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萧曹为相看所谓“汉承秦制” 被引量:20
1
作者 罗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9-85,127,共8页
汉承秦制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其局面的出现经历了一番曲折反覆。秦亡楚兴以及楚汉之际,秦制几乎被楚制替代。六国制度的复兴是对秦国政治历史和文化进行否定的尝试,其中楚制的复兴尤其值得注意。刘邦集团从楚制向秦制的复归,关键在于... 汉承秦制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其局面的出现经历了一番曲折反覆。秦亡楚兴以及楚汉之际,秦制几乎被楚制替代。六国制度的复兴是对秦国政治历史和文化进行否定的尝试,其中楚制的复兴尤其值得注意。刘邦集团从楚制向秦制的复归,关键在于刘邦以关中巴蜀为基地东向与楚争天下,而萧何为相是一重要契机。汉制的内在更移与稳定,与萧何、曹参为相关系甚大。汉制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秦制历史成果的积极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黄老 萧何 曹参
原文传递
怀王之约与汉承秦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勇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21,共5页
怀王之约是在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获得普遍承认的背景下,以楚为盟主的反秦军约定的对战后秦国的处置方案。按照怀王之约,率先入关的刘邦本应以秦王的身份统治整个故秦之地,恢复秦统一前七国并立的局面。虽然由于项羽对怀王之约的曲解,... 怀王之约是在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获得普遍承认的背景下,以楚为盟主的反秦军约定的对战后秦国的处置方案。按照怀王之约,率先入关的刘邦本应以秦王的身份统治整个故秦之地,恢复秦统一前七国并立的局面。虽然由于项羽对怀王之约的曲解,刘邦只成为了汉王。但在项羽的分封体系中,汉政权建立的法理依据仍然是怀王之约,它同样是关中秦地政权的延续。所以刘邦在进入汉中后即开始逐步废除楚制, 转而行秦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王之约
下载PDF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袍服浅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齐志家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22-25,共4页
基于对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衣袍实物的归类,认为这些衣袍不能定名为周代"袍"。在结构形制的比较中,发现这些衣袍对深衣古制多有损益,也不能称为"深衣",而只能泛称为属深衣制。
关键词 袍式 深衣 结构
下载PDF
基于“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
4
作者 徐灿华 葛俊超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22年第2期145-151,共7页
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新情境对于课堂教学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即设置、探究新情境,并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为例,秦汉之际的制度和社会变革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 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新情境对于课堂教学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即设置、探究新情境,并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为例,秦汉之际的制度和社会变革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可将“楚制、秦制与汉制的嬗变”设置为本课新情境,将战国至汉初制度相连接,在占有史料基础上对秦汉制度演变进行思考。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一情境的思考和研究,可以引发学生对特定时空框架下的史事作出合理解释,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在这一新情境的探索过程中,史学的自觉意识也可以回归中学课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情境 问题解决
原文传递
楚汉之际爵位制度管窥
5
作者 王毅 《秦汉研究》 2022年第2期109-117,共9页
刘邦早期从楚制,用楚爵,在入关灭秦到汉中就国期间则改楚制,行秦制。战国以来的地域差异和楚汉相争的局面导致刘邦集团采用因地制宜的赐爵制度,大致来说,关内赐秦爵,关外赐楚爵,呈现出秦楚爵制并行格局。这一事实为张家山汉简《奏谳书... 刘邦早期从楚制,用楚爵,在入关灭秦到汉中就国期间则改楚制,行秦制。战国以来的地域差异和楚汉相争的局面导致刘邦集团采用因地制宜的赐爵制度,大致来说,关内赐秦爵,关外赐楚爵,呈现出秦楚爵制并行格局。这一事实为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新郪信案所印证,此案中新郪信的右庶长爵位表明,刘邦全面改行秦爵是在汉四年(前203)十一月后不久,此后以诏书形式对此予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之际 奏谳书
原文传递
楚制与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失败
6
作者 曹志阳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26-30,共5页
贵族政治和能者政治是楚制的两大特点,且随着楚国对中原文化的吸收逐渐被礼制化。项羽生于楚将世家,深受楚制影响。在性格上,他热衷于建功树业并盲目崇尚武力,同时以礼待人的准则使其遇事犹豫不决,要求他人认同自己时又变得十分暴戾。... 贵族政治和能者政治是楚制的两大特点,且随着楚国对中原文化的吸收逐渐被礼制化。项羽生于楚将世家,深受楚制影响。在性格上,他热衷于建功树业并盲目崇尚武力,同时以礼待人的准则使其遇事犹豫不决,要求他人认同自己时又变得十分暴戾。在用人上,楚国传统用人观念造成项羽集团人才结构失衡、考核人才的标准和方式不够灵活、未能充分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三个问题,最终导致了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羽 汉之争 性格 用人方式
下载PDF
秦汉之际封君制度管窥
7
作者 王振兴 《社会科学论坛》 2020年第2期45-53,共9页
