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 被引量:21
1
作者 吴立群 汤宝鹏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3期263-271,共9页
心脏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手段,而无导线起搏器是心脏起搏史上里程碑式的变革和进步,从电子元器件、植入术式、并发症以及术后管理等都迥异于传统起搏疗法,其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在各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国医师协会... 心脏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手段,而无导线起搏器是心脏起搏史上里程碑式的变革和进步,从电子元器件、植入术式、并发症以及术后管理等都迥异于传统起搏疗法,其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在各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共同倡导并组织撰写了本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与推广该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让此项技术更加安全、有序地在国内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动过缓 导线起搏 起搏 指南
原文传递
无导线起搏器与无导线微型起搏器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巧元 郭成军 《中国医药》 2016年第5期765-767,共3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老年退行性病变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接受起搏器治疗.传统起搏器包括导线和脉冲发生器,这两者也是起搏器并发症的主要来源.无导线微型起搏器是新近研发的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易、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老年退行性病变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接受起搏器治疗.传统起搏器包括导线和脉冲发生器,这两者也是起搏器并发症的主要来源.无导线微型起搏器是新近研发的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易、微创、无需囊袋等特点.目前已有3种无导线起搏器研制成功,包括超声能量介导的无导线起搏器、电磁能量介导的无导线起搏器和微型无导线起搏器.但由于心房壁薄,缺乏腱索等结构,如何植入和固定心房微型起搏器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就无导线起搏器及无导线微型起搏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线起搏 导线微型起搏 心律失常
下载PDF
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单中心经验总结 被引量:5
3
作者 匡晓晖 张曦 +6 位作者 高晓龙 魏飞宇 王礼琳 崔艳菊 郭嘉 马涛 范洁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短期安全性。方法研究自2019年12月到2020年9月前瞻性入选36例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均符合指南推荐Ⅰ类或Ⅱ类VVIR起搏适应证。通过观察起搏参数及症状改善的情况评...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短期安全性。方法研究自2019年12月到2020年9月前瞻性入选36例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均符合指南推荐Ⅰ类或Ⅱ类VVIR起搏适应证。通过观察起搏参数及症状改善的情况评估其有效性,观察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其短期安全性。结果36例患者均完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成功率100%。其中男25例(69%,25/36),年龄(73±14)岁,年龄范围15~87岁,随访(6±3)个月。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8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2例,二度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术中起搏阈值为(0.46±0.21)V/0.24 ms,感知为(10.8±4.5)mV,阻抗为(871±268)Ω,术后随访3个月感知及阈值均平稳,阻抗在3个月的随访中较术中明显下降[(813±197)Ω对(689±149)Ω,P=0.01]。术后24 h血管彩超检查发现股静脉穿刺点处静脉血栓11例(11/36,31%),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栓均消失,未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未发现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的血管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4 h出现阈值升高,术后1个月阈值恢复正常。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短期安全性好,但其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导线起搏 起搏阈值
原文传递
无导线起搏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薄雅坤 周贤惠 +1 位作者 芦颜美 汤宝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1期61-64,共4页
永久起搏器是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本治疗方法,传统心脏起搏器植入存在导线、囊袋相关及术后并发症等风险。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将围绕无导线起搏器的特性、多种起搏方式的交叉应用、无导线相关并发症、最... 永久起搏器是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本治疗方法,传统心脏起搏器植入存在导线、囊袋相关及术后并发症等风险。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将围绕无导线起搏器的特性、多种起搏方式的交叉应用、无导线相关并发症、最新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系统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导线起搏 缓慢性心律失常 房室顺序起博 心脏再同步治疗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原文传递
新型无导线起搏与经静脉起搏围手术期恢复情况的对比研究
5
作者 王冬雪 刘晓宇 +2 位作者 张常莹 郑杰 王如兴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01-605,612,共6页
