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理论述评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国梅 张璐然 曾伟贤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8-283,共6页
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研究者对该效应提出多种解释。这些理论可分成三大类:侧重于社会认知的接触假说、效用分析;侧重于面孔表征的多维空间理论、整体/部分假说;侧重于加工过程的... 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研究者对该效应提出多种解释。这些理论可分成三大类:侧重于社会认知的接触假说、效用分析;侧重于面孔表征的多维空间理论、整体/部分假说;侧重于加工过程的认知忽视和注意、加工水平说、内群/外群模型、双加工理论。每种观点与其他观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均不能很好地解释现有的研究结果。未来的研究需致力于直接操纵可能影响本族效应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识别 本族效应 社会认知 面孔表征 加工过程
下载PDF
维族大学生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群际接触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阳 孙秀玲 +1 位作者 李红 龙长权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3-688,共6页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让99名在人口统计学上与汉族不同接触程度的维族大学生再认维汉面孔,并填写社会接触和个性化经验量表,以考察本族效应是否能从种族间拓展到种族内不同民族间,以及群际接触的质和量对本族效应的影响。结...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让99名在人口统计学上与汉族不同接触程度的维族大学生再认维汉面孔,并填写社会接触和个性化经验量表,以考察本族效应是否能从种族间拓展到种族内不同民族间,以及群际接触的质和量对本族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维族大学生中与汉族中低接触者本族效应显著,高接触者未出现本族效应;接触量与个性化经验都与本族效应的幅度显著负相关;且相对优势分析表明个性化经验比接触量更能影响本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族效应 面孔识别 个性化经验 群际接触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对种族情境中本异族面孔的眼动模式 被引量:3
3
作者 易莉 谭恩达 +2 位作者 樊越波 刘玉冰 周国梅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78-482,共5页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对背景中的本异族面孔的加工特点。研究采用2(组别)×2(面孔种族)×3(背景)的混合设计,让16名16-25岁的ASD患者和17名生理年龄匹配的正常人完成变化检测任务,并记录他们的眼动。...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对背景中的本异族面孔的加工特点。研究采用2(组别)×2(面孔种族)×3(背景)的混合设计,让16名16-25岁的ASD患者和17名生理年龄匹配的正常人完成变化检测任务,并记录他们的眼动。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ASD患者的面孔辨别力更低;他们的眼动呈现更多的面孔-背景眼跳和更多的上下半脸眼跳;两组被试的上下半脸眼跳的次数受到面孔种族以及面孔和背景是否一致的影响。结论:在行为指标上,正常人出现了本族效应,而ASD患者没有出现本族效应;在眼动上,ASD患者呈现与正常人相似的面孔注视时间,但比正常人呈现更多的眼跳。面孔的背景影响了面孔辨别力以及上下半脸眼跳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族效应 孤独症 面孔加工 眼动
下载PDF
本族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建苓 陈旭 王婧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6-383,共8页
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比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的现象。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P200、N200与"DM"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这些脑电成分与本族效应的编码有关,即对异族面孔编码不充分是本族效应产生的部分原因;"新... 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比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的现象。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P200、N200与"DM"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这些脑电成分与本族效应的编码有关,即对异族面孔编码不充分是本族效应产生的部分原因;"新旧"效应主要从提取角度解释本族效应,认为提取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困难。与本族效应有关的主要脑区有梭状回、扣带回与杏仁核等。此外,丰富的本族面孔知觉经验也会造成本族面孔的右半球优势比异族面孔大。未来研究除了要继续探讨本族效应的某些脑电成分、关注本族效应消失的神经机制以外,从整合观点探讨本族效应的神经机制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族效应 神经机制 ERP FMRI
下载PDF
群际接触经验对面孔识别本族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阳 贾德梅 《民族论坛》 2015年第10期46-50 77,共6页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80名维汉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群际接触经验对维吾尔族(民考民和双语)面孔识别本族效应的影响。发现:1与汉族高质量的接触(个性化经验水平)有助于维吾尔族对异族面孔的识别;2与汉族高接触的维吾尔族对维汉面孔的...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80名维汉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群际接触经验对维吾尔族(民考民和双语)面孔识别本族效应的影响。发现:1与汉族高质量的接触(个性化经验水平)有助于维吾尔族对异族面孔的识别;2与汉族高接触的维吾尔族对维汉面孔的识别能力都更好;3汉族在维汉面孔识别中未表现出本族效应,且识别面孔的能力不受接触程度的影响。结论:汉族和维吾尔族识别本族和异族面孔依据的心理机制不同,社会结构的类别参数可能是影响维吾尔族大学生本族效应的重要因素,而汉族大学生的本族效应可能更多受到历史因素或社会结构的等级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族效应 群际接触 个性化经验 面孔识别
原文传递
社会分类与面孔识别的内群体偏向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红升 黄希庭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7,174,共6页
面孔识别中的内群体偏向是一种已得到普遍证实的现象,表现为个体对于内群体成员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成绩显著好于外群体成员面孔。在回顾近年来从社会分类角度对该现象所作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并比较了其中的两条主要研究途径。既往的研... 面孔识别中的内群体偏向是一种已得到普遍证实的现象,表现为个体对于内群体成员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成绩显著好于外群体成员面孔。在回顾近年来从社会分类角度对该现象所作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并比较了其中的两条主要研究途径。既往的研究一致证明单纯的社会分类自身即足以使得个体对内群体成员面孔产生更强的整体加工,从而表现出内群体偏向。然而这些研究的实验情境设置过于简单,今后的研究应设置更为复杂的多群体背景来考察分类标准在内群体偏向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识别 内群体偏向 本族效应 社会分类 整体加工
下载PDF
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
7
作者 杨阳 高承海 党宝宝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第6期30-35,共6页
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包括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种族刻板印象和群际接触等方面。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本族效应、种族刻板印象和群际接触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体现在不同的ERP成分上;fMRI的研究表明,梭状回、后扣带... 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包括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种族刻板印象和群际接触等方面。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本族效应、种族刻板印象和群际接触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体现在不同的ERP成分上;fMRI的研究表明,梭状回、后扣带皮层、杏仁核、前扣带回和额叶皮层等大脑区域参与了种族心理的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与种族心理相关的脑机制,并且要关注间接接触减少偏见的认知神经机制;国内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本土化的民族心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心理 认知神经机制 本族效应 刻板印象 群际接触
下载PDF
情绪面孔识别中的本族偏向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左婷婷 鲍谧清 +1 位作者 朱海雪 张晓旭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9期117-118,共2页
本研究探讨被试辨别六种不同类别的面孔图片时的差异.结果发现:以正确率为指标时,被试在识别中性黄种人面孔时的正确率最高,以反应时为指标时,被试在识别中性黄种人面孔时的反应时最低.同时,被试在识别中性面孔时的正确率高于识别正性... 本研究探讨被试辨别六种不同类别的面孔图片时的差异.结果发现:以正确率为指标时,被试在识别中性黄种人面孔时的正确率最高,以反应时为指标时,被试在识别中性黄种人面孔时的反应时最低.同时,被试在识别中性面孔时的正确率高于识别正性面孔时的正确率,且被试在识别正性面孔时的反应时高于识别中性面孔时的反应时.因此,得出结论:面孔的种族影响被试的面孔识别,存在本族偏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识别 本族偏向效应 情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