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民党与新文化运动——以《星期评论》、《建设》为中心 被引量:15
1
作者 欧阳军喜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84,共13页
五四运动之后,国民党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宣传新思想、新文学,参与新文化运动。不过,国民党对新文化运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始终是一种有限度的支持。一年之后,在内外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星期评论》和... 五四运动之后,国民党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宣传新思想、新文学,参与新文化运动。不过,国民党对新文化运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始终是一种有限度的支持。一年之后,在内外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星期评论》和《建设》先后停刊,国民党的新文化运动事业随之中断,并逐渐转向了反新文化运动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国民党 星期评论 《建设》
原文传递
《星期评论》——“五四”时期舆论界的明星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宏雨 肖妮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57,共10页
《星期评论》是国民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创办的进步期刊,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朱执信等。该刊介绍、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和其他新思潮,倡导妇女解放,在"五四"时期名噪一时... 《星期评论》是国民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创办的进步期刊,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朱执信等。该刊介绍、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和其他新思潮,倡导妇女解放,在"五四"时期名噪一时。该刊曾和《每周评论》一起,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又与《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日》一起,并称为宣传新文化的"四大周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评论 进步期刊 影响力
下载PDF
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星期评论》的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宏雨 肖妮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44,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星期评论》被界定为"一份不革命的刊物",90年代之后又被誉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原因在于没有提出合理的评价标准。本文认为,应该用"进步"而不是"...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星期评论》被界定为"一份不革命的刊物",90年代之后又被誉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原因在于没有提出合理的评价标准。本文认为,应该用"进步"而不是"革命"作为尺度来评价五四时期的刊物。《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的进步期刊,这种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它对马克思主义和劳工运动的关注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评论 进步刊物 评价标准
下载PDF
五四时期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学说的介绍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郭圣福 《社会主义研究》 1988年第1期42-47,共6页
五四时期,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而中国国民党人是这一时期宣传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他们为中国人民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个伟大的学说提供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材料。但是一些研究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传... 五四时期,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而中国国民党人是这一时期宣传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他们为中国人民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个伟大的学说提供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材料。但是一些研究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论文或论著则对此或几笔带过,或严辞贬斥,或避而不谈,这不能不是一个缺憾。本文拟对五四时期国民党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的情况作一粗浅述评,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社会主义学说 中国国民党 中国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述评 传播史 孙中山 星期评论 唯物史观
下载PDF
解放前《共产党宣言》的六个中文译本 被引量:8
5
作者 杨金海 胡永钦 《纵横》 1999年第4期45-48,共4页
1920年,《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完整中文译本出版,到1949年该书有6个完整的中文版本陆续问世,译文质量不断提高,所收序言不断增加,发行数量日益扩大,并从地下逐渐走向公开。正如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所说:“根据... 1920年,《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完整中文译本出版,到1949年该书有6个完整的中文版本陆续问世,译文质量不断提高,所收序言不断增加,发行数量日益扩大,并从地下逐渐走向公开。正如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所说:“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销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一)陈望道译本:最早的中文全译本 1920年,在浙江义乌县分水塘村的一间小柴屋内,留日归来的陈望道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就是翻译了影响20世纪中国命运的伟大著作《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那时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应上海《星期评论》杂志的约稿,所依据的日文本和英文本《共产党宣言》分别由《星期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宣言》 陈望道 中文译本 星期评论 社会主义 解放前 陈独秀 图书馆 全译本
原文传递
《星期评论》作者群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杨宏雨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6-155,共10页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一份重要期刊,曾和《每周评论》一起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星期评论》上的署名作者共有52人。这52人,从年龄看,青年占比最大;从籍贯看,浙江籍人士最多;从党派和...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一份重要期刊,曾和《每周评论》一起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星期评论》上的署名作者共有52人。这52人,从年龄看,青年占比最大;从籍贯看,浙江籍人士最多;从党派和政治立场看,大多参加过同盟会和国民党。这些作者同时也是五四前后创办的众多新潮期刊的撰稿人,特别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以及《新青年》、《建设》。《星期评论》的作者群决定着《星期评论》的性质、宗旨和办刊方向,造就了《星期评论》的成功与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评论 作者群 年龄 籍贯
下载PDF
沈玄庐与衙前农民运动 被引量:7
7
作者 周明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第4期26-29,共4页
1921年9月,在浙江省的萧绍平原上,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这就是著名的“衙前农民运动”。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运动,“实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历史上最先发轫者”。
关键词 衙前农民运动 农民协会 地主 李成虎 农村小学校 萧山 《民国日报》 章程 《觉悟》 星期评论
下载PDF
