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魏晋南北朝时“沙门不敬王者”的争论看佛教的中国化 被引量:5
1
作者 岳辉 《宗教学研究》 CSSCI 2000年第2期117-121,共5页
本文在对魏晋南北朝中国社会政治背景的分析后,论证佛教借助儒家的忠孝仁义等思想,改变了佛教超脱政治的倾向,为现实的王道政治服务,才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实质上是佛教的中国化。
关键词 沙门不敬王者 争论 中国化
原文传递
陶渊明与慧远——陶渊明不入“莲社”之我见 被引量:4
2
作者 丁永忠 《学术月刊》 1987年第10期56-61,共6页
陶渊明与慧远是东晋后期,同处庐山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慧远为“莲宗初祖”,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关于二人之思想关系,正史未见明载,仅有无名氏之《莲社高贤传》记有陶渊明不入“莲社”故事一则: (潜)常往... 陶渊明与慧远是东晋后期,同处庐山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慧远为“莲宗初祖”,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关于二人之思想关系,正史未见明载,仅有无名氏之《莲社高贤传》记有陶渊明不入“莲社”故事一则: (潜)常往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以行,(慧)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出。(《莲社高贤传·陶潜传》) 宋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亦云:“(陶)靖节与远公雅素,宁为方外交,而不愿齿社列,远公遂作诗博酒,郑重招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慧远 佛教 庐山 东晋 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 因果报应 沙门不敬王者 谢灵运
原文传递
中西政教关系史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彭琦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6-72,共7页
中西政教关系史比较彭琦在历史上,中国与西方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拟就中国同西方各国(此处特指西欧国)在中古时期(此指西方中世纪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政教关系史方面的差异展开探讨。... 中西政教关系史比较彭琦在历史上,中国与西方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拟就中国同西方各国(此处特指西欧国)在中古时期(此指西方中世纪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政教关系史方面的差异展开探讨。一中古中西政教关系史方面的差异,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关系史 统治者 西方各国 宗教会议 中古时期 神圣罗马帝国 佛教 沙门不敬王者 世俗政权
下载PDF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与佛教 被引量:1
4
作者 竺沙雅章 刘建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6-49,共4页
在佛教的初传阶段,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以儒教为统治理念的国家体制。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只能无可奈何地妥协、从属于这个国家体制。因此,历史上虽然曾经出现过有意识地站在出世间的立场上的慧远与桓玄之间的有名的“沙门不敬王者”的论争... 在佛教的初传阶段,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以儒教为统治理念的国家体制。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只能无可奈何地妥协、从属于这个国家体制。因此,历史上虽然曾经出现过有意识地站在出世间的立场上的慧远与桓玄之间的有名的“沙门不敬王者”的论争,以及延续至唐代的“拜不拜君亲”的论争。然而,作为社会存在,佛教教团始终被置于国家统治之下。例如,出家、得度即度僧或建寺、铸造佛像等必须取得国家的承认或许可,如果违背国家统治即属违法,成为镇压对象。因此,对于研究佛教教团在中国社会中存在与发展这一问题来说,搞清楚国家统治的实施办法非常重要。可以确切地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佛教 中国历史 佛教教团 宗教史 沙门不敬王者 外来宗教 中国社会 明末清初 宗教政策 民族意识
下载PDF
《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建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03-109,共7页
《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马建华《弘明集》是梁朝人憎所编的一部关于佛教与儒、道教之间论战的文集。日本学者认为:《弘明集》如实地传达了中国文明首次与强有力的异文化体系——佛教的冲突,以及佛教与中国固有的... 《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马建华《弘明集》是梁朝人憎所编的一部关于佛教与儒、道教之间论战的文集。日本学者认为:《弘明集》如实地传达了中国文明首次与强有力的异文化体系——佛教的冲突,以及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儒教、道教等的对立、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明集》 外来文化 中国佛教史 民族文化 《出三藏记集》 认识论 夷夏 道教 风俗习惯 沙门不敬王者
下载PDF
略论范缜神灭论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春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5期21-24,共4页
范缜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战士。解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发表了许多介绍和评价范缜神灭论思想的著述。这些著述的基本观点大多是正确的,但我觉得也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就想对这些问题谈点粗浅... 范缜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战士。解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发表了许多介绍和评价范缜神灭论思想的著述。这些著述的基本观点大多是正确的,但我觉得也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就想对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灭论 神不灭论 中国思想 形神关系 南北朝时期 无神论 学术界 印度佛教 沙门不敬王者 佛教思想
