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突状细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17
1
作者 曹雪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67-168,共2页
树突状细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曹雪涛(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上海200433)作者简介:曹雪涛,男,34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学研究中国图书分... 树突状细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曹雪涛(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上海200433)作者简介:曹雪涛,男,34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学研究中国图书分类号R392.11R992.12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基础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鉴定 被引量:91
2
作者 朱学军 曹雪涛 +5 位作者 于益芝 陈国友 万涛 马施华 唐华 章卫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02-306,共5页
树突状细胞(DC)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及T细胞依赖性抗体生成中起重要作用,骨髓及外周血的CD34造血前体细胞在GM-CSF和TNF-α的作用下,可在体外分化发育,生成树突状细胞.本研究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100ng... 树突状细胞(DC)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及T细胞依赖性抗体生成中起重要作用,骨髓及外周血的CD34造血前体细胞在GM-CSF和TNF-α的作用下,可在体外分化发育,生成树突状细胞.本研究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100ng/ml hGM-CSF、500U/ml hIL-4,体外培养1周后,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其高表达MHC-Ⅰ、MHC-Ⅱ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B7-1和CD40,能强烈激发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培养条件以应用自体血清或胎牛血清为最佳;单独应用hGM-CSF只能生成巨噬细胞;在培养末期加入TNFα可促进DC进一步成熟.本研究为DC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 体外扩增 鉴定 外周血
下载PDF
自体CIK、DC-CIK与半合子DC-CIK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118
3
作者 王其京 王慧 潘科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41-648,共8页
<Abstract>Background and Objective: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 cells and autologous dendritic cells-CIK(DCCIK) cells co-cultured with autologous dendritic cells(DCs) and CIK cells are commonly used for immunoth... <Abstract>Background and Objective: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 cells and autologous dendritic cells-CIK(DCCIK) cells co-cultured with autologous dendritic cells(DCs) and CIK cells are commonly used for immunotherapy recently.We compared the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of CIK cells,autologous DC-CIK cells,and semi-allogeneic DC-CIK cells to explore a more effective anti-tumor adoptive immunotherapy approach.Met hods:Peripheral monocytes were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renal carcinoma,lung cancer,or maxill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their healthy adult children.Isolated cells were cultured and induced as DCs and CIK cells in vitro.CIK cells from patients were co-cultured with autologous DCs and DCs from their children respectively,generating DC-CIK cells and semi-allogeneic DC-CIK cells.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autologous CIK cells,autologous DC-CIK cells,and semi-allogeneic DC-CIK cells were measured by LDH assay.Intracellular staining was used to test the secretion of cytokines.Flow cytometry was applied for detecting the phonotype changes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cells.Cell proliferation and cell apoptosis were detected by 5,6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SE) and Annexin V/PI respectively.Result s:Compared with autologous CIK cells and DC-CIK cells,semi-allogeneic DC-CIK cell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anti-tumor activity and IFN-γ secretion,reduced IL-4 secretion,increased the ratio of CD3+CD56+ cells and CD3+CD8+ cells,decreased the number of CD4+CD25+ cells,promoted cell proliferation,and lessened cell apoptosis.Conclusions:Semi-allogeneic DC-CIK cells had a stronger anti-tumor effect than did autologous CIK cells and DC-CIK cells.Our results provided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C-CIK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活性 细胞免疫反应 细胞因子 树突状细胞 体外诱导 CIK DC 自体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成熟的影响 被引量:82
4
