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空间分布特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孙晨薇 步扬 +3 位作者 王远航 吴芳 蔡亚超 王向朝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22-234,共13页
激光波长和激光入射角是影响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空间分布和光谱强度空间分布特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流体动力学和SAHA方程,仿真了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二维空间演化过程,研究了激发等离子体的辐射光谱空间分布特性及激光波长、入射角度等参数... 激光波长和激光入射角是影响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空间分布和光谱强度空间分布特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流体动力学和SAHA方程,仿真了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二维空间演化过程,研究了激发等离子体的辐射光谱空间分布特性及激光波长、入射角度等参数对等离子体特征谱线空间分布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波长为1064 nm的激光在不同延时条件下,最佳激光入射角度均为0°。当入射角度为0°时,所激发的等离子体辐射在不同的探测角度处均有较强的光谱信号,且在100,500,1000 ns延时条件下,最佳探测角分别为±41°、±11°和±12°。对于不同的波长,当延时分别为100 ns和500 ns且激光以0°入射时,长波长激光所激发的等离子体光谱在不同探测角处的强度均强于短波长激光。当延时为100 ns时,1064 nm波长激光所激发的光谱在最佳探测角位置的强度约为532 nm和266 nm波长激光所激发的光谱在各自最佳探测角位置强度的2倍。随着探测角绝对值的减小,等离子体辐射光谱强度先增大,到达最佳探测角后强度再减小。入射波长分别为532 nm和1064 nm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结果验证了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等离子体 特征谱线 空间分布 最佳探测角 最佳入射角
原文传递
基于光照技术的配称结构面有效受剪区域量化研究
2
作者 邓华锋 冯云杰 +3 位作者 李建林 王文东 李冠野 齐豫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63-72,共10页
结构面的有效受剪区域直接影响其抗剪性能,在以往结构面粗糙度和接触状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结构面的形貌特征扫描和光照技术,对配称结构面有效受剪区域的量化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光源照射下,结构面上的光亮部分较好地反... 结构面的有效受剪区域直接影响其抗剪性能,在以往结构面粗糙度和接触状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结构面的形貌特征扫描和光照技术,对配称结构面有效受剪区域的量化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光源照射下,结构面上的光亮部分较好地反映了剪切过程中的有效受剪区域,对不同入射角下三维光亮面积百分比(BAP^(3D))的值进行了统计,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大,结构面三维光亮面积百分比(BAP^(3D))整体呈近似S型的增长趋势;(2)将结构面有效受剪区域面积与结构面总面积的比值定义为有效受剪系数(JEC),结合Patton模型,从理论上分析确定了光源最佳入射角度φ_(B)=90°–(φ_(b)+i)(φ_(b)为结构面基本摩擦角,i为结构面平均起伏角),此时,光亮区域面积和实际有效受剪面积一致,对应BAP^(3D)即为所求的结构面有效受剪系数;(3)考虑有效受剪系数,对Barton剪切力学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修正的结构面剪切力学模型,验证分析表明该模型能较准确地估算结构面的抗剪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面 光照技术 最佳入射角 有效受剪区域 有效受剪系数
下载PDF
椭圆偏振仪测量薄膜折射率及周期厚度解的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星 童晟飞 +1 位作者 王正忆 叶兵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46,共5页
运用Mathematica,通过最优化理论开发迭代程序,计算SiO2、ZrO薄膜的折射率和单周期及多周期厚度,并与其他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此方法计算结果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通过分析椭偏参数和薄膜厚度的关系可知,一定厚度的薄膜材... 运用Mathematica,通过最优化理论开发迭代程序,计算SiO2、ZrO薄膜的折射率和单周期及多周期厚度,并与其他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此方法计算结果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通过分析椭偏参数和薄膜厚度的关系可知,一定厚度的薄膜材料存在一个最佳入射角,在该角度下测得的薄膜厚度具有最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偏振 薄膜厚度 最佳入射角
下载PDF
利用等厚干涉测量劈尖夹角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孟繁卿 赵建君 张旭 《军械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5-71,共7页
