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氧化粘性物料的一种新型干燥器 被引量:3
1
作者 袁卫 肖立川 +1 位作者 石文卿 李建华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26,共3页
对易氧化型物料精制硫化钠的干燥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物料特性及干燥规律的分析,找到了适合此类物料的干燥方式。工艺条件的确定及内热式高效耙式干燥设备的设计保证了工业化生产的运行,无水精制硫化钠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并达... 对易氧化型物料精制硫化钠的干燥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物料特性及干燥规律的分析,找到了适合此类物料的干燥方式。工艺条件的确定及内热式高效耙式干燥设备的设计保证了工业化生产的运行,无水精制硫化钠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并达到聚苯硫醚的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耙式 干燥器 氧化 粘性物料 硫化钠
下载PDF
深部高温易氧化综放工作面的防灭火技术
2
作者 芦水旺 《煤》 2018年第7期55-56,共2页
针对西铭矿49401工作面正常推进过程中,即将通过自然发火区时,工作面回风流中存在CO浓度突然增高的问题,通过采取压注黄泥浆、采空区注氮、正压通风、提高回采速度等防灭火措施,降低了自然发火区发火的可能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深部 高温 氧化 综放首釆面 防灭火
下载PDF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 被引量:139
3
作者 朱志建 姜培坤 徐秋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3-526,共4页
Soils under broad-leaved,masson pine,Chinese fir and bamboo forests in the area of Huzhou,Zhejiang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January 2000.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under broad-leaved and bamboo forests were ... Soils under broad-leaved,masson pine,Chinese fir and bamboo forests in the area of Huzhou,Zhejiang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January 2000.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under broad-leaved and bamboo forests were considerately higher than(P<0.01)those under masson pine and Chinese fi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 in soils among various types of vegetation,however,the bamboo stands constituted a lower(P<0.05) proportion of MBC compared with broad-leaved forest,masson pine and Chinese fir were similar in MBC to TOC,indicating that intensive management in bamboo stand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soil MBC in TOC.MBC in soils under broad-leaved forest,masson pine forest and Chinese fir forest had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TOCs,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respective 0.744 4,0.648 4 and 0.552 1.It was found that soil easily oxidizable carbon(EOC) in bamboo forest wa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3 forests.The higher percentages of EOC were detected from soils under bamboo forest(52.40%) and Chinese fir forest(50.50%) compared with broad-leaved forest(48.90%) and masson pine forest(45.74%).Soil EOC for all 4 forest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P<0.01)with the correspondent T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总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氧化态碳
下载PDF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的内涵和现代分析方法概述 被引量:97
4
作者 王晶 解宏图 +1 位作者 朱平 李晓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9-112,共4页
土壤有机物质的活性成分是对土壤养分、植物生长乃至环境、大气和人类有影响的有效物质。在现代土壤研究中 ,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繁多术语和应用指标 ,但是它们的内涵尚为混乱 ,其分析方法也缺乏系统的归纳。本文对土壤溶性有机碳 (DOC)和... 土壤有机物质的活性成分是对土壤养分、植物生长乃至环境、大气和人类有影响的有效物质。在现代土壤研究中 ,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繁多术语和应用指标 ,但是它们的内涵尚为混乱 ,其分析方法也缺乏系统的归纳。本文对土壤溶性有机碳 (DOC)和水溶性有机碳 (WSOC)、土壤有效碳 (AC)、土壤潜在可矿化碳 (PMC)、土壤易氧化碳 (ROC)、土壤微生物量碳 (SMBC)、土壤轻组有机碳 (LF C)几种较为普遍应用的土壤活性有机质 (碳 )从概念指标、分析意义到分析方法做了较系统的描述与理顺 ,以期对土壤有机质应用上的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 溶性有机碳 有效碳 可矿化碳 氧化 微生物量碳 轻组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01
5
作者 张瑞 张贵龙 +3 位作者 姬艳艳 李刚 常泓 杨殿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7-282,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潮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不施肥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24.92~38.63 mg·kg-1和0.94~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潮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不施肥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24.92~38.63 mg·kg-1和0.94~0.58 g·kg-1,其中单施有机肥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作用大于配施化肥和化肥单施,单施有机肥或与化肥配施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提升效果优于单施化肥.有机肥或化肥单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没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36.06%和20.69%;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变化范围分别为8.41%~14.83%、0.47%~0.70%和0.89%~1.20%,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比例,不同施肥措施对水溶性有机碳的提升效应没有显著差异.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易氧化有机碳的比例提升作用大于有机肥或化肥单施,同时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比例,但有机肥或化肥单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比例没有显著作用.可见,在试验地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的适当配施对于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有效调控其关键组分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措施 土壤 活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氧化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原文传递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易氧化碳 被引量:71