作者 邵鹏 赵鲁杭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37-640,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mongholicus,ASP)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 ic cells,DC)功能调节的机制,为进一步阐明黄芪多糖的免疫学活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扫描电镜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DC表型...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mongholicus,ASP)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 ic cells,DC)功能调节的机制,为进一步阐明黄芪多糖的免疫学活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扫描电镜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DC表型和功能的各种指标。结果本实验应用小鼠骨髓来源的DC,通过体外试验证明了黄芪多糖能够提高DC表面分子CD11c和MHCⅡ的表达,并且呈黄芪多糖浓度依赖性;空白组DC的吞噬功能很强,LPS组DC和黄芪多糖处理组DC吞噬功能都明显下降;黄芪多糖能够促进DC白细胞介素-12(IL-12)的表达;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可见黄芪多糖处理组DC突起增多,形态上更加成熟。结论本实验结果证实了黄芪多糖能促进小鼠骨髓来源的DC表型及功能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树突状细胞 成熟
原文传递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5
5
作者 李鑫 杨蕊 +1 位作者 臧强 胡永秀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7-30,共4页
糖皮质激素作为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应用已有较长历史,但在药理作用机制方面尚有未解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表型和功能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对机体... 糖皮质激素作为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应用已有较长历史,但在药理作用机制方面尚有未解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表型和功能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以及糖皮质激素的非基因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树突状细胞 双向调节 非基因组效应
下载PDF
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的新思路——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4
6
作者 何彦丽 苏俊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76,共4页
关键词 中药 多糖 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 树突状细胞 影响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7
作者 王俞 崔书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876-879,共4页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分析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在判断患者预后和抗肿瘤治疗疗效上有一定的意义。荷瘤宿主多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临床上采用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其他免疫细胞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此外,随着肿瘤学、免...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分析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在判断患者预后和抗肿瘤治疗疗效上有一定的意义。荷瘤宿主多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临床上采用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其他免疫细胞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此外,随着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和交叉渗透,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突飞猛进,已成为继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之后又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为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淋巴细胞亚群 树突状细胞 髓源抑制性细胞 免疫治疗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8
作者 邱川 李明才 +1 位作者 武燕 李敏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96-199,共4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呈不完全可逆和进行性发展状态的气道阻塞性肺部疾病,包括肺气肿、末梢气道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COPD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在肺的不同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呈不完全可逆和进行性发展状态的气道阻塞性肺部疾病,包括肺气肿、末梢气道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COPD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在肺的不同部位有肺泡巨噬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细胞 抗蛋白酶 肺泡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支气管舒张 嗜酸粒细胞 慢性支气管炎 树突状细胞 肺血管 抗氧化失衡
下载PDF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6
9
作者 郭振红 曹雪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近年来因其疗效显著而备受瞩目。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和DC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以及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T细胞(CAR-T)技术和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功能...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近年来因其疗效显著而备受瞩目。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和DC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以及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T细胞(CAR-T)技术和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功能的CTLA-4和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分别在血液肿瘤及黑素瘤等实体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增加适应性肿瘤病种并控制其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成为日后研究重点;NK细胞也将利用CAR技术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一步增强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DC作为第一个被FDA批准的治疗性肿瘤疫苗,在证明其安全无毒副作用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疗效成为关注热点。本文结合近年来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进展及该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一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治疗 T细胞治疗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 树突状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培养鉴定和功能特点 被引量:45
