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中游地区年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响应分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晓萍 张橹 +1 位作者 王勇 穆兴民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1期19-26,共8页
以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为研究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基于区内38个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年径流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响应的时空变异特征,估算影响因... 以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为研究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基于区内38个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年径流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响应的时空变异特征,估算影响因素贡献率。结果表明:其中29条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17~2.61 mm/a;28条流域年径流量具有显著跃变时间,无定河流域各水文站跃变时间多在1970—1973年间,其余则多为1978—1985年,最晚为1994年;在5%、50%和95%的发生频率上,跃变前后时段年径流量减少幅度以30%~60%普遍,最大分别为73.2%、63.5%和69.7%;河龙区间整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79 mm/a,跃变时间发生在1979年,3个频率上的减少幅度分别为46.5%、42.4%和24.1%。估算的11条流域中有9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减少影响程度超过50%。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加,尤其淤地坝等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持续修建,对区域地表径流变化具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径流 时空响应 水土保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黄河中游地区
下载PDF
近20年来东北三省春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温度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正国 杨鹏 +6 位作者 唐华俊 吴文斌 陈仲新 刘佳 张莉 谭杰扬 唐鹏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818-5827,共10页
利用1990至2009期间的东北三省46个农业气象台站的观测记录,通过计算玉米出苗期、成熟期和生育期长度等物候期特征的年变化率(θ),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玉米物候期对生长季气温条件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东北... 利用1990至2009期间的东北三省46个农业气象台站的观测记录,通过计算玉米出苗期、成熟期和生育期长度等物候期特征的年变化率(θ),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玉米物候期对生长季气温条件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5月和9月均温都出现了上升趋势,温度生长期天数持续增加;(2)在气候增温背景下,玉米主要物候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响应,其中出苗期表现为提前态势(0.02<θ<0.15 d/a)、成熟期推迟(0.18<θ<0.38 d/a)和生育期长度增长(0.22<θ<0.44 d/a)的趋势,生育期长度的增加反映了为了充分利用增温带来的适宜发育期,作物熟型从中早熟型调整为中晚熟型的适应过程;(3)由于种植区的空间差异,物候期的响应和变化亦体现出区域差异,其中松嫩平原北部、吉林省中东部和辽宁省中部的响应关系较为明显。总体上,东北三省生长季气温条件变化使作物生长期内温度适宜程度偏好,有利于早种晚收、生育期长的玉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物候期 气候变化 时空响应 东北三省
下载PDF
存量工业用地更新与政策演进的时空响应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29
3
作者 曾鹏 李晋轩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52,105,共11页
存量空间更新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用地供给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应对存量空间中土地产权与交易成本的固有复杂性,相关城市政策需起到必要的导控作用。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探讨了存量工业用地的空间更新与政策演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存量空间更新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用地供给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应对存量空间中土地产权与交易成本的固有复杂性,相关城市政策需起到必要的导控作用。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探讨了存量工业用地的空间更新与政策演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首先,通过全途径调研构建空间更新数据库,对1995年以来存量工业用地的时空演变历程进行量化描述;其次,梳理1979年以来的相关城市政策,并对政策变迁的规律进行测度指标评价与分析;最后,通过比较研究,证实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进程受到政策演进的阶段性影响,而政策产生影响的反馈速度则受制于政策自身“引导型”或“规制型”的内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量工业用地 城市更新 城市政策 时空响应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对新冠肺炎封城的时空响应特征 被引量:22
4
作者 旷雅琼 邹忠 +1 位作者 张秀英 常运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5-1172,共8页
利用2020年1月1日-2月29日上海、南京、合肥和杭州4个城市常规污染物的逐时监测资料,结合卫星反演的NO_(2)垂直柱浓度信息,探讨了新冠肺炎封城的前、中、后期长三角地区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及响应特征.结果显示:除O3外,其余大气污... 利用2020年1月1日-2月29日上海、南京、合肥和杭州4个城市常规污染物的逐时监测资料,结合卫星反演的NO_(2)垂直柱浓度信息,探讨了新冠肺炎封城的前、中、后期长三角地区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及响应特征.结果显示:除O3外,其余大气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在时间上的整体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封城前>封城中(1月24日-2月10日)>封城后,表明空气质量并非完全受封城导致的污染减排控制.封城期间的PM_(2.5)/PM_(10)比值高于封城前和封城后,表明气溶胶二次生成对封城期间仍出现的颗粒物污染可能有重要贡献.O_(x)浓度在封城期间也有显著上升(p<0.01),表明大气氧化性可能在NO_(2)减少的背景下得到强化,从而促进二次气溶胶的生成.从空间看,O3分布呈以城市为中心的包围式往内聚集分布,表明以局地生成为主.PM_(2.5)、PM_(10)、CO、SO2和NO_(2)分布特征为北高南低,表明冬季自北向南的区域传输对封城期间的空气污染有重要贡献.卫星反演结果进一步证实华北平原是污染的主要源区,这也得到轨迹来源分析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大气污染 新冠病毒 PM_(2.5) 臭氧 时空响应
