加,而黄河沙量相对1919—1959年锐减了85%,中游中常洪水发生频次降低,下游河道由淤积转为冲刷;(3)林草、梯田和淤地坝减沙成效显著,溃损淤地坝淤积泥沙出库比<15%,难以发生“零存整取”现象;(4)与历史极端降雨事件相比,2000年后相似降雨条件下,典型流域次洪水量和沙量分别减少30%~78%、53%~88%,水土保持成效显著;(5)新水沙情势下应适时调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并完善水沙调控体系,改造下游河道,解放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河 水沙关系 治理措施 淤地坝 极端降雨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45
3
作者 焦菊英 王万忠 +1 位作者 李靖 郑宝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02-306,共5页
根据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秃尾河、大理河 5条支流内黄丘区小流域淤地坝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淤地坝单坝的淤积速度、拦沙指标和拦沙效益 ,以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与淤地... 根据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秃尾河、大理河 5条支流内黄丘区小流域淤地坝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淤地坝单坝的淤积速度、拦沙指标和拦沙效益 ,以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与淤地坝的规格、流域的侵蚀产沙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淤地坝的平均淤积库容在 0 .9~ 2 .4万m3 之间 ,平均淤地面积在 0 .14~ 0 .45hm2 之间 ,与坝高、坝控面积、侵蚀产沙模数和泥沙粒径成正比 ;拦沙指标变化在 5 0 0~ 760万t/km2 之间 ,与坝高成正比 ,与泥沙颗粒大小成反比 ;拦沙效益在 2 3 .3 %~ 5 2 .9%之间 ,与坝高成正比 ,与坝控面积、粗泥沙输沙模数呈反比关系。并对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的配置问题进行了讨论 ,认为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初期 ,应进行综合治理 ,发挥各项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 ,促进退耕还林 (草 ) ,以及林草的恢复和功能的发挥。在研究方面 ,应加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在时间上的互补性与协调性 ,以及在空间上的适宜性与合理布局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的淤地坝设计、流域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淤地坝 拦沙效益
下载PDF
黄河中游淤地坝拦沙机理及作用 被引量:43
4
作者 方学敏 万兆惠 匡尚富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49-53,共5页
本文分析了淤地坝形成后水文泥沙条件的变化,探讨了淤地坝的淤积形态和拦沙机理,从单坝拦沙定额、小流域对比分析、河流泥沙变化、典型暴雨洪水等方面讨论了淤地坝的拦沙作用.
关键词 淤地坝 水土保持 拦沙 黄河
下载PDF
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减沙作用及其时效性 被引量:45
5
作者 刘晓燕 高云飞 +1 位作者 马三保 董国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5-155,共11页
在黄河近年来沙锐减的背景下,需要深入探究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减沙作用。本文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淤地坝拦沙与入黄泥沙减少量的关系、拦沙作用的时效性以及坝地的减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淤地坝拦沙量一般大于或等于相应的入黄泥沙减少量... 在黄河近年来沙锐减的背景下,需要深入探究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减沙作用。本文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淤地坝拦沙与入黄泥沙减少量的关系、拦沙作用的时效性以及坝地的减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淤地坝拦沙量一般大于或等于相应的入黄泥沙减少量;流域的林草梯田覆盖率越大、地表土壤粒径越粗,淤地坝因拦沙所致的减沙量占其拦沙量的比例越小。淤地坝拦沙作用的时效性非常突出,拦沙库容淤满即基本失去拦沙能力。失去拦沙能力后,淤地坝仍可依靠拦沙所形成的坝地发挥减沙作用;如果流域的林草梯田覆盖状况较差,坝地减沙作用的"空间影响范围"可达自身面积的4倍。不过,随着流域的林草梯田覆盖率增大,单位面积坝地的实际减沙量会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淤地坝 拦沙 减沙 时效性 坝地
下载PDF
黄土高原近60年生态治理分析及未来发展建议 被引量:39
6
作者 李相儒 金钊 +1 位作者 张信宝 周卫健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4期248-254,共7页