6
作者 徐侠 王丰 +3 位作者 栾以玲 汪家社 方燕鸿 阮宏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15-1121,共7页
土壤有机质的短暂波动主要发生在易氧化部分,而易氧化碳作为土壤有机碳的敏感因子,可以指示土壤有机质的早期变化。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分析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0~1000m)、针叶... 土壤有机质的短暂波动主要发生在易氧化部分,而易氧化碳作为土壤有机碳的敏感因子,可以指示土壤有机质的早期变化。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分析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0~1000m)、针叶林(1350~1750m)、亚高山矮林(1750~1900m)以及高山草甸(1700~2158m)土壤中易氧化碳的变化特征,分析其与微生物量碳、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全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群落土壤中的易氧化碳含量随海拔上升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易氧化碳和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土壤湿度、全氮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土壤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比例为8.69%~14.73%,是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比例的3.32~11.41倍;沿海拔梯度,易氧化碳含量受到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湿度和温度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海拔梯度 氧化 高锰酸钾氧化
下载PDF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67
7
作者 吕国红 周广胜 +1 位作者 周莉 贾庆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2期51-55,共5页
溶解性有机碳是土壤圈中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对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迁移和毒性等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在现代土壤研究中,出现了与溶解性有机碳相关的众多术语,分析方法也各有不同。从溶解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是土壤圈中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对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迁移和毒性等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在现代土壤研究中,出现了与溶解性有机碳相关的众多术语,分析方法也各有不同。从溶解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不同术语的角度,概述了这类碳分析意义和测定方法,以期对土壤有机质应用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水溶性碳 活性有机碳 氧化 微生物量碳 可矿化碳 测定与应用
下载PDF
川西沿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 被引量:68
8
作者 向成华 栾军伟 +1 位作者 骆宗诗 宫渊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5-1034,共10页
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是揭示土壤碳库周转及调控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获得易氧化有机碳、湿筛法获得颗粒有机碳和密度分离法获得轻组有机碳3项指标探讨沿海拔梯度不同植被类型间(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 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是揭示土壤碳库周转及调控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获得易氧化有机碳、湿筛法获得颗粒有机碳和密度分离法获得轻组有机碳3项指标探讨沿海拔梯度不同植被类型间(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及调控因子,结果表明:随土层加深,土壤颗粒和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均降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降低而分配比例保持较稳定水平。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不同活性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表明活性有机碳起源的类似。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粘粒+粉粒含量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活性有机碳趋向分布于土壤大团聚体当中。年均温与不同植被类型间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成负相关趋势,但可能由于取样点较少的缘故而在统计上不显著。年均温与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向保护性有机碳的转化速率常数(K)接近于显著负相关(P=0.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氧化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下载PDF
生物碳对灰漠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3
9
作者 马莉 吕宁 +3 位作者 冶军 茹思博 李国峰 侯振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76-981,共6页
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子。以棉花秸秆为原料,在高温厌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碳,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生物碳对新疆灰漠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生物碳:棉花秸秆分别在450℃、600℃和750℃下热解制... 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子。以棉花秸秆为原料,在高温厌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碳,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生物碳对新疆灰漠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生物碳:棉花秸秆分别在450℃、600℃和750℃下热解制备(以BC450、BC600和BC750表示);每种生物碳的施用量分别为5 g·kg-1、10 g·kg-1和20 g·kg-1(占土壤重量的比例);同时,以空白土壤为对照(CK)。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碳可促进小麦生长,两茬小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重均显著高于对照。施用生物碳可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且生物碳热解温度越高,施用量越大,提高作用越明显。