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排放责任研究 被引量:50
1
作者 闫云凤 赵忠秀 王苒 《世界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58,86,共6页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对全球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和气候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生产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模式有很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需要考虑贸易伙伴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差异。本文建立多区域投...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对全球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和气候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生产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模式有很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需要考虑贸易伙伴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差异。本文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并比较其生产和消费排放责任后发现,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占中国碳排放的11.77%~19.93%,中国的生产碳排放从1995年的29.2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70.8亿吨,而消费碳排放在1995年和2009年分别只有24.7亿吨和61.8亿吨。文章进而采用结构分解分析和碳排放贸易条件解释这一现象,并将其具体到主要贸易伙伴,从而证明目前的国际碳排放核算体系引起了消费和全球生产系统的分离。经过贸易调整后的基于消费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不仅可为减排责任的分担提供一个新途径,而且可为利用贸易政策实现减排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隐含碳 排放责任 多区域投入产出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跨区域补偿机制 被引量:6
2
作者 邢贞成 《环境经济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84-99,共16页
贸易隐含碳减排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平合理的贸易碳排放责任分担及补偿机制是缓解贸易“碳泄漏”问题及推进合作碳减排进程的关键。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省际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责任与收益对等原则出发,提出贸... 贸易隐含碳减排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平合理的贸易碳排放责任分担及补偿机制是缓解贸易“碳泄漏”问题及推进合作碳减排进程的关键。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省际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责任与收益对等原则出发,提出贸易碳排放责任公平共担方案,并结合不同区域的碳减排成本因素,设计中国省际贸易碳补偿机制。研究发现:2017年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46.6%,且碳转移主要发生在相邻省份之间。人口稠密及经济体量大的省份具有较高的贸易碳排放责任,不过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责任结构有所差异。工业发达的内陆省份具有较高的生产侧责任,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具有较高的消费侧责任。因此,碳补偿方向主要表现为发达省份向欠发达省份补偿,同时补偿量受双方贸易产品碳强度差异影响。由于不同地区的补偿标准差异,省域间的碳补偿量与碳补偿额并非完全一致。最后,基于碳补偿方案,本文从补偿方式、运行模式及监督保障等方面建议构建中国省际贸易碳补偿机制,推动区域间合作减排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 碳转移 排放责任 碳补偿
下载PDF
隐含碳文献综述
3
作者 范雯颖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第5期81-82,共2页
文章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综述主要分为三部分,隐含碳的定义及其名称来源,国内外对隐含碳估算方法的介绍,最后在隐含碳测算结果基础上关于合理划分各国排放责任的具体运用研究.
关键词 隐含碳 测算方法 排放责任
下载PDF
国际气候法视野中的产品隐含碳排放
4
作者 申进忠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5-19,共5页
现有国际气候责任体制没有考虑产品隐含碳的跨国转移问题,客观上低估了作为隐含碳净进口国的发达国家的排放责任,这不仅有失公平,也不利于发达国家减排责任的实际履行。未来应进一步健全现有国际气候责任体制,以产品隐含碳排放来促使发... 现有国际气候责任体制没有考虑产品隐含碳的跨国转移问题,客观上低估了作为隐含碳净进口国的发达国家的排放责任,这不仅有失公平,也不利于发达国家减排责任的实际履行。未来应进一步健全现有国际气候责任体制,以产品隐含碳排放来促使发达国家更好地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等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 国际贸易 国际气候法 排放责任
下载PDF
负荷侧碳排放责任直接分摊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全 冯冬涵 +3 位作者 徐长宝 冯成 孙弢 丁藤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53-159,共7页
