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
作者 史军 刘纪远 +1 位作者 高志强 崔林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8-67,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途径、造林后植被碳和土壤碳的变化及相互联系,并对全球造林活动对陆地碳汇贡献潜力作简要介绍,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重点。造林是重要的临时陆地碳库,加强对造林碳汇的客观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陆地 人工林 植被 土壤
下载PDF
中国草地碳储量时空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张利 周广胜 +1 位作者 汲玉河 白永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92-1405,共14页
基于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errestrialEcosystemModel,TEM5.0),利用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等气象资料,结合草地植被类型、土壤质地、海拔、经纬度以及大气CO_2浓度数据,模拟研究了1961~2013年中国草地碳储量和碳密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errestrialEcosystemModel,TEM5.0),利用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等气象资料,结合草地植被类型、土壤质地、海拔、经纬度以及大气CO_2浓度数据,模拟研究了1961~2013年中国草地碳储量和碳密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61~2013年间,面积394.93×10~4km^2的中国草地碳储量为59.47PgC,其中植被碳3.15PgC(约占全球植被碳储量的1.3~11.3%),土壤碳56.32PgC(约占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的9.7~22.5%).草地碳储量以19.4TgCa^(-1)年平均增长速率从1961年的59.13PgC增加到2013年的60.16PgC.(2)研究时段内,青藏高原草地碳储量贡献最大,占总碳储量的63.2%,其次是新疆草地(15.8%)和内蒙古草原(11.1%).(3)1961~2013年,植被碳储量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速率为9.62TgCa^(-1),温度是植被碳库变化的主要因素,二者相关系数可达0.85.在空间分布上,植被碳变化以增加为主,减少主要出现在南方草地中部,内蒙古西部和中部以及一部分青藏高原草地区.土壤碳储量以7.96TgCa^(-1)的速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降水较多温度较低,降水是土壤碳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草地 土壤 植被 时空动态 模拟
原文传递
基于In VEST模型的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蒋九华 齐实 +3 位作者 胡俊 逯进生 李月 靳孟理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6-335,共10页
本文基于北京山区遥感影像数据和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利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评估分析了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为99.95 Mg/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平... 本文基于北京山区遥感影像数据和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利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评估分析了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为99.95 Mg/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0.51、3.16、0.86、8.61、76.81 Mg/hm^2。植被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碳密度与凋落物碳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林分类型平均碳密度表现为落叶针叶林(153.99 Mg/hm^2)>针阔混交林(132.45 Mg/hm^2)>落叶阔叶林(125.10 Mg/hm^2)>常绿针叶林(111.78 Mg/hm^2)>灌木林(72.26 Mg/hm^2)。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77.41 Tg,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8.14、2.45、0.67、6.67、59.48 Tg。各林分类型总碳储量表现为落叶阔叶林(43.23 Tg)>灌木林(25.90 Tg)>常绿针叶林(6.21 Tg)>针阔混交林(1.42 Tg)>落叶针叶林(0.65 Tg)。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是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55.84%和33.46%。在北京山区各个区县中,怀柔区碳储量最高(15.37 Tg),平谷区碳储量最低(4.89 Tg)。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不均,总体表现为北京山区北部区县较高,西部区县偏低,中部和东部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植被 土壤 北京山区
下载PDF
基于林业清查资料的桂西北植被碳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明阳 罗为检 +3 位作者 刘会玉 章春华 岳跃民 王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5067-5077,共11页
基于2005—2010年林业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估算和分析了桂西北植被碳密度及其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从2005年到2010年呈现碳汇变化趋势,植被碳储量由4.19×104t增加到4.2... 基于2005—2010年林业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估算和分析了桂西北植被碳密度及其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从2005年到2010年呈现碳汇变化趋势,植被碳储量由4.19×104t增加到4.27×104t(增幅为1.84%),植被碳密度从29.04t/hm2增加到29.57 t/hm2。(2)从治理措施、林种起源方式及林种类型来看,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碳密度最大,超过40 t/hm2。2005—2010年,人工植苗、直播、飞播和萌生方式植被碳密度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植被碳密度均呈明显增长(增加3.00 t/hm2),所有林种碳密度都呈不同程度的增长。(3)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上,大致表现为西部高、中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西部区植被碳密度均值超过40 t/hm2,中东部区植被碳密度均值低于25 t/hm2。植被碳密度变化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无论是非喀斯特区还是喀斯特区的植被碳密度都有增长趋势,其中有7个县市植被碳密度升级为更高等级。研究表明,随着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治理措施的实施,区域植被碳密度显著增加,生态环境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植被 密度 生物量转换因子 林业清查资料
下载PDF
