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9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 被引量:28
1
作者 周荐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45-155,共11页
§11.1 语言中的不少词语,都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的,如:“肥效”,是肥料的效力;“集训”,是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训练;“勇武”是英勇威武;“特地”,是专为某件事而……;“摩擦力”,是运动物体与另一物体表面相接触时所产生的阻... §11.1 语言中的不少词语,都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的,如:“肥效”,是肥料的效力;“集训”,是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训练;“勇武”是英勇威武;“特地”,是专为某件事而……;“摩擦力”,是运动物体与另一物体表面相接触时所产生的阻碍运动的作用力;“人造冰”,是用人工方法降低水的温度而结成的冰;“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教育;“特种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喻词 复合词 比喻成语 词语 比喻性 歇后语 惯用语 基本义 语言 现代汉语词典
原文传递
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 被引量:44
2
作者 汪少华 王鹏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44,共5页
本文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歇后语。文章首先回顾了歇后语研究的传统方法和历史,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介绍了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整合网络,接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三条典型的歇后语。概念整合理论为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 本文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歇后语。文章首先回顾了歇后语研究的传统方法和历史,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介绍了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整合网络,接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三条典型的歇后语。概念整合理论为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可以更细致地阐释歇后语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和意义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网络 认知动因 推理逻辑 意义结构
下载PDF
惯用语新论 被引量:24
3
作者 周荐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类重要单位。对惯用语的研究历史虽然还不很长,但是对这种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却由来已久。今天人们用“惯用语”这个叫名指称的单位,至少在唐代即已出现而且被人留意到,而“惯用语”这个术语本身却是在那之后一... 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类重要单位。对惯用语的研究历史虽然还不很长,但是对这种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却由来已久。今天人们用“惯用语”这个叫名指称的单位,至少在唐代即已出现而且被人留意到,而“惯用语”这个术语本身却是在那之后一千多年才出现的。“惯用语”所指称的对象,给人的感觉似乎并不复杂而分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惯用语”为多数人所认定的那个所指是完全正确的。本文通过对“穿小鞋”类三字格与四字格、双字格单位的比较指出,“穿小鞋”类的三字格不应因其意义是比喻性的而被视为惯用语,“惯用语”术语所指的应是非三字格的一部分俗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用语 三字格 笑面虎 字面义 歇后语 双字格 冷热病 成语 《现代汉语词典》 教育出版社
原文传递
汉英词语文化上的不对应 被引量:33
4
作者 张德鑫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7-46,共10页
本文从几位名家译笔的失误,引起对汉英词语中不对应问题的一些思考.赛珍珠以英译《水浒》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译文中存在的令人捧腹的败笔居然不为权威的诺奖评委们所觉察.如把"如今江湖歹人多"译成 In these time there are ... 本文从几位名家译笔的失误,引起对汉英词语中不对应问题的一些思考.赛珍珠以英译《水浒》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译文中存在的令人捧腹的败笔居然不为权威的诺奖评委们所觉察.如把"如今江湖歹人多"译成 In these time there are men—evilmen by river and lake,岂知此处"江湖"非实指 river和 lake,而是泛指四方各地,乃 allcorners of the country之意.再如将"那大王已有七八分醉了"译作 Now the rob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应 英语民族 汉语教学 不对等 现代汉语 汉英词语 不等值 英译 歇后语 引申义
原文传递
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30
5
作者 郭建中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16,共4页
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兼谈《汉英歇后语词典》郭建中一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就语言而言,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原语中独特的结构形式;就文化而言,莫过于独特的民族特征。如果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表现了民族性极强... 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兼谈《汉英歇后语词典》郭建中一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就语言而言,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原语中独特的结构形式;就文化而言,莫过于独特的民族特征。如果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表现了民族性极强的思想内容,翻译就更难了。汉语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理论与实践 语义联想 双关语 学习汉语 结构形式 谐音双关 目的语 比喻 英语民族
原文传递
俗语的性质和范围——俗语论之一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107-111,共5页
构成汉语词汇材料最高级次的单位是熟语。熟语是由数个大于词的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的大集体。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另文中已论及,不赘。但构成熟语的成员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性质、范围、功用怎样?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人们的看... 构成汉语词汇材料最高级次的单位是熟语。熟语是由数个大于词的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的大集体。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另文中已论及,不赘。但构成熟语的成员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性质、范围、功用怎样?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人们的看法颇不一致。然而无论为了准确地揭示词汇系统的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语 歇后语 熟语 谚语 成语 惯用语 外在形态 使用词汇 词汇单位 杂言
