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帝国共和:从“清皇”到“大圣皇”——关于“袁世凯加笔民国宪法草案”
1
作者 李冬木 佐藤亘 吉田富夫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8-142,168,共15页
"袁世凯加笔民国宪法草案"系诸桥辙次博士保存下来的墨迹文献之一,现存于日本新潟县三条市诸桥辙次记念馆,迄今未被公开。那么,这份"民国"诞生以前的手写"民国宪法草案"是一份怎样的资料?其意义何在?在... "袁世凯加笔民国宪法草案"系诸桥辙次博士保存下来的墨迹文献之一,现存于日本新潟县三条市诸桥辙次记念馆,迄今未被公开。那么,这份"民国"诞生以前的手写"民国宪法草案"是一份怎样的资料?其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是否有最终文本形成?如果有的话,那么定本又呈现于怎样的形态?作为"民国"的国体设计图,其在构想上与目前已知的同时期"宪法"设计又有着怎样的异同?在"民国"即将诞生之际,袁世凯方面还准备了一份以"大圣皇"取代"清皇"的所谓"帝国共和"方案,其"大圣皇"与"大总统"并存的国体构造,不同于目前已知的同时期任何一部正式公布的"宪法",提供了不同于"君主立宪"或"共和立宪"的新构想,体现了宪法设计水准的某一到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民国宪法草案 张琴 “大圣皇” 帝国共和
下载PDF
半总统制的初创:1925年民国宪法草案的政体设计
2
作者 严泉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148,共7页
在1925年民国宪法草案的政体设计中,总统由独立选举方式产生,权力也进一步增强,特别是确认了总统作为行政首脑的权力与立法权,包括解散国会权、紧急命令权、修宪提议权等,其权力比总统制下总统的权力要大。在总统与内阁权力关系上,总统... 在1925年民国宪法草案的政体设计中,总统由独立选举方式产生,权力也进一步增强,特别是确认了总统作为行政首脑的权力与立法权,包括解散国会权、紧急命令权、修宪提议权等,其权力比总统制下总统的权力要大。在总统与内阁权力关系上,总统居于主导与支配地位,符合半总统制政体行政权分享的原则。行政与立法权力关系的设计,体现为民国议会对总统与国务员的弹劾权、议会对政府的不信任权以及总统的解散议会权。宪法草案半总统制政体模式的选择,不仅是宪政学理的设计结果,还与北京临时执政府主导制宪、制宪者对民初宪政制度实践的经验反思以及魏玛共和国宪法影响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总统制 民国宪法草案 政体设计 行政权力 立法权力
下载PDF
民国初年康有为的政治理念及政体构想——兼与梁启超、孙中山作比较
3
作者 陈先初 《贵州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95,共9页
民国初年,康有为针对时局变动提出了自己的政体构想,先是有“虚君共和”的政治主张,继而有总统制的宪法设计。二者形异质同,但均遵循着同样的政治原则或价值理念,即对权威的崇拜和对重建权威的诉求。近代中国重视权威并非只有康氏一人,... 民国初年,康有为针对时局变动提出了自己的政体构想,先是有“虚君共和”的政治主张,继而有总统制的宪法设计。二者形异质同,但均遵循着同样的政治原则或价值理念,即对权威的崇拜和对重建权威的诉求。近代中国重视权威并非只有康氏一人,梁启超、孙中山对权威也较为看重,但在建立什么样的权威体制以及遵循什么样的价值理念上则各有不同。康有重建权威体制的种种努力遭到失败,但给人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梁启超 孙中山 “虚君共和” 《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重建权威 权威主义
原文传递
论吴经熊《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试拟稿》“民族”编的内容 被引量:4
4
作者 娄贵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4-39,共6页
南京国民政府制宪之初,宪法草案采三民主义分编方案,因涉及"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曾在宪法草案起草委员会引起激烈争论。初稿主稿人吴经熊认为三民主义与法律是目的与方法的关系,对三民主义分编十分赞同,并称其为中国宪... 南京国民政府制宪之初,宪法草案采三民主义分编方案,因涉及"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曾在宪法草案起草委员会引起激烈争论。初稿主稿人吴经熊认为三民主义与法律是目的与方法的关系,对三民主义分编十分赞同,并称其为中国宪法的特点。《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试拟稿》"民族"编体现了吴经熊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理解与取舍,对一战后列国宪法的认识与借鉴,对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经熊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试拟稿》 三民主义 中华民族
原文传递
民族主义与民国制宪:“各民族一律平等”入宪考论 被引量:2
5
作者 娄贵品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1-206,共6页
从吴经熊《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试拟稿》到"五五宪草"的发展历程来看,"各民族一律平等"入宪并不十分顺利,且经历了两次条文内容的变更。其一度被删是因为宪法草案起草委员会初稿主稿委员焦易堂认为其与"人民... 从吴经熊《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试拟稿》到"五五宪草"的发展历程来看,"各民族一律平等"入宪并不十分顺利,且经历了两次条文内容的变更。其一度被删是因为宪法草案起草委员会初稿主稿委员焦易堂认为其与"人民一律平等"条重复,及傅秉常担忧其对中华民族造成分化。而其得以入宪及被修改的依据,均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时人互相批评,赞成或反对"民族平等"入宪,对条文的修改与解释等,主要源于各自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取舍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民族平等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孙中山
原文传递
《中外法学》第二十二卷(2010)索引
6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8-959,共2页
关键词 不真正连带债务 蔡桂生 不动产登记簿 动产善意取得 民法典编纂 公司法实践 证明标准 证明要求 判例研究 刑罚个别化 中外法学 刑事司法鉴定制度 《侵权责任法》 经营者集中 基层司法 债权出资 证明责任倒置 不确定法律概念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信义义务 十二卷 索引 通检 检索工具 2010
原文传递
从舆论精英看近代社会的平权思潮
7
作者 李振勇 《近代中国》 CSSCI 2017年第1期183-203,共21页
《现代汉语词典》对'平权'一词的解释为,'权利平等,没有大小之分'~①。可见'平权'一词特指法律意义上的'平等'。近代以来,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平等问题的关注,与之相伴而来的还有... 《现代汉语词典》对'平权'一词的解释为,'权利平等,没有大小之分'~①。可见'平权'一词特指法律意义上的'平等'。近代以来,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平等问题的关注,与之相伴而来的还有日趋频繁的平权诉求。与其他舶来概念不同的是,无论是'平等'或是'平权',由于两者直面'三纲',意味着其将承受更严重的桎梏。此两者自太平天国起义的萌发到《临时约法》以宪法形式的确立,再到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精英 平等观念 精英群体 伍廷芳 民族平等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五族共和 观念史 章太炎 民权主义 《五五宪草》 洪秀全 《申报》 社会平等 伦理纲常 近代社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