通过折射定律对等厚干涉进行了几何图形分析,得到反射光的实际交汇点进而得到实际测量的角度,分析了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区别.在提出了最佳入射角概念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入射角度大于、小于最佳入射角的情况.通过数值分析,得到了各因素的... 通过折射定律对等厚干涉进行了几何图形分析,得到反射光的实际交汇点进而得到实际测量的角度,分析了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区别.在提出了最佳入射角概念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入射角度大于、小于最佳入射角的情况.通过数值分析,得到了各因素的影响关系,并提出了减小劈尖夹角测量误差的思路,最后进行了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劈尖干涉 等厚干涉 夹角 相对折射率 误差 最佳入射角
下载PDF
基于微梯形弹光晶体的大光程差PEM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瑞 王志斌 +2 位作者 王耀利 陈友华 陈媛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12-1816,共5页
针对目前基于弹光调制器(photoelastic modulator,PEM)的傅里叶变换光谱测量技术(PEM-FTS)的光谱分辨率低,并且PEM调制光程差有限、多次反射对入射光斑大小要求高且光能利用率低等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微梯形八角结构弹光晶体的大光程差PE... 针对目前基于弹光调制器(photoelastic modulator,PEM)的傅里叶变换光谱测量技术(PEM-FTS)的光谱分辨率低,并且PEM调制光程差有限、多次反射对入射光斑大小要求高且光能利用率低等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微梯形八角结构弹光晶体的大光程差PEM方法。通过改进弹光晶体结构,使其为微梯形八角结构,两个通光面略微成一定夹角,该结构PEM不仅可以有效提高PEM调制的最大光程差,而且对入射光斑要求较小。理论推导分析了该PEM的最大调制光程差,并推导得出任意角、任意位置入射时PEM的最大调制光程差公式;通过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 4.3a对PEM的振动模态和应力分布进行分析;结合PEM的最大调制光程差和光能利用率,分析了寻找最佳入射角的方法。设计加工该PEM,其中弹光晶体选用硒化锌晶体,压电晶体选用压电石英晶体。采用波长为632.8nm的氦氖激光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驱动电压下,该PEM的最大调制光程差是普通PEM的19.25倍,与理论仿真的相对误差为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光程差 PEM 微梯形弹光晶体 最佳入射角 光谱
下载PDF
细菌视紫红质的自衍射效率与最佳入射角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刚志 陈桂英 +3 位作者 袁义哲 张春平 许棠 宋奇望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11-1215,共5页
研究了弱光强下细菌视紫红质膜(bR膜)的自衍射特性.给出了弱光强下相干光在bR膜中产生的振幅光栅光强分布模型,并用ysinαx近似表示透射光强分布,结果与实验吻合.给出了不同透射光强y与指数α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bR膜及入射光波波长... 研究了弱光强下细菌视紫红质膜(bR膜)的自衍射特性.给出了弱光强下相干光在bR膜中产生的振幅光栅光强分布模型,并用ysinαx近似表示透射光强分布,结果与实验吻合.给出了不同透射光强y与指数α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bR膜及入射光波波长给定的情况下,入射光强越小,对应的α值越大,当入射光强为0.072/T(mW/cm2)时,α等于1.计算出不同入射光强和入射角下的自衍射效率.结果发现,对应于最大衍射效率的最佳入射角为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衍射 细菌视紫红质(bR) 衍射效率 最佳入射角
下载PDF
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法拉第片最佳入射角的研究
7
作者 锁高洁 邱复生 宋凯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5-249,共5页
为了探究入射光偏振态对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法拉第片最佳入射角的影响,建立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法拉第片三光束干涉的琼斯矩阵,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模拟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在陀螺仪内的传播方程,并通过搜索不同入射角情况下-40℃~80℃... 为了探究入射光偏振态对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法拉第片最佳入射角的影响,建立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法拉第片三光束干涉的琼斯矩阵,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模拟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在陀螺仪内的传播方程,并通过搜索不同入射角情况下-40℃~80℃温度范围内磁圆二向色性差分损耗的振幅最小值来选取最佳入射角。结果表明,圆偏振模式下和椭圆偏振模式下法拉第片的最佳入射角有一定差别,这种差别足以影响到激光陀螺仪的测量精度,因此在安装法拉第片时应考虑入射光偏振态对其最佳入射角的影响;此外,法拉第片的最佳入射角与入射光s分量(垂直于入射面)、p分量(平行于入射面)在反射镜上的反射相位差以及反射镜的反射系数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学 椭圆偏振态 法拉第片 最佳入射角
下载PDF
等离子体中电波传播的三波非线性效应
8
作者 王丽黎 赵珍珠 +1 位作者 刘江凡 席晓莉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49,共5页
