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棒束孢属菌(Isariasp.)中游离尿苷、腺嘌呤、腺苷的HPLC测定 被引量:9
1
作者 楮西宁 张强 +2 位作者 陈巧梅 罗建颖 袁静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49-251,共3页
本文用WatersHPLC系统、Radial-PakTMC18径向加压柱、甲醇—0.01mol/L磷酸二氢钾(10∶90)为流动相定量测定了虫草菌—棒束孢菌丝体中游离尿苷、腺嘌呤、腺苷的含量。检测波长为254nm,方... 本文用WatersHPLC系统、Radial-PakTMC18径向加压柱、甲醇—0.01mol/L磷酸二氢钾(10∶90)为流动相定量测定了虫草菌—棒束孢菌丝体中游离尿苷、腺嘌呤、腺苷的含量。检测波长为254nm,方法平均回收率90.6%~93.1%,相对标准偏差0.92%~1.58%(n=6)。方法简便、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 腺嘌呤 腺苷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土壤中棒束孢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对黄曲条跳甲的活性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纬 袁文静 +1 位作者 关雪 胡琼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82,共8页
【目的】调查国内部分地区不同土壤中棒束孢属Isaria真菌的多样性分布,测定其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的生物活性,促进棒束孢菌对黄曲条跳甲的生防应用。【方法】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 【目的】调查国内部分地区不同土壤中棒束孢属Isaria真菌的多样性分布,测定其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的生物活性,促进棒束孢菌对黄曲条跳甲的生防应用。【方法】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的不同生境中采集土壤样品,通过选择培养基分离纯化棒束孢菌株,根据形态学和分子标记鉴定菌种,采用多样性指数与优势度指数评价生物多样性;采用浸虫法测定棒束孢菌株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生物活性。【结果】从200余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棒束孢属真菌41株,优势菌种是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a,有34株,优势度指数为0.829;玫烟色棒束孢I.fumosorosea有5株,粉棒束孢I.farinosa和环链棒束孢I.cateniannulate各1株。林地物种丰富度最高,多样性指数为1.121,休耕地、果园、耕地和草地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349;林地种间分配最均匀,优势度指数为0.468,休耕地、果园、耕地和草地的优势度指数范围为0~0.159。生测结果表明,大部分供试的棒束孢菌株对黄曲条跳甲都有一定活性,玫烟色棒束孢IfH6102菌株对黄曲条跳甲的活性最高,在处理黄曲条跳甲成虫11 d后,其校正死亡率达60.89%。【结论】棒束孢菌在我国土壤中分布广泛,林地生境中的物种多样性最丰富,棒束孢菌具有防治黄曲条跳甲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黄曲条跳甲 生物多样性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蝉花SLGY-2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胜兰 刘健锋 +2 位作者 邹晓 杨茂发 商胜华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0年第4期30-36,共7页
为探究蝉花Isaria cicadae SLGY-2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体内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蝉花SLGY-2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侵染处理,观察后期生长发育;并对不同时间段处理后斜纹夜蛾体内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孢子悬浮... 为探究蝉花Isaria cicadae SLGY-2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体内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蝉花SLGY-2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侵染处理,观察后期生长发育;并对不同时间段处理后斜纹夜蛾体内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处理后,斜纹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显著降低,同时产卵量也显著降低;对蛹重和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孢子悬液浓度在1×108个/mL时,虫体内SOD活性在处理16 h时达到最高,为75.98 U/mg,酶的比活力为同期对照组的2.49倍,CAT活性为88.46 U/mg;处理24 h时,POD活性为7.56 U/mg,3种酶活性的值大于浓度为1×10^7个/mL条件下的处理值,且与同期对照处理结果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在抵御蝉花SLGY-2侵染过程时,虫体内3种保护酶均出了应激反应,且随着菌株孢子浓度增加,酶活性逐渐上升,但最终表现为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生长发育 保护酶活性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蝉棒束孢SLGY-2产孢条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胜兰 邹晓 +2 位作者 商胜华 于晓飞 杨茂发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9-1027,共9页