《星期评论》与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忠山 费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5,共6页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重要的进步刊物之一,它以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特别是世界和中国的劳工运动而在当时的知识界、思想界获得盛名。该刊所发表的大量文章,积极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客观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后...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重要的进步刊物之一,它以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特别是世界和中国的劳工运动而在当时的知识界、思想界获得盛名。该刊所发表的大量文章,积极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客观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状况,并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等问题有所讨论。因此,应对《星期评论》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表现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予以恰当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评论 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中共创建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刊物的比较——以《新青年》和《星期评论》为中心 被引量:6
9
作者 江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3-69,共7页
中共创建时期,涌现了很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新青年》和《星期评论》。《新青年》一直被视作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长期倍受关注;而《星期评论》则因种种原因,在国内知名度一直不是很高。事实上,《... 中共创建时期,涌现了很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新青年》和《星期评论》。《新青年》一直被视作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长期倍受关注;而《星期评论》则因种种原因,在国内知名度一直不是很高。事实上,《星期评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参与中共筹备建党及当时的影响力等方面,并不比《新青年》逊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创建 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 星期评论
下载PDF
《星期评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的介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宏雨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153,共16页
《星期评论》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上的重要刊物。在其刊行的一年内,先后提及马克思216次,恩格斯34次,并对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作了一些介绍。《星期评论》的同人们倡导“研究的态度”,把马克... 《星期评论》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上的重要刊物。在其刊行的一年内,先后提及马克思216次,恩格斯34次,并对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作了一些介绍。《星期评论》的同人们倡导“研究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作为新文化新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来介绍,并没有给予其特别的关注。《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新青年》领导的新文化阵线的一支重要力量,将其与《新青年》等量齐观,是一种不恰当的拔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评论 马克思主义 研究的态度
下载PDF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介绍与传播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红兰 《党史天地》 2002年第10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宣言》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者 社会主义 李大钊 陈望道 中国社会党 星期评论 中国革命 《新青年》
原文传递
五四时期的互助思潮——以《星期评论》为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宏雨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9-164,共16页
五四时期,互助思潮在中国兴盛一时。当时由国民党人创办的《星期评论》也是该思潮的助推者。《星期评论》连续7号刊载克鲁泡特金的《国家论》,并在13篇文章中多次提及克鲁泡特金。该刊把互助进化论看作科学的进化公例,称颂克鲁泡特金是... 五四时期,互助思潮在中国兴盛一时。当时由国民党人创办的《星期评论》也是该思潮的助推者。《星期评论》连续7号刊载克鲁泡特金的《国家论》,并在13篇文章中多次提及克鲁泡特金。该刊把互助进化论看作科学的进化公例,称颂克鲁泡特金是发明互助思想造福人类的先觉。该刊对互助思潮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竞争与互助的关系、互助的好处以及如何建设互助的社会三个方面。五四时期互助思潮的兴盛,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众所周知的原因外,还有互助主义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竞争进化论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以及社会主义的魅力、国际联盟的成立对人们的误导等因素。正确认识五四时期的互助思潮,不可简单地搬用斯大林所谓“无政府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敌人”的论断,不可因其受无政府主义学说的影响而忽略其探索性、进步性,不可忘记这一思潮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评论 克鲁泡特金 互助思潮 互助之道
下载PDF
戴季陶与中国共产党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家康 《党史博采(上)》 2004年第3期41-45,共5页
稍有中国现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戴季陶是著名的反共理论家。他的一生复杂多变,早年也曾研究、鼓吹马克思主义,甚至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创活动。可是时隔不久,便又歧路徘徊,走到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炮制所谓“戴季陶主义”,为蒋介石清党... 稍有中国现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戴季陶是著名的反共理论家。他的一生复杂多变,早年也曾研究、鼓吹马克思主义,甚至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创活动。可是时隔不久,便又歧路徘徊,走到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炮制所谓“戴季陶主义”,为蒋介石清党反共提供理论武器,最终沦为一名顽固的反共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季陶 国民党一大 歧路徘徊 中国现代史 维经斯基 星期评论 萧楚女 国民革命 中央执行委员会 反革命政变
下载PDF
《星期评论》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与宣传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宏雨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7-194,共18页
五四时期,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成为五四时期“强有力的社会思潮”,以致时人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感慨。《星期评论》... 五四时期,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成为五四时期“强有力的社会思潮”,以致时人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感慨。《星期评论》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反抗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的世界性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运动,积极宣传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布尔塞维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并提出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同各国的历史、国情相结合等见解。《星期评论》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一视同仁,均持研究与批评的态度,其设想的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但在当时,它对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评论 世界的时代精神 反抗资本主义
