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汉情态动词在语义和情态意义上的对比 被引量:3
1
作者 夏妙月 林绿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87-90,共4页
英汉情态动词分别是这两种语言表达情态的主要手段。根据Palmer和Lyons的情态意义理论,对比分析英汉情态动词在语义和情态意义上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利于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语义和情态意义,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英语情态动词 汉语情态动词 语义 情态意义
下载PDF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早期习得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贝 董燕萍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3-92,共10页
本研究使用自然观察法,收集一个儿童从1岁4个月到3岁3个月自然语言产出的语料,旨在调查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过程,并尝试探寻其背后的机制。研究发现:汉语情态动词在儿童1;8-2;4岁期间逐渐开始习得,较早习得的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 本研究使用自然观察法,收集一个儿童从1岁4个月到3岁3个月自然语言产出的语料,旨在调查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过程,并尝试探寻其背后的机制。研究发现:汉语情态动词在儿童1;8-2;4岁期间逐渐开始习得,较早习得的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比较晚习得的情态动词高;认识情态不仅比动力情态和道义情态习得得晚,而且其使用频率也比较低;情态句的句法结构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汉语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既受制于情态动词自身的特性及看护者的语言输入,又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状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情态动词 早期习得 个案研究
原文传递
维吾尔语与汉语情态表达对比研究——从“反观”的角度 被引量:2
3
作者 郑燕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8年第3期36-41,共6页
通过语言对比"反观"的方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透过维吾尔语对应表达式观察十个典型汉语情态动词,并反观维吾尔语情态表达的特点,试图探求仅从一种语言本身研究所不能发现的语义功能特点。
关键词 反观 维吾尔语 情态表达 汉语情态动词 语篇
下载PDF
多义范畴与汉语情态动词习得——以“要”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遐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1-56,共6页
汉语情态动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数目有限,但意义复杂,对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个难点。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偏误最多的"要"为例,通过收集到的大量语料,说明情态动词的根情态义学生较易掌握,偏误主要集中于认识情态义上,... 汉语情态动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数目有限,但意义复杂,对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个难点。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偏误最多的"要"为例,通过收集到的大量语料,说明情态动词的根情态义学生较易掌握,偏误主要集中于认识情态义上,同时认为汉语情态动词语义—形式的多重对应也是偏误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情态动词 情态 认识情态
下载PDF
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及其在德语中的相应情态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小清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88-90,共3页
情态动词是表达情态意义的主要形式,能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主观意图。不同的情态动词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而同一个情态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同样可以表示不同的情态意义。在许多语言中,情态动词都具有多义性及语义重叠性,汉语和德语中的情... 情态动词是表达情态意义的主要形式,能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主观意图。不同的情态动词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而同一个情态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同样可以表示不同的情态意义。在许多语言中,情态动词都具有多义性及语义重叠性,汉语和德语中的情态动词也不例外。而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常见错误就是使用第二语言时试图利用母语知识。中国学生在翻译或者使用德语情态动词时会受到汉语情态动词的语义干扰,从而产生迁移性的偏误。本文对汉语情态动词"能"的语义进行了梳理,探讨了"能"的不同义项在德语中的相应情态表达,分析翻译偏误,以期加深德语学习者对情态动词的理解,提高运用情态动词的能力,减少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情态动词“能” 情态语义 德语
下载PDF
汉语情态助动词的提升与控制 被引量:13
6
作者 胡波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9-171,249-250,共13页
本文从论元结构、语义限制等方面系统探讨了汉语情态助动词的提升与控制。提升情态助动词是包含事件论元的一元谓词,允准子句主语提升为话题,不限制提升主语的语义内涵,不可以用"没、没有"否定,其事件论元被动化后,句子意义... 本文从论元结构、语义限制等方面系统探讨了汉语情态助动词的提升与控制。提升情态助动词是包含事件论元的一元谓词,允准子句主语提升为话题,不限制提升主语的语义内涵,不可以用"没、没有"否定,其事件论元被动化后,句子意义与主动结构的意义相近。控制情态助动词为包含事件论元和非典型施事的二元谓词,可以用"没、没有"否定,其事件论元被动化后,句子意义与主动结构的意义不同,甚至句子不合法。两类动词子句的名词短语都可提升为句子的主题,但受限于子句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情态动词 提升 控制 主题提升
原文传递
汉语动力型情态动词的早期获得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贝 董燕萍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通过调查一个儿童芊芊从1岁4个月到3岁3个月自然语言产出的语料,研究汉语动力型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过程及其背后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芊芊从1岁8个月到2岁6个月期间开始习得动力型情态动词,"会"最早习得,"敢&qu... 本文通过调查一个儿童芊芊从1岁4个月到3岁3个月自然语言产出的语料,研究汉语动力型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过程及其背后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芊芊从1岁8个月到2岁6个月期间开始习得动力型情态动词,"会"最早习得,"敢"、"能"、"要"、"可以"和"肯"随后习得,情态动词的习得顺序与其使用频率之间存在部分相关性;(2)芊芊最早习得动力型情态"能力"意义,然后逐渐习得了"勇气"、"意愿"等意义,但却没有习得"善于做某事"和"有把握做某种判断"的意义,此外,早习得的情态意义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3)情态句的句型呈现逐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句法结构呈现逐渐复杂化的发展趋势;(4)影响动力型情态动词早期习得的因素,除了动力型情态动词自身的特征外,还与看护者的语言输入特征以及儿童心理理论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动力型情态动词 早期习得 个案研究
下载PDF
汉语儿童认识型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
8
作者 杨贝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8,共9页
本研究收集一个汉语儿童从1岁4个月到3岁3个月的自然语言产出的语料,旨在调查汉语认识型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规律并尝试探寻其背后的机制。研究发现:认识型情态动词不仅习得得晚,使用频率也比较低;认识型情态动词习得的早晚与其蕴含的可... 本研究收集一个汉语儿童从1岁4个月到3岁3个月的自然语言产出的语料,旨在调查汉语认识型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规律并尝试探寻其背后的机制。研究发现:认识型情态动词不仅习得得晚,使用频率也比较低;认识型情态动词习得的早晚与其蕴含的可能性层级有关,认识必然表达比认识或然表达早习得;认识型情态句的句型呈现逐渐多样化的趋势,句法结构则呈现逐渐复杂化的趋势。认识型情态动词的习得受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汉语语言特征和输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认识型情态动词 早期习得 个案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