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2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被引量:36
1
作者 董剑 赵万春 +4 位作者 陈其皎 李哲清 刘俊 庞红喜 高翔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69,共4页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产 密度
下载PDF
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5
2
作者 李华英 代兴龙 +3 位作者 张宇 王月超 李传兴 贺明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7-363,共7页
为明确播期对高产小麦抗倒性的调控效应,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5为材料,设置早播(10月1日)、传统播期(10月8日)和适期晚播(10月15日)三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冬小麦抗倒性相关形态学指标、抗倒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 为明确播期对高产小麦抗倒性的调控效应,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5为材料,设置早播(10月1日)、传统播期(10月8日)和适期晚播(10月15日)三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冬小麦抗倒性相关形态学指标、抗倒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冬小麦的抗倒性有显著影响,与早播和传统播期相比,适期晚播小麦的基部节间长、株高和茎秆重心高度显著降低;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壁厚显著增厚,充实度增加,显著提高了茎秆机械强度。相关分析表明,小麦抗倒指数与重心高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机械强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99**)。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播期对小麦基部第二节间长和株高的调控均极显著影响植株的重心高度,并通过影响基部节间充实度影响机械强度。适期晚播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减少,穗粒数增加,千粒重维持不变,可获得与早播和传统播期处理相当水平的籽粒产量。因此,适期晚播可在显著增强小麦抗倒能力的同时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倒性能 形态特征 产量
下载PDF
晚播小麦灌浆期光合物质同化、分配及群体调节的效应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振林 贺明荣 +1 位作者 尹燕枰 曹鸿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7-262,共6页
晚播小麦灌浆期叶片光合同化量最高、约占60%以上,穗的光合同化量约占15%,叶鞘及茎的光合同化量均在11%左右。群体调节对植株上部器官(穗、旗叶)、茎和叶鞘的光合同化影响较小,而主要影响倒二叶及以下叶片的光合同化。增加密度使植... 晚播小麦灌浆期叶片光合同化量最高、约占60%以上,穗的光合同化量约占15%,叶鞘及茎的光合同化量均在11%左右。群体调节对植株上部器官(穗、旗叶)、茎和叶鞘的光合同化影响较小,而主要影响倒二叶及以下叶片的光合同化。增加密度使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及光合同化量显著降低。灌浆期籽粒是植株光合物质的主要输入部位。光合物质向茎的分配取决于种植密度。在较低密度条件下,茎是光合物质的输入部位,而在高密度条件下则是光合物质的输出部位。在较低密度下植株光合物质向根系分配比例增多。研究初步认为,种植密度高易使晚播小麦植株中下部器官较早地降低或丧失功能,加快衰老进程,影响结实、灌浆和籽粒产量。适当较低的种植密度利于延长中下部器官的功能期,延缓衰老,增加籽粒灌浆物质来源,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合作用 同化物分析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期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陈英慧 王志强 《河南气象》 2005年第1期33-34,共2页
对驻马店市冬小麦播种期1960~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气温随时间升高,特别是冬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期逐渐推迟;1990年以后,9月25日~10月15日降水量逐渐减少,10月15~30日降水量基本与20世纪80年代持平.因此,冬小麦必须调... 对驻马店市冬小麦播种期1960~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气温随时间升高,特别是冬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期逐渐推迟;1990年以后,9月25日~10月15日降水量逐渐减少,10月15~30日降水量基本与20世纪80年代持平.因此,冬小麦必须调整播期,适当晚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日降水量 种期 适宜温度 冬季 气候变化 气象资料 气温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耀兰 曹承富 +3 位作者 李华伟 乔玉强 赵竹 杜世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5-971,共7页
