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田汉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董健 《艺术百家》 1985年第1期61-70,共10页
一 复杂的艺术血统 在“五四”以来的现代剧作家中,从其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密切关系来说,当首推田汉(1898-1968)。这种关系不仅影响了他本人的创作道路,而且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发生了整体性的影响。对此,夏衍有一个中肯的分析: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中国现代戏 创作道路 现代 作家 密切关系 血统 现代话 美学特征
下载PDF
中国近代“戏剧”概念的建构(上) 被引量:6
2
作者 夏晓虹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7,共14页
近代西方(包括借途日本)戏剧观念与演出形式传入中国后,drama如何与中国本土的传统语汇相调和,生成新的概念体系,具有了现代意涵,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谓"近代",在这里指的是晚清至五四,具体为1820-1920年代。而西方"dra... 近代西方(包括借途日本)戏剧观念与演出形式传入中国后,drama如何与中国本土的传统语汇相调和,生成新的概念体系,具有了现代意涵,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谓"近代",在这里指的是晚清至五四,具体为1820-1920年代。而西方"drama"的中国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西学输入、文类重构、戏剧/戏曲改良、新剧出现、关于旧戏的评价等诸多问题。本文将主要以此一时段报刊论文的阐述、文艺栏目的分类、百科辞书的条目、文学史著的界定以及重大的文学论争这些构成近代语境的基础史料为依据,以求尽可能贴近地呈现历史展开的脉络与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MA 戏曲
原文传递
漫谈跨文化戏剧及其对京剧的影响
3
作者 单跃进 《中国京剧》 2024年第3期100-101,共2页
跨文化戏剧(Intercultural theater)的概念,一般认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其指向不同文化之间的戏剧交流和制作项目日益频繁所呈现的文化现象。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这一概念可以概括19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戏剧发展变化的某些特征。在... 跨文化戏剧(Intercultural theater)的概念,一般认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其指向不同文化之间的戏剧交流和制作项目日益频繁所呈现的文化现象。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这一概念可以概括19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戏剧发展变化的某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是赞成这种分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戏剧文化都处于一个嬗变时期。西方传统写实主义发展遇到了瓶颈,在各种现代思潮影响下,反传统的戏剧主张和戏剧活动不断产生,其中不乏对东方文化的注视。同时,东方的戏剧大国中国,在西风东渐的逼迫下,戏曲开始被质疑为“旧戏”或“旧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戏 活动 跨文化戏 现代思潮 交流 写实主义 东方文化
原文传递
我所经历的解放初期戏剧改革
4
作者 李振山 《河南文史资料》 2024年第3期59-75,共17页
洛阳解放后,我在洛阳县教育科工作。1948年10月,洛阳市政府函调命我往西大街城隍庙的市民众教育馆报到。巴南冈副馆长看了我写的自传后说:“城关共6个戏院,演旧戏宣扬封建迷信,对我们党的宣传工作有害。你有文化,懂历史,就负责改造旧剧... 洛阳解放后,我在洛阳县教育科工作。1948年10月,洛阳市政府函调命我往西大街城隍庙的市民众教育馆报到。巴南冈副馆长看了我写的自传后说:“城关共6个戏院,演旧戏宣扬封建迷信,对我们党的宣传工作有害。你有文化,懂历史,就负责改造旧剧。”我说:“我学的是教育,不懂戏。”他说:“不懂就学,到戏院当艺人的小学生,学着干着。今天你就任旧剧改造辅导员,下剧团工作。”我一再说干不了。他说:“你在地下党干过,要服从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教育馆 副馆长 团工作 改革 解放初期 洛阳县 辅导员
原文传递
五四戏剧论争硝烟散后:梅兰芳与“新青年”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婷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91,共13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向中国本土"旧剧"发起猛烈攻击,以咄咄逼人的口气对其诋毁谩骂。然而在论战平息后不久,"新青年派"对旧剧的看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纷纷写...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向中国本土"旧剧"发起猛烈攻击,以咄咄逼人的口气对其诋毁谩骂。然而在论战平息后不久,"新青年派"对旧剧的看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纷纷写文章进行自我批评,认为自己曾经在五四戏剧论争中发表的言论失之偏颇,而且还与"旧剧派"携手,为梅兰芳改良旧剧共谋策划。"新青年派"态度转变的原因,无不与梅兰芳访日的成功、美国学者的来华访问、梅兰芳访美演出消息日益明朗等事件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青年派” 梅兰芳 访美