黄土高原作为黄河中游独特的地理单元,维系黄河的健康运行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本文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及水土流失问题,总结分析了近60年生态治理的历史,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根据主要治理措施的差异,黄土高原近60年生态... 黄土高原作为黄河中游独特的地理单元,维系黄河的健康运行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本文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及水土流失问题,总结分析了近60年生态治理的历史,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根据主要治理措施的差异,黄土高原近60年生态治理历史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1950-1960s中期、1960s中期-1970s末期、1970s末期-1990s末期、2000-2010年、2010年至今。这5个不同时段,淤地坝、梯田等工程治理和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等生物治理交替出现,并逐步走向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全面结合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不能变;科学开展淤地坝建设和治沟造地工程,加快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梯田 淤地坝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治沟造地工程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记录的泥沙沉积过程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李勉 杨剑锋 +1 位作者 侯建才 沈中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4-69,共6页
淤地坝是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在拦蓄泥沙的同时,也记载了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历史变化过程及特征。该研究根据流域历史降雨资料,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关地沟小流域淤地坝1959~1987年泥沙沉积旋回变化及各旋回层... 淤地坝是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在拦蓄泥沙的同时,也记载了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历史变化过程及特征。该研究根据流域历史降雨资料,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关地沟小流域淤地坝1959~1987年泥沙沉积旋回变化及各旋回层泥沙中、小流域沟间地和沟谷地表层土体中放射性同位素137Cs含量,研究了小流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及泥沙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该小流域在淤地坝建设初期,侵蚀产沙强度很大,其后产沙强度由强变弱,呈显著降低趋势,淤地坝内沉积泥沙的70%来源于沟间地;微小流域与较大流域在泥沙来源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土壤侵蚀 ^137CS 泥沙沉积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拦减粗泥沙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冉大川 左仲国 上官周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3-450,共8页
本文对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及四大典型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三川河流域淤地坝拦减粗泥沙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了不同年代淤地坝拦减粗泥沙量。通过分析实施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前后泥... 本文对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及四大典型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三川河流域淤地坝拦减粗泥沙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了不同年代淤地坝拦减粗泥沙量。通过分析实施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前后泥沙粒径的变化、淤地坝配置比例与减沙比例关系的变化后认为:淤地坝是快速减少入黄粗泥沙的首选工程措施和第一道防线,具有明显的“拦粗排细”功能。只要河龙区间坝地的配置比例保持在2%左右,其减沙比例即可达到45%以上。当四大典型支流淤地坝配置比例平均达到2.5%时,淤地坝减沙比例平均可以达到60%。因此,为有效、快速地减少入黄泥沙尤其是粗泥沙,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应采用以淤地坝为主的工程措施与坡面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配置模式。淤地坝的配置比例应保持在2%以上。减少黄河粗泥沙的重点支流应首选窟野河和皇甫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河龙区间 淤地坝 粗泥沙 淤地坝配置比例 减沙比例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焦菊英 王万忠 +1 位作者 李靖 郑宝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1年第1期78-83,共6页
根据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秃尾河、大理河五条支流共 4877座淤地坝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单坝、坝系减水减沙效益 ,暴雨毁坝增沙情况 ,以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为黄土高原的淤地坝设计标准、坝系建设规划、流域效益评价。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黄土高原 淤地坝 减水 减沙 效益评价
下载PDF
