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民族叙事”角度看“台独史观”论述之演变——以明郑中国台湾史相关建构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思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3-97,共15页
“台独史观”在“民族叙事”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围绕着“压迫与抗争”这一主题,将中国台湾历史歪曲为所谓“中国人”对“中国台湾人”的“民族压迫史”。而在“台独史观”对明郑中国台湾史的论述中,该主题则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弱化再到... “台独史观”在“民族叙事”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围绕着“压迫与抗争”这一主题,将中国台湾历史歪曲为所谓“中国人”对“中国台湾人”的“民族压迫史”。而在“台独史观”对明郑中国台湾史的论述中,该主题则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弱化再到强化的过程。从早期将郑成功和明郑政权污蔑为与荷兰、日本一样的“外来殖民政权”,到民进党初次执政时期转而鼓吹明郑政权在中国台湾“独立建国”的“东宁建国论”,再到如今大肆攻击郑成功和汉族移民“压迫屠杀中国台湾‘原住民’”的“原民史观”——这种转变,揭示了“台独史观”的“民族叙事”本质,就是“反中国化”和“反中华民族化”,只是迫于中国台湾人民的强烈中国认同,才一度对其进行弱化。如今,随着“台独”势力的得势和“台独”思想在中国台湾民众中的传播,“台独史观”也逐步撕去其伪装,开始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迈进。我们必须对“台独史观”的这一动向保持高度警惕,并与其进行坚决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独史观 “民族叙事” 成功
下载PDF
邓会在厦门的摩崖石刻探析
2
作者 高黎 《福建文博》 2023年第3期52-58,共7页
邓会在厦门留下四处摩崖石刻,与明郑历史有重要关联。结合史料分析,邓会所任南明户部主事一职,即郑成功所设六官中的“户官”,同一时期明郑曾出现多位户官并存的情况,是值得注意的。邓会与佛教的关系密切,这在石刻内容中可以清晰显现。... 邓会在厦门留下四处摩崖石刻,与明郑历史有重要关联。结合史料分析,邓会所任南明户部主事一职,即郑成功所设六官中的“户官”,同一时期明郑曾出现多位户官并存的情况,是值得注意的。邓会与佛教的关系密切,这在石刻内容中可以清晰显现。他在与僧侣交往中使用过另一别号“素庵”,反映了他因仕途起伏所引起的思想变化。邓会是明郑时期在厦门任地方官时间最长的一位,加强对邓会在厦门活动的研究,挖掘文物史迹内涵,还原历史真相,对于深化厦门地方史和郑成功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会 厦门 摩崖石刻
下载PDF
沈光文三大公案考论——兼与邓孔昭先生商榷
3
作者 袁韵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6-36,共11页
邓孔昭先生《沈光文史事诗事考析》一文所涉及的沈光文来台时间问题、遗民气节问题以及文化史地位问题,堪称沈光文研究中至为关键且长期以来一直聚讼纷纭的三大公案。以季麒光《蓉洲诗文稿》为依据,分析这三大问题,认为沈光文来台时间为... 邓孔昭先生《沈光文史事诗事考析》一文所涉及的沈光文来台时间问题、遗民气节问题以及文化史地位问题,堪称沈光文研究中至为关键且长期以来一直聚讼纷纭的三大公案。以季麒光《蓉洲诗文稿》为依据,分析这三大问题,认为沈光文来台时间为1657年,收录于范志中的《平台湾序》与《东吟社序》均曾被后人改窜,沈光文之遗民气节不容置疑。无论是从作家与台湾的渊源、作品对台湾的书写,还是从对后世文学与文化的深远影响来考量,沈光文都是当之无愧的海东文献初祖、台湾文学始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光文 台湾文学 季麒光 《蓉洲诗文稿》
下载PDF
论传教士利胜与郑氏集团的关系——以利胜的外交使命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忠纯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0年第2期9-15,共7页
利胜因为同时作为明郑与菲律宾的代表,参与两者谈判,为史家所关注。但利胜与明郑的关系,却长期被学界忽视或误读。实际上,利胜的传奇经历,与他和郑成功及郑氏集团不同寻常的关系紧密相关。若非深得郑成功的了解和信任,利胜不会被选中出... 利胜因为同时作为明郑与菲律宾的代表,参与两者谈判,为史家所关注。但利胜与明郑的关系,却长期被学界忽视或误读。实际上,利胜的传奇经历,与他和郑成功及郑氏集团不同寻常的关系紧密相关。若非深得郑成功的了解和信任,利胜不会被选中出使马尼拉;同样,利胜自告奋勇代表马尼拉返回明郑,也因他与明郑高层的关系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利胜想通过他与郑氏的特殊关系,促成明郑与菲律宾的和平,并最终通过与郑泰等人的关系,完成使命。然而,利胜没能缓和与郑经的关系,当郑泰势力被清除后,他也被明郑抛弃。利胜在明郑的不同时期,际遇不同,反映了郑成功父子对天主教的不同态度,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明郑与天主教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胜 天主教 马尼拉
下载PDF
