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被引量:
1
1
作者
胡文波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21年第4期44-51,162,共9页
南朝宋齐时期的河济淮北地区存在众多戍,可据以推知南朝的戍有事实上的制度,并广泛分布于南北交战地区。河济淮北地区的戍属于南朝的边境戍制系统,以州郡兵戍守南朝。对这些戍的分布进行分析,可大体得知南朝河济淮北地区的防御体系。在...
南朝宋齐时期的河济淮北地区存在众多戍,可据以推知南朝的戍有事实上的制度,并广泛分布于南北交战地区。河济淮北地区的戍属于南朝的边境戍制系统,以州郡兵戍守南朝。对这些戍的分布进行分析,可大体得知南朝河济淮北地区的防御体系。在南北朝的重大战争之中,河济淮北地区的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戍
宋齐
河济
淮北
原文传递
走出夏史研究的误区——评沈长云先生的夏史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周书灿
《南方文物》
2008年第4期26-33,共8页
沈长云先生的系列论文所持"古夏族兴起于古河济之间"和"濮阳即禹都阳城"的"崭新"论点是建立在对文献材料和考古学资料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基础上的单方面主观想象。沈先生论文中所表现出的证据不足,...
沈长云先生的系列论文所持"古夏族兴起于古河济之间"和"濮阳即禹都阳城"的"崭新"论点是建立在对文献材料和考古学资料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基础上的单方面主观想象。沈先生论文中所表现出的证据不足,主观武断等缺乏科学分析的态度,必然使其夏史研究陷入一永远无法走出的误区,极不利于目前的夏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长云
夏
禹
河济
濮阳
误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周时期河济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初探——河南濮阳金桥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钟华
崔宗亮
袁广阔
《农业考古》
2020年第4期18-27,共10页
河济地区指古河济之间及其附近地区,主要指今豫鲁交界一带。东周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随着荷水、鸿沟等一系列人工运河的开凿、疏通,该区域成为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位于河济地区的濮阳金桥遗址出土东周时期炭化植物遗存共计592粒,其中...
河济地区指古河济之间及其附近地区,主要指今豫鲁交界一带。东周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随着荷水、鸿沟等一系列人工运河的开凿、疏通,该区域成为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位于河济地区的濮阳金桥遗址出土东周时期炭化植物遗存共计592粒,其中包括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大豆(Glycine max)、小麦(Triticum aestivum)、红小豆(Vigna angularis)五种炭化农作物。其他可鉴定的非农作物炭化种子还包括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藜(Chenopodium album)、红鳞扁莎(Pycreus sanguinolentus)、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等。在河济地区东周时期的几处遗址中,粟依旧是最为重要的农作物遗存;但小麦在这一时期的重要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一些遗址中可以与粟比肩,形成了粟麦并重的局面;大豆在作物结构中起到补充性作用;而稻米的重要性相当有限。值得注意的是,红小豆(小豆)与小麦的广泛利用可能反映了以粟和冬小麦为核心的两年三熟制度在东周时期河济地区的出现。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东周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东周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河济地区因人工河渠的开凿,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通的便捷,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物资和信息的交流大大增强,为当地生业模式的改变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济
地区
金桥遗址
植物考古
两年三熟农业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史前时期黄河泛及济淮的地文探索
被引量:
2
4
作者
徐海亮
轩辕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2年第2期1-33,共33页
黄河冲积扇的发育演化是认识远古河济地理环境演变的基础。借助黄淮海平原岩相古地理、河流地貌、沉积相研究,探索史前黄河下游泛道变化踪迹及河济水系环境演化,辨识济水、汳河、瓠子河泛道带,探索全新世早中期黄淮平原沉积环境。勘探...
黄河冲积扇的发育演化是认识远古河济地理环境演变的基础。借助黄淮海平原岩相古地理、河流地貌、沉积相研究,探索史前黄河下游泛道变化踪迹及河济水系环境演化,辨识济水、汳河、瓠子河泛道带,探索全新世早中期黄淮平原沉积环境。勘探地球物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与考古学文化始终是最佳的切入点。凭借第四纪研究手段和考古研究,复原黄淮地文、人文特质,解读全新世中期的河、济、淮水系演化奥秘,探讨河、济、淮水系演化影响下的河济文化迁移与嬗变,剖析中华文明在河济地区起源的水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济
演化
黄河泛道带
古地理环境
全新世早中期
考古
原文传递
试论夏都变迁地域
被引量:
1
5
作者
张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50-55,共6页
夏代都城在何地是史学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夏都变迁地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夏都屡经变迁,其迁徙地城初期在豫西及晋南;中期在东土河济间;后期在河洛地区。并对夏都阳城、阳翟、...
