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鲍稚鲍“漫爬病”潜在病原菌胞外产物的分析及种类鉴定 被引量:1
1
作者 祝玲 林阿乞 +3 位作者 李娟 刘丽 蔡俊鹏 吴忠业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60-563,共4页
从发病的杂交鲍(皱纹盘鲍×盘鲍)稚鲍中共分离27株菌株,并对其分泌胞外产物(包括酪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和溶血素)的能力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和溶血素... 从发病的杂交鲍(皱纹盘鲍×盘鲍)稚鲍中共分离27株菌株,并对其分泌胞外产物(包括酪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和溶血素)的能力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和溶血素能力的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81.5%(22/27)、74.1%(20/27)、18.5%(5/27)、0%(0/27)、11.1%(3/27)、29.6%(8/27)。其中,1#、14#菌株具有很强的产胞外蛋白酶能力,而明胶酶的最大分泌者为2#、7#、9#、17#菌株,淀粉酶的为11#、14#菌株,磷脂酶的为11#、15#菌株,溶血素的为菌株10#、21#。此外,10#、11#、15#菌株可同时分泌4种胞外产物,而12#、14#、18#、21#、23#、24#菌株可同时分泌3种胞外产物。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初步确认11株菌为潜在的致病菌:1#、2#、7#、9#、10#、11#、12#、14#、15#、17#、21#。用API条带法对它们进行了种类鉴定,11株菌中巴斯德氏菌和假单胞菌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5%、2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漫爬病” 致病菌 胞外产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