原文传递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协同的时空响应研究--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纯 夏海山 于晓萍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117,共7页
中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期,从城市空间发展视角需要关注平衡问题。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失衡,主要反映在空间错位、时间异速和功能失配上,亟需揭示二者协同规律。本文通过影响模型、模拟模型与反馈模型构建协同分析框架,... 中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期,从城市空间发展视角需要关注平衡问题。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失衡,主要反映在空间错位、时间异速和功能失配上,亟需揭示二者协同规律。本文通过影响模型、模拟模型与反馈模型构建协同分析框架,以北京为例,探究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在不同尺度上的时空响应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都市圈尺度,城市形态中的职住空间关系会影响到轨道交通客流量,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都可能对轨道站点产生强客流压力。在城市尺度,轨道交通可达性较高的站点,会产生集聚效应而吸引更多的就业,增加周边就业岗位的密度。在站点尺度,轨道交通线路开通会带动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转变。研究表明,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核心是空间上匹配、时间上同步和功能上整合,研究旨在对中国城市应对轨道交通快速集中建设时期的挑战起到理论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形态 时空响应 协同规律 可达性
下载PDF
喀斯特多山城市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响应——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魏文飞 包玉 +4 位作者 王志泰 陈信同 孙玉真 曾慕琳 莫亚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20-3935,共16页
在喀斯特地区,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展,城市建设用地在山间平缓地带延展,大量的自然山体被包围,最终被镶嵌于城市建成区内,形成了城市遗存山体。喀斯特多山城市内部的城市遗存山体是城市生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服务... 在喀斯特地区,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展,城市建设用地在山间平缓地带延展,大量的自然山体被包围,最终被镶嵌于城市建成区内,形成了城市遗存山体。喀斯特多山城市内部的城市遗存山体是城市生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典型喀斯特多山城市贵阳市建成区为例,基于2008—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8年耕地、城市遗存山体、林地在研究期间分别减少94.56 km^(2)、8.74 km^(2)、6.8 km^(2),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城市遗存山体和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景观斑块破碎化和空间异质性逐渐加强。(2)2008—2018年生境质量空间聚集效应明显,平均水平较低且呈现下降的趋势,低水平生境质量面积占比从2008的38.29%增加到2018年的60.32%。适中和高水平生境质量面积占比分别下降1.95%和4.15%,生境质量退化面积达82.78 km^(2);较高水平生境质量面积占比增加3.98%。生境质量斑块表现出趋于破碎化、多样化和均匀化的特征,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公园和城市遗存山体所在区。(3)城镇绿地、城市遗存山体、林地和水体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总体呈正相关,建筑用地、交通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总体呈负相关;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变化起主导作用。(4)城市遗存山体是多山城市高水平生境质量的主要贡献源,但在2008—2018年随着城市土地利用的复杂化程度增加,城市遗存山体生境质量退化明显。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喀斯特多山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为我国乃至世界其他类似地区生态保护与景观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山城市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时空响应
下载PDF
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10
7
作者 于德永 潘耀忠 +2 位作者 姜萍 朱文泉 何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96-101,共6页
为了了解气候变化对东亚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该文利用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NOVA/AVHRR NDVI,8 km×8 km),采用改进参数的CASA模型研究了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波动中呈... 为了了解气候变化对东亚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该文利用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NOVA/AVHRR NDVI,8 km×8 km),采用改进参数的CASA模型研究了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8~3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或气候严寒、冬季漫长的高纬度地区,因而植被生产力较低;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300~7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10°~35°N低纬度地区以及50°~60°N中高纬度地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介于700~2 0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的热带雨林,这些区域的植被生产力最高;各种植被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值最大,约为1 229.97 gC/(m2.a).13种植被按其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相似性,可以分为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遥感 气候变化 时空响应