下载PDF
歇后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策略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军 《温州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77-80,共4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而汉语习语中的歇后语更是汉民族文 化独有的表达方式,英语中没有与之完全相对应的表达法。因此,歇后语所传递的文化内 涵 在汉译英中便形成了交际空白(COMMUNICATIVE BLANKS)。本文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而汉语习语中的歇后语更是汉民族文 化独有的表达方式,英语中没有与之完全相对应的表达法。因此,歇后语所传递的文化内 涵 在汉译英中便形成了交际空白(COMMUNICATIVE BLANKS)。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交际(CRO 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角度去揭示歇后语的文化特色以及英汉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进而 探讨歇后语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文化内涵 翻译策略 交际空白 直译法 套译法 意译法 汉语
下载PDF
可译性与可译度 被引量:23
8
作者 陈光祥 《外语研究》 2003年第3期57-60,共4页
本文从文化范畴探讨了不可译性的主要原因 ,并以歇后语、谜语以及一些特殊功能的句子为例 。
关键词 可译性 可译度 歇后语 谜语 特殊功能的句子
下载PDF
论熟语的民族气质 被引量:19
9
作者 武占坤 张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1-7,17,共8页
一、熟语总论民族语言的“熟语”,是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的语用心理和语用需求密切相关的一种富于美学素质、定型定义、习用性强的现成的短语或短句.语言中所有的熟语类聚为熟语系统.任何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的熟语系统,这个系统有自己... 一、熟语总论民族语言的“熟语”,是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的语用心理和语用需求密切相关的一种富于美学素质、定型定义、习用性强的现成的短语或短句.语言中所有的熟语类聚为熟语系统.任何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的熟语系统,这个系统有自己的特定语汇成分,在汉语中,如“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都是熟语成分.熟语在民族语言符号的天幕中所以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银河系统,是和它有特定的语构素质和语用价值分不开的.熟语是语言的后天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熟语 民族气质 汉语成语 句成语 谚语 汉族人民 民族性 歇后语 俗语 民族语言
下载PDF
熟语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荐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3-38,共6页
熟语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周荐“熟语”是个涵盖面很大的概念,它既指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专名语、专门用语等词汇单位,又指谚语、格言、警句等非词汇性的单位。①由于熟语有概括范围广的特点,人们对其本身性质的认识和其内部所含类... 熟语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周荐“熟语”是个涵盖面很大的概念,它既指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专名语、专门用语等词汇单位,又指谚语、格言、警句等非词汇性的单位。①由于熟语有概括范围广的特点,人们对其本身性质的认识和其内部所含类别的区分容易形成分歧的意见。对熟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成语 惯用语 熟语 谚语 地域性 非经典性 《恒言录》 《红楼梦》 温端政
原文传递
英汉对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被引量:23
11
作者 周玉忠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49-52,共4页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则是可以相互迻译的。这是因为:第一,“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例如,不论是哪个民族,都有共同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共同的表达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情。共同的大自然、世界和宇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则是可以相互迻译的。这是因为:第一,“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例如,不论是哪个民族,都有共同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共同的表达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情。共同的大自然、世界和宇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有灵犀一点通。”第二,语言都是传情达意的有效工具,而且“一切人类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雅可布逊)然而,由于各民族在地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译现象 英汉对译 汉语言 词汇空缺 歇后语 可译性 思维能力 英语 各民族 逻辑推理
下载PDF
歇后语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寅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9-36,共8页
为弥补认知语言学之不足,我们尝试将其修补为"体认语言学",且提出了该学科的核心原则"现实(体)—认知(认)—语言"。本文据此简析了汉语中歇后语的体认性成因,认为其前项主要是基于生活经验(体)来预设;后项是对前项... 为弥补认知语言学之不足,我们尝试将其修补为"体认语言学",且提出了该学科的核心原则"现实(体)—认知(认)—语言"。本文据此简析了汉语中歇后语的体认性成因,认为其前项主要是基于生活经验(体)来预设;后项是对前项进行超常逻辑推理(认)得出的正题。它不仅是一种修辞策略,更是汉民族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体认方式,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揭示了从"体"到"认"的升华。基于认知语言学所建立的"认知修辞学"也可据此顺理成章地修补为"体认修辞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体认修辞学 歇后语 体认性
原文传递
歇后语的内部关系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马利军 张积家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4-92,共9页