一份难得的明郑台湾史料——从连横《雅堂文集》的两篇文章谈起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彦杰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67,共12页
华佑《台湾游记》是连横首先揭示的一部关于台湾的早期历史文献,可惜书稿已经散佚。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沉淀,当年连横所见的部分书稿仍在两岸流传。通过不同版本的比对,并参照其他史料,可以发现目前所见的华佑"遗书"是明郑时期... 华佑《台湾游记》是连横首先揭示的一部关于台湾的早期历史文献,可惜书稿已经散佚。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沉淀,当年连横所见的部分书稿仍在两岸流传。通过不同版本的比对,并参照其他史料,可以发现目前所见的华佑"遗书"是明郑时期澎湖、台湾东部的珍贵史料,它得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考察,对于研究明郑时期台湾的社会、经济、军事、民族等状况有重要价值。如果能找到华佑所有书稿,使散于两岸的历史文献成为完璧,对于促进学术研究和两岸交流,将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佑 台湾地区 历史文献
下载PDF
王忠孝的金门岁月及其人际交往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定波 《闽台缘》 2020年第2期9-18,共10页
王忠孝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士遗臣,晚年为避战乱寓居金门,留下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王忠孝忠君爱国,矢志抗清,其品德才干为各方所重,南明宗室以及明郑将领都与其交往密切,考察王忠孝的人际交往对于研究当时的军政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王忠孝 金门 人际交往
原文传递
转换、异位与分歧:明郑知识分子的海岛迁徙经历及其认知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思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1年第3期102-110,共9页
17世纪50年代后,随着清军的南下,郑成功控制下的金门、厦门等海岛逐渐成为明朝文人遗臣的避难聚集之所。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少人又随之东渡。在这一系列迁徙海岛的过程中,明郑知识分子经历了从亲历者到旁观者再到亲历者的身份转... 17世纪50年代后,随着清军的南下,郑成功控制下的金门、厦门等海岛逐渐成为明朝文人遗臣的避难聚集之所。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少人又随之东渡。在这一系列迁徙海岛的过程中,明郑知识分子经历了从亲历者到旁观者再到亲历者的身份转换,自身与家、国之间的异位也随之凸显。而该群体内部对于相关迁徙活动所抱持的认知,亦呈现出明显分歧。这种历史足迹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在明末清初的时代变局冲击下,知识分子被迫四处漂泊,始终无力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痛苦与迷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海岛迁徙 认知
下载PDF
台湾民众敬仰郑成功
8
作者 彭一万 《炎黄纵横》 2020年第5期37-39,共3页
郑成功驱荷复台后不久逝世,台湾民众十分感念他的恩德。清廷为了防止“反清复明”思想死灰复燃,却多方压制,称“明郑”为“伪郑”,不准祭祀郑成功父子。台湾民众虽为环境制约,还是心香一瓣,托称其他神衹,默默祭祀郑成功。
关键词 成功 台湾民众 反清复 环境制约 驱荷复台 祭祀
原文传递
沈光文与儒家文化精神
9
作者 袁韵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年第5期25-31,共7页
被誉为“台湾孔子”“台湾文化初祖”的沈光文对台湾儒学的奠基与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沈光文毕生坚守夷齐之节,彰显了以儒家忠义观念为底蕴的遗民忠义精神。作为明末最早入台并在台湾少数民族中推行汉文与儒学教育的士大... 被誉为“台湾孔子”“台湾文化初祖”的沈光文对台湾儒学的奠基与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沈光文毕生坚守夷齐之节,彰显了以儒家忠义观念为底蕴的遗民忠义精神。作为明末最早入台并在台湾少数民族中推行汉文与儒学教育的士大夫,沈光文堪称台湾儒学最早的传播者与启蒙者。沈光文身为遗民而“不废当世之务”,体现了仁民爱物的儒者胸怀与儒家“三不朽”的价值追求,无愧为儒家文化精神的践履者与传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光文 儒家文化 台湾儒学
下载PDF
明郑人物蔡政考略
10
作者 高黎 《福建史志》 2017年第1期43-47,共5页
对郑成功麾下人物的研究,是郑成功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蔡政虽然是明郑集团内部的中下层官员,但与郑氏家族渊源颇深,深受郑成功、郑经父子信任。对他的生平考略,有助于加深对明郑历史的研究。
关键词 蔡政 议和 存银事件
下载PDF
一份难得的明郑台湾史料——从连横《雅堂文集》的两篇文章谈起
11
作者 杨彦杰 《闽台缘》 2018年第2期1-13,共13页