下载PDF
基于MODIS资料的贵州植被叶面积指数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1
8
作者 丹利 谢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5-464,共10页
利用2000~2006年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卫星遥感观测的植被叶面积指数月平均资料以及相应时段的月平均气温、降水的观测资料对贵州植被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2000~2006年植被分布受水热... 利用2000~2006年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卫星遥感观测的植被叶面积指数月平均资料以及相应时段的月平均气温、降水的观测资料对贵州植被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2000~2006年植被分布受水热条件控制表现出对气候因子不同的响应关系,其中对降水的响应关系比气温明显,特别是冬季和春季,而植被在夏季和秋季的分布主要受气温的制约,与降水的关系并不明显。从季节和年际尺度的时间变化角度而言,植被对气温的响应比对降水明显,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73(分别通过99.9%和95%信度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气温 降水 时空响应
下载PDF
郑州市绿地景观破碎化对人为活动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莹 张淑梅 +4 位作者 张煜 郑琳琳 赵晓玉 陶怡蕾 田国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1-239,共9页
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92、2000、2009、2017年夜间灯光数据及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结合ArcGIS、Fragstats和GeoDA软件,综合运用人类聚居指数(HSI)和景观格局指数(SPLIT/COHESION/PD/LSI),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探究人为活动强度与... 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92、2000、2009、2017年夜间灯光数据及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结合ArcGIS、Fragstats和GeoDA软件,综合运用人类聚居指数(HSI)和景观格局指数(SPLIT/COHESION/PD/LSI),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探究人为活动强度与城市绿地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关联性。结果表明:1)1992-2017年人为活动高强度区域以郑州市主城区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方向呈放射状扩大;2)1992-2017年绿地斑块分割度指数从306.74下降到125.12、结合度指数从98.82上升到99.45、斑块密度从21.54下降到15.01、景观形态指数从499.26上升到534.90,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降低;3)1992-2017年郑州人类聚居指数(HSI)与绿地景观斑块分割度指数(SPLIT)的Moran's Ⅰ分别为0.50、0.63、0.76、0.82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与绿地景观结合度指数(COHESION)Moran's Ⅰ分别为-0.66、-0.63、-0.77、-0.80具有空间负相关性,在99.9%的置信度下的空间自相关是显著的。研究揭示了城市化背景下绿地景观破碎化对人为活动强度的响应关系,以期为城市发展和绿地规划及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 人为活动强度 绿地景观破碎化 时空响应
下载PDF
草原区煤电基地开发生态环境时空响应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邵亚琴 汪云甲 +3 位作者 李永峰 张华 吴志刚 刘竞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74-3886,共13页
草原区煤电基地的大规模开发必然引发剧烈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胜利煤电基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土地、水体和大气为空间载体,辨识生态扰动因子,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多源动态监测技术为获取基础信息的主要手... 草原区煤电基地的大规模开发必然引发剧烈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胜利煤电基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土地、水体和大气为空间载体,辨识生态扰动因子,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多源动态监测技术为获取基础信息的主要手段,利用遥感反演、数据融合、空间插值、统计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从煤电基地尺度、功能区单元和最适宜格网单元等多时空尺度,综合评价和分析研究区域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探寻区域生态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处于良好状态;2005—2010年,煤电基地开发规模迅速扩大,恶化趋势明显,生态环境状况显著变差、明显变差和略微变差的区域面积分别达到512.76,664.52,284.26 km 2,占研究区域的72.23%,主要集中在露天矿区及电厂区、锡林浩特市城区、城镇居民点和省道S307两侧区域,并以露天矿区及电厂区、市区和居民点为中心形成阶梯状缓冲区,印证了露天矿开采及电厂开发、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扰动的累积效应;2010—2015年,露天矿区排土场复垦、电厂控排、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及省道S307沿线绿化有效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状况,体现了生态修复与监管对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性。根据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及其时空发展规律,提出了搭建基于大数据的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管理”三位一体多源动态监测平台和建立生态环境修复“5W+2H+E”循环管理模式的管控对策,为煤电基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监管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区煤电基地 生态环境 系统分析 综合评价 多源动态监测 时空响应