广西不同林龄软阔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莉 宋敏 +6 位作者 宋同清 王华 曾馥平 彭晚霞 杜虎 韩畅 苏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2-600,共9页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软阔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不同林龄阶段的42个1000 m2样地进行调查,研究各林龄阶段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软阔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成熟林(421.98 t·hm^(-2))>...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软阔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不同林龄阶段的42个1000 m2样地进行调查,研究各林龄阶段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软阔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成熟林(421.98 t·hm^(-2))>过熟林(405.23 t·hm^(-2))>近熟林(218.74 t·hm^(-2))>中龄林(172.94 t·hm^(-2))>幼龄林(164.20 t·hm^(-2))。不同林龄碳储量分布除过熟林阶段植被层>土壤层外,均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除成熟林阶段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其余阶段均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其中植被层为32.03~222.43t·hm^(-2),占总碳储量的30.03%~55.28%,随林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凋落物层为1.51~3.58t·hm^(-2),占总碳储量的0.69%~1.56%,随林龄的增长呈"M"型变化趋势。土壤层为117.33~294.54 t·hm^(-2),占总碳储量的44.06%~75.69%,随林龄的增长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植被层碳储量以乔木层最大(27.53~220.50 t·hm^(-2)),占植被层碳储量的16.77%~54.41%,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乔木层碳储量以树干为最大,为16.99~167.91 t·hm^(-2),占乔木层碳储量的61.70%~76.15%,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根、叶所占比例分别为9.07%~18.60%、1.59%~6.62%,随林龄的增长而减少;枝的碳储量占3.08%~13.41%,随林龄的增长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在过熟林阶段有小幅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土壤 林龄 软阔林 广西
原文传递
干旱区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士华 艳燕 +1 位作者 胡云锋 张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86-1099,共14页
城市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原因,也是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论文利用1990与2010年Landsat TM数据,基于V-I-S城市土地覆被模型和决策树分类法,获得乌鲁木齐土地变化时空格局;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和文献检索得到... 城市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原因,也是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论文利用1990与2010年Landsat TM数据,基于V-I-S城市土地覆被模型和决策树分类法,获得乌鲁木齐土地变化时空格局;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和文献检索得到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与植被碳密度,估算了城市土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乌鲁木齐城市不透水地表(impervious surface areas,ISA)以中部南部内部填充与北部扩张的形式约增加62%,主要占用农田(27%)与荒漠(62%)。2)乌鲁木齐市生态系统碳库主体(95%)分布在土壤中,城市土地覆被变化导致约25%的碳库损失,由农田、裸土/残存荒漠以及城市绿地转变为ISA解释了68%的土壤有机碳和63%的植被碳损失量,其空间分布与ISA的扩张相一致。城市植被及其土壤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抵消部分因土地变化而损失的生态系统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 干旱区生态系统 土壤 植被 乌鲁木齐
原文传递
生态恢复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明阳 王克林 +2 位作者 刘会玉 王静 岳跃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88-2295,共8页
中国西南喀斯特区自1999年开始实施了退耕还林(草)与生态移民等生态恢复措施。对不同恢复阶段植被碳储量的研究对评估生态恢复措施的生态服务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年连续11年的MODIS遥感数据,结合气象与样地调查数据,... 中国西南喀斯特区自1999年开始实施了退耕还林(草)与生态移民等生态恢复措施。对不同恢复阶段植被碳储量的研究对评估生态恢复措施的生态服务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年连续11年的MODIS遥感数据,结合气象与样地调查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均呈波动上升变化趋势,11年间年均NPP和NEP分别为396.61和370.58 g C·m-2,变化显著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1.14%和18.09%(P<0.05);年均NPP、NEP及其变化趋势在不同分区之间存在差异,年均NPP和NEP以西部喀斯特区最高(NPP:422.73 g C·m-2,NEP:397.25 g C·m-2),10年变化率则以石漠化治理区最大(NPP:34.20 g C·m-2,NEP:30.30 g C·m-2)(P<0.05);年均NPP、NEP与降水或温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各植被类型NPP和NEP变化趋势相关性程度不同;桂西北喀斯特区退耕还林(草)与生态移民生态恢复措施显著增加了植被碳储量,提升了生态服务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生态服务 生态恢复 桂西北 喀斯特
原文传递
广西不同林龄硬阔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华 苏樑 +5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彭晚霞 杜虎 陈莉 张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65-1472,共8页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硬阔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个不同林龄阶段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硬阔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514.44 t·hm^(-2))>成熟林(439.92 t·hm^(-2))&...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硬阔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个不同林龄阶段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硬阔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514.44 t·hm^(-2))>成熟林(439.92 t·hm^(-2))>幼龄林(325.29 t·hm^(-2))>中龄林(315.27 t·hm^(-2))>近熟林(214.64 t·hm^(-2)),不同林龄碳储量分布格局均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其中植被层为79.12~179.17 t·hm^(-2),占总碳储量的23.09%~43.84%,随林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凋落物层为0.91~2.32 t·hm^(-2),占总碳储量的0.21%~0.76%,随林龄的增长呈"W"型变化趋势。土壤层为120.55~335.27 t·hm^(-2),占总碳储量的56.16%~76.91%,随林龄的增长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植被层碳储量以乔木层最大(72.35~173.07 t·hm^(-2)),占植被层碳储量的28.92%~76.58%,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乔木层碳储量以树干为最大,为44.99~110.87 t·hm^(-2),占植被层碳储量的17.98%~47.77%,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根、枝、叶所占比例分别为4.46%~11.82%、4.52%~11.90%、1.95%~5.09%,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土壤 林龄 硬阔林 广西