目的比较新型无导线起搏(leadless pacemaker,LPM)和双腔经静脉起搏(transvenous pacemaker,TPM)在围手术期患者恢复情况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新型LPM治疗患者和136例双腔TPM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选取LPM患... 目的比较新型无导线起搏(leadless pacemaker,LPM)和双腔经静脉起搏(transvenous pacemaker,TPM)在围手术期患者恢复情况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新型LPM治疗患者和136例双腔TPM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选取LPM患者(LPM组)和双腔TPM患者(TPM组)各11例。评估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和伤口恢复情况。分别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及出院当天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结果LPM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短于TPM组[(1.6±0.7)d vs.(3.1±0.3)d,P<0.01],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也短于TPM组[(1.1±0.3)d vs.(2.6±0.8)d,P<0.01]。LPM组术后当天[(1.5±0.7)分vs.(4.5±0.8)分,P<0.01]、术后第1天[(0.5±0.5)分vs.(4.0±0.6)分,P<0.01]、术后第2天[0分vs.(2.4±0.5)分,P<0.01]和出院当天[0分vs.(0.5±0.5)分,P=0.005]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TPM组。LPM组术后第1天[(75.6±5.3)分vs.(53.6±2.3)分,P<0.01]、术后第2天[(93.6±6.4)分vs.(55.6±2.3)分,P<0.01]和出院当天[(95.5±5.8)分vs.(89.9±4.7)分,P=0.024]的MBI均高于TPM组。结论与双腔TPM治疗相比,新型LPM治疗具有患者围手术期恢复快的临床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线起搏 心血管介入 康复 围手术期
下载PDF
心脏无导线起搏及生物起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敏 王安才 《疑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197-1200,共4页
心脏起搏器技术自1958年间世以来,已应用于缓慢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及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取得可观成效。起搏器经历了从初期的大型到后来的小型化,然而微创和降低并发症是起搏器更新换代的驱动力,起搏器本身产生的并发症如导... 心脏起搏器技术自1958年间世以来,已应用于缓慢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及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取得可观成效。起搏器经历了从初期的大型到后来的小型化,然而微创和降低并发症是起搏器更新换代的驱动力,起搏器本身产生的并发症如导线折断、脱位及绝缘层破裂、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问题及静脉血栓形成等,使得无导线心脏起搏技术得以长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线起搏 超声能量介导 生物起搏 基因工程
下载PDF
无导线起搏与传统起搏对三尖瓣反流短期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雨龙 付明鹏 +4 位作者 刘晨 乔宇 郭金锐 刘可 郭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比较无导线起搏与传统起搏患者的短期三尖瓣反流变化情况,并分析三尖瓣反流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新植入起搏器94例患者,分为无导线起搏组(47例)和传统起搏组(47例),通过... 目的比较无导线起搏与传统起搏患者的短期三尖瓣反流变化情况,并分析三尖瓣反流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新植入起搏器94例患者,分为无导线起搏组(47例)和传统起搏组(47例),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术前、术后6月内的三尖瓣反流程度及恶化情况,比较两组三尖瓣反流恶化的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三尖瓣反流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生三尖瓣反流恶化者共29例(30.9%),无导线起搏组和传统起搏组的发生风险相似(14例比15例,29.8%比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0,P=0.82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腔起搏器是发生三尖瓣中、大量反流的独立影响因素(χ^(2)=10.031,P=0.010)。结论与传统起搏器相比,无导线起搏器可能并不减少术后短期发生三尖瓣反流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线起搏 心脏起搏 三尖瓣反流 三尖瓣瓣下复合体
下载PDF
单中心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武梦威 胡一东 +3 位作者 杨柳 胡凯 苏浩 徐健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2-15,20,共5页
目的观察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观察2020年1月到2022年4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22例患者,通过观察术中、术后起搏参数、心电图特点及并发症情况,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共22例患者... 目的观察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观察2020年1月到2022年4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22例患者,通过观察术中、术后起搏参数、心电图特点及并发症情况,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共22例患者均完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成功率100%,其中男性17例,年龄14~85岁,随访3~31个月。其中三度房室阻滞8例、二度Ⅱ型房室阻滞2例、高度房室阻滞2例、心房颤动伴长间期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例。其中5例起搏器囊袋感染、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起搏器装置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术者起搏器阈值为:0.68±0.26V/0.24ms,感知为8.67±2.63m V,阻抗为780±154Ω,术后随访3个月感知及阈值均平稳,分别为:0.52±0.32V/0.24ms,10.23±3.13mV,690±112Ω。术前心电图QRS时限78~143ms、电轴-62°~118°,术后心电图QRS时限87-182ms、电轴-70°~70°。术后1例出现腹股沟穿刺点皮下血肿,未见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其他并发症。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成功率高,安全性高,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线起搏 起搏阈值 起搏心电图
原文传递
左心室心内膜起搏
9
作者 严激 陈康玉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1期1-4,共4页