华佑《台湾游记》是连横首先揭示的一部台湾早期历史文献,可惜这部书稿已经散佚。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沉淀,当年连横所见的部分书稿仍在两岸之间流传。通过不同版本的比对,参照其他史料,可以发现目前所见的华佑"遗书"是明郑时期... 华佑《台湾游记》是连横首先揭示的一部台湾早期历史文献,可惜这部书稿已经散佚。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沉淀,当年连横所见的部分书稿仍在两岸之间流传。通过不同版本的比对,参照其他史料,可以发现目前所见的华佑"遗书"是明郑时期澎湖、台湾东部的珍贵史料,它得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考察,对于研究明郑时期台湾的社会、经济、军事、民族等状况有其重要价值。如果能找到华佑所有书稿,使这部分散于两岸的历史文献成为完璧,对于促进学术研究和两岸交流,将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佑 台湾 历史文献
原文传递
台南府城城垣遗址的沉思
12
作者 敏北 《朱子文化》 2021年第1期31-33,共3页
台南是一个多彩的城市,也是一个史迹遗存较多的城市:在那里,可以看到它的原始概貌;在那里,可以看到明郑与荷兰殖民者角逐的缕缕痕影。台南府城城垣遗址就是其中之一。台南府城城垣遗址位于我国台湾省台南市安平区国胜路、古堡街之间。... 台南是一个多彩的城市,也是一个史迹遗存较多的城市:在那里,可以看到它的原始概貌;在那里,可以看到明郑与荷兰殖民者角逐的缕缕痕影。台南府城城垣遗址就是其中之一。台南府城城垣遗址位于我国台湾省台南市安平区国胜路、古堡街之间。笔者参观当日春光明媚,艳阳高照,凤凰花绽放,热情如火,妖艳动人,焕发出春日的勃勃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殖民者 我国台湾省 台南府 台南市 城垣 遗址 安平区
原文传递
明郑海商行迹琐议——以“唐船风说书”的记载为中心
13
作者 陈波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CSSCI 2015年第1期155-163,共9页
明郑政权以一隅之地抗衡清廷达数十年之久,无疑是以其活跃的海外贸易为基础,然而为之宣力的海商行迹却因史料所限难得其详。所幸日文史料"唐船风说书"对于明郑政权覆灭前夕,其所辖海商之悲剧遭遇不乏细节性的记述。从中可窥见清廷厉... 明郑政权以一隅之地抗衡清廷达数十年之久,无疑是以其活跃的海外贸易为基础,然而为之宣力的海商行迹却因史料所限难得其详。所幸日文史料"唐船风说书"对于明郑政权覆灭前夕,其所辖海商之悲剧遭遇不乏细节性的记述。从中可窥见清廷厉行海禁,对于财源倚重海上贸易的明郑政权而言,的确堪称釜底抽薪式的战略举措.然而这也使得明末以来中国的海上发展,至此遭遇严重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商 唐船风说书
下载PDF
徐孚远与几社的创立与传衍
14
作者 袁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64,169-170,共11页
徐孚远在明末几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几社最初的倡立者"几社六子"之一,也是几社各项文学与学术活动的重要主持者。徐孚远与陈子龙、夏允彝等几社成员既是早年共同读书著述的文友,在抗清斗争中又成为志同道合、互相砥励... 徐孚远在明末几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几社最初的倡立者"几社六子"之一,也是几社各项文学与学术活动的重要主持者。徐孚远与陈子龙、夏允彝等几社成员既是早年共同读书著述的文友,在抗清斗争中又成为志同道合、互相砥励的战友,其深挚友情跨越生死,令人感佩。作为"海外几社六子"的领袖人物,徐孚远以其毕生百折不挠、死而后已的抗清斗争传衍了几社最宝贵的经世致用与救世精神,并对明郑时期的台湾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孚远 几社 陈子龙 夏允彝 台湾
下载PDF
台湾音乐的传承、分期与流变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广晖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6,共3页
本文概要论述了流传于我国台湾省的三大类音乐.特别是作为中华音乐文化一脉的台湾音乐的传承、分期与流变。作者认为在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过中,台湾音乐虽因此而有所演变.但还是一以贯之地保持了我中华民族的风格。
关键词 台湾音乐 中华传统音乐 西洋音乐 原住民音乐::荷西时期 时期 清朝时期 日据时期 民族音乐
下载PDF
明郑时期台湾儒学的奠基及其影响——以郑成功、陈永华、沈光文为讨论对象
16
作者 谢贵文 《两岸终身教育》 2024年第3期72-80,共9页
明郑时期虽仅有短短的二十三年,但对台湾地区的影响却至为深远,不仅使其脱离西方殖民统治,建立起以汉人为主的社会,也将儒学带入此蛮荒之地,借由推行文教来培育人才、移风化俗。其中关键人物有三:一是郑成功,他秉持春秋大义,以抗清复明... 明郑时期虽仅有短短的二十三年,但对台湾地区的影响却至为深远,不仅使其脱离西方殖民统治,建立起以汉人为主的社会,也将儒学带入此蛮荒之地,借由推行文教来培育人才、移风化俗。其中关键人物有三:一是郑成功,他秉持春秋大义,以抗清复明为职志,收复为荷兰人所据的台湾地区,将晚明儒者的抗拒精神移植到这块土地。二是陈永华,他辅佐郑氏父子,在台湾地区实践经世之学,先开发土地及发展实业,保障民生经济,再推动文教建设,为儒学教育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沈光文,他本着儒家的使命感与文化关怀,走入番社教育生徒,并以诗文实践文学经世的理想,开启本地文教之风。这三位先贤对台湾儒学的奠基与贡献,使此地从草昧蛮荒走入文治社会,当为后世子民感念不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台湾儒学 成功 陈永华 沈光文
