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图学:学术升级新视界 被引量:9
1
作者 衣若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8-124,共7页
"文图学"分析"文本"和"图像","文本"可分为肢体、声音、图绘三种类型。"文图学"中的"前文本"和"元文本"既具有"互文性"又存在"互媒性"。我们既可通过生产机制、使用情形、社会网络、流通过程等现象研究文本周边,也可... "文图学"分析"文本"和"图像","文本"可分为肢体、声音、图绘三种类型。"文图学"中的"前文本"和"元文本"既具有"互文性"又存在"互媒性"。我们既可通过生产机制、使用情形、社会网络、流通过程等现象研究文本周边,也可通过视其外观、察其类型、解其形构、论其意涵探讨文本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图 文本 图像 方法
下载PDF
游记、写生与边疆:《新疆猎画记》图文互证及形象构筑
2
作者 潘超 《美术学报》 2024年第1期69-77,共9页
司徒乔(1902-1958)所写的《新疆猎画记》,记录了其在新疆游记与写生的见闻和感想,后连载于1945年10月22日至31日的《大公晚报》上[1]。文章中的许多文学描述和其在1943-1944年新疆写生期间创作的写生作品有所对应,以文释图,图文互证。... 司徒乔(1902-1958)所写的《新疆猎画记》,记录了其在新疆游记与写生的见闻和感想,后连载于1945年10月22日至31日的《大公晚报》上[1]。文章中的许多文学描述和其在1943-1944年新疆写生期间创作的写生作品有所对应,以文释图,图文互证。司徒乔通过文字和图像构筑出生动的新疆景观,涉及自然、历史与人文等方面,为今人考订司徒乔的新疆写生作品,提供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写生 民族景观 文图 新疆形象 边疆空间
原文传递
《东坡笠屐图》故事及其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46,共11页
苏轼在海南谪居时戴笠穿屐的故事记载于南宋的笔记丛谈,并且有《东坡笠屐图》描绘情景,继而流传到日本和韩国,形成东亚共同的东坡文化意象。在周紫芝版本中,《东坡笠屐图》故事置于诗题,暗示其来有自,周紫芝引述,作为表达个体经验和东... 苏轼在海南谪居时戴笠穿屐的故事记载于南宋的笔记丛谈,并且有《东坡笠屐图》描绘情景,继而流传到日本和韩国,形成东亚共同的东坡文化意象。在周紫芝版本中,《东坡笠屐图》故事置于诗题,暗示其来有自,周紫芝引述,作为表达个体经验和东坡事迹的偶然重合。费衮版本增加东坡海南友人黎子云,强化故事的人物关系,在“戴笠”之外,还多“穿屐”,文字媒介和图像媒介共同参与了传播的工作。到了张端义版本,《东坡笠屐图》故事更为完整,甚至写东坡看过其笠屐图像,自为题咏,更固化了文字媒介和图像媒介联合,让《东坡笠屐图》故事深入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东坡笠屐图 周紫芝 文图 媒介
下载PDF
文图学与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理论刍议 被引量:4
4
作者 衣若芬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为了指称文学与图像的互文再生关系,有必要引入一个新词"文图学"。此一词,在文的方面,含着文本身体和图像文本;在图的方面,除了绘画的图之外,还包括符号、图标、商标视觉语言以及影像、线条、印刷等。依着文图学的路径,考察... 为了指称文学与图像的互文再生关系,有必要引入一个新词"文图学"。此一词,在文的方面,含着文本身体和图像文本;在图的方面,除了绘画的图之外,还包括符号、图标、商标视觉语言以及影像、线条、印刷等。依着文图学的路径,考察归纳东亚文化交流的实例,可以发现,文化的流播以至深植实受七个方面影响,它们是:经典化、政治化、概念化、抽象化、本地化、规范化和模块化。今天欲建设文图学与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的理论,当可经由这七个面向的深化,在未来求得进一步的业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图 东亚文化 武夷九曲 燕山八景
下载PDF
陈之初香雪庄旧藏任伯年《八仙图》的文图学解读
5
作者 衣若芬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中国近代画家任伯年被徐悲鸿赞誉为明代画家仇英之后中国画家第一人。有"胡椒大王"之称的新加坡收藏家陈之初香雪庄藏品中,便有一件颇具特色的任伯年《八仙图》四条屏。陈之初去世后,《八仙图》和一些香雪庄藏品捐赠给新加坡... 中国近代画家任伯年被徐悲鸿赞誉为明代画家仇英之后中国画家第一人。有"胡椒大王"之称的新加坡收藏家陈之初香雪庄藏品中,便有一件颇具特色的任伯年《八仙图》四条屏。陈之初去世后,《八仙图》和一些香雪庄藏品捐赠给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中国历史上合称"八仙"的八位神仙出现于唐宋小说,起初人物并不一致,在明代吴元泰的《上洞八仙传》中(又名《八仙出处东游记》)定型为: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吕洞宾、锺离权、何仙姑、铁拐李、曹国舅。八位仙人手持的宝物(法器)称为"暗八仙",暗八仙和八仙的从属关系不固定,造成理解八仙图的困难和复杂。本文采用研究文本和图像的"文图学"方法,判读辨析任伯年《八仙图》的仙人身份和宝器的组合方式,探求陈之初收藏任伯年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南洋品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伯年 陈之初 徐悲鸿 八仙 文图
原文传递
虚拟的书信:庆祝新加坡建国五十周年电影《七封信》的文本与图像
6
作者 衣若芬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5-111,共7页