10
作者 邢利和 王福生 +6 位作者 刘明旭 朱传琳 李捍卫 雷周云 王慧芬 张冰 金磊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48-351,共4页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 (DC)的功能特点 ,探讨其与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离获得 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加入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 (DC)的功能特点 ,探讨其与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离获得 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加入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IL 4,胎肝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 (FLt3 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使DC细胞增殖、成熟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表面标志 ,同时检测DC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中的刺激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 DC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可明显增殖 ,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增殖速度低于正常人 ;DC表面标志人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 (HLA DR)、CD 80 (B7 1)、CD 86 (B7 2 )和CD 1α的表达较正常对照均明显降低 (P <0 .0 0 1) ,尤以CD 1α的降低更为显著。DC在MLR中的刺激能力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 ,并且与正常对照相比 ,其产生的IL 12水平降低 ,而NO水平却增高 (P <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表型不成熟和功能的缺失 ,由此导致IL 12的产生和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的降低 ,可能是HBV感染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树突状细胞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雷公藤内酯醇对人树突状细胞体外发育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4
11
作者 朱学军 刘志红 +2 位作者 刘栋 陈朝红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人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体外发育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 :人DC体外培养时 ,加入不同剂量 (0、0 3、1 0、3 0、10、30、10 0 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处理 ,观察DC的生成情况 ,以流式细胞仪分析...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人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体外发育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 :人DC体外培养时 ,加入不同剂量 (0、0 3、1 0、3 0、10、30、10 0 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处理 ,观察DC的生成情况 ,以流式细胞仪分析各处理组生成细胞的免疫表型及抗原内吞能力 ,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各组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 ,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体外培养 7天后 ,10 μg/L及以上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处理组细胞大部分破碎死亡。低剂量 (0 3、1 0、3 0 μg/L)雷公藤内酯醇处理对生成的DC的形态及数量、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内吞蛋白质抗原OVA FITC的能力、同种T细胞的免疫刺激活性均无显著影响 ;但正常DC与同种T细胞混合培养时 ,雷公藤内酯醇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T细胞的增生 ;正常DC以 30 μg/L雷公藤内酯醇处理 2 4h ,有 5 4%的细胞发生凋亡 ;  结论 :低剂量 (0 3、1 0、3 0 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处理对DC的体外发育及免疫功能均无显著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树突状细胞 发育 凋亡
下载PDF
枸杞多糖对荷瘤小鼠肿瘤微环境T淋巴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9
12
作者 何彦丽 应逸 +3 位作者 许艳丽 苏俊芳 罗惠 王惠峰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374-377,共4页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Lyciumbarbarumpolysaccharide,LBP)对荷瘤小鼠体内肿瘤微环境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影响,探讨LBP对荷瘤机体免疫逃逸的干预作用。方法:用LBP给H22荷瘤小鼠灌胃,连续2周后,测定肿瘤重量...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Lyciumbarbarumpolysaccharide,LBP)对荷瘤小鼠体内肿瘤微环境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影响,探讨LBP对荷瘤机体免疫逃逸的干预作用。方法:用LBP给H22荷瘤小鼠灌胃,连续2周后,测定肿瘤重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查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T1L)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DCs的数量,以及协同刺激分子CD80(B7-1)表达的变化。结果:LBP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加肿瘤浸润CD4+、CD8+。细胞的数量。LBP高剂量组CD4+和CD8+细胞数量的百分比高于模型组(P<0.05)。LBP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肿瘤浸润DCs数量及B7-1表达均较模型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BP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恢复荷瘤小鼠TIL中CD4+、CD8+的细胞数量、解除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及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有关。LBP能否恢复荷瘤机体DCs的表型及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 免疫抑制 淋巴细胞亚群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1
13
