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完成与“无产阶级”的出场 被引量:7
1
作者 文兵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12,127,共9页
马克思早期主要从事的是法哲学批判,在1844年后则转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马克思哲学研究者基本上都认为他通过此文“突然”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出场”。事实上,这种“突然... 马克思早期主要从事的是法哲学批判,在1844年后则转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马克思哲学研究者基本上都认为他通过此文“突然”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出场”。事实上,这种“突然”的背后,彰显的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必然逻辑。马克思在开始从事理论研究之初,就力图解决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规定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基本走向。在深受黑格尔影响甚至在最初接受费尔巴哈思想之时,马克思曾把理论视为实践,似乎通过理论的批判就可以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在他到达巴黎之后,通过研究和观察当时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他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改变,提出“理论必须走向实践”,并要求理论掌握群众,进而将无产阶级确立为担负人类解放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的出场,既是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重大成果,也是其所达到的最远之处。为了进一步探究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分析它所受到的社会历史条件尤其是客观经济结构的制约,马克思才开启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致思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批判 无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原文传递
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嬗变——基于法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素琴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5-30,共6页
随着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完善,“无产阶级”概念逐渐走向成熟。“无产阶级”最初诞生于法哲学批判阶段。借助德国解放这一现实背景,马克思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形成、组成和历史使命,呈现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理论形象。但这时的“无产阶级”还... 随着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完善,“无产阶级”概念逐渐走向成熟。“无产阶级”最初诞生于法哲学批判阶段。借助德国解放这一现实背景,马克思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形成、组成和历史使命,呈现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理论形象。但这时的“无产阶级”还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其实质是为完成德国解放而被拟定的“上帝的选民”。真正从现实的物质利益中阐发这一概念是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后。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无产阶级现实经验性的一面和政治建构性的一面被揭示,成为既有内在革命动力,又有外在革命能力的现实力量。总结批判转向中“无产阶级”概念的变化会发现,它在本质规定、历史使命和政治建构性上都得到了深化,生成逻辑也发生了转变。对这些变化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成熟的“无产阶级”概念,也有助于我们思考现代无产阶级遭遇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 哲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嬗变
下载PDF
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裂变聚变及其思想史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荣军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7-62,共16页
在经历了英国人对市民社会经济之维和法国人对市民社会政治之维的探讨而获得了裂变式发展后,近代市民社会理论又经历了从卢梭、弗格森到康德再到黑格尔的三次聚变式发展,并在对自由主义的"个人原则"的反思中引导人们走上了对&... 在经历了英国人对市民社会经济之维和法国人对市民社会政治之维的探讨而获得了裂变式发展后,近代市民社会理论又经历了从卢梭、弗格森到康德再到黑格尔的三次聚变式发展,并在对自由主义的"个人原则"的反思中引导人们走上了对"社会原则"的"重新发现"之路。马克思则通过对市民社会理论的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为科学回答"人的个体性、私利性和特殊性能否以及如何上升为社会的公共性、公益性和普遍性"这一现代社会发展的总问题提出了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解决思路。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重温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裂变聚变以及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继承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效应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自由主义 国家主义 社会主义 哲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被引量:2
4
作者 毛华滨 潘少云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9-91,共3页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市民社会研究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全面创立。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哲学批判 经济学解剖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劳动”:“历史”的秘密——从“法哲学批判”走向“经济学批判”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淑静 丁惠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7-39,共3页
"劳动"是"历史"的秘密。马克思坚信,历史不是抽象的,历史是现实的。而要使历史从抽象走向现实,就必须使劳动从抽象走向现实。"抽象历史"的根源是"抽象劳动"。"剩余价值"直捣"... "劳动"是"历史"的秘密。马克思坚信,历史不是抽象的,历史是现实的。而要使历史从抽象走向现实,就必须使劳动从抽象走向现实。"抽象历史"的根源是"抽象劳动"。"剩余价值"直捣"抽象劳动"的心脏,但"剩余价值"在窥见了劳动的本质的同时证实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丧失了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以及从事劳动的人的真实面目: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从事的"现实劳动"展现的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历史 哲学批判 经济学批判
下载PDF
马克思文化批判的五种形态论
6
作者 董伟武 《前沿》 2013年第17期39-43,共5页
马克思文化批判包括宗教批判、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历史批判等五种形态。这五种形态在各具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它们之间也不是无序的碎片化的堆积杂陈,而是依据马克思本人生活阅历的次序和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 马克思文化批判包括宗教批判、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历史批判等五种形态。这五种形态在各具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它们之间也不是无序的碎片化的堆积杂陈,而是依据马克思本人生活阅历的次序和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形势与社会思潮的消长次第展开的。其批判的总体路线,首先是沿着"现实实践"这条横轴由宗教、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到意识形态依层次逐步深化的,其次是沿着"历史史实"这条纵轴由远及近依时序逐渐展开的。而无论是横轴上的批判还是纵轴上的考察,其围绕的中心议题仍不外乎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性的论证和无产阶级主导下的人类彻底解放问题。这一整体性的批判活动不仅证明了每一种文化批判形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性和具体的实践性,而且也证明了这五种形态的文化批判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有机统一的"自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文化批判 宗教批判 哲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意识形态批判 历史批判 整体性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及其解放旨趣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楠 田冠浩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49,共6页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形塑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基本方向和样态。作为一种带有自我批判性质的研究,马克思在此借助费尔巴哈的方法,揭示了市民社会中人及其类本质的深层分裂,并且在他看来,要真正克服市民社会的分...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形塑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基本方向和样态。作为一种带有自我批判性质的研究,马克思在此借助费尔巴哈的方法,揭示了市民社会中人及其类本质的深层分裂,并且在他看来,要真正克服市民社会的分裂和异化,不能采取黑格尔以国家扬弃市民社会的方案,而应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的解放,使人重新在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成为完整的、合乎人性的人。马克思认为,在国家中公民并不是现实的存在,只有市民社会的成员才是现实的人。人的解放就意味着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批判 国家 市民社会 人的解放