下载PDF
唐代反佛理论
7
作者 陆华桕 徐宏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2期69-76,共8页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朝臻于鼎盛。《杜阳杂编》记载,咸通十四年(874年)懿宗迎佛骨时,“四方挈老扶幼来者,莫不疏素”,有的兵卒甚至“断左臂于佛前,以手执之,一步一礼,血洒流地”,颇为壮观。佛教的迅猛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 佛教 唐代 武则天 佛理 夷夏观 韩愈 两晋南北朝 唐玄宗 攻击 沙门不敬王者
下载PDF
参拜庐山东林寺
8
作者 高桥弘次 《佛教文化》 1997年第3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东林寺 庐山 白莲社 净土宗 法师 中国佛教界 佛学院 沙门不敬王者 阿弥陀佛 佛教思想
下载PDF
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三重内涵
9
作者 花威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55,共2页
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应该爱国爱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人施与慈悲和爱心,坚持团结进步、和平宽容,防范宗教极端思想和宗教暴力,防范邪教蔓延,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 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应该爱国爱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人施与慈悲和爱心,坚持团结进步、和平宽容,防范宗教极端思想和宗教暴力,防范邪教蔓延,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战工作会议 社会相 中国梦 时代化 基本教义 超越资本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 理论概括 中国特色 沙门不敬王者
原文传递
佛法与名教关系的演变
10
作者 乐寿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12-17,共6页
佛教能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并能成为中国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中国化的过程的。而佛法与名教关系的妥善处理,则是佛教中国化的关键。佛教在中国的演变史,集中体现了这一外来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的曲折前进的... 佛教能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并能成为中国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中国化的过程的。而佛法与名教关系的妥善处理,则是佛教中国化的关键。佛教在中国的演变史,集中体现了这一外来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的曲折前进的历程。它在两者如何结合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经验。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正确借鉴与吸取其他外来思想、文化、科学和技术,将会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一在我国历史上,维护等级制与宗法制的忠、孝等道德观念,在殷周奴隶社会即已产生。到了春秋时期,已开始系统化。但是,在当时诸侯割据的历史条件下,忠君孝亲还没有形成片面的义务,直到封建大一统的局面即将出现,地主阶级思想家才开始强调臣对君、子对父的绝对服从的必要性。韩非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宗派 佛教中国化 佛法 传播与发展 启迪作用 儒家思想 佛教思想 沙门不敬王者 禅宗 僧侣
下载PDF
有大功于释氏,犹孔门之孟子——浅谈调和佛教与名教的高僧慧远
11
作者 李淑芳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8-51,共4页
东晋慧远为佛教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交流名士,与权贵往来,使得庐山僧团得以在乱世安身,建立调和儒、佛的佛教体系,使佛教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成为一个有独立品格的存在。
关键词 慧远 名教 沙门不敬王者
下载PDF
大足石刻中的儒教造像及其产生根源
12
作者 李正心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14-117,共4页
位于四川东部的大足石刻是唐宋时代的摩崖造像,是在我国北方石窟艺术逐渐衰落的时代崛起于西南的具有显著特色的中晚期石窟艺术。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林林总总诸佛菩萨造像中羼杂着儒教造像与儒家经典刻石,国内罕见。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佛教思想 佛教造像 唐宋 僧人 佛经 儒释道三教 封建统治者 沙门不敬王者 孝道
原文传递
唐宋对话 古典中国的文明逻辑
13
作者 纪彭 孙曦萌 《国家人文历史》 2015年第22期110-112,共3页
俗话说"强唐弱宋",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是两个经典的王朝。理解唐宋之间的异同,是打开中国古代史的一把钥匙。2015年12月起,《国家人文历史》邀请国内知名的唐史专家孟宪实和宋史专家李冬君,为大家开启唐宋对话专栏。希望通过二... 俗话说"强唐弱宋",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是两个经典的王朝。理解唐宋之间的异同,是打开中国古代史的一把钥匙。2015年12月起,《国家人文历史》邀请国内知名的唐史专家孟宪实和宋史专家李冬君,为大家开启唐宋对话专栏。希望通过二位老师独特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唐宋之间的中国和中古到近世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中国 中国古代史 唐史 贵族社会 佛教传入 沙门不敬王者 文彦博 吐鲁番学研究 《宣和画谱》 古村落
下载PDF
浅析庐山僧仕赠酬诗的审美旨趣
14