传统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心外膜起搏左心室,在优化的室间间期下,与右心室心内膜导线共同实现双心室起搏,逐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但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受冠状静脉... 传统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心外膜起搏左心室,在优化的室间间期下,与右心室心内膜导线共同实现双心室起搏,逐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但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受冠状静脉解剖的影响,导线相关并发症相对较多,影响了CRT疗效。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可以避免血管条件的限制,实现更佳的再同步、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因而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室起搏 心内膜起搏 导线起搏
原文传递
成年人无导线起搏的短期临床疗效观察
10
作者 李丽 韩学斌 +3 位作者 安健 高兵兵 李天亮 杜惠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1期1945-1948,共4页
目的探索成年人行无导线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观察2019年12月—2020年5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住院行无导线起搏(Micra VR,MC1VR01,美国美敦力公司)的6例成年病人基线特征、起搏心电图、参数等资料,并完成随访。术中记录手... 目的探索成年人行无导线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观察2019年12月—2020年5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住院行无导线起搏(Micra VR,MC1VR01,美国美敦力公司)的6例成年病人基线特征、起搏心电图、参数等资料,并完成随访。术中记录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及影像学资料;术后记录临床症状、并发症、起搏心电图特征、参数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6例病人均于全身静脉麻醉下成功植入MicraVR。其中间歇房室传导阻滞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2例。手术时间(70±22)min,X线曝光量(68.17±22.59)mGy;6例病人中有5例为一次释放到位,1例经反复回收后释放到位。6例病人术中心室感知(10.10±2.30)mV,阈值(0.55±0.19)V,阻抗(948±68)Ω,起搏QRS波时限(131±3)ms;术后6个月感知、阈值及阻抗分别为(12.05±2.50)V、(0.55±0.11)mV、(635±86)Ω。有1例病人植入3 d后阈值由术中0.88 V/0.24 ms升高至2.0 V/0.24 ms,于1个月随访时,降至1.25 V/0.24 ms,术后6个月降至0.5 V/0.24 ms。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05)。随访期间无脱位、栓塞、出血、心功能不全、猝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经股静脉植入无导线起搏器较为安全有效,并能保持较低且稳定的起搏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导线起搏 成年人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植入及随访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凌天佑 金奇 +7 位作者 潘文麒 陈康 谢玉才 张凝 林长坚 谢运 卫越 吴立群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年第6期515-517,共3页
目的分析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植入及随访结果。方法15例连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70.13±10.62)岁,全部完成半年随访,分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手术及随访数据。结果15例患者全部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与... 目的分析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植入及随访结果。方法15例连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70.13±10.62)岁,全部完成半年随访,分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手术及随访数据。结果15例患者全部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与前10例相比,后5例的手术时间显著减少[(48.4±22.56)min vs(23±5.10)min,P=0.03];1例患者术中发生动静脉瘘,至今未发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半年,起搏阈值、感知、阻抗表现良好。结论无导线起搏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 导线起搏
原文传递
23例Micra TPS微型无导线起搏器初步临床应用经验 被引量:16
12
作者 牛云茜 谭冠昶 +2 位作者 柯于梵 易敏慈 李兆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年第5期431-433,共3页
目的报道MicraTPS微型无导线起搏器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23例老年患者,年龄(80.35±10.04)岁,具有安置单腔起搏器的适应证。经皮穿刺无导线起搏器系统(MicraTPS)安置无导线起搏器(Micra)于患者右室心尖部(22例)或流出道心内膜(1... 目的报道MicraTPS微型无导线起搏器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23例老年患者,年龄(80.35±10.04)岁,具有安置单腔起搏器的适应证。经皮穿刺无导线起搏器系统(MicraTPS)安置无导线起搏器(Micra)于患者右室心尖部(22例)或流出道心内膜(1例)。结果手术时间(47.17±16.57)min,X线曝光时间为(8.13±3.37)min。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3年,起搏器工作正常。结论 Micra性能可靠,置入安全,适合特定人群安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导线起搏 微型起搏 起搏器置入术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6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建军 郭成军 +4 位作者 马克娟 张惠芳 闫石芳 王小静 岳美丽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年第6期781-783,共3页
目的总结6 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2018 年8— 10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次植入无导线起搏器6 例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监测及护理,随访宣教。结果 6 例患者中2 例为房颤... 目的总结6 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2018 年8— 10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次植入无导线起搏器6 例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监测及护理,随访宣教。结果 6 例患者中2 例为房颤伴长间歇,4 例为窦房结病变伴偶发长间歇。术中起搏阈值及感知良好,阻抗理想,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无导线起搏器手术时间短,不影响外观,患者心理负担轻,与传统起搏器相比,护理程序相对简单。结论无导线起搏器减少了囊袋及导线相关并发症,有广泛应用前景,但护理经验还需要大规模临床观察及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护理 导线起搏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