各生物碳处理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生物碳低、中施用量处理(5 g·kg-1、10 g·kg-1)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但高施用量处理(20 g·kg-1)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除BC750低施用量处理(5 g·kg1)外,其余各生物碳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生物碳不同热解温度对土壤易氧化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BC450>BC600>BC750;但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生物碳不同施用量对土壤易氧化碳的影响表现为10 g·kg-1≈20 g·kg-1>5 g·kg-1,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为5 g·kg1≈10 g·kg-1>20 g·kg-1。生物碳对土壤微生物商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生物碳的热解温度越高,施用量越大,土壤微生物商越低。因此,合理的施用棉花秸秆生物碳可显著增加灰漠土有机碳储量,改变土壤有机碳组分,提高土壤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秸秆 热解温度 生物碳 土壤有机碳 氧化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商
下载PDF
鼎湖山森林土壤活性碳及惰性碳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52
10
作者 向慧敏 温达志 +1 位作者 张玲玲 李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089-6099,共11页
对鼎湖山3个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沟谷雨林(LA)、低地常绿阔叶林(MA)和山地常绿阔叶林(UA)的土壤活性碳库和惰性碳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总碳库仅在30—45 cm土层中存在显著差异且碳库大小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2)土壤微生物生... 对鼎湖山3个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沟谷雨林(LA)、低地常绿阔叶林(MA)和山地常绿阔叶林(UA)的土壤活性碳库和惰性碳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总碳库仅在30—45 cm土层中存在显著差异且碳库大小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碳库在0—15 cm是LA和MA显著大于UA,在30—45 cm是MA和UA显著高于LA,在45—60 cm土层中MA最大。水溶性碳(WSOC)和颗粒碳(POC)碳库均不随海拔高度而改变。WSOC碳库占总碳库的百分比仅在30—45cm土层中存在差异且大小顺序为:LA>UA>MA,POC碳库占总碳库的百分比仅在土层15—30 cm上存在显著差异且MA比值最大。易氧化性碳(ROC)碳库及占总碳库百分比都是在表层土壤(0—15 cm)中产生显著变化,且UA极显著地大于LA和MA。(3)惰性碳(RC)碳库仅在深层土壤中存在显著差异且MA中RC碳库最大,UA次之,LA最小。RC碳库占总碳库比值仅在表层土壤0—15 cm存在显著差异且UA最大。表层土壤中ROC碳库和RC碳库占总碳库百分比的增加是导致中高海拔森林土壤总碳库最大的主要原因。(4)不同海拔高度上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碳库组成存在显著相关,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引起不同海拔高度森林土壤碳库组成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森林 海拔梯度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碳 水溶性碳 颗粒碳 氧化性碳 惰性碳
下载PDF
北京山地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 被引量:51
11
作者 耿玉清 余新晓 +3 位作者 岳永杰 李金海 张国桢 刘松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24,共6页
为探讨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北京山地典型针叶林和阔叶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逐渐递减。在0~10cm和10~... 为探讨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北京山地典型针叶林和阔叶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逐渐递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内,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地高于针叶林土壤。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但针叶林与阔叶林之间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没有规律性。土壤易氧化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36~0.45,土壤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28~0.73,且随土层深度增加比率减小。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极显著相关,土壤易氧化碳与颗粒有机碳的相关性也极显著(P<0.01)。因此,阔叶林比针叶林能积累更多的土壤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阔叶林 土壤氧化 土壤颗粒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密度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2
作者 张仕吉 项文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4-143,共10页
在土壤有机碳库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对物理、化学等干扰因素响应最为敏感,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的动态变化,对调控土... 在土壤有机碳库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对物理、化学等干扰因素响应最为敏感,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的动态变化,对调控土壤养分流、维持土壤肥力和完善碳循环的动态平衡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定义、组分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多种组分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壤养分管理和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展土壤有机质退化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氧化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可矿化碳 综述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45
13
作者 杨晶 沈禹颖 +5 位作者 南志标 高崇岳 牛伊宁 王先之 罗彩云 李光棣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5-82,共8页
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3种保护性耕作: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大豆-小麦轮作系统产量和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1至2... 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3种保护性耕作: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大豆-小麦轮作系统产量和土壤全氮、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1至2007年,10茬作物的总产量在ts、nts处理下分别比t提高3.63和1.62t/hm2,而nt处理则比t处理显著降低2.48 t/hm2。7年后,tt、s、nt和nts处理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5.4%,30.2%,16.2%和49.5%。总有机碳含量相应提高2.5%,18.7%,11.7%和74.0%,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ts,nt和nts处理下分别比t处理提高16.0%,16.2%和38.1%;土壤碳氮比在tt、s、nt和nts处理下较之7年前分别降低了11.41%,8.54%,3.91%和2.72%,ts、nt和nts处理下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t处理提高12.6%,20.1%和46.6%,说明秸秆覆盖+免耕均有利于提高该轮作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改善碳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有机碳 氧化有机碳 碳氮比
