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骚》求女之构思与“巫歌”原型性恋的关系试探 被引量:5
1
作者 梅琼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90-93,共4页
《离骚》求女之构思与“巫歌”原型性恋的关系试探梅琼林(湖北省文联)1《离骚》作为“上称帝,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①的庄严的政治抒情诗,为什么设置了邀游天界,三次求女的奇异情节?求女的指寓为何?这是一个自秦汉... 《离骚》求女之构思与“巫歌”原型性恋的关系试探梅琼林(湖北省文联)1《离骚》作为“上称帝,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①的庄严的政治抒情诗,为什么设置了邀游天界,三次求女的奇异情节?求女的指寓为何?这是一个自秦汉以来纷争不休,难以定论的问题。黄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九歌》 《史记·屈原列传》 原型性 “求女” 抒情主人公 巫风 关系模式 假定性
下载PDF
招魂:楚人精神自我的巫化复归——楚人招魂的文化学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倩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44-46,共3页
楚人招魂的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意向都有着强烈的地域性色彩。楚人招魂的传承性、民俗性特征较为鲜明,是楚巫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
关键词 巫风 招魂 传承性 民俗性 自赎巫化复归
下载PDF
《离骚》与巫风“性”文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梅琼林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0-45,共6页
《离骚》与巫风“性”文化《离骚》作为长篇抒情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上下求索、忠贞爱国的悲剧情怀。但是,《离骚》中屡屡出现了用以寄寓情感的花草美人,自拟弃妇、婵媛女、宓妃、女、二姚等象喻符码,弥满着浓烈怪异、引人注目的性... 《离骚》与巫风“性”文化《离骚》作为长篇抒情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上下求索、忠贞爱国的悲剧情怀。但是,《离骚》中屡屡出现了用以寄寓情感的花草美人,自拟弃妇、婵媛女、宓妃、女、二姚等象喻符码,弥满着浓烈怪异、引人注目的性意向内容。如何理解阐释这些性色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九歌》 抒情主人公 “性” 屈原 巫风 怀王 辞学 象喻 《湘夫人》
下载PDF
论楚巫风对屈赋奇诡浪漫艺术风格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正伟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楚巫风与北方巫风相比,更具原始性,它综合歌舞乐等艺术形式,巫觋也具有放纵性、自由性和民众性。屈赋是屈原充分借用楚巫风神话等的思维特点和丰富内容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结果。屈赋奇诡浪漫的艺术风格体现为:深广的审美空间;超常的想象... 楚巫风与北方巫风相比,更具原始性,它综合歌舞乐等艺术形式,巫觋也具有放纵性、自由性和民众性。屈赋是屈原充分借用楚巫风神话等的思维特点和丰富内容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结果。屈赋奇诡浪漫的艺术风格体现为:深广的审美空间;超常的想象和离奇的夸张营造了众多浪漫的艺术境界;浓郁的抒情性及由此形成高度的自我表现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风 屈赋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太平鼓:祭祖驱疫的歌舞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育 《民间文化论坛》 2005年第3期70-74,共5页
太平鼓(单鼓)并非满族独有,它源远流长,涉及面很广。本文拟对太平鼓的渊源、类别及艺术价值作出说明。
关键词 太平鼓 单鼓 烧香 满族旗香 汉军民香 巫风 瑶族跳香火 祭祖驱疫.
下载PDF
浅析楚地巫风对楚舞的影响
6
作者 郑楚瑾 《戏剧之家》 2022年第16期115-118,共4页
独具魅力的楚舞诞生于充满神话、巫术的楚地沃土之中,楚地巫风无疑是楚舞形成的重要土壤。本文主要以楚舞中巫俗文化与祭祀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相关文物为参考研究对象,对相关著作、文献进行分析和阐释,力图梳理出楚地巫风对楚舞产... 独具魅力的楚舞诞生于充满神话、巫术的楚地沃土之中,楚地巫风无疑是楚舞形成的重要土壤。本文主要以楚舞中巫俗文化与祭祀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相关文物为参考研究对象,对相关著作、文献进行分析和阐释,力图梳理出楚地巫风对楚舞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楚地巫风使楚舞具有浓厚的巫祭色彩;二是楚地巫风使“巫”成为楚舞中的重要角色;三是楚地巫风使楚舞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风 长袖细腰 浪漫诡谲
下载PDF
汉文化形成中的“巫蛊”考义、嬗变与规制——以西汉年间巫蛊案为线索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超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1期114-127,共14页
根据正史,"巫蛊"二字的习惯性合用肇始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巫蛊之祸。学者论及巫蛊,往往杂糅厌魅、蛊毒、左道、谶纬、妖言等多种行为一并探讨,但对巫与蛊的本质区别以及巫蛊之祸本身,并未结合历史、法律与文化多个层面作出更... 根据正史,"巫蛊"二字的习惯性合用肇始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巫蛊之祸。学者论及巫蛊,往往杂糅厌魅、蛊毒、左道、谶纬、妖言等多种行为一并探讨,但对巫与蛊的本质区别以及巫蛊之祸本身,并未结合历史、法律与文化多个层面作出更细致的考察。巫者与史家同源已成为学界既定之论,这一群体在上古时期掌卜筮祭祀,社会地位极高;而左道、厌胜等蛊术却多为后世律令明确禁止。巫蛊案的发生、巫蛊语义的变迁,表征着汉代官方对巫者态度转变,背后所暗藏的是地域与族群,官方古典与民俗等多个系统之间的文化传播、冲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职 巫风 巫蛊之祸 文化冲突与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