下载PDF
京津风沙源区防风固沙功能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空响应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彪 王爽 史芸婷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防风固沙功能受气象、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监测评估区域防风固沙功能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响应状况可为生态保护工程的布局实施提供重要依据。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基于NDVI指数和RWEQ模型,构建了植被覆盖度与防... 防风固沙功能受气象、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监测评估区域防风固沙功能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响应状况可为生态保护工程的布局实施提供重要依据。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基于NDVI指数和RWEQ模型,构建了植被覆盖度与防风固沙功能的同步变化指数模型,评估分析了工程区防风固沙功能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响应水平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京津风沙源区防风固沙功能与植被覆盖度的同步变化指数(SI)波动增加,多年平均值达到0.85,说明区域防风固沙功能对植被覆盖度变化存在显著响应且整体表现出增强趋势;(2)评估期内工程区83%的地区防风固沙功能与植被覆盖度变化高度同步(SI>0.8),17%地区表现出较高程度的同步变化(0.6<SI≤0.8);(3)正蓝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等地区防风固沙功能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响应水平相对较高,而商都县、兴和县、乌兰察布等地区相对较低。因此,京津风沙源区防风固沙功能与植被覆盖度变化呈现为强同步性,植被覆盖度可作为防风固沙效益的直接监测指标,同时,对于同步变化指数(SI)相对较低的区域应注重综合采用植被恢复措施以外的工程或化学材料等沙障措施提升防风固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 植被覆盖 时空响应 同步变化 京津风沙源区
下载PDF
生态输水影响下地下水化学特征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永金 陈亚宁 +1 位作者 李卫红 刘加珍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4-741,共8页
对塔里木河下游自2000年以来的4次生态输水的地下水位变化与地下水监测井的水化学资料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特征随4次生态输水,在时间与空间上发生明显变化.沿输水河道方向(纵向),下游上段的监测断面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受输水的... 对塔里木河下游自2000年以来的4次生态输水的地下水位变化与地下水监测井的水化学资料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特征随4次生态输水,在时间与空间上发生明显变化.沿输水河道方向(纵向),下游上段的监测断面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受输水的影响明显早于下游下段的水化学特征,且变化幅度也较大.沿垂直河道的方向(横向),距输水河道不同距离处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先后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即:在受输水影响的初期,地下水化学成分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和矿化度都明显上升,随着生态输水的继续进行而逐步下降.同时,地下水化学的变化特征反映出生态输水的影响范围在逐渐扩大,4次输水后地下水的响应范围在距离输水河道1 000 m左右.生态输水虽然对地下水中盐分浓度起到了暂时冲淡和区域盐分再分配作用,但要使下游水质真正好转只有采取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下游 生态输水 地下水化学 时空响应
下载PDF
1960-2015年中国绿洲胡杨生长季对全球变暖的时空响应及原因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文霞 刘普幸 +2 位作者 冯青荣 汪天广 王天强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51-1162,共12页
基于中国绿洲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分布区48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Arc GIS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Morlet小波功率谱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的... 基于中国绿洲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分布区48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Arc GIS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Morlet小波功率谱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的起止日及生长期长短对气候变暖的时空响应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近56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具有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生长期延长的变化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34 d/10a、1.33 d/10a、2.66 d/10a(α≥0.001);空间差异十分显著,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起始日越迟,终止日越早,生长期越短的变化规律。胡杨生长季起止日及生长期分别在2001年、1989年和1996年发生突变,且分别存在3.56~7.14 a不等的短周期,与厄尔尼诺2~7 a的周期一致,起始日3.56 a和4.28 a的周期与大气环流2~4 a的周期吻合。原因分析表明亚洲极涡面积指数、青藏高原指数、西风指数和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影响胡杨生长季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纬度对胡杨生长季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海拔高度,且起始日受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比终止日更加显著;胡杨生长季起止日和生长期分别与对应月份的平均气温呈显著的高相关性,且3月均温每升高1℃,起始日提前2.21 d,10月均温每升高1℃,终止日推迟2.76 d,3-10月均温每升高1℃,生长期延长7.78 d,表明胡杨生长季的变化对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十分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年生长季 全球变暖 时空响应 中国绿洲
原文传递
MODIS植被叶面积指数对贵州高原山地气象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7