陕北子洲县典型淤地坝淤积过程和降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魏霞 李占斌 +2 位作者 沈冰 李勋贵 鲁克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0-84,共5页
淤地坝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其坝系优化布局、相对稳定性及坝地效益等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淤积过程研究甚少。该文通过对黄土高原淤地坝进行调查,典型坝淤积过程剖面的观测及取样分析,结合库容曲线和每个... 淤地坝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其坝系优化布局、相对稳定性及坝地效益等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淤积过程研究甚少。该文通过对黄土高原淤地坝进行调查,典型坝淤积过程剖面的观测及取样分析,结合库容曲线和每个淤积层的淤积厚度求出分层淤积量。根据暴雨产沙过程原理及淤积过程降雨资料,反演淤地坝各淤积层所对应的次侵蚀性降雨,建立层淤积量与相应次侵蚀性降雨指标的相关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坝地淤积物中层淤积量和次侵蚀性降雨的降雨侵蚀力呈幂函数关系,层淤积量和次侵蚀性降雨的最大30 m in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经检验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淤地坝 淤积过程 淤积过程反演
下载PDF
淤地坝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5-26,共2页
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历史悠久。目前黄河中游地区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其中骨干坝1356座,中小型坝11.2万座),已拦泥沙210多亿t,淤地32.0万hm2,保护川台地1.33万hm2。淤地坝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淤地造田,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 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历史悠久。目前黄河中游地区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其中骨干坝1356座,中小型坝11.2万座),已拦泥沙210多亿t,淤地32.0万hm2,保护川台地1.33万hm2。淤地坝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淤地造田,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水资源利用,解决了农民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利于区域防洪减灾,保护沟道下游生产安全;以坝代桥,改善了交通条件。近期实施的重点应是产沙量较大的多沙区,重中之重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黄河中游 水土流失 防治 淤地造田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水土流失区淤地坝的拦泥减蚀作用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21
12
作者 曾茂林 朱小勇 +1 位作者 康玲玲 左仲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9年第2期126-133,共8页
淤地坝是水土流失地区拦泥、减蚀、增产的措施,不论从单坝、小流域、支流和全流域来看,其拦泥减蚀作用都非常显著。在无定河流域每公顷坝地平均拦泥57150m3,淤地坝的拦泥量约占水保总拦泥量的40%~80%。淤地坝的发展前... 淤地坝是水土流失地区拦泥、减蚀、增产的措施,不论从单坝、小流域、支流和全流域来看,其拦泥减蚀作用都非常显著。在无定河流域每公顷坝地平均拦泥57150m3,淤地坝的拦泥量约占水保总拦泥量的40%~80%。淤地坝的发展前景是建设坝系相对稳定,在暴雨频率为1.0%~0.5%时,坝地水深不大于0.8m,淹水时间小于7昼夜,如达到此条件,淤地坝即可长期起拦泥减蚀增产的作用,因此坝系相对稳定是沟道发展淤地坝的最终目标,是淤地坝发展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拦泥量 减蚀 淤地坝
下载PDF
对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战略定位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7
13
作者 陈祖煜 李占斌 王兆印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9期32-38,I0003,共8页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造田、改善交通、保护生态的重要工程设施。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在这一重大战略的指引下,总结了淤地坝建设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水...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造田、改善交通、保护生态的重要工程设施。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在这一重大战略的指引下,总结了淤地坝建设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水毁灾害问题严重制约着淤地坝的发展。针对水毁灾害问题,分别提出了坝系溃决风险的评价方法和新型泄水、放水建筑物形式及技术,结合信息技术的预警,实现"中小洪水不垮坝,大洪水无人员伤亡"的淤地坝风险防控总体目标。探讨了淤地坝建设的市场驱动机制,展望了黄河流域新的水沙形势下淤地坝建设远景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战略定位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淤地坝土壤性质剖面变化规律及其功能探讨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云强 张兴昌 韩凤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0-1026,共7页