原文传递
改造性批判与历史发生学批判--关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批判”概念辨正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学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34,共12页
"改造性批判"和"心理—发生学批判"构成了费尔巴哈"批判"概念的两面,只有由此出发,方可真正领会到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的真正本质。同样,也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更好地领会马克思《黑格... "改造性批判"和"心理—发生学批判"构成了费尔巴哈"批判"概念的两面,只有由此出发,方可真正领会到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的真正本质。同样,也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更好地领会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的"批判"概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改造性批判"上,也同样体现在作为费尔巴哈"改造性批判"的另一面——"发生学批判"中,而马克思的"历史—发生学批判"其实是源自费尔巴哈的"心理—发生学批判"。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与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思想联系及其未来走向:对费尔巴哈的"改造性批判"的接受和运用表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接受;对"发生学批判"的接纳和改造则使马克思进一步转向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从而为日后超越费尔巴哈、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哲学 黑格尔 哲学批判 费尔巴哈 发生学批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KS003)
原文传递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四重批判——以“颠倒”问题为核心
9
作者 王福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5-81,共7页
以"颠倒"问题为核心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颠倒"的完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而展示了如下四重批判,即:法哲学批判、思辨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 以"颠倒"问题为核心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颠倒"的完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而展示了如下四重批判,即:法哲学批判、思辨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宗教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哲学批判 思辨哲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宗教批判
原文传递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三重批判
10
作者 刘荣军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10期32-33,共2页
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发展史之所以体现出从社会政治哲学主题的确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立场的择定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乃是与他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这三重批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 哲学批判 意识形态批判 社会政治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市民社会 三重批判 思想发展史
原文传递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楠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91-97,共7页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思想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哲学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获得重要启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洞...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思想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哲学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获得重要启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洞察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思维及其神秘主义的真相;二是批判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同时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认识,也点明其不可避免的“虚假的普遍性”。马克思不同意以国家为目的,实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统一,克服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冲突。他主张在市民社会中寻找解放的力量,并意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于解剖市民社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批判 理性国家观 市民社会
下载PDF
理论的解放: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到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
12
作者 陈雷 《理论界》 2015年第11期92-97,共6页
在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之间,德国理论界开始出现哲学人类学转向和唯物史观转向,共同体认一种特别的力量:理论的解放。这要归功于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因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和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共同指向了基督教德国的神权君... 在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之间,德国理论界开始出现哲学人类学转向和唯物史观转向,共同体认一种特别的力量:理论的解放。这要归功于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因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和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共同指向了基督教德国的神权君主政治,且分别从批判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统治真理性来展开。因此推动理论解放的力量正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和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对之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入到政治哲学的沉思:理论的解放意味着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的解放 宗教批判 哲学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 马克思
原文传递
现代性批判的现实地平线--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考
13
作者 包放 魏书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1期93-98,共6页
对于市民社会问题,黑格尔与马克思呈现了不同的解决范式。黑格尔以理性的现代性批判展开了对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解答,将现实的历史问题抽象地表达为概念,最终得出了一种“国家”理念;而马克思则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挖掘出了市民社会本质... 对于市民社会问题,黑格尔与马克思呈现了不同的解决范式。黑格尔以理性的现代性批判展开了对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解答,将现实的历史问题抽象地表达为概念,最终得出了一种“国家”理念;而马克思则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挖掘出了市民社会本质的资本逻辑,将现代性批判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基底之上,由此将历史的发展指向了从个体到共同体的解放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黑格尔 马克思 哲学批判 现代性批判