为了探讨淮北地区晚播冬小麦合理高效的氮肥运筹模式,以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氮或孕穗期追氮减少了群体透光率,提高了灌浆期旗叶SPAD值和生育后期叶面积指... 为了探讨淮北地区晚播冬小麦合理高效的氮肥运筹模式,以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氮或孕穗期追氮减少了群体透光率,提高了灌浆期旗叶SPAD值和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改善了小麦旗叶PSⅡ的潜在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降低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有利于叶片吸收的光能较充分地用于光合作用。光化学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与成穗率。氮肥运筹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拔节期追氮且基追比6∶4的施肥方式显著提高了每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其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追氮处理,增幅达到5.5%~10.8%。此外,氮肥后移和增加基追比例可明显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硬度。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270 kg·hm-2,拔节期追氮且基追比6∶4和孕穗期追肥且基追比4∶6的氮肥运筹模式是晚播冬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的理想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运筹 产量 品质 叶绿素荧光特性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沈学善 李金才 +2 位作者 屈会娟 魏凤珍 王成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6,共6页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在晚播期(10-24—10-26)设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传统...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在晚播期(10-24—10-26)设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传统播期(10-10—10-12)为对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单茎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转移氮素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以及植株的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提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降低。对照播期的低、中密度处理的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较高,而晚播处理则以中、高密度处理较高。不同播期的中密度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和籽粒产量高于其他2个密度处理。因此,晚播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高效利用氮素的适宜播种密度为225~3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冬小麦 氮素 氮素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淮安市乳苗越冬小麦高产应变栽培技术 被引量:22
7
作者 石广跃 李必忠 +2 位作者 方书亮 徐开军 王兴龙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4期108-110,共3页
本文总结了淮安市乳苗越冬小麦在生长发育、个体性状、群体性状、综合抗性等方面的变化,提出了以应用适宜品种、精细播种、增加播量、减氮后移、精心管理为核心的乳苗越冬小麦应变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 乳苗 高产 技术
下载PDF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友军 谷登斌 +2 位作者 韩如岩 袁宝玉 马庆华 《麦类作物》 CSCD 1997年第5期46-49,共4页
冬小麦晚播可以达到6000~7500kg/hm2的高产水平。其高产途径是:大群体、小个体、靠主茎增穗重、靠穗多夺高产。关键技术是:选用早熟、中小型穗的春性品种,确保基本苗600~675万/hm2,控制分蘖实现单株独穗... 冬小麦晚播可以达到6000~7500kg/hm2的高产水平。其高产途径是:大群体、小个体、靠主茎增穗重、靠穗多夺高产。关键技术是:选用早熟、中小型穗的春性品种,确保基本苗600~675万/hm2,控制分蘖实现单株独穗,加强中后期管理,努力提高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产 栽培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晚播冬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景军胜 董振生 +2 位作者 张修森 董军刚 刘创社 《陕西农业科学》 1998年第5期6-8,共3页
试验表明,油菜地膜覆盖有着明显的增温和保墒作用。盖膜比露地5cm日平均土温提高3.07℃,耕层20cm日平均土温提高1.90℃;0~10cm的土层含水量提高3.96%,10~20cm土层含水量提高2.41%;研究还表... 试验表明,油菜地膜覆盖有着明显的增温和保墒作用。盖膜比露地5cm日平均土温提高3.07℃,耕层20cm日平均土温提高1.90℃;0~10cm的土层含水量提高3.96%,10~20cm土层含水量提高2.41%;研究还表明地膜油菜较对照成熟早7d左右,而且经济性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产量性状中的角粒数、千粒重、单株角数变化较大,分别增加3.77粒、0.67g、51.6个。地膜油菜公顷产3550.20kg,比对照增产54.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油菜 地膜覆盖 生长发育 油菜子
下载PDF
粳稻在豫南晚播的生长发育及增产效果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宋世枝 段斌 +1 位作者 扶定 祁玉良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104-106,共3页
通过田间试验 ,豫南粳稻晚播营养生长期缩短 1 4 d,灌浆成熟期延长 8.5 d,单产提高 8.4 3% ,品质有所改善 .扬花灌浆期间温度降低 ,有利于提高粳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是晚播增产的原因 .