14
作者 罗宇翔 向红琼 +2 位作者 郑小波 陈娟 周成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23,共5页
用EOS/MODIS卫星遥感分辨率为1 km的贵州2001—2008年每8 d合成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分析了LAI的时间变化规律和年、季空间分布特征;还用贵州69个气象站的日观测数据,分别与各气象点所对应的3×3个像元LAI平均值进行气象要素(温... 用EOS/MODIS卫星遥感分辨率为1 km的贵州2001—2008年每8 d合成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分析了LAI的时间变化规律和年、季空间分布特征;还用贵州69个气象站的日观测数据,分别与各气象点所对应的3×3个像元LAI平均值进行气象要素(温度、降水、日照时数和水汽压)与LAI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LAI年变化为0.3~3.0,多年平均LAI的空间分布是东南部最高(4.0),西部和西南部最低(1.0)。显著影响LAI变化的气象因子按相关系数的大小排列是:温度、水汽压、日照时数和降水(均通过了99.9%信度检验)。水汽压对LAI产生影响的原因可能与高原喀斯特地区土壤层较薄有关。在考虑云贵高原植被年际间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时可以把这些要素作为重要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叶面积指数LAI 气候 时空响应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山地都市圈流域生境质量对景观格局时空响应及预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科宇 刘睿 +1 位作者 马踏泉 余晨渝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7期67-73,共7页
明晰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生境质量与土地空间格局关系,是执行生态保护与景观规划的关键环节。本文耦合InVEST模型与PLUS模型评估并预测了1990—2030年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演变情况,并基于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测算“区域-格网”尺度上两者... 明晰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生境质量与土地空间格局关系,是执行生态保护与景观规划的关键环节。本文耦合InVEST模型与PLUS模型评估并预测了1990—2030年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演变情况,并基于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测算“区域-格网”尺度上两者时空响应与显著性关系。研究表明:1990—2020年山地都市圈流域建设用地逐年增加,耕地面积持续较少,至2030年,景观变化趋势同1990—2020年一致;景观格局向着规则化、有序化、连通性变好的方向发展;研究区生境质量等级较低,研究时段内呈持续下降趋势;景观格局指示异质性、破碎化程度主要与生境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表达连通性、集聚程度的景观指数则与之相反;在空间上相关性存在明显的东西部差异,研究区西部相关性的显著性较强;随着时序变化两者相关关系逐渐减弱,至2030年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景观格局 时空响应 模拟预测
下载PDF
CYGNSS信号对降水的时空响应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16
作者 严清赟 王戴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近年来,星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flectometry,GNSS-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表水文监测,但针对降水,特别是其与飓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yclon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CYGNSS)信... 近年来,星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flectometry,GNSS-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表水文监测,但针对降水,特别是其与飓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yclon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CYGNSS)信号的响应机制研究仍有限。以中国广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距平指数和相关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尺度下研究区2019—2020年逐月的CYGNSS反射率和降水的时空响应关系,综合考虑驱动因子如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坡度、土壤类型、土地覆盖类型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并基于地理探测器分析各驱动因子对CYGNSS信号与降水响应关系的影响力。研究发现:(1)在2019—2020年内,月平均CYGNSS反射率值和降水量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并且二者变化趋势近乎保持同步,这验证了CYGNSS信号在监测降水方面的潜力。(2)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CYGNSS信号和降水呈现的正相关性逐渐增强。(3)在不同空间尺度下,DEM和坡度较小(地势较平坦)的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为耕地的区域,以及较低到中等植被覆盖地区的CYGNSS信号和降水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强。而不同尺度下土壤类型对CYGNSS信号和降水响应关系的影响存在差异。(4)各驱动因子对CYGNSS信号与降水响应关系的影响力按大小依次排序为DEM>NDVI>坡度>土地覆盖类型>土壤类型,并且随着尺度越大,各驱动因子的影响力越强。该研究有助于对地表水文变化进行准确评估,为降水监测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飓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反射测量技术 降水 时空响应 驱动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湖南长江岸线生境质量评价
17
作者 李永进 汤玉喜 +1 位作者 黎蕾 唐洁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4年第2期57-66,共10页
