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族际文化的差异与共识——从云南鹏鸟形象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沛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8期11-14,共4页
鹏鸟形象在云南较为多见,诸如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民族文化中皆有与其相关的神话描述和形象传承。各民族的鹏鸟形象在吸收古印度“迦楼罗”元素的基础上,经历了不断地在地性重构并流传至今,形成丰富的视觉形态与文化内涵,不仅... 鹏鸟形象在云南较为多见,诸如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民族文化中皆有与其相关的神话描述和形象传承。各民族的鹏鸟形象在吸收古印度“迦楼罗”元素的基础上,经历了不断地在地性重构并流传至今,形成丰富的视觉形态与文化内涵,不仅如此,还与中原文化中的鹏鸟形象有着极大的相似度与诸多紧密的联系。作为跨越地域共享的艺术形象与文化符号,鹏鸟形象直观反映出了族际文化的差异与共识,从中可以看出云南乃至全中国多民族互动共生、和谐一体的文化融通性,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鹏鸟 中华民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不同地区中学生涵化心理与族际文化的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贺腾飞 常永才 《现代中小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5-70,共6页
为考察内地和民族地区汉族中学生的涵化心理与族际文化关系,本文运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汉族和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样本。采用"有目的抽样"技术,发放"青少年文化心理适应比较研究"问卷来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在文... 为考察内地和民族地区汉族中学生的涵化心理与族际文化关系,本文运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汉族和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样本。采用"有目的抽样"技术,发放"青少年文化心理适应比较研究"问卷来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在文化互动的四个策略中,汉族地区中学生整合和边缘化策略总体得分较高;边疆地区中学生同化策略总体得分较高;不同地域学生在与涵化四类策略相关的保持文化传统的态度上,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在语言使用、族际接触、族际交友的态度上,四类策略均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研究结论:从总体上看,汉族学生在文化互动四类策略的态度中,对于整合持较强的态度。在地区差异上,四个策略的地域差异性显著。从文化传统保持、语言使用、族际接触、族际交友等不同生活领域,不同地域的四种涵化态度倾向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涵化心理 中学生
下载PDF
丽江纳西族勒巴舞的生态意蕴
3
作者 贾蔓 肖敬波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5年第9期64-68,共5页
勒巴舞是流传于丽江玉龙县的一种古老而神圣的纳西族民间鼓舞,从外部形态到精神内涵都饱含朴素而丰富的生态意蕴。其以鼓为介的人神对话形式和大量逼真的仿生舞体现了纳西民众"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奇异的服饰道具、充满野性... 勒巴舞是流传于丽江玉龙县的一种古老而神圣的纳西族民间鼓舞,从外部形态到精神内涵都饱含朴素而丰富的生态意蕴。其以鼓为介的人神对话形式和大量逼真的仿生舞体现了纳西民众"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奇异的服饰道具、充满野性的体态动作形成朴拙粗犷的舞蹈风格,充盈着和谐的生态感应力;作为族际文化和谐交融的产物,又对建设一个多种信仰并存、多元文化和谐相生的边地家园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巴舞 天人合一 朴拙粗犷 文化 生命形态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族际共享 被引量:16
4
作者 高丙中 《民族艺术》 1998年第4期54-70,共17页
族际文化共享是指一个民族国家之内两个、多个乃至多数民族共同拥有一种文化现象,它同时也是一个过程。历史上的这种过程发生在中国文化内部,造就了中国各民族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总体性。本项研究先把传统社会... 族际文化共享是指一个民族国家之内两个、多个乃至多数民族共同拥有一种文化现象,它同时也是一个过程。历史上的这种过程发生在中国文化内部,造就了中国各民族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总体性。本项研究先把传统社会的校际文化共享概括为族源型、语言型、宗教室、民俗型和官方意识形态类型来叙述,然后讨论了在现当代国家是如何通过”现代化”的过程对社会进行重造的同时也使各民族的成员能够作为公民而具有最基本的共同文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共享 国家 认同
原文传递
柔软的边界:一个回汉杂居村落的族际文化互惠 被引量:12
5
作者 马宗保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0-196,246,共8页
族际文化互惠是不同民族社会成员之间以大体对等的方式交换某种文化要素的行为过程,是双方对各自一部分文化权利或文化习俗的让渡。族际文化互惠属于平衡互惠,可分为精神主导型、实物主导型和混合型等不同类型。族际文化互惠的持续有助... 族际文化互惠是不同民族社会成员之间以大体对等的方式交换某种文化要素的行为过程,是双方对各自一部分文化权利或文化习俗的让渡。族际文化互惠属于平衡互惠,可分为精神主导型、实物主导型和混合型等不同类型。族际文化互惠的持续有助于营造民族亲和力,有利于弱化民族文化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互惠 文化边界 欣赏互鉴 亲和力
原文传递
文化叠压带:多民族杂居区域的文化层积关系──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泽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5-29,共5页
当代云南多元民族文化系由七大族群相继迁入定居而层叠形成。本文运用地质学、考古 学地层叠压图式分析了云南省、滇中地区、沿边境地区三个层次不同的文化叠压带实例,论述了文化分 布缘于族群分布,族群迁徙导致文化传播、漂移。由于... 当代云南多元民族文化系由七大族群相继迁入定居而层叠形成。本文运用地质学、考古 学地层叠压图式分析了云南省、滇中地区、沿边境地区三个层次不同的文化叠压带实例,论述了文化分 布缘于族群分布,族群迁徙导致文化传播、漂移。由于文化叠压带生成机制的作用,处于底层文化带的 族群及其文化易被湮没,而处于表层的文化形态亦并非特定区域的真实文化图景。力图揭示多民族杂居 区域的文化分布、文化层积纵横两个方面的互动关系,对于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及族际文化冲突亦有启发 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文化层积 文化冲突 关系
