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4篇文章
< 1 2 1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 被引量:92
1
作者 刘象愚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4-58,共15页
本文讨论经典的概念、经典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并简要论及了关于经典问题的论争。本文认为,经典不可能消失,它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传统。但它的形成:标准等又不能不随社会和时代的演化而演化。
关键词 文学经典 经典 文学经典的论争
原文传递
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 被引量:95
2
作者 南帆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13,共10页
本文讨论近期文学研究中围绕"本质主义"产生的争论,进而提出另一种称之为"关系主义"的理论模式。本文认为,文学必须置于多重文化关系网络之中加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呈现的关系表明了文学研究的历史维度。在关系主... 本文讨论近期文学研究中围绕"本质主义"产生的争论,进而提出另一种称之为"关系主义"的理论模式。本文认为,文学必须置于多重文化关系网络之中加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呈现的关系表明了文学研究的历史维度。在关系主义的视野之中,无论是文学性质、典型性格、文学之上一些著名概念还是文学经典都将因为复杂的关系网络而得到多重解释,而不是力图将结论还原到某种单一的"本质"。同时,研究者本身也是关系网络之一部分,而不是一个中立的、超然的客观观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本质主义 关系主义 文学 文学经典
下载PDF
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 被引量:68
3
作者 洪子诚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3年第3期32-43,共12页
对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经典重评行为的讨论,必然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本文从三方面提出了若干值得注意的线索并做出扼要论述:一、文学经典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经典重评实施的机构与制度;二、当代文学经典重评的焦点;... 对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经典重评行为的讨论,必然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本文从三方面提出了若干值得注意的线索并做出扼要论述:一、文学经典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经典重评实施的机构与制度;二、当代文学经典重评的焦点;三、经典确立的标准(“成规”),以及重评遇到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评价制度 评价标准 文学批评 文学文本
原文传递
试析《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写作立场 被引量:64
4
作者 吴卫华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6-100,共5页
在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上 ,简·奥斯丁为建立一种女性写作传统 ,作出了开拓性的努力。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通过建构一个全知视角下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叙述格局 ,完成了对文学经典叙述模式的超越。作家拒绝男性的宏大叙事和写作范式 ... 在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上 ,简·奥斯丁为建立一种女性写作传统 ,作出了开拓性的努力。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通过建构一个全知视角下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叙述格局 ,完成了对文学经典叙述模式的超越。作家拒绝男性的宏大叙事和写作范式 ,忠实于自身的经验世界和生活感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女性写作立场 全知视角 叙述格局 文学经典 简·奥斯丁 女性文学 自身 超越 传统
下载PDF
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 被引量:57
5
作者 孟繁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共4页
关键词 文化市场 科学技术主义 意识形态 文学经典 中国 现代小说 文学评论
原文传递
回到经典 重释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 被引量:55
6
作者 黄曼君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4,共7页
本文以突出精神文化与“诗性转向”的思、诗、史关系结构为线索 ,从精神意蕴、审美诗性与史的定位三个方面对文学经典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并在此基础上提示出中国 2 0世纪新文学经典化复杂的历史变动与阐释中的新文学经典世界 ,并对“思... 本文以突出精神文化与“诗性转向”的思、诗、史关系结构为线索 ,从精神意蕴、审美诗性与史的定位三个方面对文学经典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并在此基础上提示出中国 2 0世纪新文学经典化复杂的历史变动与阐释中的新文学经典世界 ,并对“思”的诗化与实用理性化的不同倾向进行辨析 ,展示出思、诗、史关系的不同组合带来的经典之间、经典阐释之间以及新文学史之间的类型区分与矛盾冲突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审美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 时代精神
原文传递
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 被引量:52
7
作者 刘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85-89,共5页
文学经典的建构是一种选取性、排他性的文学价值评价行为,由于主体前理解的差异,究竟哪些文本进入经典序列,往往争论不休。个体审美评价要求普遍性认同的心理需要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原动力。推动文本进入经典序列的方式主要有:政治权力的... 文学经典的建构是一种选取性、排他性的文学价值评价行为,由于主体前理解的差异,究竟哪些文本进入经典序列,往往争论不休。个体审美评价要求普遍性认同的心理需要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原动力。推动文本进入经典序列的方式主要有:政治权力的推行、知识精英的遴选和大众舆论的评判等。当下社会,图象作为与语言相对的一种表述力量异军突起,语言的中心地位遭到挤压,文学经典的中心地位相应遭到了放逐。消费文化思潮使文学经典成了所指空洞的纯粹消费品,成了消费、戏仿、聊侃的对象。后现代文化对"中心"合法性的质疑,消解了文学经典存在的根基,为文学经典唱起了挽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阐释视角 经典建构 命运
下载PDF
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 被引量:40
8
作者 赵学勇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6-208,共3页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消费时代 “红色经典 “四大名著” 经典 文化土壤 消费文化 消费主义
原文传递