下载PDF
略论施存统在建党时期的理论贡献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炯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27-33,26,共8页
施存统(1899—1970)又名复亮,浙江诸暨人。中国共产党发起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脱党。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建国会。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常委。 施存统早在浙江省立一师读书期间,就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反... 施存统(1899—1970)又名复亮,浙江诸暨人。中国共产党发起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脱党。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建国会。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常委。 施存统早在浙江省立一师读书期间,就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在他一生的活动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革命理论的教学活动,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他以极大的革命热情,辛勤笔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存统 中国共产党创建 革命热情 反帝爱国运动 革命理论 政协常委 浙江诸暨 星期评论 教学活动 思想解放
下载PDF
三益里17号:《星期评论》编辑部旧址
16
作者 夏凯琦 《世纪》 2024年第4期7-8,共2页
1919年6月8日,在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的支持下,沈定一联合戴季陶、孙棣三等人于上海公共租界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新民里5号创立《星期评论》周刊。1920年1月底,由李汉俊胞兄李书城提供个人寓所,《星期评论》编辑部搬迁到法租界白尔路... 1919年6月8日,在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的支持下,沈定一联合戴季陶、孙棣三等人于上海公共租界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新民里5号创立《星期评论》周刊。1920年1月底,由李汉俊胞兄李书城提供个人寓所,《星期评论》编辑部搬迁到法租界白尔路三益里17号(后为自忠路163弄17号,此地已建为翠湖天地小区),这里逐渐变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活动基地。后来,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也入住三益里17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评论 李汉俊 施存统 沈定一 戴季陶 延安东路 法租界 三益里
原文传递
历经百年风雨的新渔阳里6号
17
作者 侯文卿 《世纪》 2024年第4期8-9,共2页
五四运动时期,大量进步青年纷纷来到上海的《新青年》社、《星期评论》社,寻求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的指点和帮助。为了更好地推动共产主义思潮的传播,并培育青年才俊,陈独秀等人决定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8月22日,经陈独秀倡导,俞... 五四运动时期,大量进步青年纷纷来到上海的《新青年》社、《星期评论》社,寻求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的指点和帮助。为了更好地推动共产主义思潮的传播,并培育青年才俊,陈独秀等人决定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8月22日,经陈独秀倡导,俞秀松、施存统、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金家凤、袁振英、叶天底等人,在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之所以将团中央机关办公地点选在这里,是因为它已由维经斯基出资建立华俄通讯社,成为一个革命的据点,而且与陈独秀寓所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有一条弄堂贯通,便于往来活动。此后,渔阳里街区成为共产党在上海早期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历史见证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时期 星期评论 维经斯基 华俄通讯社 历史见证 李汉俊 施存统 淮海中路
原文传递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星期评论》的创刊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宏雨 肖妮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11年第3期55-64,共10页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由戴季陶、沈玄庐等国民党人创办的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期刊。《星期评论》的创办,从远因或历史背景上看,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屡遭挫折之后,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结果;从近因上看,是因为以...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由戴季陶、沈玄庐等国民党人创办的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期刊。《星期评论》的创办,从远因或历史背景上看,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屡遭挫折之后,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结果;从近因上看,是因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启蒙和民众动员的巨大意义。《星期评论》的创办,折射出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在这场运动影响下爆发的五四运动,对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震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评论 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化
原文传递
开放“本体”与研究视野的重构——以“《星期评论》之群”为讨论个案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3-110,共8页
在新诗史上,"《星期评论》之群"是一个较少被关注的群体,在五四时期国民党人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的整体背景下,这批南方"党人"的新诗写作也呈现出相当的历史独特性。本文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分析了该群体写作中"... 在新诗史上,"《星期评论》之群"是一个较少被关注的群体,在五四时期国民党人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的整体背景下,这批南方"党人"的新诗写作也呈现出相当的历史独特性。本文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分析了该群体写作中"文学场"与"政治场"混杂的现象,及其对诗歌生产、交流、阅读机制的影响,尝试开放"本体"研究的视角,在政治、文化、审美的复杂关联中,重构一种新的文学史叙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评论 五四 新诗 政党
原文传递
论《星期评论》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轨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忠山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4年第6期188-197,共10页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星期评论》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对工人运动和十月革命的态度从前期的排斥、诋毁到后期转变为赞同、向往;在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该刊的社会改造主张从前期倡导民主主义...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星期评论》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对工人运动和十月革命的态度从前期的排斥、诋毁到后期转变为赞同、向往;在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该刊的社会改造主张从前期倡导民主主义转变为后期倾向马克思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民主主义者各自认同的国家建构模式不同,对马克思主义抱持不同的动机,导致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分道扬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期评论 政治倾向 转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