原文传递
马君武与桂剧改革 被引量:5
6
作者 尹羲 蔡定国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52-56,共5页
马君武(1881.7.17——1940.8.1),原名道凝,字厚山,17岁又改名同,19岁又改名和,号君武,原籍湖北蒲圻,在广西恭城出生。他不仅是旧民主革命政治家、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也是桂剧改革的有功之臣。
关键词 艺人 马君武 广西当局 桂林 戏院 演员 补习班
下载PDF
老舍的一篇佚文《我的著作与我的收入》
7
作者 贾鹏涛 胡鑫燕 《新文学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1,共3页
老舍(1899—1966)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一生著作等身。在1946年5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华国”上,老舍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的著作与我的收入》。文章中提及,到他47岁之际,算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剧本、长诗、鼓词旧剧等,已出版了20本... 老舍(1899—1966)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一生著作等身。在1946年5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华国”上,老舍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的著作与我的收入》。文章中提及,到他47岁之际,算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剧本、长诗、鼓词旧剧等,已出版了20本书,这还不算发表的未入集的随笔、报告之类的文章。按常理推测,有了这20本书的和各类文章的版税、稿费收入,再加上老舍的教学收入,他的生活虽算不上富足,也不至于是一副“穷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集 老舍 鼓词 著作等身
原文传递
宋春舫论 被引量:4
8
作者 汤恒 《戏剧艺术》 1987年第2期43-61,共19页
宋春舫,浙江吴兴人(今浙江湖州市)。十九世纪末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豪之家,少年时代在上海度过,并学习英、法等语言。一九一二年春天,宋春舫“弱冠西行”,到达法国,留学马赛。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对戏剧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尔时所好,尽在... 宋春舫,浙江吴兴人(今浙江湖州市)。十九世纪末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豪之家,少年时代在上海度过,并学习英、法等语言。一九一二年春天,宋春舫“弱冠西行”,到达法国,留学马赛。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对戏剧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尔时所好,尽在戏曲图府之秘籍,列家之珍本,涉猎所及,殆近万卷。”一九一四年,他游历巴黎,进入Biblioth′pue ge L′oper′a(歌剧图书馆),在其中流连忘返,阅读书籍,达三月之久。一九一六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法国文学系教授。恰好此时,新文学思潮汹涌澎湃,宋春舫以一留学西欧的学者身份,积极从事新文学,特别是新戏剧思潮的引进工作。在几年的时间里,宋春舫就发表了有关戏剧的文章二十多篇,剧本十几个,择其精要,结成《宋春舫论剧》第一集。有人曾指出这本剧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戏 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 思想内容 思潮 中国戏 改良 新文学
原文传递
《新青年》杂志批判旧剧功过平议 被引量:4
9
作者 胡星亮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96,共11页
1918年《新青年》杂志先后推出"易卜生号""戏剧改良号"批判中国旧剧,力求通过激烈的戏剧革命来推进中国戏剧的现代化。然而长期以来,它却被指责为要"完全消灭旧剧""全盘西化"和"民族虚无... 1918年《新青年》杂志先后推出"易卜生号""戏剧改良号"批判中国旧剧,力求通过激烈的戏剧革命来推进中国戏剧的现代化。然而长期以来,它却被指责为要"完全消灭旧剧""全盘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这桩百年学界公案,必须弄清楚《新青年》批判旧剧着重批判什么,弄清楚作为对于戏剧少有研究的非戏剧界中人,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和社会改革者,《新青年》派为什么要批判旧剧。评价《新青年》杂志批判旧剧,不能就戏曲论戏曲,只有从救亡启蒙、民族振兴的角度,把它放到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进程中予以考察,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杂志 批判 中国社会现代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化 改良 平议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戏剧”概念的建构(下) 被引量:4
10
作者 夏晓虹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14,共11页
