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客家方言圣经译本考述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晓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40,共6页
中国方言差异之大,彼此不能互通,于是产生了圣经方言译本。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8个省区,是除北方方言外,分布地区最广的方言。据统计,各类客家方言圣经译本有40种,其中汉字21种,罗马字19种,包括1种《圣经全书》汉字本,5种《新约全... 中国方言差异之大,彼此不能互通,于是产生了圣经方言译本。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8个省区,是除北方方言外,分布地区最广的方言。据统计,各类客家方言圣经译本有40种,其中汉字21种,罗马字19种,包括1种《圣经全书》汉字本,5种《新约全书》汉字本,3种《新约全书》罗马字本,绝大部分以广东东部和北部客家方言译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汉译本 客家方言 教会罗马字
下载PDF
变异的书写:巴克礼对教会罗马字的推广与近代台湾社会
2
作者 雷阿勇 《基督宗教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227-239,共13页
在近代中国,来华外国传教士出于传教的需要,用罗马字母拼写中国各地的方言,从而创制了多种方言拼音文字系统。这种文字一般被称为教会罗马字,而各地根据不同的习惯有各自的称呼,如在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习惯称'白话字',在闽东(... 在近代中国,来华外国传教士出于传教的需要,用罗马字母拼写中国各地的方言,从而创制了多种方言拼音文字系统。这种文字一般被称为教会罗马字,而各地根据不同的习惯有各自的称呼,如在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习惯称'白话字',在闽东(福州、宁德等地)以及莆仙(兴化)地区称'平话字'。近代台湾和闽南两地的基督教教会使用同一个罗马字系统,即根据厦门腔闽南话制定的白话字。近代台湾白话字最有力的推行者当属苏格兰籍的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巴克礼(Thomas Barclay, 1849-1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 闽南话 教会罗马字 巴克礼 罗马字
原文传递
清末厦门土白音系研究——以《(亻自)兮救主耶稣基督兮新约》为例
3
作者 丁雪萍 《莆田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69-72,共4页
以厦门土白圣经《亻自兮救主耶稣基督兮新约》(1898)的音系分析为基础,归纳一百年前厦门话的声、韵、调系统。通过与厦门话和《汇音妙悟》中"鸡""关""箴""箱"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韵类例字进... 以厦门土白圣经《亻自兮救主耶稣基督兮新约》(1898)的音系分析为基础,归纳一百年前厦门话的声、韵、调系统。通过与厦门话和《汇音妙悟》中"鸡""关""箴""箱"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韵类例字进行音读对比,得出《亻自兮救主耶稣基督兮新约》的音系基础是同安话,并兼有其他闽南次方言特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方言 音系 圣经 教会罗马字
下载PDF
中西文化碰撞的意外收获——厦门话教会罗马字的创制、传播及其对闽南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攀 《海交史研究》 2008年第2期115-126,44,共13页
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为了克服传教上的语言困难,进入中国的传教士采用罗马字拼写各地方言,创制了"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话教会罗马字"是最早通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成功的一种。本文参照闽南... 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为了克服传教上的语言困难,进入中国的传教士采用罗马字拼写各地方言,创制了"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话教会罗马字"是最早通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成功的一种。本文参照闽南地区方志材料与传教士的记录,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厦门话教会罗马字"的特点与传播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并评述了它在传教与世俗社会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话教会罗马字" 闽南社会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