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闲期耕作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及植株氮素吸收、运转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任爱霞 孙敏 +3 位作者 赵维峰 邓联峰 邓妍 高志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471-3478,共8页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夏闲期耕作对旱地小麦播种前和各生育期0~300cm土壤水分、植株氮素吸收和运转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夏闲期耕作可提高播种前和各生育期0~300cm土壤蓄水量,且枯水年效果较好.夏闲期耕作可显著提高各生育期植株...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夏闲期耕作对旱地小麦播种前和各生育期0~300cm土壤水分、植株氮素吸收和运转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夏闲期耕作可提高播种前和各生育期0~300cm土壤蓄水量,且枯水年效果较好.夏闲期耕作可显著提高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期叶片和茎秆+茎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茎秆+茎鞘氮素运转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叶片氮素运转量、花前氮素运转量、花后氮素积累量,最终提高氮素吸收效率,以前茬小麦收获后45d深翻效果较好.夏闲期耕作条件下,土壤水分与花前氮素运转量及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相关,且枯水年关系更密切;播种至开花期土壤水分与花后氮素积累量在丰水年显著相关,而枯水年无显著相关关系.夏闲期耕作,尤其是雨后深翻有利于蓄水保墒及植株氮素吸收和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夏闲期 耕作 氮素吸收运转 氮效率
原文传递
夏闲期地表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产量的影响与施氮调控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媛 孙敏 +1 位作者 任爱霞 高志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23-1829,共7页
为提高旱作麦区土壤水分贮备能力,并探明此基础上提高产量的适宜施氮水平,本文采用大田试验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研究了夏闲期覆盖与不覆盖条件下75、150、225 kg·hm-23个施氮量对旱地土壤水分、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产量的影... 为提高旱作麦区土壤水分贮备能力,并探明此基础上提高产量的适宜施氮水平,本文采用大田试验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研究了夏闲期覆盖与不覆盖条件下75、150、225 kg·hm-23个施氮量对旱地土壤水分、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闲期深翻覆盖后,播种前0~3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提高约70~80 mm,尤其是80cm以下土层;成熟期0~300 cm各土层土壤蓄水量均低于播种前,尤其是0~160 cm各土层低20~30 mm;各生育期群体茎数、穗数提高,且低、高氮条件下处理间差异显著,小麦总耗水量提高5.68~31.30 mm,产量提高1.43%~7.1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7%~4.23%;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运转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提高,且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处理间差异显著,氮肥农学效率提高0.47~1.24 kg·kg-1,氮肥当季回收率显著提高3.01%~4.96%;覆盖配施氮肥后,成熟期0~16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总耗水量以施氮量150 kg·hm-2最低;各生育期群体茎数、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施氮量150 kg·hm-2显著最高,75 kg·hm-2最低,且中氮较低氮与高氮处理产量分别提高574.75和341.14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89%和7.77%;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运转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当季回收率均以施氮量150 kg·hm-2显著最高,75 kg·hm-2最低,且中氮较低氮与高氮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91 kg·kg-1、3.12 kg·kg-1,氮肥当季回收率提高1.74%和5.32%;此外,产量与穗数的相关性最大(r=0.906),穗粒数居中,千粒重最小;总之,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覆盖有利于蓄水保水,提高底墒,且配施氮量为150 kg·hm-2更有利于水氮互作,促进氮素吸收、运转,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夏闲期覆盖 施氮量 土壤水分 氮素吸收运转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种植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秋丽 朱云集 +2 位作者 郭天财 王永华 谢迎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6-700,共5页
为筛选冬小麦高产高效优化种植管理模式,2009-2010年在河南省温县高产区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了当前传统农民习惯模式(CP)、调整模式1(AP1)和调整模式2(AP2)3种种植管理模式下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累积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 为筛选冬小麦高产高效优化种植管理模式,2009-2010年在河南省温县高产区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了当前传统农民习惯模式(CP)、调整模式1(AP1)和调整模式2(AP2)3种种植管理模式下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累积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种植管理模式间小麦干物质积累均存在差异,CP和AP1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AP2,拔节至成熟AP2则显著高于其他模式。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花后向穗部的转移量占总穗重的34.15%~50.84%,氮转移量占穗增长量的77.92%~85.07%,与CP和AP2相比,AP1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对穗部的贡献率。AP1、AP2籽粒产量比CP分别提高11.72%和25.82%,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植株总吸氮量、籽粒吸氮量及收获指数以AP2最高,氮肥利用率和产投比则以AP1最高。综合比较不同模式的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和产投比,AP1可作为当前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最佳种植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管理模式 籽粒产量 氮素吸收运转 产投比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滴灌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慧 黄振江 +3 位作者 王冀川 潘雪娇 张迪 徐雅丽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56,共13页
【目的】研究南疆滴灌冬小麦氮素吸收和利用特征,为揭示滴灌冬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新冬22号为材料,开展水氮裂区设计试验,滴施纯氮为主区,设N_1(138 kg/hm^2)、N_2(207 kg/hm^2)、N_3(276 kg/hm^2)和N_0(对照,不... 【目的】研究南疆滴灌冬小麦氮素吸收和利用特征,为揭示滴灌冬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新冬22号为材料,开展水氮裂区设计试验,滴施纯氮为主区,设N_1(138 kg/hm^2)、N_2(207 kg/hm^2)、N_3(276 kg/hm^2)和N_0(对照,不施氮肥)4个水平;滴水量为副区,在统一冬灌900 m^3/hm^2的基础上,起身期以后设W_1(1 800 m^3/hm^2)、W_2(3 150 m^3/hm^2)、W_3(4 500 m^3/hm^2)3个滴灌水平,共12个处理。【结果】(1)适当增加水氮供应量有利于提高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其中N_3W_2、N_3W_3、N_2W_2和N_2W_3处理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开花前是氮素积累量的主要时期,其平均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78.28%,拔节-扬花期是氮素吸收速率高峰期,并以N_3W_2、N_2W_3和N_2W_2处理最高,分别达6.38、5.81和5.01 kg/(hm^2·d)。(3)各器官氮素转运量及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大小为叶片>茎鞘>颖壳+穗轴;N_3W_2和N_2W_3处理的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达158.34和147.49 kg/hm^2;N_3W_2、N_2W_2和N_2W_3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15.73%、15.41%和14.18%及1 475.94、1 256.97和1 217.78 kg/hm^2。(4)滴灌冬小麦的产量构成及水、氮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水氮耦合效应,N_3W_2、N_2W_3和N_2W_2处理的产量较高,其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也最大。【结论】207~276 kg/hm^2的施氮量和3 150~4 500 m^3/hm^2的春季滴水量是该地区较合适的水氮供应范围,当施氮量为275.08 kg/hm^2和滴水量为4 457.89 m^3/hm^2包括冬灌900 m^3/hm^2时,产量可达最大为8 558.7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氮耦合 滴灌 氮素吸收运转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