原文传递
1979—2020年杭州市富阳区土地利用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邱乐丰 虞舟鲁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1-297,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影响显著,在制定土地政策时,必须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影响。以杭州市富阳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1979—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预测评价了县区级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对土...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影响显著,在制定土地政策时,必须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影响。以杭州市富阳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1979—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预测评价了县区级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1979—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全区植被碳总量损失为273. 4 Gg,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总量损失为771. 0 Gg,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是导致土壤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预测2006—2020年间研究区植被碳损失的年均速率将减至25. 93 kg·hm^(-2),土壤有机碳损失的年均速率将减至27. 48 kg·hm^(-2)。制定合理政策和有效措施来保护林地,抑制建设用地增长,扭转土壤碳损失趋势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存 植被 密度 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化 造林
下载PDF
人工林碳汇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丹 王臣 +1 位作者 逯华涛 校晨 《河北林业科技》 2013年第1期52-53,60,共3页
森林是重要的临时陆地碳库,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方式,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该文阐述了人工林增强碳汇功能的影响途径,造林后植被碳和土壤碳的变化,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重点。加强对人工林碳汇的客... 森林是重要的临时陆地碳库,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方式,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该文阐述了人工林增强碳汇功能的影响途径,造林后植被碳和土壤碳的变化,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重点。加强对人工林碳汇的客观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植被 土壤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77
11
作者 赵敏 周广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4,共5页
利用中国第四次 (1989~ 1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3778.1Tg(1Tg =10 12 g)和 4 1.32 1Mg/hm2 (1Mg =10 6g) ,其分布很不均衡 ,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 利用中国第四次 (1989~ 1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3778.1Tg(1Tg =10 12 g)和 4 1.32 1Mg/hm2 (1Mg =10 6g) ,其分布很不均衡 ,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的 1.1% ,森林碳密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中国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 ,占 80 %以上 ,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标准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因子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影响程度 ,指出气温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贡献大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标准系数法 因子分析法 森林植被密度
下载PDF
中国主要灌丛植被碳储量 被引量:148
12
作者 胡会峰 王志恒 +1 位作者 刘国华 傅伯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9-544,共6页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植被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我国6种主要灌丛植被的碳储量,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6种灌丛植被总面积为15462.64×104hm2,总碳储量为1.68±0.12PgC(1Pg=1015g),灌丛植被平均碳密度...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植被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我国6种主要灌丛植被的碳储量,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6种灌丛植被总面积为15462.64×104hm2,总碳储量为1.68±0.12PgC(1Pg=1015g),灌丛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0.88±0.77MgC·hm-2(1Mg=106g),不同植被类型差异较大,在5.92~17MgC·hm-2之间波动。2)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南3省(云南、贵州、四川)既是我国灌丛主要的分布地区之一,分布面积占6种灌丛总面积的23.5%,又是我国灌丛碳储量的主要储库,碳储量占整个6种灌丛碳储量的1/3(32.6%),适宜的水热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植被平均碳密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与我国森林和草地的植被碳储量相比,这些灌丛碳储量相当于我国森林和草地碳储量的27%~40%和36%~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植被储量 密度