为分析淤地坝土壤性质的剖面变化规律及其在非点源污染工程治理方面的可能性,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淤地坝土壤性质在5.20 m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淤地坝作为碳储存库以及养分富集库的独特功能.结果表明,①坝前土壤... 为分析淤地坝土壤性质的剖面变化规律及其在非点源污染工程治理方面的可能性,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淤地坝土壤性质在5.20 m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淤地坝作为碳储存库以及养分富集库的独特功能.结果表明,①坝前土壤剖面容重、砂粒含量低于坝尾,而土壤含水率、有机碳、粘粒、粉粒、速效磷、硝态氮以及铵态氮均大于坝尾;容重随剖面的变异情况为弱变异性,其余指标为中等变异性;除坝前砂粒含量和坝尾土壤含水率外,其余指标均呈正态分布;②坝前和坝尾剖面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锯齿型变化趋势,在剖面上的分布表现为波动型;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铵态氮随剖面的变化规律与土壤水分的趋势相同;③除坝尾容重与硝态氮、铵态氮及速效磷与铵态氮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容重、粘粒、粉粒、砂粒、速效磷、硝态氮以及铵态氮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并且坝前与坝尾剖面土壤各个性质之间所表现的正相关性或负相关性是一致的;④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的一个重要碳储存库,坝前有机碳储量高于坝尾,且坝前在400-520 cm储量最高,坝尾在0-100 cm储量最高;⑤淤地坝对速效养分具有富集效应,坝前储量大于坝尾,且2个剖面上的储量大小顺序均为:铵态氮〉速效磷〉硝态氮;淤地坝对铵态氮、硝态氮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132和1.956;⑥淤地坝作为土壤养分的富集库,对区域碳平衡以及小流域非点源污染工程措施有效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黄土高原坝系建设及其生态功能的深入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土壤剖面 土壤水分 土壤有机碳 空间变异性
下载PDF
淤地坝柔性溢洪道泄流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于沭 陈祖煜 +3 位作者 杨小川 苏安双 李炎隆 周嘉伟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2-620,共9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PET材料以及柔性溢洪道布置型式,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水流冲刷及防止土颗粒流失特性。进行了光滑、台阶两种型式柔性溢洪道泄流模型试验,作为对比试验还进行了无防护条件的坝体泄流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光滑及台...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PET材料以及柔性溢洪道布置型式,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水流冲刷及防止土颗粒流失特性。进行了光滑、台阶两种型式柔性溢洪道泄流模型试验,作为对比试验还进行了无防护条件的坝体泄流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光滑及台阶溢洪道的泄洪水流流态、消能率,结果表明柔性台阶溢洪道消能率明显高于光滑溢洪道。泄流前、后溢洪道的变形结果表明,两种溢洪道变形都很小,未发生破坏,结构稳定性良好。综合分析认为,柔性台阶溢洪道更适合工程应用。无防护条件的坝体泄流试验表明,在没有溢洪道保护的条件下,土坝坝体是不具备过水能力的,溢洪道保护坝体的作用明显。研究结果对柔性溢洪道向淤地坝工程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PET复合材料 柔性光滑溢洪道 柔性台阶溢洪道
下载PDF
基于改进RUSLE模型的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田鹏 赵广举 +2 位作者 穆兴民 温仲明 王飞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2-840,共9页
采用GIS与RS技术,以RUSLE模型为基础,增加流域输沙能力与淤地坝拦沙效率模块,并在黄土高原粗沙多沙区流域皇甫川进行验证。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率定期1991-1999年皇甫站实测输沙量与模拟值拟合较好,纳什系数(Nash)与相关系数均超过0.7,而... 采用GIS与RS技术,以RUSLE模型为基础,增加流域输沙能力与淤地坝拦沙效率模块,并在黄土高原粗沙多沙区流域皇甫川进行验证。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率定期1991-1999年皇甫站实测输沙量与模拟值拟合较好,纳什系数(Nash)与相关系数均超过0.7,而验证期2000-2009年的模拟结果相对较差。不同土地利用状况的土壤侵蚀模数表明: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超过15 000t/(km2·a)的区域主要发生于裸露的砒砂岩与植被覆盖较差的沙地;而土壤侵蚀模数小于2 500t/(km2·a)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的河滩地与植被盖度好的高原区。在相同降雨条件下,皇甫川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顺序为裸砒砂岩>沙地>耕地>草地>林地。根据修正RUSLE模型分析皇甫川流域淤地坝的拦沙效益发现,1991-2009年淤地坝平均年拦蓄泥沙约为0.42亿t,几乎与皇甫站(1955-2010年)年均输沙量0.41亿t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RUSLE模型 土壤侵蚀 输沙 淤地坝 拦沙效率