刘邦在楚汉之际曾采用楚制渐已成学界共识,但此楚制并非战国时期的翻版,而是在秦制影响下的产物,特别是吸收了秦封君制中"侯"高于"君"的做法。非此不足以解释秦汉之际楚王熊心和刘、项所封列侯的制度由来。但封君... 刘邦在楚汉之际曾采用楚制渐已成学界共识,但此楚制并非战国时期的翻版,而是在秦制影响下的产物,特别是吸收了秦封君制中"侯"高于"君"的做法。非此不足以解释秦汉之际楚王熊心和刘、项所封列侯的制度由来。但封君制度在戏下分封之后出现了较大的分化与改变。刘邦依时局需要更多地吸收了秦制,逐步放开了列侯的口径和门槛,较多部将得以封侯,项羽则谨守旧规,变通有限。对秦封君制度的运用,似也成为楚亡汉兴的要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君 列侯 融合
下载PDF
从墓葬考古看楚汉文化的传承 被引量:8
8
作者 张闻捷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汉制形成及其与六国文化的传承、演变关系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业已表明,在社会文化、风俗领域,汉制其实多沿袭传统楚文化的内容。具体到丧葬礼俗而言,汉人便吸取了楚国礼制中独有的偶鼎制度作为丧葬明器的... 汉制形成及其与六国文化的传承、演变关系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业已表明,在社会文化、风俗领域,汉制其实多沿袭传统楚文化的内容。具体到丧葬礼俗而言,汉人便吸取了楚国礼制中独有的偶鼎制度作为丧葬明器的制作范式之一,同时多采用战国楚地盛行的绞衾仪式敛葬死者,与玉衣制度形成等级差别。在棺椁的层数与营造方式上,汉人亦借鉴楚地的多重棺椁制度及椁箱分室系统来标示身份的高低。由此表明,汉王朝实则已将传统楚制纳入到国家礼制的建设层面,由此尝试构建新的社会等级物化标识。另一方面,近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西汉初年"葬律简"上亦有关于上述丧葬礼俗的约束条款,可见汉人又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确保传统礼制的遵守和推行,这无疑是考察中国上古社会从礼制走向法治的一个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承 丧葬礼俗 葬律简
下载PDF
汉淮诸国青铜礼制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闻捷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2-61,共10页
汉水以北地区及淮水流域作为沟通东周时代中原地区、楚文化区和山东地区这三大礼制中心的桥梁与纽带,其青铜文化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业已发掘的春秋早中期诸国铜器墓葬的考察,揭示了这两大地域间在青... 汉水以北地区及淮水流域作为沟通东周时代中原地区、楚文化区和山东地区这三大礼制中心的桥梁与纽带,其青铜文化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业已发掘的春秋早中期诸国铜器墓葬的考察,揭示了这两大地域间在青铜礼器使用制度上的显著差异:春秋早中期汉水北部地区诸国以尊崇周制为主,而淮水流域则以坚持传统礼制为核心,在用鼎制度、粢盛器制度、酒器制度和盥洗器制度等方面均与周制迥然有别。这种礼制上的二元性正是此后楚国特殊礼器制度的源头,但同时又反映出汉淮地区并非楚制的唯一来源地,这无疑为探讨"楚制"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启示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北部地区 淮水流域 青铜礼器 渊源
原文传递
何为“汉承楚制”——从司法资料出发的新认识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捷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30,共11页
“汉承秦制”,从整体的律令法制来看,确为史实。“汉承楚风”,从社会文化来看,汉初也确实如此。“秦制”与“楚风”如何形成新“汉制”?以往研究多未措意。不过,当下楚秦简册的不断出土给我们提供了历代所未见的战国秦楚至汉初的法律史... “汉承秦制”,从整体的律令法制来看,确为史实。“汉承楚风”,从社会文化来看,汉初也确实如此。“秦制”与“楚风”如何形成新“汉制”?以往研究多未措意。不过,当下楚秦简册的不断出土给我们提供了历代所未见的战国秦楚至汉初的法律史料,让当代人认识到以往所不能知的真实历史细节,让我们现在可以从司法视角重新检讨“汉承秦制”的成说。现在可以认识到,汉初“法治”并不是秦的简单复制,而是基于汉初的现实情况有所修正,此种情形尤体现在司法方面。汉初与秦时恪守严格形式主义的“法治”有很大不同,其中最鲜明的特点是汉初司法有明显的相承自战国楚司法制度的痕迹,可见从法律继承的视角来看,汉初在司法上有“汉承楚制”的另一面。此点史实正是说明中国传统法“多源合一”的特征的可靠证据。“多元”而后又“归一”的法继承传统,正是中国传统法能历两千年而保持基本稳定的要素之一,也是思考中国传统法智慧的“当代贡献”可能性的视角之一,更是我们思考法律与文化之间、法律与社会之间互动的绝佳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简牍 司法 汉承秦 汉承 法的继承
下载PDF
全面、精彩、深入浅出地宣传楚文化的力作——《楚文化知识丛书》编撰述评
11
作者 程涛平 《学习与实践》 2004年第5期44-47,58,共5页
湖北教育出版社近日推出的全套20本、共约200余万字的《楚文化知识丛书》,从1997年开始酝酿,1998年正式组稿,到2003年最后一本印出,前后历时6年。这套丛书凝聚了武汉地区众多楚史学者的辛勤劳动,是继获得国家图书奖、得到全国史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近日推出的全套20本、共约200余万字的《楚文化知识丛书》,从1997年开始酝酿,1998年正式组稿,到2003年最后一本印出,前后历时6年。这套丛书凝聚了武汉地区众多楚史学者的辛勤劳动,是继获得国家图书奖、得到全国史学界一致好评的巨型丛书《楚学文库》之后的又一部集大成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知识丛书》 典章 政治 经济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刘邦施行过楚爵制己有实证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绍侯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1994年第2期0064-0066,共3页
刘邦施行过楚爵制己有实证朱绍侯二十级军功爵制是秦汉政权共行的爵位制度。《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有明确的记载:“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 刘邦施行过楚爵制己有实证朱绍侯二十级军功爵制是秦汉政权共行的爵位制度。《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有明确的记载:“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邦 军功爵 爵位 爵位级别 旧爵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