近代西方(包括借途日本)戏剧观念与演出形式传入中国后,"drama"如何与中国本土的传统语汇相调和,生成新的概念体系,具有了现代意涵,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谓"近代",在这里指的是晚清至五四,具体为1820-1920年代。而... 近代西方(包括借途日本)戏剧观念与演出形式传入中国后,"drama"如何与中国本土的传统语汇相调和,生成新的概念体系,具有了现代意涵,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谓"近代",在这里指的是晚清至五四,具体为1820-1920年代。而西方"drama"的中国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西学输入、文类重构、戏剧/戏曲改良、新剧出现、关于旧戏的评价等诸多问题。本文将主要以此一时段报刊论文的阐述、文艺栏目的分类、百科辞书的条目、文学史著的界定以及重大的文学论争这些构成近代语境的基础史料为依据,以求尽可能贴近地呈现历史展开的脉络与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MA 戏曲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戏剧近代称谓的变衍及其理路 被引量:2
11
作者 石良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20,共8页
中国传统戏剧的称谓在近代发生了多次变化,其名目之繁多超过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些名称包括但不仅限于:华剧、中剧、旧剧、歌剧、旧歌剧、乐剧和国剧。这些称谓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混用的情况,但是它们无论是在出现时间、... 中国传统戏剧的称谓在近代发生了多次变化,其名目之繁多超过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些名称包括但不仅限于:华剧、中剧、旧剧、歌剧、旧歌剧、乐剧和国剧。这些称谓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混用的情况,但是它们无论是在出现时间、使用普及的范围以及语义偏向和使用语境都存在着显著的不同。通过辨析中国传统戏剧近代称谓的变化,从中可以觇知中国传统戏剧在中国近代文艺史中的地位及时人对中西戏剧艺术的基本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国歌剧史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近现代报刊为依据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春娟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中国歌剧在20世纪的百年历程中呈现出从亦步亦趋到自成体系的渐进发展过程。20世纪初,中国学者在翻译介绍欧洲歌剧的同时也关注中国民族歌剧的本体特征,呈现出"旧剧为歌剧"和"歌剧与乐剧"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20世... 中国歌剧在20世纪的百年历程中呈现出从亦步亦趋到自成体系的渐进发展过程。20世纪初,中国学者在翻译介绍欧洲歌剧的同时也关注中国民族歌剧的本体特征,呈现出"旧剧为歌剧"和"歌剧与乐剧"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20世纪20年代,一些音乐家尝试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中国歌剧传统中的现代性因素得以凸现,尤其是80年代,中国音乐剧成为中国歌剧家族中的新成员,中国歌剧在具备民族气派的同时兼具现代性特征与多元化的国际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歌史论 秧歌 新歌 民族歌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的旧剧批判及其对中国喜剧观念的影响
13
作者 张健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6-59,64,共5页
“五四”时期 ,新文化界人士对于中国旧剧及其观念的批判进入了新阶段 ,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总体性、彻底性和建设性。这些特征直接影响到中国喜剧观念现代转换的方向 ,不仅为其带来全新的思想质素 ,而且直接促成其在 2 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
关键词 五四时期 观念
下载PDF
“国剧运动”再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星亮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5期82-87,共6页
在中国戏剧观念由古典进化到现代的发展中,《新青年》派的批判旧剧、推崇易卜生等西洋话剧,无疑是个划时代的历史转折。他们强调戏剧在艺术殿堂中具有其独特的文学地位,强调戏剧配合现实斗争的社会作用,强调戏剧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现实主... 在中国戏剧观念由古典进化到现代的发展中,《新青年》派的批判旧剧、推崇易卜生等西洋话剧,无疑是个划时代的历史转折。他们强调戏剧在艺术殿堂中具有其独特的文学地位,强调戏剧配合现实斗争的社会作用,强调戏剧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等,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四时期话剧登上中国舞台而蓬勃兴盛,即写下中国戏剧发展的新篇章。然而遗憾的是,1921年前后,《终身大事》、《娜拉》、《群鬼》、《华伦夫人之职业》等剧作演出失败,面对如此情形,很多戏剧家都在思考探索。陈大悲等人提倡“爱美剧”,蒲伯英等人提倡“职业剧”,北大学生提倡“平民剧”,洪深呼吁建立严格的表导演制度,田汉则组织在野的“南国”戏剧运动……。 当田汉、洪深、陈大悲等戏剧家在国内艰辛探索时,在大西洋彼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艺术 观众 新青年 再评价 中国戏
下载PDF
戏剧评论家徐凌霄和他的《京报·戏剧周刊》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爱平 曹辰波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6-129,共4页