棒束孢菌Cordyceps sp.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具有开发潜能。前期(通过生物毒力测定)筛选一株对斜纹夜蛾具有较高毒力蝉棒束孢SLGY-2菌株,为进一步提高其产孢活力,分别利用单因素方差法和中心组合设计配合响应面分析两种方法开展了... 棒束孢菌Cordyceps sp.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具有开发潜能。前期(通过生物毒力测定)筛选一株对斜纹夜蛾具有较高毒力蝉棒束孢SLGY-2菌株,为进一步提高其产孢活力,分别利用单因素方差法和中心组合设计配合响应面分析两种方法开展了本次研究。本研究以产孢量为指标,选择培养基营养成分含量、pH值、温度以及光照条件等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最佳产孢条件。结果表明:SLGY-2菌株在实际和模拟较为吻合,模型中最佳产孢条件为培养基营养成分含量为38.3 g、pH 6.55、温度25.21℃、光照18.04 h。在该培养条件下,产孢量达到5.70×10^8个/mL,可用于孢子批量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培养基优化 响应面
下载PDF
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虫生真菌高毒菌株的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30
5
作者 展茂魁 何玲敏 +2 位作者 陈名 王滨 李增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6,共6页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spp.是我国最重要的茶树害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农药都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亟需开发经济有效的生物农药。本研究通过对从茶小绿叶蝉上分离的1株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us和4株自其它叶蝉上分离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spp.是我国最重要的茶树害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农药都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亟需开发经济有效的生物农药。本研究通过对从茶小绿叶蝉上分离的1株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us和4株自其它叶蝉上分离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胞外蛋白酶活性测定,初选出活性较高的爪哇棒束孢和两株球孢白僵菌;对假眼小绿叶蝉低龄若虫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爪哇棒束孢毒力最强,分别比两株球孢白僵菌高2.33~7.26倍和6.08~27.26倍,在1×108孢子mL 1浓度条件下第13 d的致死率达100%,LT50为5.9 d。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爪哇棒束孢菌株配制的IJOD-1悬乳剂以7.5×1013孢子hm 2的剂量常量喷施,对假眼小绿叶蝉虫口的防治效果在第11 d时为50.32%;第25 d时追加1次放菌,在第55 d时的防治效果达68.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爪哇 白僵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玫烟色棒束孢与球孢白僵菌对桃蚜致病力对比 被引量:27
6
作者 孟豪 田晶 +2 位作者 付淑慧 刁红亮 马瑞燕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7-722,共6页
为选取具有杀蚜潜力的虫生真菌,采用喷雾法比较研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和球孢白僵菌BB-1339对桃蚜成蚜的致病力,并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估计了2菌株对桃蚜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结果表明,菌株IF-1106侵染桃蚜后菌丝如棉絮状,形... 为选取具有杀蚜潜力的虫生真菌,采用喷雾法比较研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和球孢白僵菌BB-1339对桃蚜成蚜的致病力,并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估计了2菌株对桃蚜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结果表明,菌株IF-1106侵染桃蚜后菌丝如棉絮状,形成淡玫瑰色分生孢子,且菌丝侵染速度快于菌株BB-1339;菌株BB-1339侵染桃蚜后菌丝短而致密,形成白色分生孢子。菌株IF-1106在浓度为1×108CFU/m L时,累计死亡率达到91.7%,而菌株BB-1339最高仅为55.0%。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中Hosmer-Lemeshow方法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在接种后7d,菌株IF-1106和BB-1339对桃蚜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0×105CFU/m L和8.15×107CFU/m L;当浓度为1×108CFU/m L时,2菌株对桃蚜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4.2 d和6.8 d。表明菌株IF-1106对桃蚜的致病力高于菌株BB-1339,更具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 白僵菌 桃蚜 致病力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原文传递
与蝉花有关的虫草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Ⅱ:重要药用真菌蝉花有性型的发现及命名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增智 栾丰刚 +8 位作者 HYWEL-JONES Nigel L 张胜利 陈名君 黄勃 孙长胜 陈祝安 李春如 谭悠久 董建飞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7,共13页
