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文学史写作:个人经验的“借重”与“抑制”——评洪子诚新作《材料与注释》
1
作者 王晓宇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7-50,共4页
在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中,如何把握个人经验在其中的关系是研究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洪子诚认为,在他的文学史研究中,对于个人经验的"借重"与"抑制"是同时存在的。2016年,洪子诚出版了一部完全由材料加注释组成的学术史... 在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中,如何把握个人经验在其中的关系是研究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洪子诚认为,在他的文学史研究中,对于个人经验的"借重"与"抑制"是同时存在的。2016年,洪子诚出版了一部完全由材料加注释组成的学术史著作——《材料与注释》,为当代文学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在书中,洪子诚"借重"材料来"抑制"持续评价的冲动,在"借重"材料的过程中又积极调动着个人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注释 个人经验 借重 抑制
下载PDF
隐却可见的叙述者——洪子诚《材料与注释》中的叙述策略
2
作者 雷成佳 《梧州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66-70,共5页
洪子诚教授的《材料与注释》中的"材料"翔实而特殊,"注释"丰富而缜密,"材料"的有机组合与"注释"的拓展评述相得益彰,形成了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学术写作体式,其间包容着作者理性严谨的思辨意... 洪子诚教授的《材料与注释》中的"材料"翔实而特殊,"注释"丰富而缜密,"材料"的有机组合与"注释"的拓展评述相得益彰,形成了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学术写作体式,其间包容着作者理性严谨的思辨意识、殷切真挚的人文情怀、谦逊而笃定的学术反思,充分体现了一位文学史家学识广博、踏实客观、开拓创新的学术品格,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为人"与"为文"的双重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注释 叙述策略 洪子诚
下载PDF
“声音”的交锋与“人”的难题——以洪子诚《材料与注释》为考察中心
3
作者 张皓涵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78-83,共6页
《材料与注释》作为洪子诚的新近学术力作,在当代文学研究形式、材料选择、问题推进等层面均拓展了新的思路与空间。细读其作,将其纳入作者学术研究的脉络中展开讨论。“材料”既是该书显在的特色,亦在编排选择的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的“... 《材料与注释》作为洪子诚的新近学术力作,在当代文学研究形式、材料选择、问题推进等层面均拓展了新的思路与空间。细读其作,将其纳入作者学术研究的脉络中展开讨论。“材料”既是该书显在的特色,亦在编排选择的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的“问题”。“材料”即是“声音”交汇、碰撞的场域,其中,持有各自身份的在场者们各自的声音,或因情境、态度、立场、甚至表述等缘由客观造成了不同的历史叙述与记忆,而通过作者的选择、编排材料则某种意义上激活了历史深处被遗忘,甚至是被压抑的声音,同时,“材料”本身作为人的声音的集合体,在处理的过程中,也呈现出某种限度与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注释 “声音” 当代文学 个人
下载PDF
重写当代文学史的新可能——读洪子诚《材料与注释》《读作品记》
4
作者 李云飞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9年第2期89-94,共6页
洪子诚在有关当代文学史的近作《材料与注释》《读作品记》中,突破、扩展了曾在经典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创立的"范式",最大化地重返复杂的历史语境,尝试新的书写体例,给"重写当代文学史"这一重要命题提供了新... 洪子诚在有关当代文学史的近作《材料与注释》《读作品记》中,突破、扩展了曾在经典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创立的"范式",最大化地重返复杂的历史语境,尝试新的书写体例,给"重写当代文学史"这一重要命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材料与注释》以材料注释材料,凸显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在整体呈现"一体化"特色之下内部极为复杂的曲折之处;《读作品记》则将个人作为历史"亲历者"的感受和经验融于大历史叙述之中,与时代对话,其理解与同情为历史书写提供了后继者容易忽略的面向。当然,这种特殊的处理方式也显现出自身的局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今后当代文学史书写的趋势,其所带来的启发和如何在其基础上继续深入,还需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思考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子诚 当代文学史 材料注释 《读作品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