著名记者、戏剧评论家徐凌霄,1924年12月8日主编《京报.戏剧周刊》,本着"发挥本国原有之剧艺,探集东西洋之新剧"的办刊宗旨,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论,深受戏剧爱好者欢迎。其剧论要求剧本不落窠臼、求真写实,以及中西方和本... 著名记者、戏剧评论家徐凌霄,1924年12月8日主编《京报.戏剧周刊》,本着"发挥本国原有之剧艺,探集东西洋之新剧"的办刊宗旨,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论,深受戏剧爱好者欢迎。其剧论要求剧本不落窠臼、求真写实,以及中西方和本土不同剧种互补借鉴。而他提倡的戏剧艺术则是唱腔、演技、剧本、布景、电光、服装、配曲、演员与观众关系构建等多方面综合的艺术,深为当时戏剧界推重,也为现当代戏剧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凌霄 《戏周刊》
原文传递
“新”“旧”之争与中国话剧的民族化进程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宝珍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4-29,共6页
自20世纪以来,中国话剧的艺术观念里始终缠绕着"新"与"旧"、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同时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强大基因在其精神血脉中的生成与延续。"旧"的文化传统虽然曾经被否定,但是... 自20世纪以来,中国话剧的艺术观念里始终缠绕着"新"与"旧"、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同时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强大基因在其精神血脉中的生成与延续。"旧"的文化传统虽然曾经被否定,但是在现代戏剧的创作者及其艺术作品中,传统的文化意识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话剧的发展需要顺应历史、民族、社会、文化的规定性,完成艺术的嬗变和现实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化 进程
原文传递
鲁迅与戏剧 被引量:1
17
作者 冬梧 《青海社会科学》 1981年第3期100-106,共7页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本刊特发此文,以示纪念。
关键词 鲁迅 杂文 封建阶级 观众 女吊 演员
下载PDF
新文化史上的旧剧改革与梅兰芳批判 被引量:2
18
作者 付立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1-199,共19页
新文化史上的旧剧改革与梅兰芳批判是彼此关联的文化事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持的《新青年》相继推出"易卜生号""戏剧改良专号",集中批判旧剧,推行话剧。新文化运动落潮后《新青年》阵营瓦解,新文化人士对... 新文化史上的旧剧改革与梅兰芳批判是彼此关联的文化事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持的《新青年》相继推出"易卜生号""戏剧改良专号",集中批判旧剧,推行话剧。新文化运动落潮后《新青年》阵营瓦解,新文化人士对待旧剧与梅兰芳的态度发生分化。1928年前后围绕梅兰芳赴美演出,鲁迅、郑振铎等人对梅兰芳的激烈批判与胡适、徐志摩等人的鼎力支持构成两种迥异的文化姿态,1930年代左翼文人与"第三种人"的论战也与梅兰芳赴苏演出交织在一起。新文化人士批判梅兰芳是新文化史上值得分析的文化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鲁迅 梅兰芳 易卜生
原文传递
京剧审美与现实情怀——以20世纪中叶京剧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19
作者 戴谨忆 《剧影月报》 2022年第2期18-21,共4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扬在《新的人民的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剧及一切封建旧文艺”的思路,号召对不符合意识形态的“旧剧”进行改革。此时的京剧改革,要的是最直观、最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扬在《新的人民的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剧及一切封建旧文艺”的思路,号召对不符合意识形态的“旧剧”进行改革。此时的京剧改革,要的是最直观、最形象的展示新中国新气象的京剧现代作品,绝非是传统艺人按部就班的在“形式与内容”层面上的艺术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 艺术工作者 形式与内容 文艺 现实情怀 创作 20世纪中叶
下载PDF
论张古愚的戏曲批评特点及旧剧保存观念
20
作者 孙俊士 张慧凯 《中国京剧》 2022年第3期74-79,共6页
张古愚,民国时期重要的报刊编辑家、剧评家,主持编辑《戏剧旬刊》与《十日戏剧》共计116期,并在其上发表文章500余篇。张古愚的剧评和旧剧观在民国剧评界是有价值的,对于剧评理论建构和旧剧的保存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目前学界对... 张古愚,民国时期重要的报刊编辑家、剧评家,主持编辑《戏剧旬刊》与《十日戏剧》共计116期,并在其上发表文章500余篇。张古愚的剧评和旧剧观在民国剧评界是有价值的,对于剧评理论建构和旧剧的保存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目前学界对于张古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生平、办刊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批评 报刊编辑 旬刊 办刊理念 保存与发展 民国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