作者 李用国 陈敏 +6 位作者 张大志 王志毅 曾维群 石小枫 郭渊 郭树华 任红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06-208,共3页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疫苗负载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试验19例CHB患者,取静脉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疫苗负载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试验19例CHB患者,取静脉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细胞因子诱导扩增出DC;于第7天用HBsAg致敏后经皮下回输入患者体内,共回输两次(间隔两周)。治疗后,每隔两个月检测受试者的肝功能、HBV DNA定量及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 结果 截止2002年11月的随访结果,57.9%(11/19)的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应答反应,HBeAg的阴转率为52.6%(10/19),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26.3%(5/19),HBV DNA定量的拷贝数下降101.77±2.39(t=3.13,P<0.01),两例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出现较完全的应答,DC疗法与另两种抗病毒方法效果间差异无显著性;试验前患者肝功能的高低与试验有效率间并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在体外诱导扩增的自身DC细胞,经HBsAg致敏后皮下回输,可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减少血内病毒载量,清除HBeAg和促进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在试验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或正常的患者均可对DC治疗发生应答。DC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可达快速清除病毒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治疗 乙型肝炎 临床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疫苗
原文传递
黄芪多糖定向诱生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及其对T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邓旻 窦晓兵 +1 位作者 史亦谦 沃兴德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9-544,550,共7页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体外对脐血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s)及其对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在含有APS(浓度为100mg/L)的R...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体外对脐血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s)及其对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在含有APS(浓度为100mg/L)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阴性对照组:在无药物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阳性对照组:在含有细胞因子(IL-4、GM-CSF、TNF-α)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收集部分培养第12天的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表面CD1a、CD80、CD83和CD86的表达;收集实验组培养第12天的细胞(DCs),作为刺激细胞;分离制备健康志愿者异基因外周血单核细胞(MNC),作为反应细胞混合培养,MTT比色法检测DCs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结果:在培养的第72小时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形态开始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树突状结构更加明显,第12天细胞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阴性对照组细胞生长缓慢,培养至第12天细胞呈梭形巨噬细胞形态。培养至10天的实验组细胞扫描电镜下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培养12天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细胞分别高表达DCs特异性抗原CD1a、CD80、CD83和CD86,与阴性对照组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经黄芪多糖诱生的DCs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具有明显刺激增殖作用。结论:黄芪多糖及细胞因子体外均可诱导脐血单核细胞(DCs前体细胞)定向分化为功能性(成熟)DCs;黄芪多糖诱生的DCs具有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且随DCs细胞数量的增加而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树突状细胞 黄芪多糖/药理学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细胞增殖
下载PDF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5
作者 阎永贞 那可 +3 位作者 魏晓东 金媛媛 赵波 赵文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9-624,共6页
机体中偶然出现的肿瘤细胞可被免疫细胞所识别,并作为异物而加以清除,但肿瘤在机体的免疫监视下仍能产生、发展和转移,表明肿瘤具有免疫逃逸的能力。本文综述了肿瘤免疫过程中肿瘤抗原表达、识别、加工、递呈、T细胞增殖、活化和分化以... 机体中偶然出现的肿瘤细胞可被免疫细胞所识别,并作为异物而加以清除,但肿瘤在机体的免疫监视下仍能产生、发展和转移,表明肿瘤具有免疫逃逸的能力。本文综述了肿瘤免疫过程中肿瘤抗原表达、识别、加工、递呈、T细胞增殖、活化和分化以及免疫效应的产生等一系列环节中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抑制因子 免疫逃逸
下载PDF
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42
16
作者 魏绪仓 翟欣辉 +2 位作者 韩秀蕊 杨娣娣 赵文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50-1153,共4页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天,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DC-CIK细胞 白血病
下载PDF
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后免疫活性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7
17
作者 施明 张冰 +8 位作者 汤紫荣 雷周云 王慧芬 冯永毅 刘敬超 范振平 李捍卫 牟劲松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049-2053,共5页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CIK细胞 )回输后 ,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评价CIK细胞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成份血采血机采集13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CIK细胞 )回输后 ,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评价CIK细胞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成份血采血机采集13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后 ,于培养的第 4、7、10、13、15天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 ;CIK细胞回输前及回输后取病人外周血 ,流式细胞仪测定Ⅰ型树突状细胞(DC1)和Ⅱ型树突状细胞 (CD2 )的比例。结果 诱导培养后 ,CD3+ CD8+ ,CD3+ CD5 6 + ,CD2 5 + 效应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由最初的 33 5 %± 10 1%、7 7%± 2 8%和 12 3%± 4 5 % ,上升至 36 6 %±9 0 %、18 9%± 6 9%和 16 4 %± 5 9% ,其中CD3+ CD8+ 可维持较高水平 ,CD2 5 + 和CD3+ CD5 6 + 比例分别于培养后的第 7天和第 13天开始下降。CD3+ CD4 + 和NK细胞比例略有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CIK细胞回输后DC1和CD2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由回输前的 0 5 9%± 0 2 3%和0 2 6 %± 0 12 %上升至回输后的 0 85 %± 0 2 7%和 0 4 3%± 0 2 0 %。CIK细胞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CIK细胞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自体细胞因子 杀伤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 临床意义 T细胞亚群 树突状细胞 免疫疗法
