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梳理研究成果 彰显档案价值——《清代地方档案的保存、整理与研究》读后
1
作者 赵彦昌 杨晓君 《兰台世界》 2024年第4期71-74,共4页
《清代地方档案的保存、整理与研究》是吴佩林团队对清代地方档案进行整理与研究的新成果。以文本互证的方式对该书广泛占有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各历史档案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彰显不同地方档案的在地化和特殊性,为个案研究提供完整资料,同... 《清代地方档案的保存、整理与研究》是吴佩林团队对清代地方档案进行整理与研究的新成果。以文本互证的方式对该书广泛占有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各历史档案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彰显不同地方档案的在地化和特殊性,为个案研究提供完整资料,同时在整合资料挖掘共性中,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整体性认知;系统利用地方档案,多角度进行深研,为有争议的历史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该书为地方档案的研究、保存、整理和出版指明方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档案 文本互证 保存 整理
原文传递
从“文本互证”到“诗论互参”——新高考情境模式下“评论类”题型探究教学设计
2
作者 柯林均 《中学语文》 2024年第23期74-75,共2页
新高考命题有三大特点:综合化、情境化、学术化。在语文文本阅读中最能体现这三大特色的莫过于一种新的题型——评论类题型。根据对近五年的高考真题的归纳总结,新高考情境模式下“评论类”题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即以“文”释“论”和... 新高考命题有三大特点:综合化、情境化、学术化。在语文文本阅读中最能体现这三大特色的莫过于一种新的题型——评论类题型。根据对近五年的高考真题的归纳总结,新高考情境模式下“评论类”题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即以“文”释“论”和以“论”赏“文”。本文试图明确答题思路,总结答题模式,寻求解决此类题型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互证 诗论互参 “评论类”题型 以“文”释“论” 以“论”赏“文”
下载PDF
走向逻辑自洽与文本互证的融合阐释
3
作者 李国栋 《中学语文》 2023年第31期22-24,89,共4页
诗歌阐释是中学阅读教学的难点。在阐释教学中,贯彻视域融合的思想,可以规避歧解误读。依循文本内部的言语逻辑以实现自洽;依循文本外部的史实背景以实现互证,是诗歌阐释教学的“守正致和”之路。
关键词 诗歌阐释 逻辑自洽 文本互证 视域融合
下载PDF
《金色花》的两大解读“盲区” 被引量:2
4
作者 高鑫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8年第4期64-66,共3页
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看起来似乎不难理解,但借助课例研究、文本互证、矛盾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则会发现“爱的依恋”与“爱的默契”是此文的两大解读“盲区”。解读《金色花》要解读出文本的独特性,解读出“这一篇”的味道,这亦是... 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看起来似乎不难理解,但借助课例研究、文本互证、矛盾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则会发现“爱的依恋”与“爱的默契”是此文的两大解读“盲区”。解读《金色花》要解读出文本的独特性,解读出“这一篇”的味道,这亦是组织课堂朗读活动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课例研究 文本互证 矛盾分析 《金色花》
下载PDF
长阳南曲《春去夏来》音乐形态特征探析
5
作者 文宇洁 王先艳 《歌海》 2022年第2期63-68,共6页
长阳南曲是鄂西土家族的常见地方曲种,广泛流传于长阳、五峰地区。长期以来,该曲种的鲜明特征使其受到学界的关注与研究。在丰富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音乐形态本体分析、田野文本与文献资料互证的方法,阐释传统唱段《春去夏来》的基本... 长阳南曲是鄂西土家族的常见地方曲种,广泛流传于长阳、五峰地区。长期以来,该曲种的鲜明特征使其受到学界的关注与研究。在丰富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音乐形态本体分析、田野文本与文献资料互证的方法,阐释传统唱段《春去夏来》的基本形态特征以及比较长阳、五峰两地南曲版本的差异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阳南曲 文本互证 形态分析 差异化表征
下载PDF
群文阅读策略之文本互证--以读《论语·学而篇1.1》为例
6
作者 方东流 《最小说》 2022年第2期4-11,共8页
群文阅读一大显性特征就是,用于阅读的文本不是一个,而是一组,且呈结构化——关联性结构、互补性结构、递进性结构和互文性结构。针对不同结构的文本,应当提供不同的阅读策略。例举议题“读《论语·学而篇1.1》”所涉文本,彼此互文... 群文阅读一大显性特征就是,用于阅读的文本不是一个,而是一组,且呈结构化——关联性结构、互补性结构、递进性结构和互文性结构。针对不同结构的文本,应当提供不同的阅读策略。例举议题“读《论语·学而篇1.1》”所涉文本,彼此互文,可以相互注解。本文拟将培养学生学会质疑、释疑,同时掌握文本互证这一阅读策略,并能用于今后的阅读学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文阅读 结构化 论语 文本互证
下载PDF
文本互证视角下李善注《洛神赋》引《记》之可能
7
作者 王津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70-82,共13页
运用文本互证的方式,以《记》“遂用荐枕席”一语为突破点,探讨南北朝隋唐时期洛神形象的世俗化过程。据其间文人关于巫山、神女的用典情况,勾勒文人诗文中巫山、洛神用典由分离、并举至叠合的历史轨迹,揭示洛神形象接受由纯情走向情欲... 运用文本互证的方式,以《记》“遂用荐枕席”一语为突破点,探讨南北朝隋唐时期洛神形象的世俗化过程。据其间文人关于巫山、神女的用典情况,勾勒文人诗文中巫山、洛神用典由分离、并举至叠合的历史轨迹,揭示洛神形象接受由纯情走向情欲的过程,并结合《记》异于六朝志怪而接近初唐传奇的叙述形态,判定《记》故事生成于南朝梁陈后至初唐的时间段内,排除了“中唐”这个时间点,为李善注引《记》之可能提供时间佐证。在此基础上,指出《记》合乎李善注引体例,其于原文的批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对原型与创作之关系的思考,以此侧证李善注引《记》的可能性。李善注引《记》的着眼点是《记》所隐含的文学批评意义,而并非后世所见的只是一则荒谬的爱情故事,故事的荒谬性不能掩盖其所蕴含的文学批评意义,不能因故事的荒谬而否定李善注引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互证 《文选》 李善注 《洛神赋》 感甄故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