下载PDF
族际文化制衡与生态环境维护:我国长江中上游山区生态维护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罗康隆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0-105,共6页
我国长江中上游山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段。在19世纪以前,这里的彝、汉、苗等民族在资源利用方面所形成的文化制衡格局,不仅对该区域的资源实现了高效利用,而且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实现了较好的维护。但19世纪以后,这样的族... 我国长江中上游山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段。在19世纪以前,这里的彝、汉、苗等民族在资源利用方面所形成的文化制衡格局,不仅对该区域的资源实现了高效利用,而且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实现了较好的维护。但19世纪以后,这样的族际文化制衡格局逐渐被打破,尤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失衡格局还在不断加大,以至于诱发了该区域的生态灾变。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开始提出退耕还林、还牧,但成效不大。要使其起到实质性的成效,势必要建立起新时期的族际文化制衡格局,在实现对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达到对生态环境的精心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制衡 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 长江中上游
下载PDF
彝族海菜腔的族际文化互动研究
8
作者 熊妮 迟燕琼 《艺苑》 2024年第2期82-87,共6页
彝族海菜腔是国家级音乐类非遗项目,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是典型性彝汉文化互动的产物,其艺术传承与发展也推动着族际文化互动。文章以彝族海菜腔为个案,讨论了彝族海菜腔基于族际文化互动的生成逻辑,以及反作用于族际文化互... 彝族海菜腔是国家级音乐类非遗项目,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是典型性彝汉文化互动的产物,其艺术传承与发展也推动着族际文化互动。文章以彝族海菜腔为个案,讨论了彝族海菜腔基于族际文化互动的生成逻辑,以及反作用于族际文化互动的功能。其生成逻辑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民族互嵌与交融的地理空间、文化接触与整合的直接动因。其功能体现在:以艺术传承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民族性文化促进世界音乐交流、为文化差异介入族际关系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菜腔 文化互动 生成逻辑
下载PDF
论文化辐合趋同效应的弊端及化解对策——兼谈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持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庭硕 吕永锋 《民族艺术研究》 2003年第5期57-65,共9页
族际文化互动并存两大取向 :离异与趋同。离异导致文化之间的差距扩大 ,进而孕育出新的文化样式与类型 ,维护了文化多样性。趋同则相反 ,缩小文化差距 ,导致文化的涵化与融合。 19世纪的文化人类学偏重于对前一种取向的探索 ,不加区别... 族际文化互动并存两大取向 :离异与趋同。离异导致文化之间的差距扩大 ,进而孕育出新的文化样式与类型 ,维护了文化多样性。趋同则相反 ,缩小文化差距 ,导致文化的涵化与融合。 19世纪的文化人类学偏重于对前一种取向的探索 ,不加区别地将其定义为“进化” ,在此基础上论证文化多元并存的成因。 2 0世纪初鲍亚士开始认真探究后一种取向 ,并将其定义为“文化辐合” ,从而将文化多样性成因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文化趋同会造成人类对地球资源利用的单向倾斜 ,从而诱发各式各样的资源危机 ;文化离异则能导致资源利用的多样化 ,有利于提高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2 0世纪末 ,生态危机迫在眉睫 ,文化人类学不得不认真分析两种取向在生态维护上的利弊得失 ,以便从中找到优化利用地球资源的可持续模式。探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与调适 ,正确认识族际文化辐合趋同对生态安全的负面作用 ,并找出化解对策 ,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互动 辐合趋同 生态安全
下载PDF
滇藏川毗连地区族际文化互动的空间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丽萍 周智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8-63,共6页
族际文化交往的空间特性分析是认识滇藏川毗连地区这一多民族交错聚居区文化互动历程的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视角。在梳理区内族际文化交往事例的基础上,从地理空间层面分析此区域内族际文化的互动发展,并概括出该地区交往空间的特性,包括... 族际文化交往的空间特性分析是认识滇藏川毗连地区这一多民族交错聚居区文化互动历程的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视角。在梳理区内族际文化交往事例的基础上,从地理空间层面分析此区域内族际文化的互动发展,并概括出该地区交往空间的特性,包括交往空间的时空分异性、同一空间内多条文化带的叠加和文化因子传播的地域差异性,进而通过对地理环境因素的分析初步阐释这些空间特性的形成及其与这一地区特定地理环境间的耦合机理,完善了滇藏川毗连地区族际文化互动的空间层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互动 滇藏川毗连地区 空间特性 耦合机理
原文传递
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文化互动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学文 王丽萍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94,共6页
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文化的互动发展是形成和维系该区域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途径与保障。通过梳理民族人口迁移、族际物资交换活动、宗教交流等推进文化互动的因素,以族际文化交流联系研究为视角,初步阐释历史上横断山民族走廊这... 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文化的互动发展是形成和维系该区域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途径与保障。通过梳理民族人口迁移、族际物资交换活动、宗教交流等推进文化互动的因素,以族际文化交流联系研究为视角,初步阐释历史上横断山民族走廊这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区文化互动共生的发展内涵及特质,进而揭示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团结和谐关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互动 横断山民走廊