岸线是长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境质量时空响应对长江岸线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 岸线是长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境质量时空响应对长江岸线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研究了湖南长江岸线3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湖南长江岸线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持续增加,占比分别增加了3.69%、0.81%和0.56%,耕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小,占比分别降低了2.46%和1.88%。(2)1990—2020年湖南长江岸线生境质量均值为0.8075,其中1990—2010年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2010年后生境质量明显提高。生境质量空间分布表现为长江干线到防洪大堤逐渐降低。(3)生境质量等级以“优”和“良好”为主。相较于1990年,2020年生境质量“优”等级和“良好”等级面积占比共减少了0.25%。(4)土地利用转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土地利用转化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和改善的土地利用变化贡献指数(land use change contribution index,CI)分别为-1.8151和0.9569,其中草地、水域转为耕地和建设用地是造成研究区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长江岸线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岸线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时空响应
下载PDF
2022年长江流域不同类型干旱时空响应关系
18
作者 董蓉蓉 粟晓玲 +2 位作者 屈艳萍 姜田亮 吴海江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0,共10页
为研究2022年长江流域不同类型干旱的时空响应关系,基于三维时空聚类识别方法在月尺度下提取2022年长江流域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事件,在候尺度(5 d)下利用三类型干旱事件对匹配规则识别2022年长江流域存在时空联系的气象农业水文干旱... 为研究2022年长江流域不同类型干旱的时空响应关系,基于三维时空聚类识别方法在月尺度下提取2022年长江流域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事件,在候尺度(5 d)下利用三类型干旱事件对匹配规则识别2022年长江流域存在时空联系的气象农业水文干旱事件对,定量揭示各类型干旱之间的时空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三维时空聚类识别方法在月尺度下识别出历时大于2月的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事件分别为3、2和2场,能够清晰地刻画出各类型干旱在时空上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利用三类型干旱事件对匹配规则在候尺度下识别出2022年长江流域1场气象农业水文干旱事件对,即由气象和农业干旱事件共同引发的水文干旱事件,该场干旱事件对中各类型干旱事件迁移路径均为长江上游至中下游迁移,最终分别在湖北,重庆和湖北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干旱 聚类识别方法 干旱识别 时空响应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大型江心岛景观格局和地表特征参量时空变化及响应——以广阳岛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辉 王福海 +1 位作者 李斌 庞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8-315,共8页
地表特征参量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表征指标,景观格局是地表特征参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以2002年、2010年、2018年三期Landsat TM/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3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模型、NDVI模型、地表温度模型以及土... 地表特征参量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表征指标,景观格局是地表特征参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以2002年、2010年、2018年三期Landsat TM/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3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模型、NDVI模型、地表温度模型以及土壤湿度模型对广阳岛景观格局和地表特征参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挖掘分析地表参量对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较大,各类景观的空间异质性明显,耕地是岛屿主要景观基质;(2)景观破碎度呈现上升趋势,景观整体趋于不稳定;(3)归一化植被覆盖指数和地表温度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后期表现出两级分化现象;(4)土壤湿度呈现先稳定后剧降趋势;(5)地表特征参量对景观格局响应明显,特别是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人为干预使得区域生态效益下降。本研究为优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合理规划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特征参量 景观格局 时空响应 广阳岛
下载PDF
2000—2018年我国市域粮食产能对耕地利用综合压力的时空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殷冠羿 刘爽 +6 位作者 李广昊 张雪鹏 杨英杰 白雨柔 刘烨菲 娄毅 解帅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46,共15页
探究市域粮食产能对耕地利用综合压力的时空响应及影响因素,提升并优化不同地域耕地利用模式和效率。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及空间重心迁移分析2000—2018年我国市域粮食产能对耕地利用综合压力的时空响应机制,利用地理探测器... 探究市域粮食产能对耕地利用综合压力的时空响应及影响因素,提升并优化不同地域耕地利用模式和效率。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及空间重心迁移分析2000—2018年我国市域粮食产能对耕地利用综合压力的时空响应机制,利用地理探测器讨论粮食产能耕地利用综合压力响应水平的影响因素,以讨论耕地利用潜在优化路径。结果表明2000—2018年,我国市域耕地利用综合压力及粮食产能均呈整体上升、局部下降趋势,伴有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规律。粮食单产对耕地利用综合压力的响应水平相对较高,高值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华南、新疆等地,而粮食总产量对耕地利用综合压力的响应水平未得到充分发挥。耕地非粮化压力、产业结构压力的空间重心向西南迁移、土地利用非农化压力向东南迁移,而粮食产能空间重心向东北迁移,粮食产能优势区逐渐远离耕地综合压力劣势区,前者对后者的响应在空间发展格局上具有较强韧性。农机总动力、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一产固定投资、耕地征收面积、提防保护耕地对于粮食产能耕地综合压力响应水平的单因子解释力较强,而农机总动力和GDP、土壤侵蚀程度和其他因子的双因子交互作用亦较为明显。耕地利用模式的优化应基于粮食产能对耕地利用综合压力响应机制的地域差异针对性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能 耕地利用综合压力 时空响应 影响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