下载PDF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结构下个体自由的实现路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一种文本学解读
14
作者 李彬彬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年第1期84-94,共11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借助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对立结构构成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境遇,有关现代人的自由解放问题必须到处于基础性地位的市民...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借助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对立结构构成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境遇,有关现代人的自由解放问题必须到处于基础性地位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批判 政治国家 市民社会 自由 解放
下载PDF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发展路径探究——重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5
作者 熊杰 李妍婷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0-73,共4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开端。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否定青年黑格尔派,采用费尔巴哈的主词和谓词颠倒的批判方法,扬弃黑格尔法哲学体系,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次转变,基本确定了马克思新世界观。在该文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开端。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否定青年黑格尔派,采用费尔巴哈的主词和谓词颠倒的批判方法,扬弃黑格尔法哲学体系,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次转变,基本确定了马克思新世界观。在该文中,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对理解当前中国法哲学有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新世界观 黑格尔 哲学批判 市民社会
下载PDF
从思辨理性到实践: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批判
16
作者 曹彦玲 刘艺菲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495-498,共4页
黑格尔的法哲学具有明显的思辨理性的特征,他没有脱离其逻辑学的研究进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思想,他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都脱离了现实世界及其本体论——实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思... 黑格尔的法哲学具有明显的思辨理性的特征,他没有脱离其逻辑学的研究进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思想,他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都脱离了现实世界及其本体论——实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思辨理性的法哲学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的转向,这种转向通过批判路径和批判内容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哲学批判 思辨理性 实践
下载PDF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研究综述
17
作者 张琳玥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20年第1期142-148,共7页
近年来,学术界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研究成果显著,主要涉及人的解放问题、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等问题的研究,也有关于历史地位及内在逻辑问题的探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和分析,可以加深我们... 近年来,学术界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研究成果显著,主要涉及人的解放问题、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等问题的研究,也有关于历史地位及内在逻辑问题的探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和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系统把握,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基础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哲学批判 宗教观
原文传递
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化阐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概念再研究
18
作者 刁超群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8年第1期184-196,共13页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内部国家制度过程中,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呈现了十二种情况。这十二种理解强调"社会优先国家",把市民社会看作非政治的独立领域。但由于特定理论用意和批判主题的需要,马克思重点抓...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内部国家制度过程中,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呈现了十二种情况。这十二种理解强调"社会优先国家",把市民社会看作非政治的独立领域。但由于特定理论用意和批判主题的需要,马克思重点抓住"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批判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命题。马克思以此抨击德国转型社会现实,把普鲁士意识形态当成斗争标靶。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同步写作的几封《1843年通信》是理解马克思批判德国市民社会转型的重要材料,马克思在这几封书信中分析了德国市民社会转型的复杂矛盾,寄托了重新发现市民社会"现实的个人"的理论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历史 社会转型 哲学批判
下载PDF
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社会存在论根据及其现实意义
19
作者 刘日明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4-12,共9页
以黑格尔为主要完成者的近代法哲学本质上是法的形而上学。马克思的法哲学本质上是法哲学批判或法的形而上学批判。以“感性的活动”或“实践”原则为基础的社会存在论,为马克思彻底颠覆法的形而上学基础提供了根据,并由此划清了与近代... 以黑格尔为主要完成者的近代法哲学本质上是法的形而上学。马克思的法哲学本质上是法哲学批判或法的形而上学批判。以“感性的活动”或“实践”原则为基础的社会存在论,为马克思彻底颠覆法的形而上学基础提供了根据,并由此划清了与近代法哲学之间、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原则界限。在社会存在论基础上,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马克思 哲学批判 社会存在论 政治文明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历史观
原文传递
法哲学批判的社会主义语境--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起点
20
作者 韩蒙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79,共7页
随着社会贫困问题的发现与法国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入,包括魏特林、赫斯、恩格斯等在内的德国激进左翼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德国化道路。在这一德国化语境中,马克思突出了反思黑格尔法哲学的两个"问题意识",并在寻求社会主义"... 随着社会贫困问题的发现与法国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入,包括魏特林、赫斯、恩格斯等在内的德国激进左翼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德国化道路。在这一德国化语境中,马克思突出了反思黑格尔法哲学的两个"问题意识",并在寻求社会主义"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解放"逻辑。因此,从法哲学逻辑走出的马克思,在吸收当时德国社会主义者思想养分的同时,也在哲学起点上越出了既有范式,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哲学原则"与"哲学的社会主义实现",从而为之后直接面对与批判英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确立了最初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 社会主义 德国化 哲学批判 社会解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