夏代都城在何地是史学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夏都变迁地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夏都屡经变迁,其迁徙地城初期在豫西及晋南;中期在东土河济间;后期在河洛地区。并对夏都阳城、阳翟、安邑、斟寻、帝丘、斟灌、原、老丘、西河等地望所指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都
阳城
河洛地区
东土
河济
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子夏家乡地望与国籍归属考
被引量:
2
6
作者
高培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155,共4页
子夏家乡温邑地处"河济之间",在出荥泽北流的黄河古道之西,又称作"西河之上",简称"西河"。西周至春秋初年,温邑为王畿内温国的治所。公元前650年"狄灭温",前635年晋师勤王赶走狄人占领温邑,周...
子夏家乡温邑地处"河济之间",在出荥泽北流的黄河古道之西,又称作"西河之上",简称"西河"。西周至春秋初年,温邑为王畿内温国的治所。公元前650年"狄灭温",前635年晋师勤王赶走狄人占领温邑,周襄王将温、原等四邑"赏赐"晋国。此后温邑先后成为晋国狐溱、阳处父、郤至、赵氏、魏氏采邑,战国前期属于魏国,从未有过"属卫"的历史。子夏自谓退居"河济之间",曾参谓其退老"西河之上",皆指其回到家乡温邑,与后世说他是"晋国人"、"魏国人"可以统一,唯一不能统一的错误说法是"卫人"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温邑
地望
河济
之间
西河之上
原文传递
河济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
1
7
作者
魏继印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3,共6页
河济地区在仰韶文化中期时文化面貌并不发达,到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时代早期时,随着气候向冷干转变,而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文化开始繁荣。濮阳高城的城墙最早为这一时期兴建。到龙山时代后期,随着一场长时期的大洪水的到来,河济地区的文化...
河济地区在仰韶文化中期时文化面貌并不发达,到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时代早期时,随着气候向冷干转变,而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文化开始繁荣。濮阳高城的城墙最早为这一时期兴建。到龙山时代后期,随着一场长时期的大洪水的到来,河济地区的文化又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济
地区
史前文化
高城
帝丘
原文传递
关于河济文化的思考
8
作者
杨贵金
杨佩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76-81,共6页
文章探访了河济文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寻了河济文化的源流、范围和内容及其与河洛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探析了河济文化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必要性和相关条件。三探河济文化,关键在命名。
关键词
河济
文化
内容
特点
作用和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被引量:
1
1
作者
胡文波
机构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处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21年第4期44-51,162,共9页
文摘
南朝宋齐时期的河济淮北地区存在众多戍,可据以推知南朝的戍有事实上的制度,并广泛分布于南北交战地区。河济淮北地区的戍属于南朝的边境戍制系统,以州郡兵戍守南朝。对这些戍的分布进行分析,可大体得知南朝河济淮北地区的防御体系。在南北朝的重大战争之中,河济淮北地区的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戍
宋齐
河济
淮北
分类号
E291 [军事—军事理论]
K239.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走出夏史研究的误区——评沈长云先生的夏史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周书灿
机构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南方文物》
2008年第4期26-33,共8页
基金
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早期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批准号:07BZS008
文摘
沈长云先生的系列论文所持"古夏族兴起于古河济之间"和"濮阳即禹都阳城"的"崭新"论点是建立在对文献材料和考古学资料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基础上的单方面主观想象。沈先生论文中所表现出的证据不足,主观武断等缺乏科学分析的态度,必然使其夏史研究陷入一永远无法走出的误区,极不利于目前的夏史研究。
关键词
沈长云
夏
禹
河济
濮阳
误区
Keywords
shen Changyun' Xia
Yu
He River and Ji River
Puyang, misunderstanding
分类号
K222 [历史地理—历史学]
G31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周时期河济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初探——河南濮阳金桥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钟华
崔宗亮
袁广阔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农业考古》
2020年第4期18-27,共10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3批面上资助研究项目“河济地区龙山时代至商周植物考古研究”(项目编号:2018M631524)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项目编号:2020KGYJ040)。
文摘
河济地区指古河济之间及其附近地区,主要指今豫鲁交界一带。东周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随着荷水、鸿沟等一系列人工运河的开凿、疏通,该区域成为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位于河济地区的濮阳金桥遗址出土东周时期炭化植物遗存共计592粒,其中包括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大豆(Glycine max)、小麦(Triticum aestivum)、红小豆(Vigna angularis)五种炭化农作物。其他可鉴定的非农作物炭化种子还包括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藜(Chenopodium album)、红鳞扁莎(Pycreus sanguinolentus)、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等。在河济地区东周时期的几处遗址中,粟依旧是最为重要的农作物遗存;但小麦在这一时期的重要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一些遗址中可以与粟比肩,形成了粟麦并重的局面;大豆在作物结构中起到补充性作用;而稻米的重要性相当有限。值得注意的是,红小豆(小豆)与小麦的广泛利用可能反映了以粟和冬小麦为核心的两年三熟制度在东周时期河济地区的出现。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东周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东周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河济地区因人工河渠的开凿,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通的便捷,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物资和信息的交流大大增强,为当地生业模式的改变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