关键词 粳稻 生长发育 增产效果 营养生长期 灌浆成熟期 产量 结实率
下载PDF
黄淮麦区晚播小麦生长特点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郭传贵 崔晓云 +2 位作者 刘琼霞 任效宝 杨耀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3期304-305,共2页
黄淮麦区晚播小麦生长特点是生育期短 ,冬前个体生长量不足 ,春季生长快 ,幼穗分化迟 ,时间短 ,中后期幼穗分化速度加快 ,前期灌浆速度快 ,干物质积累多 ,但灌浆期短 ,千粒重变化大。根据晚播麦特点提出了提高播种质量加强中后期管理 ,... 黄淮麦区晚播小麦生长特点是生育期短 ,冬前个体生长量不足 ,春季生长快 ,幼穗分化迟 ,时间短 ,中后期幼穗分化速度加快 ,前期灌浆速度快 ,干物质积累多 ,但灌浆期短 ,千粒重变化大。根据晚播麦特点提出了提高播种质量加强中后期管理 ,以肥补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长特点 黄淮麦区 高产栽培
下载PDF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明伟 马泉 +4 位作者 丁锦峰 李春燕 朱新开 封超年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为给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麦23为材料,在稻茬晚播(12月5日,较适播期晚约30~40d)条件下设置不同密度、氮肥施用量及运筹处理,按产量高低划分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6 750kg·hm^(-2)高产;6 000~6 750kg·hm^(... 为给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麦23为材料,在稻茬晚播(12月5日,较适播期晚约30~40d)条件下设置不同密度、氮肥施用量及运筹处理,按产量高低划分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6 750kg·hm^(-2)高产;6 000~6 750kg·hm^(-2)中产;<6 000kg·hm^(-2)低产),研究了晚播小麦高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群体质量特征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稻茬晚播条件下,产量大于6 750kg·hm^(-2)小麦高产群体的平均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16×104·hm^(-2)、36粒、39.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影响较小。稻茬晚播小麦在以下条件下有利于达到6 750kg·hm^(-2)产量水平:拔节期、开花期茎蘖数在1 350×104·hm^(-2)、700×104·hm^(-2)左右,茎蘖成穗率为38%左右;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为13 500kg·hm^(-2)左右,成熟期为18 500kg·hm^(-2)以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于5 300kg·hm^(-2);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LAI控制在7.5、5.5、3.5左右;提高花后旗叶SPAD值以及净光合速率,尤其是乳熟期。本试验条件下,稻茬晚播小麦实现高产的最佳组合为密度330×104株·hm^(-2)、施氮量225kg·hm^(-2)和氮肥运筹6∶0∶2∶2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高产群体特征 密度 氮肥
下载PDF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文彬 储可敏 王士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3期46-47,共2页
介绍了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品种、抢时催芽播种、科学管理肥水、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小麦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小麦 高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潘玉良 熊圣国 +4 位作者 郭晨成 张卫清 胥益锋 郭兆兄 凌桂鸿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年第3期25-30,共6页
扬麦14号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不同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全生育期变短,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干物质积累量减少... 扬麦14号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不同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全生育期变短,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群体前小后大,分蘖成穗率降低,穗数不足,穗型变小,粒数减少,粒重提高,产量下降,蛋白质、面筋含量及沉降值提高。迟播小麦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有效穗数等群体质量性状迅速增强,单株分蘖及成穗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成穗率、结实粒数、千粒重等个体质量性状均逐渐变劣,但不同密度之间个体质量性状衰减的速率要远远小于适期早播的小麦,大幅增加播种密度,个体生长发育受抑制的程度将明显减小。因而,晚播小麦适当提高种植密度,通过强化群体性状,弥补个体性状瘦弱之不足,有利于提高产量。本试验晚播小麦基本苗增加到360万/hm2,产量最高,但品质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稻茬晚播小麦不同品种产量及群体特征和氮效应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明伟 王梦尧 +6 位作者 马泉 丁锦峰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封超年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32-842,共11页
为筛选出适合苏中地区稻茬晚播条件下种植的小麦品种,以苏中地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品种在晚播条件下生育进程、产量、群体结构特征、氮... 为筛选出适合苏中地区稻茬晚播条件下种植的小麦品种,以苏中地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品种在晚播条件下生育进程、产量、群体结构特征、氮效率及抗倒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扬麦16、扬麦23、宁麦14以及宁麦19的生育进程略快于苏麦188及扬麦22,扬麦16和扬麦23较其他品种早熟1~2d。两年度均以扬麦23产量最高(8168.82kg·hm^-2),其次为扬辐麦4号(8124.06kg·hm^-2),这两个品种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量高,LAI较大,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扬麦16虽然越冬期有较大的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熟期较早,但晚播条件下穗数不足,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成熟期扬麦16和扬麦23的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宁麦14和扬麦25,花后氮素积累量扬麦23最高。扬辐麦4号和扬麦23氮效率指标优于其他参试品种。扬辐麦4号抗倒伏指数最高,其次为扬麦23和扬麦25,抗倒性能均较好;扬麦22株高与重心高度低于其他品种,但茎秆质量较差。综合考虑,扬麦23和扬辐麦4号生育前期分蘖发生较快,中期群体结构协调,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倒性能,稻茬晚播条件下推荐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产量 群体结构