作者 鲍赫 王文思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3-208,共6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着极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朝政中心的佛教,如长安佛教、洛阳佛教,则更多参与政治生活,僧侣文人有着更多的政治理想。庐山佛教是典型的远离朝政的佛教代表,自慧远沙门不敬王者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在野传统,庐山佛教在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着极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朝政中心的佛教,如长安佛教、洛阳佛教,则更多参与政治生活,僧侣文人有着更多的政治理想。庐山佛教是典型的远离朝政的佛教代表,自慧远沙门不敬王者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在野传统,庐山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的进程中,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慧远时代的庐山佛教更是佛教中国化的转折点。庐山文学是以晋宋之际慧远及其门人的诗歌创作为发端的。慧远不仅是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大师,更在诗歌史和审美旨趣的转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史 佛教中国化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 长安佛教 审美旨趣 庐山 地域性差异
原文传递
略论慧远的佛教护法活动及其意义
15
作者 刁俊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9-31,88,共4页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佛教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东晋佛教领袖的慧远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一系列护法活动,以调和佛教与社会的矛盾。通过慧远的努力,南方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佛教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东晋佛教领袖的慧远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一系列护法活动,以调和佛教与社会的矛盾。通过慧远的努力,南方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使佛教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法活动 沙门不敬王者 神不灭论
下载PDF
慧远《三报论》中的“现报论”解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宁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2期56-64,共9页
关键词 九品 报应论 中国佛教史 沙门不敬王者论》 神义论 果报论 两晋南北朝 《弘明集》 《释疑论》 汤用彤
下载PDF
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 被引量:9
17
作者 邓小军 《中国文化》 2001年第Z1期147-164,共18页
从慧远集合刘遗民等百二十三人在庐山建斋立誓共期死后往生西方净土,并由刘遗民撰立誓文(402年),尤其从刘遗民多次招劝渊明入庐山皈依佛教,渊明作《和刘柴桑》诗以未忍割舍亲旧婉拒其招劝(403年之后数年间);到慧远作《沙... 从慧远集合刘遗民等百二十三人在庐山建斋立誓共期死后往生西方净土,并由刘遗民撰立誓文(402年),尤其从刘遗民多次招劝渊明入庐山皈依佛教,渊明作《和刘柴桑》诗以未忍割舍亲旧婉拒其招劝(403年之后数年间);到慧远作《沙门不敬王者论》主张神不灭论输之说(404年),渊明作《形影神并序》主张委运任化说,批评以生死之苦为念及神不灭论(413年);再到庐山诸沙弥作《观化决疑》诗以输说反驳委运任化说(413年以后);以至于渊明作《桃花源记并诗》,以人间性、道德性的社会理想,回应超自然、超生死的净土理想(420年以后),渊明与庐山佛教之间,确实发生了一场思想论争。这场思想论争的时间,断断续续,前后大约二十年。论争的内容,涉及中国文化与佛教各自不同的伦理观,生死观,自然观念和理想国的观念。论争的形式,包话双方之间的诗歌赠答(刘遗民赠渊明诗、渊明《和刘柴桑》),互不指名的批评文字(《形影神并序》、《观化决疑》诗),及各说自话的立论文字(立誓文、《沙门不敬三者论》、《桃花源记并诗》)。此外,《高僧传·慧远传》所载渊明曾祖陶侃“素薄信情”之故事,实为庐山佛教徒藉以鄙薄渊明不信佛教之表现。要之,陶渊明与庐山佛教徙的这场思想论争是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并诗》 《无量寿经》 陶渊明 《形影神》 庐山 沙门不敬王者论》 佛教 委运任化 中国文化 《桃花源记》
下载PDF
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业露华 《五台山研究》 1997年第1期2-8,共7页
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业露华孝,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为,它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孝也是中国佛教必然涉及的一个问题。前玉佛寺方丈真禅法... 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业露华孝,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为,它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孝也是中国佛教必然涉及的一个问题。前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生前曾多次讲解《佛说父母恩重难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孝道观 佛教传入 中国佛教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思想 孝道思想 佛教孝道观 佛教教义 伦理思想 沙门不敬王者论》
下载PDF
佛教忠孝观的儒家化演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耿敬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7年第3期1-7,共7页
关键词 忠孝观 佛教伦理 儒家化 儒家伦理道德 孝亲思想 沙门不敬王者论》 儒家传统 矛盾冲突 儒佛 致拜君亲
下载PDF
慧远的政教离即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方立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9,共7页
慧远提出政教离即论,系统阐发了佛教与政治既相离又相即的主张。他十分强调出家僧侣独立于政治,强调政教分离,同时又多方面论证佛教与政治的一致性,肯定其相即不离的关系。从总体来看,佛教既独立于政治,又有益于政治的观点,是慧... 慧远提出政教离即论,系统阐发了佛教与政治既相离又相即的主张。他十分强调出家僧侣独立于政治,强调政教分离,同时又多方面论证佛教与政治的一致性,肯定其相即不离的关系。从总体来看,佛教既独立于政治,又有益于政治的观点,是慧远政教关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沙门不敬王者论》 政教关系 《弘明集》 纲常名教 封建政治 政教分离 礼敬 封建王权 王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