河济
地区
金桥遗址
植物考古
两年三熟农业制度
Keywords
the Heji area
the Jinqiao Site
archaeobotany
the agricultural system of"three harvests in two years"
分类号
K871.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史前时期黄河泛及济淮的地文探索
被引量:
2
4
作者
徐海亮
轩辕彦
机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
不详
出处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2年第2期1-33,共33页
基金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资助课题“地理与文化视野中的河济文明”(课题编号:Y2019—12)研究成果
文摘
黄河冲积扇的发育演化是认识远古河济地理环境演变的基础。借助黄淮海平原岩相古地理、河流地貌、沉积相研究,探索史前黄河下游泛道变化踪迹及河济水系环境演化,辨识济水、汳河、瓠子河泛道带,探索全新世早中期黄淮平原沉积环境。勘探地球物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与考古学文化始终是最佳的切入点。凭借第四纪研究手段和考古研究,复原黄淮地文、人文特质,解读全新世中期的河、济、淮水系演化奥秘,探讨河、济、淮水系演化影响下的河济文化迁移与嬗变,剖析中华文明在河济地区起源的水文化背景。
关键词
河济
演化
黄河泛道带
古地理环境
全新世早中期
考古
Keywords
Yellow and Ji evolution
Yellow River flood channels belt
Palaeogeographic environment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Archaeological
分类号
K878.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夏都变迁地域
被引量:
1
5
作者
张诚
机构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50-55,共6页
文摘
夏代都城在何地是史学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夏都变迁地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夏都屡经变迁,其迁徙地城初期在豫西及晋南;中期在东土河济间;后期在河洛地区。并对夏都阳城、阳翟、安邑、斟寻、帝丘、斟灌、原、老丘、西河等地望所指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夏都
阳城
河洛地区
东土
河济
间
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子夏家乡地望与国籍归属考
被引量:
2
6
作者
高培华
机构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155,共4页
基金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卜子夏考论>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1-gh-248
文摘
子夏家乡温邑地处"河济之间",在出荥泽北流的黄河古道之西,又称作"西河之上",简称"西河"。西周至春秋初年,温邑为王畿内温国的治所。公元前650年"狄灭温",前635年晋师勤王赶走狄人占领温邑,周襄王将温、原等四邑"赏赐"晋国。此后温邑先后成为晋国狐溱、阳处父、郤至、赵氏、魏氏采邑,战国前期属于魏国,从未有过"属卫"的历史。子夏自谓退居"河济之间",曾参谓其退老"西河之上",皆指其回到家乡温邑,与后世说他是"晋国人"、"魏国人"可以统一,唯一不能统一的错误说法是"卫人"说。
关键词
子夏
温邑
地望
河济
之间
西河之上
分类号
K223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河济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
1
7
作者
魏继印
机构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3,共6页
基金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KG020)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3&ZD100)阶段性成果
文摘
河济地区在仰韶文化中期时文化面貌并不发达,到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时代早期时,随着气候向冷干转变,而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文化开始繁荣。濮阳高城的城墙最早为这一时期兴建。到龙山时代后期,随着一场长时期的大洪水的到来,河济地区的文化又走向衰落。
关键词
河济
地区
史前文化
高城
帝丘
Keywords
Heji area
prehistory civilization
Gaocheng site
Diqiu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关于河济文化的思考
8
作者
杨贵金
杨佩
机构
焦作市文物工作队
出处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76-81,共6页
文摘
文章探访了河济文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寻了河济文化的源流、范围和内容及其与河洛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探析了河济文化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必要性和相关条件。三探河济文化,关键在命名。
关键词
河济
文化
内容
特点
作用和意义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胡文波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21
1
原文传递
2
走出夏史研究的误区——评沈长云先生的夏史研究
周书灿
《南方文物》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东周时期河济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初探——河南濮阳金桥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钟华
崔宗亮
袁广阔
《农业考古》
202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史前时期黄河泛及济淮的地文探索
徐海亮
轩辕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2
2
原文传递
5
试论夏都变迁地域
张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子夏家乡地望与国籍归属考
高培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2
原文传递
7
河济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魏继印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原文传递
8
关于河济文化的思考
杨贵金
杨佩
《焦作大学学报》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