利用等离子体非线性效应的三波法是解决"黑障"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从三波非线性理论出发,详细介绍了转化效率的计算方法,进而对不同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模型下的非线性效应进行分析。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优的信... 利用等离子体非线性效应的三波法是解决"黑障"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从三波非线性理论出发,详细介绍了转化效率的计算方法,进而对不同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模型下的非线性效应进行分析。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优的信号入射角度,当信号以该角度入射时转化效率最大;等离子体厚度会对最佳入射角产生一定影响,当厚度减小时,最佳入射角变大;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变化范围、厚度、入射波及泵源参数都相同时,共振点处电子密度导数值越大,非线性效应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障 等离子鞘 三波非线性 转化效率 最佳入射角
下载PDF
基于单激光的玻璃测厚系统研究
9
作者 王志强 潘晋孝 +1 位作者 刘宾 陈平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89-92,共4页
玻璃厚度是衡量玻璃制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为了测量玻璃厚度,研究了基于单激光的玻璃测厚装置。首先,根据光学原理仿真分析确定了激光的最佳入射角,通过CCD获取的光斑中心位置求取玻璃的实际厚度,并与使用游标卡尺的测量结果进... 玻璃厚度是衡量玻璃制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为了测量玻璃厚度,研究了基于单激光的玻璃测厚装置。首先,根据光学原理仿真分析确定了激光的最佳入射角,通过CCD获取的光斑中心位置求取玻璃的实际厚度,并与使用游标卡尺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单激光玻璃测厚的精度能达到0.01 mm,满足实际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测厚 单激光 最佳入射角
下载PDF
基于小角度纵波检测技术的钎焊界面缺陷检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鑫 牛琛辉 《物理测试》 CAS 2021年第2期24-28,共5页
基于超声小角度纵波检测技术,采用非接触聚焦直探头,调节合适的声束入射方向,提取钎焊界面的超声反射信号,利用超声信号特征幅值来识别缺陷并完成超声成像,判断钎焊界面是否存在缺陷。3种样品的钎焊界面状态分别为焊接良好、存在人工缺... 基于超声小角度纵波检测技术,采用非接触聚焦直探头,调节合适的声束入射方向,提取钎焊界面的超声反射信号,利用超声信号特征幅值来识别缺陷并完成超声成像,判断钎焊界面是否存在缺陷。3种样品的钎焊界面状态分别为焊接良好、存在人工缺陷和存在工艺缺陷,且检测样品表面所在平面与钎焊界面所在平面的夹角均为7°。检测结果表明:针对检测样品的最佳入射角α为4°,该方法可有效检出当量直径φ2.0 mm人工缺陷和钎焊界面工艺缺陷,成像结果能够准确并直观地判断出钎焊界面缺陷。最后,通过检测样品解剖分析验证了小角度超声纵波检测技术对钎焊界面缺陷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钎焊界面缺陷 小角度纵波 最佳入射角
原文传递
KDP晶体全口径最佳入射角优化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婷 张洋 张彬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59,共6页
根据正交偏振干涉测量法(OPI)获得的KDP晶体折射率的空间分布数据求解KDP晶体内部失谐角分布,进而建立了倍频及和频KDP晶体全口径最佳入射角的优化模型和方法。分析讨论了不同折射率畸变程度和不同功率密度入射情况下倍频及和频晶体入... 根据正交偏振干涉测量法(OPI)获得的KDP晶体折射率的空间分布数据求解KDP晶体内部失谐角分布,进而建立了倍频及和频KDP晶体全口径最佳入射角的优化模型和方法。分析讨论了不同折射率畸变程度和不同功率密度入射情况下倍频及和频晶体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KDP晶体的全口径最佳入射角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KDP晶体折射率畸变程度较大时,倍频晶体对折射率变化较为敏感,而和频晶体对折射率变化则相对不敏感。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在假设倍频晶体折射率分布均匀的前提下,对和频晶体的最佳入射角进行优化,而后通过适当调整倍频晶体及和频晶体的入射角,最终确定倍频晶体及和频晶体的全口径最佳入射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KDP晶体 折射率不均匀性 全口径最佳入射角 转换效率
下载PDF
晶体几何结构及入射角度对自抽运相位共轭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颖 石顺祥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82-1386,共5页
基于两块不同尺寸的Cu∶KNSBN晶体自抽运相位共轭实验,研究了光折变晶体的几何结构及入射角度对自抽运相位共轭特性的影响,得到在入射位置不变化的情况下,随着入射角度的变化相位共轭光输出有最大值,几何结构不同对应的最大值不同。并... 基于两块不同尺寸的Cu∶KNSBN晶体自抽运相位共轭实验,研究了光折变晶体的几何结构及入射角度对自抽运相位共轭特性的影响,得到在入射位置不变化的情况下,随着入射角度的变化相位共轭光输出有最大值,几何结构不同对应的最大值不同。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晶体结构及入射角度在双作用区自抽运相位共轭机理中的作用,指出几何结构、入射角度与自抽运光通道、耦合系数的关系,及在自抽运相位共轭效应中存在一个最佳入射角度,这时相位共轭光输出最大。最后,对理论上的相位共轭反射率公式进行了修正。对自抽运相位共轭实际应用中,选择最佳入射角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 最佳入射角 自抽运相位共轭 扇形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