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极速脉搏波技术早期发现并定量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牛 黄辉 +3 位作者 朱正球 王晗 刘福明 邹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66-670,共5页
目的利用超极速脉搏波(ultrafast pulse wave velocity,ufPWV)技术早期发现并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血管弹性变化及进展程度。方法 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招募266名健康成人,年龄23~85岁,男女各133例... 目的利用超极速脉搏波(ultrafast pulse wave velocity,ufPWV)技术早期发现并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血管弹性变化及进展程度。方法 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招募266名健康成人,年龄23~85岁,男女各133例,检测各生化指标、二维超声模式下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脉搏波指标:收缩起始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beginning of systole,PWV-BS)及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end of systole,PWV-ES),双侧颈动脉IMT、PWV-BS及PWV-ES取均值并记录,再根据年龄分6组(18~29岁,30~39岁,49~49岁,50~59岁,60~69岁及≥70岁)并整理分析。结果受试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浓度随年龄增长并无显著变化(除外40~49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P>0.05),但40~49岁组人群三酰甘油及脉压差较18~29岁组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49岁组cIMT及ufPWV指标PWV-BS、PWV-ES亦较18~29岁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0~39岁组人群PWV-ES比18~29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WV-BS(r=0.248,P<0.05)、PWV-ES(r=0.713,P<0.05)均与年龄呈密切正相关(均P<0.001),PWV-ES的相关系数要明显优于PWV-BS。结论 ufPWV技术可作为早期发现AS血管弹性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并可通过PWV-ES的变化定量评估AS的进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速脉搏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 收缩起始脉搏速度 收缩末期脉搏速度
下载PDF
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丁钱山 朱正球 +3 位作者 王晗 刘福明 邹冲 黄辉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605-608,共4页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血压控制良好的13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收缩起始脉搏波传导速度(PWV-BS)平均值和收缩末期脉搏波传导速度(PWV-ES)平均值为界分为高P...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血压控制良好的13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收缩起始脉搏波传导速度(PWV-BS)平均值和收缩末期脉搏波传导速度(PWV-ES)平均值为界分为高PWV-BS组、低PWV-BS组和高PWV-ES组、低PWV-ES组,检测并对比高、低PWV-BS组及高、低PWV-ES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吸烟史、在院期间的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LDL)、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并分析PWV-BS及PWV-ES的影响因素。结果高PWV-BS组年龄、BMI、吸烟史人数、LDL及SBP明显高于低PWV-BS组,高PWV-ES组年龄、体重、BMI、吸烟史人数、LDL及SBP明显高于低PWV-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PWV-BS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吸烟史,影响PWV-ES的危险因素为性别、年龄、吸烟史和SBP(P<0.05)。结论控制血压还应注意危险因素进行调整治疗,从而进一步改善动脉弹性及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分析 高血压 颈动脉 收缩起始脉搏速度 收缩末期脉搏速度
下载PDF
极速脉搏波技术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颈部血管弹性功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鑫 王杰冰 李玉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2-616,共5页
目的应用极速脉搏波技术(UFPWV)初步探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排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 目的应用极速脉搏波技术(UFPWV)初步探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排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轻度病变组及中重度病变组,应用UFPWV测量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收缩期开始时脉搏波传导速度(PWV_(BS))和收缩末期时脉搏波传导速度(PWV_(ES))。结果 3组PWV_(BS)、PWV_(E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病变组及中重度病变组各数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重度病变组各数值高于轻度病变组(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年龄、血糖、总胆固醇及尿酸为PWV_(BS)和PWV_(ES)的影响因素。计算出PWV_(BS)和PWV_(ES) 95%可信区间,预测正常参考值范围。结论PWVBS及PWVES受动脉硬化易患因素影响。UFPWV可在早期发现颈动脉弹性变化,可间接估测冠状动脉弹性情况,进而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初步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速脉搏技术 颈动脉弹性 收缩期开始时脉搏传导速度 收缩末期脉搏传导速度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