原文传递
文化互动、族际文化互动与多元文化互动之辨
12
作者 张飞 曹能秀 张振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6-89,共4页
对文化互动、族际文化互动与多元文化互动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梳理,分析了族际文化互动与多元文化互动的关系,构建了文化适应模型。认为民族多元文化互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化适应促进民族和谐与社会发展。指出民族文化互动是一个不断循环... 对文化互动、族际文化互动与多元文化互动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梳理,分析了族际文化互动与多元文化互动的关系,构建了文化适应模型。认为民族多元文化互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化适应促进民族和谐与社会发展。指出民族文化互动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长期发展过程,在某一个特定时期总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所要追求的目标,即民族的和谐相处、社会的稳定繁荣、文化的开明昌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互动 文化互动 多元文化互动 文化适应
下载PDF
文化濡化背景下的西北城市民族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汪春燕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7,共5页
就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而言,文化濡化是贯穿个体一生的学习悟道过程,而族际关系属于文化范畴;城市化进程中,西北城市民族关系态势必然反映到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渗透于文化的内容之中,甚至会冲击到传统的族际关系文化的理念;从四个层面分... 就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而言,文化濡化是贯穿个体一生的学习悟道过程,而族际关系属于文化范畴;城市化进程中,西北城市民族关系态势必然反映到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渗透于文化的内容之中,甚至会冲击到传统的族际关系文化的理念;从四个层面分析了文化濡化对西北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认为文化濡化的表现可分为纵向的代际传承和横向的同代传播。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濡化环境,强调巩固西北城市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仅需要濡化,而且需要强化濡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濡化 关系文化 西北 城市民关系
下载PDF
久居中亚的俄罗斯人——对异民族环境的适应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娜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58,共6页
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这样的情况本民族的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远离故土,来到陌生的异国他乡,置身于全新的异民族环境中,并逐步适应陌生的环境。沙俄时期,大批俄罗斯人作为“农民殖民者”移居中亚,这些俄罗斯农民移民就属于这样一个特... 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这样的情况本民族的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远离故土,来到陌生的异国他乡,置身于全新的异民族环境中,并逐步适应陌生的环境。沙俄时期,大批俄罗斯人作为“农民殖民者”移居中亚,这些俄罗斯农民移民就属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与祖籍地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与文化传统相去甚远的异民族居民交往。在对这种全新生活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与异民族居民建立了一种新的族际关系,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族际交流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俄罗斯人 异民环境 交流文化
原文传递
转向文化交融理论:论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与出路——以姚安芦笙乐舞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世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91,共11页
学界对"用夏变夷""以汉化夷"等文化政策包含的文化同化乃至文化进化思想的消极意义反思不足。姚安芦笙乐舞有力地证明:不同民族间的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接触的过程及其结果是艺术交融而非艺术同化。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 学界对"用夏变夷""以汉化夷"等文化政策包含的文化同化乃至文化进化思想的消极意义反思不足。姚安芦笙乐舞有力地证明:不同民族间的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接触的过程及其结果是艺术交融而非艺术同化。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其不能准确解释不同文化群体相互接触后双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内涵发生转变的过程及其结果。中国民族学意义上的文化交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体目标;以各民族在文化上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等规律的成因、具体表现、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各民族文化间的比较研究为核心方法;主张整体意义上的文化相对论;在文化事项族属难定的前提下,可从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等角度展开研究;在文化事项族属相对可辨的前提下,主张中华文化的交融性主要体现为"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的辩证统一;提倡发展跨族际交融型文化。文化交融理论有利于建构开放的中国民族学理论,有利于促进民族艺术研究的范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融理论 文化同化理论 交融型文化 中华文化认同 多民艺术交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