下载PDF
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的碳储量 被引量:64
13
作者 马文红 韩梅 +3 位作者 林鑫 任艳林 王志恒 方精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2-195,共4页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草地碳储存在地下,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因此准确估算温带草地植被碳储量对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区域性资料积累工作,作者对内蒙古温带草地的碳储量进...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草地碳储存在地下,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因此准确估算温带草地植被碳储量对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区域性资料积累工作,作者对内蒙古温带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大范围的实测研究,以估算该地区草地植被的碳储量。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温带草地总面积为58.46×106hm2,总植被碳储量为226.0±13.27Tg C(1 Tg=1012g),平均碳密度为3.44Mg C.hm-2;(2)地下根系储存的碳是地上碳储量的6倍左右,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为33.22±1.75和193.88±12.6 Tg C,平均碳密度分别是0.51和2.96 MgC.hm-2;(3)不同草地类型的碳储量差异较大,典型草原最大(113.25 Tg C),占草地总碳储量的50%,其次是草甸和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碳储量最低(15.37 Tg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温带草地 植被储量 地上储量 地下储量
下载PDF
近30年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70
14
作者 柳梅英 包安明 +3 位作者 陈曦 刘海隆 张红利 陈晓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26-938,共13页
天然植被退化,部分转变为人工植被和人类聚居区是干旱区绿洲过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而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植被碳储量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论文尝试采用CASA模型及1976—2007年4期9月份Landsat卫星影像估算玛纳斯河流域9种植被类型的净... 天然植被退化,部分转变为人工植被和人类聚居区是干旱区绿洲过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而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植被碳储量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论文尝试采用CASA模型及1976—2007年4期9月份Landsat卫星影像估算玛纳斯河流域9种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并通过植物枯损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植被碳密度,进而估算出流域内各类型植被碳储量,最后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的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76—2007年间,受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品种变化影响,绿洲农田植被碳密度变化较大;同期流域植被碳储量共增加了50.50×104t C,其中林地被乱砍乱伐,灌木林地、天然牧草地退化为荒草地使得流域植被碳储量减少了1.21×104t;林地、农田、荒草地以及未利用地之间的转移使得流域植被碳储量总共增加了18.52×104t C。研究结果显示,流域内植被碳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且农田是影响流域植被碳储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植被储量 CASA模型 玛纳斯河流域
原文传递
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56
15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2 位作者 杨万勤 唐宵 张国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15-5121,共7页
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可为以减排增汇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实测的林分含碳量和区域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和分析了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 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可为以减排增汇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实测的林分含碳量和区域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和分析了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38.04MgC·hm-2(12.15~59.51MgC·hm-2)。受青藏高原隆升和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叠加效应的影响,四川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表现出随纬度、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高海拔地区和陡坡地带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及采取森林分区经营管理是稳定和增强四川森林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储量 森林植被密度 空间分异特征 森林库管理 四川省
下载PDF
坡向坡位对毛竹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50
16
作者 范叶青 周国模 +2 位作者 施拥军 董德进 周宇峰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1-327,共7页
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坡向、坡位对毛竹Phyllostachy edulis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坡向、坡位对毛竹生物量、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坡位影响比坡向更显著。具体地,坡向对植被碳储量影响... 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坡向、坡位对毛竹Phyllostachy edulis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坡向、坡位对毛竹生物量、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坡位影响比坡向更显著。具体地,坡向对植被碳储量影响显著(P<0.05),对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较显著(P<0.10),坡位对植被碳储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显著(P<0.05),但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②不同水平上的指标均值分析显示,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阳坡大于阴坡、中下坡大于上坡。其中阳坡下坡的林分密度(3 817株.hm-2)和林分生物量(48.705 t.hm-2)均值最大,阳坡中坡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22.500 g.kg-1),土壤碳储量(107.273 t.hm-2)和生态系统碳储量(156.111 t.hm-2)均值最大,平均胸径和土壤容重均值变化不明显;③在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组成方面,18个样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均值为(101.352±14.980)t.hm-2(变异系数为14.78%),其中植被占20.24%,土壤占7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毛竹 坡向 坡位 生物量 植被储量