英语名著教学模式优化探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马爱华 霍跃红 李茜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5-37,F0004,共4页
本文从当前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与学的现状分析入手,追根溯源,认为理性教育泛化、功利思想失衡、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是造成文学教学中不和谐关系的症结。有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索优化文学名著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试以建构主义知识... 本文从当前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与学的现状分析入手,追根溯源,认为理性教育泛化、功利思想失衡、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是造成文学教学中不和谐关系的症结。有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索优化文学名著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试以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现代阅读理论为依据,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读者反应
下载PDF
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被引量:46
10
作者 聂珍钊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4-42,共9页
文学经典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时间和空间是文学经典化的载体。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是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所决定的。根据文学的伦理特性采取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 文学经典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时间和空间是文学经典化的载体。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是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所决定的。根据文学的伦理特性采取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阅读、阐释和评价经典文学,可以获得新的价值发现。例如,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人类在伦理道德建设进程中付出的代价,反映了古代希腊人伦理观念的演变过程。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他无法在伦理两难中作出选择导致的。《老人与海》通过圣地亚哥对大马林鱼的追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伦理秩序遭遇到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伦理学批评 价值 重构
原文传递
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 被引量:33
11
作者 王兆鹏 郁玉英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86,共8页
文学经典是在一代代读者的接受过程中不断展开和呈现的历史性审美存在。文学经典的生成过程,是不同历史条件下众多读者对作品不断接受的过程。经过读者的选择性接受,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宋词就会成为经典名篇。考察历代... 文学经典是在一代代读者的接受过程中不断展开和呈现的历史性审美存在。文学经典的生成过程,是不同历史条件下众多读者对作品不断接受的过程。经过读者的选择性接受,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宋词就会成为经典名篇。考察历代宋词主要传播接受方式及其相应的传存文字资料,应该是揭示宋词经典名篇生成的有效方式。本文选取历代宋词选本、评点、唱和、20世纪以来的研究以及互联网上超文本链接的文章等五种代表读者对宋词选择性接受的可考性资料,根据社会统计学原理,综合不同词作在这几项指标中所具有的影响力指数来确认宋词经典名篇,并结合数据对十大名篇的基本情况、宋词经典的题材、时代、词调分布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宋词经典的题材分布,带有鲜明的词体文学的特点,也彰显着诗学传统的影响和渗透,亦可见两宋词史转变之迹。宋词经典的时段分布总体上呈现由高到低的发展趋势,与整个宋词发展的基本态势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名篇 历史条件 文学经典 超文本链接 统计学原理 审美存在 接受过程
原文传递
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2-40,共9页
本文在跨文化语境下论述现代性在西方学界研究的历史和最新的进展及其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形成及变异。作者认为 ,现代性在中国的登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中介作用 ,而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以及文学史的重写也作出了... 本文在跨文化语境下论述现代性在西方学界研究的历史和最新的进展及其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形成及变异。作者认为 ,现代性在中国的登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中介作用 ,而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以及文学史的重写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方面 ,康有为和林纾的工作是不可忽视的。在翻译文学的直接干预和作用下 ,中国现代文学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自己的古代传统同时又迥异于西方文学的独特传统。这是文学史家在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时必须正视的一个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翻译文学 文学 文学经典
下载PDF
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 被引量:28
13
作者 王确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7-73,共7页
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来自于人们的认知需要,经典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人们之所以需要作为代表的文学经典,是由于它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只能是正在参与阅读活动的人。那些... 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来自于人们的认知需要,经典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人们之所以需要作为代表的文学经典,是由于它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只能是正在参与阅读活动的人。那些努力守护经典的人们和试图颠覆经典的人们犯着同一个错误,即把经典视为外在于阅读事件的自足存在。在读者的参与下文学经典才有可能开始它的真正演出。存在着的经典既不是其原作,又不是读者的信仰和期待,而是一种新的构成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合法性 存在方式 历史 认知需要 阅读活动 读者 自身
原文传递
论宋代櫽括词 被引量:29
14
作者 吴承学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4-83,共10页