原文传递
丹参酮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35
18
作者 钟先阳 罗仁 +2 位作者 魏连波 刘晓霞 罗显田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2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 A(Tan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 30只,分TanⅡA高、中、低剂量组、PEG组和复苏24h组,每组6只。采用修改的Yu’s法制备本实验模型,观察腹腔注射Tn...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 A(Tan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 30只,分TanⅡA高、中、低剂量组、PEG组和复苏24h组,每组6只。采用修改的Yu’s法制备本实验模型,观察腹腔注射TnⅡA后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和树突状细胞(DC)的分布特点,并与复苏组比较。结果:TanⅡA能减轻肾组织损伤,降低间质DC的免疫活性,二者呈正相关;而且与对照组、复苏 24 h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anⅡA具有改善肾组织损伤、调节间质DC分布的作用,以低剂量最佳;而且后者是TanⅡA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出血性休克 再灌注肾损伤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Effect of ginseng polysaccharides and dendritic cells on the balance of Th1/Th2 T help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被引量:41
19
作者 Junjie Ma Huiping Liu Xiaolong W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641-645,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orascopic administration of ginseng polysaccharides(GPS)plus dendritic cells(DC) on T helper cell type 1/T helper cell type 2(Th1/Th2)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orascopic administration of ginseng polysaccharides(GPS)plus dendritic cells(DC) on T helper cell type 1/T helper cell type 2(Th1/Th2)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METHODS: A total of 96 NSCLC patients were divided evenly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Cs alone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Cs plus GPS. After DCs and GPS were administered thoracoscopically, once a week,4 times for 30 days,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was measured with 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reatment-Lung(FACT-L) questionnai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erum interferon-γ(INF-γ), interleukin-4(IL-4), IL-2 and IL-5 were examin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RESULTS: The level of Th1 cytokines(INF-γ, IL-2)and the ratio of Th1/Th2 cytokines(INF-γ/IL-4, IL-2/IL-5) increased in both treatment groups, while Th2cytokines(IL-4, IL-5) and FACT-L scores decreased(P<0.01). Furthermore, after treatment Th1 cytokines(INF-γ, IL-2) and the ratio of Th1/Th2 cytokines(INF-γ/IL-4, IL-2/IL-5) were higher in the DCs +GPS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versely, FACT-L scores and Th2 cytokines(IL-4, IL-5)were higher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n in the DCs +GPS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regime of DCs plus GPS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NSCLC patients' immune function as compared with DCs alone. This was evident by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h1 cytokines(INF-γ, IL-2) and the ratio of Th1/Th2(INF-γ/IL-4, IL-2/IL-5), as well as by decreased FACT-L scores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2 cytokines(IL-4,IL-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AX Dendritic cells Carcinoma non-small-cell lung INTERFERONS INTERLEUKINS
原文传递
细胞粘附与树突状细胞迁移机制 被引量:36
20
作者 刘巍 周同 +3 位作者 史浩 孙桂芝 陈楠 张冬青 《生命科学》 CSCD 2002年第6期379-382,372,共5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迄今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DC体内迁移机制与其分化成熟、表型转换及生物学功能发挥密切相关。粘附分子及其介导的细胞粘附参与了DC的迁移机制。深入研究DC迁移的分子基础,有助于进一步阐明DC的...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迄今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DC体内迁移机制与其分化成熟、表型转换及生物学功能发挥密切相关。粘附分子及其介导的细胞粘附参与了DC的迁移机制。深入研究DC迁移的分子基础,有助于进一步阐明DC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也可为通过DC进行免疫调控用于临床疾病防治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粘附 树突状细胞 迁移机制 粘附分子 细胞迁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