我国重要药用真菌蝉花的分类地位和学名在国内外长期混乱,因其有性型未被发现,长期以来误作为根据巴西标本命名的Isaria (Paecilomyces) cicadae。作者最近在井冈山发现了其有性型,研究了标本及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及多位点系统发育特征,并... 我国重要药用真菌蝉花的分类地位和学名在国内外长期混乱,因其有性型未被发现,长期以来误作为根据巴西标本命名的Isaria (Paecilomyces) cicadae。作者最近在井冈山发现了其有性型,研究了标本及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及多位点系统发育特征,并与GenBank中相关种类的序列进行了对比,证明I.cicadae是物种复合群,确定蝉花是虫草科虫草属中的新种,使用传统药用真菌蝉花的古老名称将其命名为Cordycepschanhua。蝉花子座淡橙色到淡桔黄色,子囊壳半埋生,475–602×222–319μm,子囊孢子246–360×1.5–1.8μm,分孢子圆筒形,6.4–13.8×2.1–3.1μm。孢梗束淡黄色至淡黄褐色,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圆筒形,3.5–10.5×1.5–4.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花 有性型 复合种 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多基因联合分析棒束孢属Isaria(Ascomycota,Cordycipitaceae)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代永东 虞泓 +2 位作者 曾文波 杨俊媛 何璐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对棒束孢属Isaria及近缘属物种开展5基因(nr SSU、nr LSU、tef-1α、rpb1和rpb2)测序并联合分析,结合Gen Bank相关类群序列,探讨棒束孢属系统发育关系,最终获得95个菌株、58个明确分类群的2–5基因序列。利用MEGA和Mr Bayes软件进行多... 对棒束孢属Isaria及近缘属物种开展5基因(nr SSU、nr LSU、tef-1α、rpb1和rpb2)测序并联合分析,结合Gen Bank相关类群序列,探讨棒束孢属系统发育关系,最终获得95个菌株、58个明确分类群的2–5基因序列。利用MEGA和Mr Bayes软件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棒束孢属多系起源于虫草菌科中,分3个不同分支。A支主要由Isaria cicadae、I.teniupes、I.coleopterorum、I.fumosorosea和I.cateniannulata等组成;B支包括I.poprawkii、I.locustica、I.javanica、I.amoenerosea和I.cateniobliqua;C支仅有I.farinosa。分支间被Cordyceps militaris、C.ninchukispora、C.pruinosa等隔开。棒束孢在形态上,主要以瓶梗基部膨大、尖端变细及孢子呈链状等特征与其他类群分开,但同时也发现有棒状分生孢子梗和单孢子类型。基于节点的分歧时间预测分析,推测棒束孢属首次分化于70Mya,但棒束孢属主要物种形成却在60–55Mya,且3个分支的棒束孢物种为快速同时形成,而后大多数类群表现遗传稳定。同时发现,与Isaria Clade A较近一支有粉被玛利亚霉Mariannaea pruinosa(C.pruinosa无性型)和蛹草蚧霉Lecanicillium militaris(C.militaris无性型);与粉棒束孢距离最近一支有Akanthomyces aculeatus(C.tuberculata无性型)和L.attenuatum(C.confragosa无性型),是两个不同的属征分类群,且相互间遗传距离较近。根据棒束孢属及其近缘种属形态特征的复杂性推测,棒束孢属在快速物种形成中,其近缘类群存在一定程度的丢失和选择性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基因 多系 分歧时间 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对烟粉虱的致病力 被引量:17
9
作者 田晶 梁丽 +2 位作者 李新凤 郝赤 马瑞燕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7期728-731,共4页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对烟粉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悬浮液可侵染烟粉虱的各个虫态,其中,烟粉虱2龄若虫对玫烟色棒束孢最敏感,处理7 d后烟粉虱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83.05%;不同浓度(1.0×107,5....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对烟粉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悬浮液可侵染烟粉虱的各个虫态,其中,烟粉虱2龄若虫对玫烟色棒束孢最敏感,处理7 d后烟粉虱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83.05%;不同浓度(1.0×107,5.0×106,1.0×106,5.0×105,1.0×105个孢子/mL)的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悬浮液处理烟粉虱2龄若虫后,随着浓度的增加,烟粉虱的死亡率从60.60%增加到83.05%,致死中时LT50值从5.86 d减小到4.47 d;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致死中浓度LC50值减小,第7天的LC50值为2.61×104个孢子/mL。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可作为防治烟粉虱的潜力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 烟粉虱 致病力
下载PDF
蝉花虫草多糖脱蛋白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厉晓腊 陈官菊 +4 位作者 方鸣 金轶伟 刘又高 王根锷 柴一秋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2009-2012,共4页
蝉花虫草粗多糖中杂有蛋白、核酸、酚类等物质,给多糖的分离纯化带来许多干扰,为了排除杂质干扰,获得较为纯净的多糖组分,采用Sevag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相结合对蝉花虫草粗多糖进行了脱蛋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大孔树脂法或Sevag法均不... 蝉花虫草粗多糖中杂有蛋白、核酸、酚类等物质,给多糖的分离纯化带来许多干扰,为了排除杂质干扰,获得较为纯净的多糖组分,采用Sevag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相结合对蝉花虫草粗多糖进行了脱蛋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大孔树脂法或Sevag法均不能完全去除粗多糖中的游离蛋白,两种方法结合脱蛋白除杂效果较为理想,蛋白去除率达96%以上。初步分离获得大孔树脂水相洗脱部位和20%乙醇洗脱部位2种主要多糖组分。综合分析,先用Sevag法脱蛋白2~3次,再用大孔树脂AB-8吸附分离,或先大孔树脂AB-8吸附分离获得不同多糖组分,再用Sevag法辅助脱蛋白1~2次,两种方法去除蝉花虫草粗多糖中蛋白的效果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花虫草 蝉拟青霉 大孔树脂 Sevag法 多糖分离 脱蛋白
