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光影中的民族认同--海外华侨与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与传播 |
杜佩红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
2022 |
4
|
|
2
|
从鲁迅观影看民国时期的电影检查制度(1927—1936) |
刘素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3
|
1912年至“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哈尔滨的电影文化 |
李高华
谭舒予
|
《声屏世界》
|
2023 |
0 |
|
4
|
民国电影:概念认定与历史建构 |
李道新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
2013 |
3
|
|
5
|
沉浸+互动 “穿越时空”般的奇妙旅程 |
颜阳
刘悦琛(图)
|
《走向世界》
|
2023 |
0 |
|
6
|
塑育何种新儿童:基于边缘史料透视民国电影中的教育理念 |
申国昌
周璇
|
《教育史研究》
|
2023 |
0 |
|
7
|
主持人语 |
周安华
|
《文化研究》
|
2021 |
0 |
|
8
|
民国电影的现代性问题 |
马春花
|
《滨州学院学报》
|
2013 |
3
|
|
9
|
晚清民国时期法国电影的传入、放映与影响 |
龚力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0
|
民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批判 |
李栋宁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1
|
南京与早期中国电影 |
夏燕靖
蒋敏(整理)
|
《艺术学研究(辑刊)》
|
2014 |
0 |
|
12
|
20世纪20年代爱情电影剧本的演变 |
吴限
|
《艺苑》
|
2022 |
0 |
|
13
|
早期中国电影的“新现实主义”建构——以故事片《马路天使》为例 |
许梦馨
|
《影剧新作》
|
2020 |
1
|
|
14
|
“民国电影”概念的正名 |
李道新
季晓宇(整理)
蒋敏(整理)
|
《艺术学研究(辑刊)》
|
2014 |
0 |
|
15
|
水银灯下的阴影——民国电影的互文性分析 |
贾磊磊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2014 |
2
|
|
16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电影的时尚表征与精神内涵 |
姒晓霞
康弘哲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7
|
1949年《人民日报》之电影话语建构 |
张伟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8
|
费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叙事 |
杨茹云
|
《艺苑》
|
2022 |
0 |
|
19
|
从女明星命运看民国时期电影明星制度的利弊 |
翟玉佳
|
《艺苑》
|
2019 |
1
|
|
20
|
民国时期电影海报历史价值探究 |
王战
董芳伊
|
《新闻传播》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