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住房反向抵押的权利证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者洁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105,共10页
住房反向抵押作为老年人利用自有住房实现个人养老保障的一种特殊担保方式,因其制度的构造有异于传统物权而引发关注。当下中央层面全面推出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然而效果不佳、举步维艰。唯有选择性地借鉴域外成功经验,突破制... 住房反向抵押作为老年人利用自有住房实现个人养老保障的一种特殊担保方式,因其制度的构造有异于传统物权而引发关注。当下中央层面全面推出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然而效果不佳、举步维艰。唯有选择性地借鉴域外成功经验,突破制度障碍和技术障碍,赋予住房反向抵押权利的合法性并予以规制。虑及与本土法治资源相融合,当作为一种特殊的抵押权,适用《民法典》物权编担保物权中抵押权制度规则,并以不动产登记保障相关权利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反向抵押 养老保险 权利建构 抵押登记
原文传递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侵权法保护——基于权利与利益的二分法 被引量:3
2
作者 雷秋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1-49,共9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学术研究,近几年奉行权利建构模式,目前形成了独立的私权、知识产权和特殊知识产权三种不同进路。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存在权利的保护问题,亦存在利益保护问题。忽视利益的保护或者将利益与权...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学术研究,近几年奉行权利建构模式,目前形成了独立的私权、知识产权和特殊知识产权三种不同进路。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存在权利的保护问题,亦存在利益保护问题。忽视利益的保护或者将利益与权利不加区分地均作为权利予以保护,都是有巨大缺陷的做法。单纯的权利建构模式引发了学术界内部的反思,也在司法实践中受到挑战。侵权法对权利和利益给予强弱不同保护的学术思路和司法实践,可以弥补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法保护体系上的缺憾。应在解释论的角度上,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起区分权利与利益,并给予不同程度保护的侵权法体系,以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权利创设与创造自由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建构 利益 二分法 创造自由
下载PDF
服刑人员权利意识变迁的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任建通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5-150,共6页
以主位视角代替规则分析,从服刑人员的主体出发对服刑人员的权利意识问题的探讨表明,在总体性社会结构作用下,传统监狱与服刑人员之间是一种权威的服从关系,权利的实现是由监狱单方面自由决定的,被作为一种特别的"恩惠"式奖... 以主位视角代替规则分析,从服刑人员的主体出发对服刑人员的权利意识问题的探讨表明,在总体性社会结构作用下,传统监狱与服刑人员之间是一种权威的服从关系,权利的实现是由监狱单方面自由决定的,被作为一种特别的"恩惠"式奖赏和关照。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的个体化特征凸显,瓦解了以往总体性要求的价值体系,导致了个体寻求自身存在的意义乃至道德理想,服刑人员开始主张自己的权利,权利意识实现了从"恩惠"到"支配"转变。这种转变的实现以及权利保护问题的提出,一方面需要个体对自身的固有权利具有强烈的支配意识,另一方面则要求其他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对他人的这种权利支配意识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承认,这一点同时也是对自身权利支配意识的承认和尊重。此外,主张权利的自由,不能与过度维权相混淆,司法机关还要谨防服刑人员在维护自身正当权利的过程中从"维权"到"谋利"的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刑人员 权利意识 权利建构 主位视角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风险防范研究——以被害人视角展开
4
作者 胡云菲 江海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33-41,共9页
认罪认罚从宽的内涵应从多维度视角分层理解。"认罪"应在实体意义与程序意义上做出区分,"认罚"也应多维度分层次解构,"认罪"与"认罚"应分梯度、分层次"从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 认罪认罚从宽的内涵应从多维度视角分层理解。"认罪"应在实体意义与程序意义上做出区分,"认罚"也应多维度分层次解构,"认罪"与"认罚"应分梯度、分层次"从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创新,风险与机遇并存。为有效防范风险,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不应忽视被害人的参与,被害人参与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正当性、查清事实、权力监督制约、实现恢复性司法以及程序正义都有重要意义。被害人参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建构主要应围绕被害人的知情权、发表意见权、获得赔偿权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被害人 风险防范 权利建构
下载PDF
解雇听证权构建及保护研究
5
作者 赵秀莉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75-76,共2页
现阶段,我国有些企业不惜通过大批量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恶意降低劳动条件来实现企业利润,这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建立劳动者解雇听证权能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保护了劳动者最基本的生存权。劳动者解雇听证权的概念界定... 现阶段,我国有些企业不惜通过大批量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恶意降低劳动条件来实现企业利润,这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建立劳动者解雇听证权能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保护了劳动者最基本的生存权。劳动者解雇听证权的概念界定,听证主体、法律程序和法律后果都是该权利构建过程中要详细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雇 解雇听证权 权利建构
下载PDF
著作权法纳入人工智能作品的制度设想
6
