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非虚构”与在场主义散文叙述——以十九部在场主义散文奖著作为话语中心 |
周红莉
|
《东吴学术》
CSSCI
|
2017 |
5
|
|
2
|
法国象征主义诗艺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
董晓霞
张欣
|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4
|
|
3
|
在场主义散文现象论 |
徐江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4
|
范成大与其纪游日录 |
何瞻
|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3
|
|
5
|
“话语”的力量——《老人与海》叙事特征分析 |
吴维香
|
《绥化学院学报》
|
2006 |
2
|
|
6
|
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概论 |
许祖华
王丽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2
|
|
7
|
还有另一种方法──对《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的补充 |
蒋迅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
|
|
8
|
在“无序”中前行——“散文性”与新世纪诗歌 |
杨亮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9
|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翻译风格初探 |
常霜林
|
《外文研究》
|
2016 |
1
|
|
10
|
“在场主义”散文探析——从兴盛到没落 |
郑阿平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21 |
0 |
|
11
|
新世纪散文诗的创作困境及问题反思 |
张光芒
董卉川
|
《关东学刊》
|
2019 |
0 |
|
12
|
浅论《小山词》的对句法 |
林丽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13
|
语言符号学视域下的“诗性”与“散文性”——以中国诗歌古今演变之际的苏曼殊创作为例 |
唐珂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
14
|
中西小说发生学比较研究 |
陈秋红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1999 |
1
|
|
15
|
在散文性中发现意义 |
周闻道
|
《太湖》
|
2018 |
0 |
|
16
|
第四讲:纪实性电影美学的苏联模式(下) |
罗慧生
|
《电影文学》
|
1985 |
0 |
|
17
|
行吟诗人维索茨基 |
胡学星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18
|
尊严、爱情或生命本色?——《托尔夸托·塔索》中的诗人天问 |
叶隽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9
|
故事性、真实性与散文性——《吉尔尕朗河两岸》文体探析 |
刘弟娥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0 |
|
20
|
论新世纪散文诗的创作困境及其突围 |
张光芒
董卉川
|
《中国诗歌》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