下载PDF
厦门两处明郑时期“国公”遗迹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黎 《台湾历史研究》 2023年第3期105-110,共6页
厦门岛内有两处“国公”遗迹,与明末清初的历史相关。经过考证,可以确认厦门传说中的“国公”即指郑彩,“国公府”是郑彩的府邸,但“国公墓”葬的应是郑联,郑彩坟墓尚难寻觅。建国公郑彩在厦门名气很大,影响颇远,研究郑彩在厦门的活动... 厦门岛内有两处“国公”遗迹,与明末清初的历史相关。经过考证,可以确认厦门传说中的“国公”即指郑彩,“国公府”是郑彩的府邸,但“国公墓”葬的应是郑联,郑彩坟墓尚难寻觅。建国公郑彩在厦门名气很大,影响颇远,研究郑彩在厦门的活动及其史迹,对于明末清初历史的研究,进一步探究台澎地区与中国内地的历史渊源,深化郑成功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厦门 国公 成功
下载PDF
从常寿宁案看明郑内部政治纷争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思 《台湾历史研究》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发生于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的常寿宁案,背后实际上牵涉到明郑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在郑成功与以郑泰为首的明郑勋旧势力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明显的矛盾。郑成功试图采取各种措施,以加强对勋旧重臣的管控,避免其势力过度膨胀对明郑政权... 发生于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的常寿宁案,背后实际上牵涉到明郑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在郑成功与以郑泰为首的明郑勋旧势力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明显的矛盾。郑成功试图采取各种措施,以加强对勋旧重臣的管控,避免其势力过度膨胀对明郑政权造成损害。这自然引起了后者的不满,从而导致冲突。常寿宁案的发生正是这个矛盾的集中体现,并为双方在未来爆发更大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功 勋旧 常寿宁案
下载PDF
明郑时期台湾海峡海上交通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邓孔昭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1年第4期10-16,33,共8页
1661-1683年间,台湾海峡两岸分别为清王朝和郑氏政权所统辖。尽管居住在海峡两岸的人们在政治上是对立的,可正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加上经济上的原因和人文方面的原因,当时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却是相当繁忙的,但大多数与军... 1661-1683年间,台湾海峡两岸分别为清王朝和郑氏政权所统辖。尽管居住在海峡两岸的人们在政治上是对立的,可正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加上经济上的原因和人文方面的原因,当时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却是相当繁忙的,但大多数与军事活动有关。在清政府实行严厉的封锁政策下,人们克服了制约海峡两岸海上交通的各种因素,两岸的交通和贸易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海峡两岸 海上交通 成功
下载PDF
康熙前期清政府对台斗争方略之探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季云飞 《军事历史研究》 2001年第2期75-87,共13页
自清顺治十八年 ( 1 662年 )十二月郑成功退踞台湾建立明郑政权起 ,至康熙二十二年 ( 1 683年)八月清政府收取台湾止 ,海峡两岸对峙历时凡 2 2年。清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随着海峡两岸的军情、政情、民情和斗争态势的变化 ,采取了... 自清顺治十八年 ( 1 662年 )十二月郑成功退踞台湾建立明郑政权起 ,至康熙二十二年 ( 1 683年)八月清政府收取台湾止 ,海峡两岸对峙历时凡 2 2年。清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随着海峡两岸的军情、政情、民情和斗争态势的变化 ,采取了包括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等一系列斗争方略。在实施诸多的对台斗争方略中 ,虽有高明和拙劣之分、积极和消极之别 ,但诸斗争方略实施所形成的合力 ,达成了海峡两岸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政府 政权 斗争方略 剿抚兼施 因剿寓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