下载PDF
川中丘陵地区近55年来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动态研究--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 被引量:43
17
作者 罗怀良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1-258,共8页
通过农田样方观测与实验分析获得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果实水分系数,再根据盐亭县近55年来(1949~2004年)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估算了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55年来该区... 通过农田样方观测与实验分析获得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果实水分系数,再根据盐亭县近55年来(1949~2004年)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估算了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55年来该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和植被碳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具有碳汇效应;但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很不稳定。植被碳储量以大春作物为主(占总碳储量的70.80%);近期大春作物的比重略有下降,而小春作物所占比重则略有上升。今后该区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维持农业生产和农田植被碳储量的稳定;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作物单产、农田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适度扩大水稻、马铃薯和油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稳定小麦播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储量 农田生态系统 密度 川中丘陵地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 被引量:35
18
作者 刘允芬 欧阳华 +2 位作者 张宪洲 钟华平 罗天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36-642,共7页
为探讨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并揭示其对全球含碳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贡献与响应 ,1 998~ 1 999连续 2年在拉萨农业生态站农田用静态箱法和生物量取样法开展土壤—植被界面CO2 吸收与排放的试验研究。农作物... 为探讨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并揭示其对全球含碳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贡献与响应 ,1 998~ 1 999连续 2年在拉萨农业生态站农田用静态箱法和生物量取样法开展土壤—植被界面CO2 吸收与排放的试验研究。农作物生长季 ,以冬小麦为例 ,生长前期 (从播种到拔节 )土壤碳排放量高于植被碳固定 ,生长后期 (灌浆到成熟 )则是植被碳固定高于土壤碳排放量 ,从全年来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排放 植被固定 平衡
下载PDF
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碳贮量 被引量:39
19
作者 齐光 王庆礼 +4 位作者 王新闯 齐麟 王庆伟 叶雨静 代力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279,共7页
通过样地调查,研究了大兴安岭林区10、12、15、26和61年生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中乔木、草本和植被总体碳储量,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讨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过程中植被碳库贮量变化.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碳库贮量逐... 通过样地调查,研究了大兴安岭林区10、12、15、26和61年生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中乔木、草本和植被总体碳储量,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讨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过程中植被碳库贮量变化.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碳库贮量逐渐增加,61 a时达105.69 t.hm-2,碳汇作用显著;15~26 a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碳汇能力最强.其中,树干碳库贮量占乔木碳库总贮量的54.3%~73.9%,且随林龄增加,其碳库比率和碳密度增加;其余器官碳库比率随林龄增加而减小,碳密度则逐渐增加,直至趋于平衡或末期略有减少.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轮伐期以≥60 a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兴安落叶松 CO2 生物量 密度 植被 人工林经营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干旱区植被碳汇估算及其时空格局 被引量:40
20
作者 潘竟虎 文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718-7728,共11页
通过修正的CASA模型估算2001—2012年间西北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并结合土壤微生物呼吸方程,计算出12a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了植被碳汇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的NPP表现出很强的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通过修正的CASA模型估算2001—2012年间西北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并结合土壤微生物呼吸方程,计算出12a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了植被碳汇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的NPP表现出很强的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全年7月份NPP为最高值,12月为最低值,12年间NPP的年均值变化不大。2001—2012年研究区的植被碳汇在波动变化中有所增加,其中2006年的碳汇平均值最小,为609.04 g C m^(-2)a^(-1),2012年最大,为648.02 g C m^(-2)a^(-1);年内碳汇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5—7月;碳汇能力由大到小的植被类型为针叶林>农田>灌丛>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研究区多年平均碳汇量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规律,西辽河流域草原区的NPP和碳汇平均值最大,塔里木盆地暖温带荒漠区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NPP CASA模型 遥感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