下载PDF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根祥 吴建中 +4 位作者 朱傅祥 陈启平 吴玉涛 胥益锋 张凤珠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2期74-77,85,共5页
扬麦14号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不同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全生育期变短,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干物质积累量减少... 扬麦14号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不同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全生育期变短,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群体前小后大,分蘖成穗率降低,穗数不足,穗型变小,粒数减少,粒重提高,产量下降,品质变优。迟播小麦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有效穗数等群体质量性状迅速增强,单株分蘖及成穗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成穗率、结实粒数、千粒重等个体质量性状均逐渐变劣,但不同密度之间个体质量性状衰减的速率要远远小于适期早播的小麦。因而,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增强群体质量性状,弥补个体性状瘦弱之不足,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产量。本试验晚播小麦基本苗增加到360万/hm2,产量最高,但品质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适于机械收获的棉花“晚密简”栽培技术 被引量:13
17
作者 董建军 李霞 +1 位作者 代建龙 董合忠 《中国棉花》 2016年第7期36-38,共3页
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推行的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路线是"适期早播、中等群体、精细整枝"。采用这一栽培路线,难以避免烂铃、早衰和结铃分散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了以"适当晚播、合理密植、简化整枝、集中成铃"为... 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推行的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路线是"适期早播、中等群体、精细整枝"。采用这一栽培路线,难以避免烂铃、早衰和结铃分散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了以"适当晚播、合理密植、简化整枝、集中成铃"为主要内容的棉花"晚密简"栽培技术。连续多年试验和示范结果显示,"晚密简"栽培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栽培技术存在的烂铃、早衰等问题,也促进了集中成铃,为棉花机械化采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密植 集中成铃
下载PDF
北疆冬小麦晚秋播种生育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雷钧杰 赵奇 +3 位作者 孙保成 陈兴武 宋敏 赛里汗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48-351,共4页
冬小麦晚播由于生态条件的变化而造成其内部各种生理机理的变化 ,从而形成与适期播种不同的生育特点 :( 1 )出苗、分蘖发生晚 ,成熟期相近 ,生育期缩短 ;( 2 )苗体小 ,植株矮 ,前期灌浆速度慢 ,后期灌浆速度快 ;( 3)冬前叶片数少 ,叶片... 冬小麦晚播由于生态条件的变化而造成其内部各种生理机理的变化 ,从而形成与适期播种不同的生育特点 :( 1 )出苗、分蘖发生晚 ,成熟期相近 ,生育期缩短 ;( 2 )苗体小 ,植株矮 ,前期灌浆速度慢 ,后期灌浆速度快 ;( 3)冬前叶片数少 ,叶片小 ,分蘖少 ,分蘖成穗率高 ;( 4 )穗部性状中后期发育快 ,单穗株率大。根据生育特点 ,采取相应的调控技术 ,做到适当增大密度 ,肥水早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密度 生育特点
下载PDF
晚播小麦高产限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钱兆国 丛新军 +2 位作者 孙宪印 沙英 邢丽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3期302-303,共2页
1997~ 1998年在泰安市农科所农场采用 4因素 3水平正交法 ,研究晚播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 ,4个限制因素的效应依次为 :施氮时期及比例 >施纯氮肥量 >播期 >播量。晚播小麦施足钾肥、磷肥、少施氮肥 ,冬前不追氮... 1997~ 1998年在泰安市农科所农场采用 4因素 3水平正交法 ,研究晚播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 ,4个限制因素的效应依次为 :施氮时期及比例 >施纯氮肥量 >播期 >播量。晚播小麦施足钾肥、磷肥、少施氮肥 ,冬前不追氮肥 ,拔节期多追氮肥 ,就能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产限制因素 施肥
下载PDF
不同播种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周忠文 焦美龄 段金省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4期105-110,共6页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避免春旱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方法,研究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播能使玉米生育期延长,生长发育好,叶绿素含量高,干物质积累多,产量高;而晚播玉米易受春旱影响,生长发育差,产量偏...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避免春旱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方法,研究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播能使玉米生育期延长,生长发育好,叶绿素含量高,干物质积累多,产量高;而晚播玉米易受春旱影响,生长发育差,产量偏低,因此,在西峰塬区将传统的玉米播种期4月下旬提前到4月上、中旬,可以避免春旱的危害,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达到增产增收的目地。但春播日期的提前要根据年景变化,因地制宜,在春旱严重年份或较轻年份,春播日期提前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增产效果明显,而在雨水充沛、无春旱年份按照常规时间开展春播,对玉米生长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期 玉米 常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