下载PDF
高雄山虫草无性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韩燕峰 梁建东 +2 位作者 邹晓 董旋 梁宗琦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94,共6页
高雄山虫草(Cordyceps takaomontana)无性型的名称历经多次变迁,现认为细脚棒束孢(Isariatenuipes)是其真正的无性型。细脚棒束孢具有重要的药理、药化作用,子实体和发酵液中可分离出具有抗肿瘤、抗菌和镇静等作用的有效活性组分,基于... 高雄山虫草(Cordyceps takaomontana)无性型的名称历经多次变迁,现认为细脚棒束孢(Isariatenuipes)是其真正的无性型。细脚棒束孢具有重要的药理、药化作用,子实体和发酵液中可分离出具有抗肿瘤、抗菌和镇静等作用的有效活性组分,基于此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细脚棒束孢的培养方法和产品,笔者通过对近几年该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细脚棒束孢的研究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雄山虫草 细脚 细脚拟青霉 生物活性物质 人工培养
下载PDF
蝉棒束孢菌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卫亚丽 杨茂发 +1 位作者 邹晓 刘爱英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2-148,共7页
蝉棒束孢菌(Icaria cicadae Miq.)是中药蝉花(Cordyceps ciecadae Shing)的无性型,作为一种功能食品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从蝉棒束孢菌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发酵生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探讨了该研究... 蝉棒束孢菌(Icaria cicadae Miq.)是中药蝉花(Cordyceps ciecadae Shing)的无性型,作为一种功能食品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从蝉棒束孢菌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发酵生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探讨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花 蝉拟青霉 生物活性 人工培养
下载PDF
两株棒束孢菌的鉴定及其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的致病力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定锋 杨广 +2 位作者 王庆森 曾明森 吴光远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1-539,共9页
为明确分离自茶卷叶蛾和中华大刀螳僵虫的2株虫生真菌的归属及生防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其分类地位,测定了其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的致病力,并初步筛选了其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2株真菌均为环链棒束孢Isaria... 为明确分离自茶卷叶蛾和中华大刀螳僵虫的2株虫生真菌的归属及生防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其分类地位,测定了其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的致病力,并初步筛选了其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2株真菌均为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分别命名为ICBS918和ICTL911。在1.0×108孢子/m L浓度下,ICBS918和ICTL911对茶卷叶蛾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均达100%,LT50分别为3.13 d和3.15 d;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5%,LT50分别为3.25 d和3.31 d。接菌后8 d,2菌株对茶卷叶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0.47×105孢子/m L和1.01×105孢子/m L;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2.20×105孢子/m L和1.34×105孢子/m L。2菌株23℃下最适生长培养基均为综合马铃薯培养基,最适产孢培养基均为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在萨氏培养基上,菌株ICBS918和ICTL911分别在24~30℃及24℃时生长速度最快,在27℃和21℃时产孢量最大。表明2株环链棒束孢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均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可作为生防菌进行开发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链 茶卷叶蛾 茶小卷叶蛾 致病力 培养特性
原文传递
与蝉花有关的虫草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Ⅰ:文献考证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增智 HYWEL-JONES Nigel Leslie +6 位作者 栾丰刚 张胜利 孙长胜 陈祝安 李春如 谭悠久 董建飞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91-2201,共11页