原文传递
植入无导线房室同步起搏器Micra AV患者随访报告及最佳适应证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孙超 吴立群 +2 位作者 刘丽 华伟 方丕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2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 探讨无导线房室同步起搏器Micra AV最佳适应证人群。方法 分析国内首批植入Micra AV患者(n=5)入选标准、随访数据,观察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 接受治疗患者心脏主导节律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n=4)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n=1),无窦房结功... 目的 探讨无导线房室同步起搏器Micra AV最佳适应证人群。方法 分析国内首批植入Micra AV患者(n=5)入选标准、随访数据,观察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 接受治疗患者心脏主导节律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n=4)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n=1),无窦房结功能异常。以心房机械感知为基础的房室同步起搏比例在所有患者中均超过70%。术前有症状的患者(n=3),术后自觉症状显著改善。术后4例患者(男2例,女2例)报告新症状,出现在日常活动时,其中3例轻微、1例严重,后者被迫做出生活方式调整;另1例为术后2天患者,未评估运动相关症状。结论 Micra AV可以通过感知心房机械运动提供VDD模式房室同步起搏。机械感知算法决定该起搏器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应充分评估患者临床情况,选择最佳适应证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 导线起搏 房室同步导线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心动过缓
原文传递
无导线起搏器在起搏装置感染移除术后患者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白剑 蓝荣芳 +5 位作者 徐伟 吉文庆 张新林 韩钟霖 吴翔 马冬辉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在起搏装置感染移除术后患者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移除感染起搏装置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患者,回顾性分析手术相关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 目的探讨在起搏装置感染移除术后患者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移除感染起搏装置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患者,回顾性分析手术相关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起搏电学参数(阈值、R波振幅、阻抗)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共入选10例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76.2±6.0)岁,其中9例患者为囊袋感染,1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所有患者均完整移除感染起搏装置并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植入部位均为右心室中位间隔部。平均手术时间(65.0±24.8)min,平均X线曝光时间(9.6±2.3)min,平均X线曝光量(212.6±96.4)mGy。植入时起搏电学参数:阈值(0.5±0.2)V/0.24 ms、R波振幅(9.0±2.2)mV、阻抗(687.0±120.9)Ω。围术期未出现心脏穿孔、心脏压塞、血管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器械移位、装置感染、胸痛、血胸等不良事件。结论在起搏装置感染移除术后患者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是安全、可行的,无导线起搏器将为此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导线起搏 起搏装置感染 导线拔除
原文传递
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探 被引量:11
16
作者 梁静 赵迎新 +8 位作者 史冬梅 李月平 于一 许晓晗 彭萍安 于淼 吴亚凤 孙铁男 周玉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66-870,共5页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实验室指标,抗凝和/或抗...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实验室指标,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并行双侧股静脉及髂静脉超声检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置入术中记录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释放次数和起搏器程控参数(阈值、感知、阻抗)。术后1、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置入术中、出院前及随访期间的起搏器程控参数,感知R波振幅≥5 mV,阻抗400~1 500 Ω,阈值与置入术中比较增幅≤1.5 V为起搏器程控参数理想且稳定;记录置入器械相关并发症及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包括股静脉穿刺部位血肿、出血、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严重不良事件包括置入器械移位、心脏穿孔、心包积液和感染;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8.4±8.4)岁,2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例贫血,1例血小板减少,所有患者术前双侧股静脉及髂静脉彩色超声检查未见明显狭窄、闭塞病变,无血管畸形。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手术时间(39.6±1.7)min,X线透视时间(9.2±1.3)min,释放次数(1.40±0.55)次。起搏器程控参数为,置入术中阈值(0.40±0.10)V/0.24 ms,感知(10.80±3.72)mv,阻抗(822.00±162.23)Ω;出院前阈值(0.45±0.07)V/0.24 ms,感知(13.04±2.41)mV,阻抗(748.0±91.5)Ω;术后1个月阈值(0.40±0.06)V/0.24 ms,感知(14.26±4.11)mV,阻抗(700.0±91.7)Ω;术后3个月阈值(0.39±0.05)V/0.24 ms,感知(14.40±3.97)mV,阻抗(682.0±96.0)Ω,阈值与置入术中比较增幅≤1.5 V,所有参数均在理想范围且稳定。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44.00±5.24)mm和(44.00±5.34)mm( P=1.000),射血分数分别为(62.00±3.39)%和(62.20±3.56)%( P=0.8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 导线起搏 起搏器置入术
原文传递
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0期1910-1912,共3页