下载PDF
间伐强度对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易氧化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41
14
作者 袁喆 罗承德 +3 位作者 李贤伟 宫渊波 刘彬 房建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7-131,共5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不同间伐强度后土壤有机质、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对照林(0%间伐强度)土壤有机碳、碳氮比、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均为最高,不同间伐强度下均有不...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不同间伐强度后土壤有机质、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对照林(0%间伐强度)土壤有机碳、碳氮比、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均为最高,不同间伐强度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0%间伐强度林地易氧化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地;与对照林相比,10%,20%,30%间伐强度林地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58.22%和182.90%,108.16%和176.28%,128.44%和221.61%。林地间伐抚育措施具有加快土壤有机质的分解、CO2的释放以及增加有机碳库更新速度、促进土壤腐殖质形成,同时导致土壤有机质稳定性降低的双重性,因此可以以中度间伐强度30%作为川西人工云杉林的间伐强度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碳库管理指数 氧化稳定系数 抚育间伐
下载PDF
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0
15
作者 赵世翔 于小玲 +4 位作者 李忠徽 杨艳 刘丹 王旭东 张阿凤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3-342,共10页
土壤活性有机碳作为土壤有机碳中活跃的化学组分,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苹果枝条为原料,在300~600℃条件下制备生物质炭,在研究生物质炭基本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培养... 土壤活性有机碳作为土壤有机碳中活跃的化学组分,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苹果枝条为原料,在300~600℃条件下制备生物质炭,在研究生物质炭基本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制备的生物质炭碳(C)的质量分数增加,而氢(H)和氧(O)质量分数下降,H/C及O/C比下降;生物质炭的脂肪族结构减弱,芳香性增强,稳定性升高;生物质炭输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P<0.05),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500℃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低温(≤400℃)制备的生物质炭在培养期间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易氧化有机碳(ROC)的含量,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培养360 d后,BC300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38.25%、82.09%和63.53%;BC400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26.07%、65.61%和48.09%,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高温(>400℃)制备的生物质炭在培养初期(<40~60 d)增加了土壤MBC、WSOC及ROC含量,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培养后期则减少了土壤MBC、WSOC、ROC含量,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培养360 d后,BC500处理平均分别减少了0.27%、13.48%和14.67%,BC600处理平均减少7.80%、14.66%和15.79%,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BC500处理MBC含量除外)(P<0.05);生物质炭输入降低了土壤有机碳中ROC的比例,并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以及添加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从提升土壤有机碳库及生物活性等方面考虑,在黄土高原土地区,500℃条件下制备生物质炭,既能保证有机碳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又不至于引起土壤活性碳库的过度降低,是生物质炭在农田土壤利用的最佳制备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氧化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原文传递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9
16
作者 邱晓蕾 宗良纲 +3 位作者 刘一凡 杜霞飞 罗敏 汪润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45-1052,共8页
结合在有机农场近10年的定位研究,通过同步采样分析,比较了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种不同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分配及团聚体内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常规种植模式下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减小,团聚体4个粒级(>1 mm、1~0.5 mm、0.5~0.... 结合在有机农场近10年的定位研究,通过同步采样分析,比较了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种不同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分配及团聚体内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常规种植模式下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减小,团聚体4个粒级(>1 mm、1~0.5 mm、0.5~0.25 mm和<0.25 mm)的含量均值分别为23.75%、15.15%、19.98%和38.09%,而有机种植模式下各粒级团聚体(>1 mm、1~0.5 mm、0.5~0.25 mm和<0.25 mm)的含量分别为9.73%、18.41%、24.46%和43.90%,<0.25 mm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有机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7.95 g·kg-1和1.51 g·kg-1.有机种植模式下相同粒级间,团聚体中重组有机碳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且重组有机碳在<0.25 mm这部分稳定性有机碳主要储存场所的微团聚体中富集.有机种植模式下易氧化态碳在>1 mm大团聚体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其它粒级间没有显著差异,易氧化态碳在>1 mm大团聚体中富集.有机种植模式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缓解了耕作对团聚体的破坏,并增强了有机碳的稳定性.有机种植有利于土壤固碳,这为进一步加快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种植 土壤固碳 土壤团聚体 重组有机碳 氧化态碳