新加坡电影《七封信》从标题来看似乎是一部书信电影,但事实上,作为献给新加坡五十岁生日的"情书",该片其实是由七位导演分别拍摄的七部短片。和同样为庆祝建国金禧摄制的电影《1965》相比,《七封信》没有鲜明的爱国主题,没... 新加坡电影《七封信》从标题来看似乎是一部书信电影,但事实上,作为献给新加坡五十岁生日的"情书",该片其实是由七位导演分别拍摄的七部短片。和同样为庆祝建国金禧摄制的电影《1965》相比,《七封信》没有鲜明的爱国主题,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相反地,七位导演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分离、追寻、失落的情绪,值得玩味。本文试分别探析构成该片的七部短片,以及片中内容与马来恐怖电影、马来歌谣、殖民历史等的互文性与互媒性,探讨书信的隐喻和视觉抒情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电影 《七封信》 文图 视觉美
原文传递
原田悟朗口述苏轼《寒食帖》东售日本之疑谬——文图学视角的理解
7
作者 《书法研究》 2019年第3期66-79,共14页
苏轼《寒食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题跋、钤印及相关史料显示,从北宋至1987年,作品递藏流传有绪。根据内藤湖南(1866—1934)跋语,《寒食帖》是在1922年,由当时的收藏者颜世清(韵伯,1873—1929)带去东京,后来由菊池晋二(惺堂,1867—19... 苏轼《寒食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题跋、钤印及相关史料显示,从北宋至1987年,作品递藏流传有绪。根据内藤湖南(1866—1934)跋语,《寒食帖》是在1922年,由当时的收藏者颜世清(韵伯,1873—1929)带去东京,后来由菊池晋二(惺堂,1867—1935)购藏。鹤田武良(1937—2009)于1973年访谈日本出版与文物中介博文堂主人原田悟朗(1893—1980),得知《寒食帖》和南宋李生《潇湘卧游图卷》(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是由原田悟朗亲自带去日本的。于是,《寒食帖》东售的主要经手人便有颜世清和原田悟朗两种说法。鹤田武良的访谈文章近年翻译成中文,影响增大,有原田悟朗口述胜于内藤湖南跋语之势。探析《寒食帖》东售过程,笔者发现原田悟朗所言多所疑谬,中文版鹤田武良的访谈文章也有误译。本文并尝试透过文图学的视角,以《寒食帖》为例,解读文物传藏过程中,接受"传奇"或"史实"的文化心理如何影响我们对文物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寒食帖 文图 原田悟朗 内藤湖南
原文传递
文图学与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理论刍议
8
作者 衣若芬 《华中学术》 2019年第2期212-220,共9页
'文图学'(Text and Image Studies)的'文',指的是文本(text),包括文学/文字文本(literary text)及图象文本(image text)等。'文图学'的'图'(image),则除了绘画之外,还包括符号(symbol)、图标(icon)、商... '文图学'(Text and Image Studies)的'文',指的是文本(text),包括文学/文字文本(literary text)及图象文本(image text)等。'文图学'的'图'(image),则除了绘画之外,还包括符号(symbol)、图标(icon)、商标(logo)等视觉语言(visual language),以及影像、线条、印刷等。文图学关心文图关系、文图比较、互文性,还涉及生产机制、社会网络、政治诉求、消费文化、心灵思想等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十余年研究东亚文化交流的心得,以及对于文图学的思考,试图归纳过去的个案实例,从经典化、政治化、概念化、抽象化、本地化、规范化和模块化七个面向,探讨文图学与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的理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图 东亚文化 交流
原文传递
原田悟朗口述苏轼《寒食帖》东售日本之疑谬——文图学视角的理解
9
作者 衣若芬 《故宫学刊》 2019年第1期587-596,共10页
苏轼《寒食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题跋、钤印、及相关史料显示,从北宋至1987年,作品递藏流传有绪。根据内藤湖南跋语,《寒食帖》是在1922年由当时的收藏者颜世清带去东京,后来由菊池晋二购藏。鹤田武良于1973年访谈日本出版与文物... 苏轼《寒食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题跋、钤印、及相关史料显示,从北宋至1987年,作品递藏流传有绪。根据内藤湖南跋语,《寒食帖》是在1922年由当时的收藏者颜世清带去东京,后来由菊池晋二购藏。鹤田武良于1973年访谈日本出版与文物中介博文堂主人原田悟朗,得知《寒食帖》和南宋李生《潇湘卧游图卷》(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是由原田悟朗亲自带去日本。于是,《寒食帖》东售的主要经手人便有颜世清和原田悟朗两种说法。鹤田武良的访谈文章影响增大,有原田悟朗口述胜于内藤湖南跋语之势。探析《寒食帖》东售过程,笔者发现原田悟朗所言多所疑谬,中文版鹤田武良的访谈文章也有误译。本文并尝试透过文图学的视角,以《寒食帖》为例,解读文物传藏过程中,接受"传奇"或"史实"的文化心理如何影响对文物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寒食帖 文图 原田悟朗 内藤湖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