目的 分析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单腔起搏器对心律失常病人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同期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病人108例,分为无导线起搏器组和传统起搏器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电学参数稳... 目的 分析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单腔起搏器对心律失常病人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同期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病人108例,分为无导线起搏器组和传统起搏器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电学参数稳定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导线起搏器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起搏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起搏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比较,无导线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病人在穿刺成功率、电学参数的稳定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可以降低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导线起搏 传统单腔起搏 并发症
下载PDF
无导线起搏器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9
18
作者 何树楠 李述峰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1期14-16,共3页
近年来,无导线起搏器的研发与临床发展迅速,这种全新的起搏系统有望在将来取代传统的囊袋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模式的起搏系统。无导线起搏器可以完全消除囊袋和导线相关并发症,并在使用寿命上不劣于传统起搏器,实现了稳定的起搏器阈值,... 近年来,无导线起搏器的研发与临床发展迅速,这种全新的起搏系统有望在将来取代传统的囊袋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模式的起搏系统。无导线起搏器可以完全消除囊袋和导线相关并发症,并在使用寿命上不劣于传统起搏器,实现了稳定的起搏器阈值,兼具频率应答、远程监控及抗核磁功能。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成功率很高,且明显降低了植入并发症的发生率。虽然目前的无导线起搏产品仍面临很多问题,如只能进行心室单腔起搏、无法感知心房、长期植入后无法拔除等。然而,摆脱导线和囊袋的束缚,无导线起搏器已经有了质的飞跃,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必将成为起搏器发展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线起搏 传统起搏系统 起搏器植入并发症
下载PDF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操作流程及规范 被引量:9
19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8 位作者 周玉杰 张澍 华伟 史冬梅 李月平 陈柯萍 范洁 刘启明 刘兴斌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18-324,共7页
无导线起搏器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目前临床应用经验、循证证据、指南更新等方面的进展,结合《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特撰写此操作流程及规范,就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及特... 无导线起搏器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目前临床应用经验、循证证据、指南更新等方面的进展,结合《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特撰写此操作流程及规范,就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及特殊情况进行推荐,以期进一步促进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在我国规范、有效、安全地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导线起搏 操作流程
原文传递
单中心60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临床经验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诚 张疆华 +7 位作者 邢强 杨徐 周贤惠 李耀东 芦颜美 祖克拉·吐尔洪 张玲 汤宝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究右心室造影对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位置的指引作用,评价植入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式的优劣。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行无导线起搏... 目的探究右心室造影对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位置的指引作用,评价植入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式的优劣。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无导线起搏器是否在释放前行右心室造影分为造影组及非造影组,并均于术后行心脏三维重建CT,比较无导线起搏器释放的部位差异。随访期间收集起搏器植入术中、术后的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术比较手术时间、曝光量等。结果60例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均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造影组40例,非造影组20例,最后均通过心脏三维重建CT确定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部位。非造影组中11例(55.0%,11/20)的患者植入低位间隔,造影组中33例(33/40,82.5%)患者植入中位间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05±30)d,阈值、感知随时间推移逐渐趋于稳定,阻抗进一步下降1个月后逐渐趋于稳定。除1例患者术区发生轻微血肿外,其余患者无植入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前10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时间[(60.00±9.28)min]、X线曝光时间[(14.90±2.28)min]、X线曝光量[(902.50±150.94)mGy]均明显高于同时期传统起搏器植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者熟练程度的增加,上述指标逐渐缩短并趋于稳定。后20例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X线曝光量明显大于传统起搏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4.00±115.90)mGy对(65.25±19.94)mGy,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通过右心室造影可以增加无导线起搏器的精准定位。早期随访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式比较,虽曝光量增加,但手术更加微创,安全性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导线起搏 右心室造影 安全性 有效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