蝉花是我国重要药用真菌,但长期以来其名称特别是学名的使用一直混乱。本文从古代医药典籍记载确认,"蝉花"是历史最久、使用最广的中名,对于其他中名具有优先权。其学名Isariacicadae系Miquel(1838)根据巴西标本命名,但模式... 蝉花是我国重要药用真菌,但长期以来其名称特别是学名的使用一直混乱。本文从古代医药典籍记载确认,"蝉花"是历史最久、使用最广的中名,对于其他中名具有优先权。其学名Isariacicadae系Miquel(1838)根据巴西标本命名,但模式标本已失,原描述文字及插图均极其简单,与蝉花形态差异较大。其有性型迄今未发现,曾先后被认为是小蝉草Ophiocordyceps sobolifera和大蝉草Tolypocladium dujiaolongae(=Cordyceps cicadae Shing)。本文根据文献考证澄清了国内外关于小蝉草和大蝉草的误用,分析了长期以来大量日本文献中的命名混乱对我国认知蝉花的影响,并质疑Ⅰ.cicadae在中国及其他地区的分布,提出它是一复合种,因此蝉花的分类地位及学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花 蝉拟青霉 虫草 考证
原文传递
玫烟色棒束孢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5
作者 雷妍圆 吕利华 +1 位作者 何余容 梁淑仪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7-221,共5页
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原始亲本菌株PFCF—O、退化亲本菌株PFCF—D和单孢分离子菌株PF-CF.D58、PFCF.D20、PFCF.D50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予萌发率和胞外蛋白酶水平等生物学指标以及各菌株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结果表明... 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原始亲本菌株PFCF—O、退化亲本菌株PFCF—D和单孢分离子菌株PF-CF.D58、PFCF.D20、PFCF.D50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予萌发率和胞外蛋白酶水平等生物学指标以及各菌株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结果表明,菌株PFCF—O的生长速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产孢量为2.7×10^7个/mL,孢子萌发率为62.59%,胞外蛋白酶水平为1.16,对小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97.74%。而菌株PFCF.D、PFCF—D20、PFCF—D50和PFCF—D58间平均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产孢量变化范围为1.05×10^7~2.34×10^7个/mL,胞外蛋白酶水平变化范围为1.02—1.07,各生物学指标及其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19.86%~51.44%)都显著低于菌株PFCF-O。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玫烟色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致病力与菌株生长初期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胞外蛋白酶水平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菌株生长后期的生长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 小菜蛾 生物学特性 致病力 相关性
原文传递
玫烟色棒束孢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梁丽 田晶 马瑞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362-368,共7页
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昆虫病原真菌应用于害虫防治,其生长发育受多种生态因子影响,对寄主昆虫的致病过程复杂,并涉及多种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实践应用防效不稳定,限制了其应用。菌株改良虽可提高毒力并... 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昆虫病原真菌应用于害虫防治,其生长发育受多种生态因子影响,对寄主昆虫的致病过程复杂,并涉及多种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实践应用防效不稳定,限制了其应用。菌株改良虽可提高毒力并扩大其应用范围,但仍存在很多待解决或未知的问题。为了解目前国内外玫烟色棒束孢的研究现状,就其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及致病影响因子、致病过程及机理、菌株改良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 生态学 致病机理 虫生真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江苏省天王镇磨盘山金蝉花分离菌株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传博 王艳丽 +2 位作者 易萌 董德成 苏晓庆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52-154,F0004,共4页
蝉花是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其分离物多样性丰富,不同菌株的药理作用及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差异明显,因此,分离物的确证是蝉花研究的关键环节。对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磨盘山采集的金蝉花标本分离物进行菌落形态、产孢结构观察,并依据ITS区序... 蝉花是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其分离物多样性丰富,不同菌株的药理作用及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差异明显,因此,分离物的确证是蝉花研究的关键环节。对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磨盘山采集的金蝉花标本分离物进行菌落形态、产孢结构观察,并依据ITS区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蝉棒束孢菌的不同地理株。该研究对于扩大传统中药资源,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菌株的药理作用及活性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蝉花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不同培养时间下蝉棒束孢菌丝体的代谢组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万存 陈龙云 +4 位作者 高沙 徐飞 刘景云 陆瑞利 胡丰林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268,共17页