本文通过对400条歇后语(喻义型歇后语和谐音型歇后语)的语义性质进行评定分析,揭示歇后语的内部关系,即歇后语是否可以"歇后",歇后语的语义性质如何影响歇后语理解,同时提出歇后语内部关系的修辞说。
关键词 歇后语 语义性质 理解 修辞说
下载PDF
歇后语的分类与英译 被引量:17
14
作者 蒋磊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67-69,共3页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结构形式 ,是其他语言中所没有的。就其前后两部分联系方式而言 ,大致可分为两类 :双关式歇后语与比喻式歇后语 ,本文在对不同类型歇后语的结构形式进行详细剖析的基础上 ...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结构形式 ,是其他语言中所没有的。就其前后两部分联系方式而言 ,大致可分为两类 :双关式歇后语与比喻式歇后语 ,本文在对不同类型歇后语的结构形式进行详细剖析的基础上 ,通过典型例句说明其翻译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双关式 比喻式
下载PDF
歇后语的语义结构及释义问题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小平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30-35,39,共7页
文章从注释学的观察角度审视汉语语汇中的歇后语,揭示歇后语的语面义和引申义,分析引申义的实现手段,强调歇后语的释义不能忽视其语面义,肯定语面义在歇后语表义中的特殊作用,讨论歇后语释义的语言学表述,探究"指""形容&... 文章从注释学的观察角度审视汉语语汇中的歇后语,揭示歇后语的语面义和引申义,分析引申义的实现手段,强调歇后语的释义不能忽视其语面义,肯定语面义在歇后语表义中的特殊作用,讨论歇后语释义的语言学表述,探究"指""形容""比喻"等释义术语混用的根由,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释义 引申义 语义结构 表义 强调 汉语 “比喻” 探究 特殊作用
下载PDF
歇后语的结构与功能再探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束定芳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共10页
歇后语是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但又普遍存在的表达形式。以前的歇后语研究主要关注歇后语的分类、来源等问题,对歇后语的形成机制、使用特点和认知功能鲜有论述。本文采用语料库统计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歇后语的歇后情况、使用意图和使用... 歇后语是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但又普遍存在的表达形式。以前的歇后语研究主要关注歇后语的分类、来源等问题,对歇后语的形成机制、使用特点和认知功能鲜有论述。本文采用语料库统计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歇后语的歇后情况、使用意图和使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隐喻和转喻理论解释了歇后语的形成机制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解释。本文发现:(a)歇后语有熟悉程度之分,有熟语化歇后语和临时歇后语之分。越不熟悉的(或临时的)歇后语越不能省掉后面部分。歇后语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后半部分,除非已经高度熟语化,其真实含义往往不能通过推理得到理解;(b)歇后语中的"歇后"部分往往是所使用的转喻和隐喻的依据,或称喻底,而非有些学者所认为的目标域;(c)5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歇后语用得多与"幽默"和"聪明"等品质联系在一起;歇后语的使用与一般的隐喻和转喻不同,其认知功能已经弱化,主要是其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隐喻 转喻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歇后语研究新论--心智哲学的观点 被引量:19
17
作者 何爱晶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6-363,共8页
本文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歇后语程序分析图"对歇后语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进行描述,尝试从心智层面揭示歇后语产生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歇后语的产生肇始于话语主体的意向性。意向性确定了说话人的意向态度(谑... 本文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歇后语程序分析图"对歇后语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进行描述,尝试从心智层面揭示歇后语产生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歇后语的产生肇始于话语主体的意向性。意向性确定了说话人的意向态度(谑趣)和意向内容(后语),后语所表达的物理事件伴随着人们既独立又依赖的心理属性,心理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但不能还原为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引发我们关于该事件的一些感受和认识,这些感受和认识经过一定的删选和调整后最终涌现为一种具有新颖特质的语言表达——"前言"。"前言"和"后语"两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歇后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意向性 心理属性 心物随附性
原文传递
歇后语的心理模型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邹春玲 成晓光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18,共5页
对歇后语的研究,过去主要从分类、背景、隐喻性等方面展开,很少有对其机理的研究。本文以心理模型、常规关系等理论为框架,提出歇后语研究的新思路。歇后语的运用(生成和理解)实质上是人们在大脑中知识结构的关系性知识的制约下,在特定... 对歇后语的研究,过去主要从分类、背景、隐喻性等方面展开,很少有对其机理的研究。本文以心理模型、常规关系等理论为框架,提出歇后语研究的新思路。歇后语的运用(生成和理解)实质上是人们在大脑中知识结构的关系性知识的制约下,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不同程度相邻关系的本能感知与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心理模型 相邻关系
下载PDF
谐音:从修辞到文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晋荃 王希杰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100-106,共7页
谐音:从修辞到文化李晋荃,王希杰一、引言日本学者加藤阿幸女士在她的专著《徐志摩诗歌的浪漫性和音乐性》中分析了诗人徐志摩的一些独特的中译名,如:“翡冷翠”(Firenze)①,徐志摩把“斐”改为“翡”,可能想以翡翠的绿... 谐音:从修辞到文化李晋荃,王希杰一、引言日本学者加藤阿幸女士在她的专著《徐志摩诗歌的浪漫性和音乐性》中分析了诗人徐志摩的一些独特的中译名,如:“翡冷翠”(Firenze)①,徐志摩把“斐”改为“翡”,可能想以翡翠的绿色光辉来赞美佛洛伦。因为据传说,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音文化 谐音修辞 徐志摩诗歌 歇后语 修辞学 物质价值 语言交际 汉语谐音 修辞研究 新词语
下载PDF
关于“歇后语”的名称问题 被引量:13
20
作者 温端政 《语文研究》 1980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歌后语”并不“歇后”也不能都“歇后”,需要给它起一个另外的名称;“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不是“譬解”关系,而是“引注”关系,建议把它改称为“引注语”。
关键词 歇后语 语言形式 名称 比喻词 谚语 譬解语 本质特征 成语 解释 主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