原文传递
紫色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对生物炭施用量的响应 被引量:38
17
作者 罗梅 田冬 +1 位作者 高明 黄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327-4337,共11页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引起土壤碳库变化的关键,为研究在不同施用量生物炭还田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本试验在重庆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测定了无物料还田(CK)、生物炭还田(...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引起土壤碳库变化的关键,为研究在不同施用量生物炭还田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本试验在重庆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测定了无物料还田(CK)、生物炭还田(8 000 kg·hm-2,BC)、0.5倍生物炭还田(4 000 kg·hm-2,0.5 BC)、2倍生物炭还田(16 000 kg·hm-2,2BC)配施化肥处理下的紫色土丘陵区油菜/玉米轮作制中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P<0.05),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炭的施用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成正比.适量的生物炭施入土壤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上升,但0.5BC和2BC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反而减少.生物炭不同施入量均可提高土壤可溶性碳(DOC)和土壤易氧化碳(ROC)的含量,其中0.5BC处理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98.83 g·kg-1和4.86 g·kg-1.(2)生物炭的施用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熵和ROC/SOC,其中0.5BC处理最低,分别较CK处理下降了20.45%和4.11%,而2BC处理最高.0.5BC和BC处理均能提高DOC/SOC,且0.5BC处理显著高于BC处理.总体上,虽然生物炭还田微生物活性较低,但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性较高,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促进土壤固碳.同时适量的生物炭还田可以持续稳定增长土壤有机碳含量,少量生物炭0.5BC处理还田可提高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生物炭 可溶性有机碳(DOC) 土壤有机碳(SOC) 氧化碳(ROC) 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
原文传递
西藏色季拉山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38
18
作者 周晨霓 马和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46-1251,共6页
土壤有机碳库特别是森林土壤有机碳库贮量的微小变化,均可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显著改变。土壤活性碳指受植物、动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快、稳定性差、易氧化、矿化,并具有较高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那部... 土壤有机碳库特别是森林土壤有机碳库贮量的微小变化,均可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显著改变。土壤活性碳指受植物、动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快、稳定性差、易氧化、矿化,并具有较高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那部分有机碳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氧化有机碳 西藏
下载PDF
黑垆土长期轮作培肥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张春霞 郝明德 +1 位作者 魏孝荣 王旭刚 《土壤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12,16,共4页
以黄土旱塬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不同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轮作系统引入豆科作物后,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茬口的氧化稳定性低于小麦茬口,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肥力的持续供给。... 以黄土旱塬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不同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轮作系统引入豆科作物后,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茬口的氧化稳定性低于小麦茬口,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肥力的持续供给。培肥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表现在: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氧化稳定性升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老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能明显提高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苜蓿连作土壤剖面Kos的变化显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氧化稳定性也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施肥 氧化 氧化稳定系数
下载PDF
长期定位试验下施肥对潮棕壤活性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宇万太 赵鑫 +1 位作者 马强 周桦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9-544,共6页
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活性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活性碳库、碳素有效率及碳库管理指数有很大影响,长期施用有机循环肥处理,尤其是循环肥配合均衡化肥(NPK+O)施用处理的土壤有机碳、... 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活性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活性碳库、碳素有效率及碳库管理指数有很大影响,长期施用有机循环肥处理,尤其是循环肥配合均衡化肥(NPK+O)施用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R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含量(MBC)、土壤碳素有效率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明显高于对照处理的土壤。潮棕壤活性碳库中不同形态的碳素含量大小顺序为:CROC>CMBC>CDOC,同一施肥处理水平下,不同形态碳素有效率以ACC>ABC>AAC。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土壤养分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反应了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运用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氧化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土壤碳素有效率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