本文研究了宋代櫽括词的渊源流变及成因,认为其形成在文体内部 与诗度为曲的风气相关,其名称和形态则与当时科举考试之“帖括”颇有关 系。它既是宋人一种文学品赏与艺术共鸣的特殊形式,也是借他人作品寄托自 己情感的特殊途径,是... 本文研究了宋代櫽括词的渊源流变及成因,认为其形成在文体内部 与诗度为曲的风气相关,其名称和形态则与当时科举考试之“帖括”颇有关 系。它既是宋人一种文学品赏与艺术共鸣的特殊形式,也是借他人作品寄托自 己情感的特殊途径,是宋人文体融合与转换的形式实验。从櫽括词选取的对 象,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某种文学经典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 词选 寄托 文学经典 文体 宋代 流变 风气 科举考试 源流
原文传递
“文化研究”与经典文学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宁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5期90-94,共5页
“文化研究”与经典文学研究王宁在当今的西方学术理论界和批评界,“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被当作围绕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展开的讨论之后的又一个热门话题,用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理·伊格尔顿的... “文化研究”与经典文学研究王宁在当今的西方学术理论界和批评界,“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被当作围绕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展开的讨论之后的又一个热门话题,用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理·伊格尔顿的话来概括,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文学 “文化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现代主义 文学经典 多元文化主义 文化批评 文化相对主义 文学作品 第三世界文化
原文传递
文学经典的传承与论争——评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与美国新审美批评 被引量:26
16
作者 江宁康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0-138,共9页
关键词 审美批评 文化传承 文学经典 布鲁姆 正典 西方 美国 罗德
下载PDF
文学经典、审美与文化权力博弈 被引量:29
17
作者 南帆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101,共10页
文学经典不存在某种特殊的普遍性质,经典的确认取决于一部作品在文化场域中的位置。经典在人文教育中举足轻重,得到批评家的频繁征引,是文学史记载的核心内容。经典并非实体性而是功能性概念,它是特定文化空间中的建构物,背后存在参与... 文学经典不存在某种特殊的普遍性质,经典的确认取决于一部作品在文化场域中的位置。经典在人文教育中举足轻重,得到批评家的频繁征引,是文学史记载的核心内容。经典并非实体性而是功能性概念,它是特定文化空间中的建构物,背后存在参与复杂博弈的各种势力。布鲁姆对经典与审美的激烈捍卫并非错误,但审美的表象背后仍然隐藏了若干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审美仅仅涉及个人或者自我,所有的分歧将陷入僵局;审美远远超出了生理构造而必须追溯至历史文化的塑造;审美制造的情感波澜仍然需要解释。经典应该交给纵横两轴构成的坐标综合衡量,与仅仅显示传统、规范的纵轴相比,与共时的文化气氛相互呼应的横轴更为重要:横轴方向的内容是主动的,纵轴只能在横轴的带动之下延伸;文学经典与时代声音之间的交流更多通过横轴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文化权力 审美 纵轴 横轴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被引量:25
18
作者 吴承学 沙红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23,共10页
文章借用西方文学的“正典”(canon)研究为视点,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通过对经典的形成、经典的品质、经典的类型、经典的影响等几个中心问题的梳理,该文尝试呈现古代文学经典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实践及其在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中的... 文章借用西方文学的“正典”(canon)研究为视点,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通过对经典的形成、经典的品质、经典的类型、经典的影响等几个中心问题的梳理,该文尝试呈现古代文学经典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实践及其在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从更宽广的现代学的语境与问题出发,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为平衡传统与现代之间张力的古典资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学经典 现代学
下载PDF
《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 被引量:24
19
作者 吴承学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6-145,共10页
本文以《过秦论》为个案,研究文学经典的形成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自汉代以来,《过秦论》一直是历代公认的文章经典。其文本固有的史论价值与文学价值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史学家与文学批评家的推崇以及后世审美风尚、社会风气等外在因... 本文以《过秦论》为个案,研究文学经典的形成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自汉代以来,《过秦论》一直是历代公认的文章经典。其文本固有的史论价值与文学价值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史学家与文学批评家的推崇以及后世审美风尚、社会风气等外在因素对《过秦论》经典地位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从文学经典形成过程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秦论》 文学经典 中国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家 文学价值 审美风尚 外在因素 社会风气 形成过程 审美需求 公众心理 史学家 文本
原文传递
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 被引量:19
20
作者 赵学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2,共8页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认识“文学经典”在今天所遭遇的尴尬处境,应从“文学经典”与消费文化语境的关系入手,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审视其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认识“文学经典”在今天所遭遇的尴尬处境,应从“文学经典”与消费文化语境的关系入手,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审视其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以更清晰地看到纠结于诸种矛盾中的“文学经典”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及新的生存契机。“文学经典”的自救与重构,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文化 文化语境 文学经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