原文传递
陕北黄河中游淤地坝拦沙功能失效的判断标准 被引量:24
17
作者 高云飞 郭玉涛 +1 位作者 刘晓燕 何兴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9,共7页
利用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4157座骨干坝数据、1989年陕北淤地坝调查中1640座中小坝数据,分别计算了1950-2011年期间骨干坝、1956-1989年期间中小坝的逐年平均淤积比例,得到截至2011年,1980年前修建骨干坝的平均淤积比例基本稳定,... 利用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4157座骨干坝数据、1989年陕北淤地坝调查中1640座中小坝数据,分别计算了1950-2011年期间骨干坝、1956-1989年期间中小坝的逐年平均淤积比例,得到截至2011年,1980年前修建骨干坝的平均淤积比例基本稳定,平均值为0.77,1980年后开始逐渐下降;截至1989年,1980年前修建中小坝的平均淤积比例基本稳定,平均值为0.88,1980年后开始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确定平均淤积比例0.77、0.88分别为骨干坝、中小坝拦沙能力失效的判断标准。利用陕北淤地坝调查数据计算得到的骨干坝拦沙功能失效判断一致;在无定河、延河流域,水文站输沙数据的变化趋势与淤地坝是否拦沙显著相关。最后从淤地坝工程结构的角度,剖析了排水排沙位置的改变是判断标准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淤地坝 淤积比例 拦沙
原文传递
新时期淤地坝规划设计中的若干技术问题探讨 被引量:18
18
作者 高季章 曹文洪 汪小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3年第1期9-16,共8页
大规模淤地坝建设是一项非常浩大和复杂的工程,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避免和解决过去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新时期在黄土高原建设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 大规模淤地坝建设是一项非常浩大和复杂的工程,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避免和解决过去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新时期在黄土高原建设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技术思想,就坝系相对稳定、淤地坝洪水设计标准和不达标淤地坝的处理标准、淤地坝随淤随用、提高竖井排洪能力、岸边溢洪道、土坝过水和水坠坝的快速施工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坝系相对稳定 技术思想 规划 设计
下载PDF
黄土高原仍有拦沙能力的淤地坝数量及分布 被引量:23
19
作者 刘晓燕 高云飞 王富贵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10,共6页
淤地坝一直是减少入黄泥沙的重要水保工程,在近年黄河来沙锐减的背景下,现状淤地坝的实际拦沙作用尤其引人瞩目。以潼关以上黄土高原地区为重点区域,基于不同时期的淤地坝调查数据,分析了现状淤地坝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设计淤积库容及... 淤地坝一直是减少入黄泥沙的重要水保工程,在近年黄河来沙锐减的背景下,现状淤地坝的实际拦沙作用尤其引人瞩目。以潼关以上黄土高原地区为重点区域,基于不同时期的淤地坝调查数据,分析了现状淤地坝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设计淤积库容及截至2008年的淤积量等,结果表明:在目前5 658座骨干坝和1 1248座中型坝中,极可能已失去拦沙能力者分别为1 428座和5 003座,另有1979年以前建成的561座大型坝和2 734座中型坝仍难以判别其剩余拦沙能力;2009—2015年,潼关以上仍具有拦沙能力的骨干坝有3 582~4 143座,仍具有拦沙能力的中型坝有2 933~5 667座,主要分布在河龙区间;现有小型淤地坝39 516座,约95%分布在晋陕两省、90%建成于1989年以前,目前仍能发挥拦沙作用者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成的小型淤地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拦沙能力 数量 分布 骨干坝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存在问题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高照良 杨世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6-19,共4页
黄土高原地区自建国以来共建淤地坝1 .0 ×105 余座,淤地3 .8 ×105 hm 2 ,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区淤地坝的普查,充分证明了淤地坝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上的作用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淤地... 黄土高原地区自建国以来共建淤地坝1 .0 ×105 余座,淤地3 .8 ×105 hm 2 ,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区淤地坝的普查,充分证明了淤地坝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上的作用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淤地坝建设与利用过程中仍存在种种问题,尤其表现在坝系规划布局不合理,病险坝多;设计标准偏低,易造成坝体破坏或垮坝;建坝施工质量差,工程不配套;坝体管理水平差,维护粗放;坝地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偏低等5 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项目区 淤地坝 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