利用LC-MS对不同培养时间蝉棒束孢菌丝体代谢物进行检测,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鉴定差异化合物。PCA和OPLS-DA表明蝉棒束孢菌丝体中的代谢物随培养时间不同有显著变化。阴、阳离子模式... 利用LC-MS对不同培养时间蝉棒束孢菌丝体代谢物进行检测,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鉴定差异化合物。PCA和OPLS-DA表明蝉棒束孢菌丝体中的代谢物随培养时间不同有显著变化。阴、阳离子模式下我们都可以把蝉棒束孢代谢物变化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时期。培养前期产生较多的细胞松弛素E、肌醇、γ-氨基丁酸、乙酰肉碱、亚油酸等与侵染宿主、早期信号传导和氧化供能有关的物质;中期产生较多的甘露醇、海藻糖、亚麻酸、柠檬酸、丙酮酸、7,8-二羟基油酸等与抗逆和氧化供能有关的物质,此外还有两种抗生素红酵母红素、δ-氨基-γ-酮戊酸达到了最大值;培养后期产生较多的脯氨酸、2,4-二氨基丁酸、3′-deoxy-hanasanagin、ulvaline、赤霉素、烟酰胺等与抗逆、抗氧化、产孢、细胞保护有关的物质。首次发现烟酰胺可能与蝉棒束孢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及产孢有关;同时赤霉素、ulvaline和δ-氨基-γ-酮戊酸可能与蝉棒束孢产孢或孢子成熟有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蝉棒束孢在培养后期高速合成和大量积累赤霉素,值得深入研究。根据蝉棒束孢的代谢特点,作为药品及保健品开发蝉棒束孢菌丝产品时,培养时间宜在7–1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培养时间 代谢物
原文传递
聚六亚甲基双胍对蝙蝠蛾幼虫病原菌粉棒束孢的杀菌效果和毒性评价 被引量:11
19
作者 贺元川 鲁增辉 陈仕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6-772,共7页
为了解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冬虫夏草寄主昆虫蝙蝠蛾幼虫病原菌粉棒束孢的杀菌消毒效果和对蝙蝠蛾幼虫的毒性,本文采用了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现场试验、稳定性试验及昆虫毒性评价方法,对该消毒剂的消毒相关性能及安全性进行试验观察。结果显... 为了解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冬虫夏草寄主昆虫蝙蝠蛾幼虫病原菌粉棒束孢的杀菌消毒效果和对蝙蝠蛾幼虫的毒性,本文采用了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现场试验、稳定性试验及昆虫毒性评价方法,对该消毒剂的消毒相关性能及安全性进行试验观察。结果显示含2g/L聚六亚甲基双胍消毒液对粉棒束孢孢子悬液或者现场试验作用45–60min,杀菌率均可达到99.00%以上。聚六亚甲基双胍消毒原液及稀释液37℃保存3个月与1个月的下降率分别为2.10%和3.20%,性质比较稳定、杀菌效率短期内无显著降低;含量≤10g/L聚六亚甲基双胍消毒液对蝙蝠蛾幼虫死亡影响不显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属于实际无毒类物质。聚六亚甲基双胍消毒液性质稳定、杀菌效果好、无毒,可用于蝙蝠蛾幼虫饲料、饲养盒等的消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聚六亚甲基双胍 杀菌效果 毒性评价
原文传递
球孢白僵菌与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 被引量:10
20
作者 代晓彦 李翌菡 +4 位作者 沈祖乐 许炜明 吴建辉 任顺祥 邱宝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研究2株高致病力菌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菌株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田间防控效果。【方法】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孢子稀释成1×104、1×105、1&... 【目的】研究2株高致病力菌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菌株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田间防控效果。【方法】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孢子稀释成1×104、1×105、1×106、1×107、1×108mL^(-1),室内喷施法研究其对木虱低龄、高龄若虫与成虫的侵染致死效果;在笼罩条件下研究其在半田间条件下对柑橘木虱成虫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2种真菌制剂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致病力高于高龄若虫。7 d后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高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3.6×104和5.2×104mL^(-1),对低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3.5×104和4.2×104mL^(-1),而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1.4×105和1.6×105mL^(-1)。在半田间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3.7×105和1.2×106mL^(-1)。同一孢子浓度对柑橘木虱的致死率室内效果优于半田间。2种真菌制剂对柑橘木虱成虫的致死时间与孢子浓度有关,LT50随着真菌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递减,球孢白僵菌孢子浓度为1×105~1×108mL^(-1)时,柑橘木虱成虫的LT50值为5.2~4.4 d;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浓度为1×106~1×108mL^(-1)时,柑橘木虱成虫的LT50值为5.3~4.9 d。【结论】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菌株对柑橘木虱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柑橘木虱各虫态的死亡率与病原真菌的孢子浓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白僵菌 玫烟色 致病力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