作者 靳雨露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4期53-56,68,共5页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大量人工智能作品涌入版权市场。适值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之际,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著作权法绝不能采取消极回避态度。人工智能作品与人类创作作品在外在表达上无异,经由劳动创造价值,应承认其可版权...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大量人工智能作品涌入版权市场。适值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之际,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著作权法绝不能采取消极回避态度。人工智能作品与人类创作作品在外在表达上无异,经由劳动创造价值,应承认其可版权性,将其纳入著作权法保护范畴。我国《著作权法》纳入人工智能作品的具体制度设想为:将其著作权归属于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实际操作者;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保护期应明显短于一般作品,即为10年;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除财产权外也包含部分人身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作权法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作品 权利建构
下载PDF
近年来工资集体协商取向的正误分析--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结合 被引量:12
7
作者 冯同庆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0-185,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工资集体协商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虽已走过了16年的历程,但仍然没有成为实用和有效的制度。其基本原因在于,借鉴了西方的集体谈判制度,却没有结合中国的现实来构建劳动者、企业、工会等权利主体身份。在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工资集体协商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虽已走过了16年的历程,但仍然没有成为实用和有效的制度。其基本原因在于,借鉴了西方的集体谈判制度,却没有结合中国的现实来构建劳动者、企业、工会等权利主体身份。在取向上急于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甚至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性推动,忽略自下而上的社会权利建构。实证调查表明,凡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工资集体协商,效果普遍好。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包括:民主选举工会和集体协商代表、传统职工参与与集体协商相结合、接续工人推动的"事后谈判"、尊重企业与工人的自主选择等。认识和推广这些经验,有助于减少业绩造假,推动法律适用,保护工人权益,防止激化矛盾,使工资集体协商确实取得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取向 社会权利权利建构
原文传递
读者权利的后现代法学思考
8
作者 瞿喜保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8-220,共3页
后现代法学认为,理性的法律主体与由本质确定的主体权利都不存在。那么,"主——客"对立意义上的读者主体与普适性的"读者权利"同样不存在。"读者"主体存在"你——我"相关模式中,"读者权利... 后现代法学认为,理性的法律主体与由本质确定的主体权利都不存在。那么,"主——客"对立意义上的读者主体与普适性的"读者权利"同样不存在。"读者"主体存在"你——我"相关模式中,"读者权利"存在于局部的、多元的情景之中。这一思维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解决在"读者权利"问题上出现的各种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法 读者权利 读者权利解构 读者权利建构 小叙事
下载PDF
社会运动与权利构造——以我国台湾地区“婚姻平权”运动(2016~2017)为例
9
作者 杨帆 史隽琸 《人权研究(辑刊)》 2019年第1期327-348,共22页
马克思主义法社会学视野下的'权利构建主义'学说主张:权利既不来自超验的神力,也不来自实证法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而是来自具体的社会情景互动,尤其是各种权利相关的社会运动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近年来,同性婚姻平权运动在我... 马克思主义法社会学视野下的'权利构建主义'学说主张:权利既不来自超验的神力,也不来自实证法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而是来自具体的社会情景互动,尤其是各种权利相关的社会运动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近年来,同性婚姻平权运动在我国台湾地区逐渐兴起,形成了法律上新的'权利话语'。这一运动不仅仅利用'反对歧视、争取平等'的话语体系为同性婚姻进行价值证成,更在现实中积极发展运动组织,联合政治、媒体与流行文化的'权力',推动了婚姻平权从街头政治走向了法律场域。通过对这一新兴权利案例的实证分析,构建主义的权利理论得到了经验上的论证与说明,并希望为我国新兴权利研究与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带来新的视角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动 权利建构主义 婚姻平权 台湾地区 社会治理
原文传递
解决非正规用工问题的务实思路和方法——论非正规用工的市场特征、社会性质和应对策略
10
作者 冯同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共4页
考察非正规用工产生的历史,辨析国外的做法,基于中国的现实,尝试提出较为务实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非正规用工作为一种市场内生现象,只能限制而难以根绝。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发育仍然存在限制,把构建社会权利作为基础,是适用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 非正规用工 市场灵活性 社会歧视性 社会权利建构
下载PDF
非罪加害行为的事实认定与制度建构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正云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9-236,共18页
非罪加害行为是指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因特定缘由法院没有判决认定有罪并追究刑事责任的非法侵权行为,包括实体非罪、证据非罪、程序非罪三种类型。刑事司法性与民事违法性是其典型特征。在司法实践中,非罪加害行为在事实认定与责任追究上... 非罪加害行为是指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因特定缘由法院没有判决认定有罪并追究刑事责任的非法侵权行为,包括实体非罪、证据非罪、程序非罪三种类型。刑事司法性与民事违法性是其典型特征。在司法实践中,非罪加害行为在事实认定与责任追究上存在以刑否民、程序缺失、模式单一等问题,非罪加害情形中的被害人权利保护与救济问题常常被忽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理念上要重视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注意刑民差别,对"先刑后民"的传统司法模式进行反思和重构;在制度层面,要建构保障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程序制度,包括民事诉权告知机制、权利救济建议机制、证据效力、事实认定复核机制等,建构保障被害人实体权利的程序制度,包括直接决定赔偿机制、涉案财产追缴保全机制和推进既判力制度,深化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罪加害行为 权利救济 权利保障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