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灵、实理与气禀:朱子论心、性、情
1
作者 陈志伟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4-20,共7页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基础,朱子重新解释了心、性、情三个范畴的含义、特点和效用,认为心是虚灵明觉,具有统摄义和主宰义;性是实理,其内涵是“合当”或当然之理,即规范性和正当性的道德指向;而情则是心之已动和性体的发用,因此属于气禀的范畴,气禀精粗和正偏导致情有善恶之分。并且朱子坚持认为气禀也属于性,其中的恶也是性之构成因素,这就打破了孟子性善论的判定,倾向于性善恶相混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本原
下载PDF
克服“气禀”之偏以成圣——朱熹成圣工夫论
2
作者 马寄 《闽台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69-74,共6页
作为理学大家的朱熹,其为学宗旨无外乎成圣。在朱熹看来,不能成圣的根源在于"气禀"之偏,这就意味着克服"气禀"之偏方可成圣。本文首先从天地唯一"气"的宇宙观出发,指出朱熹视域下的"理"非别为... 作为理学大家的朱熹,其为学宗旨无外乎成圣。在朱熹看来,不能成圣的根源在于"气禀"之偏,这就意味着克服"气禀"之偏方可成圣。本文首先从天地唯一"气"的宇宙观出发,指出朱熹视域下的"理"非别为一物,乃即"气"而在。在天为"理",在人则为"性"。朱熹将"性"分梳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不过当留意的是虽言之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其实两性本一。就天赋之本然而言,谓之"天地之性","天地之性"不能悬空而在,尚待行之于世,"天地之性"行之于世便是"气质之性"。由此朱熹便将成圣之为学工夫理解为克服"气禀"之偏,以回归"天地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天理” “天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