为了电力系统碳排放责任分摊机制的有效性和透明性,可以考虑从基于电力消费的角度出发在负荷侧直接进行碳排放责任分摊。由于负荷成员在碳排放责任分摊问题上的相互联系,该分摊问题可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出发,应用经典的解的概念如Shapley... 为了电力系统碳排放责任分摊机制的有效性和透明性,可以考虑从基于电力消费的角度出发在负荷侧直接进行碳排放责任分摊。由于负荷成员在碳排放责任分摊问题上的相互联系,该分摊问题可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出发,应用经典的解的概念如Shapley值和广义核仁进行求解。结合该问题的实际特点,分别阐述了基于Shapley值、广义核仁、节点碳迹强度和节点边际碳强度的四种分摊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并总结了相关公理作为衡量标准来对比分析这四种方法。其中,基于Shapley值的分摊方法更能综合评估负荷的位置、负荷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等相关因素的作用,从而准确地反映出各个负荷成员对于全系统碳排放的实际贡献。最后采用一个PJM-5节点系统算例验证该分摊方法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电力 排放责任分摊 负荷侧 合作博弈 SHAPLEY值
下载PDF
基于多智能体迁移强化学习算法的电力系统最优碳–能复合流求解 被引量:21
6
作者 陈艺璇 张孝顺 +1 位作者 郭乐欣 余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63-872,共10页
为避免碳排放责任的重复计算,首次在电力系统最优碳–能复合流模型中提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之间的碳排放责任分摊机制。并进一步提出一种全新的多智能体迁移强化学习算法,以实现电力系统最优碳–能复合流模型的快速、高质量求解。... 为避免碳排放责任的重复计算,首次在电力系统最优碳–能复合流模型中提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之间的碳排放责任分摊机制。并进一步提出一种全新的多智能体迁移强化学习算法,以实现电力系统最优碳–能复合流模型的快速、高质量求解。此算法同时组织多个智能体执行优化任务,并将知识学习机制、多智能体交互机制和知识迁移机制相结合,不仅使每个智能体都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还通过多个智能体之间的协调实现了问题的合作求解;知识迁移可以复用历史任务学习经验,使新任务学习效率大幅提升。IEEE 57节点系统、IEEE 300节点系统及深圳电网模型仿真结果均表明,此算法在保证最优解质量和寻优稳定性的同时,收敛速度可达其他算法的4.7~50.5倍,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智能体迁移强化学习算法 碳-能复合流 排放责任分摊 迁移学习 强化学习
下载PDF
全球供应链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宏笪 张济建 张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2-668,共17页
碳中和目标下,基于供应链调整各国间的碳排放关系,明确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对于中国深化绿色发展、实现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供应链视角,引入生产与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并构建碳供应链测度分析模型。本文基于2008-2014年世... 碳中和目标下,基于供应链调整各国间的碳排放关系,明确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对于中国深化绿色发展、实现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供应链视角,引入生产与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并构建碳供应链测度分析模型。本文基于2008-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数据,首先,明确中国在碳供应链生产端的国内生产长度、国外生产长度,以及中国在碳供应链贸易端的碳出口、碳进口规模;其次,测算并总结中国、美国等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净出口与国内碳排放情况,对比分析上述国家碳泄漏与碳减排情况,从而剖析并刻画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最后,基于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供应链生产、贸易端的情况,总结得出各国碳供应链国内、国外情况,进一步探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视角下的碳排放责任与形象调整方向。结果表明:①中国国内生产长度呈现二、三、一产业梯次化衰减特征,国外生产长度明显趋短,且能源、电气等关键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困局;②中国年均碳出口、碳进口分别达880.375 MT、401.328 MT,碳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③中国贡献了 41.21%的碳净出口份额,美英日法则形成686.511 MT的碳泄漏缺口,中国以全球最大的碳净出口国家身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承担积极的碳排放责任;中美俄国内碳排放达到1000 MT以上,但中国碳减排率达3.79%,显著高于美国2.07%、俄罗斯-1.05%,中国以较高的碳利用率呈现碳减排形象;④中国国内、国外碳供应链均处于"野猪型"状态,碳供应链质量有待提升;发达国家国内碳供应链多以"水牛型"状态出现,萎缩的经济降低了生产能力与碳排放量;国外碳供应链中,发达国家多呈现"乌龟型"特征,碳减排乏力且碳排放责任推诿。因此,中国须针对生产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摆脱产业依赖,继续秉持大国碳减排责任、呈现积极的碳排放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供应链 世界投入产出表 排放责任 形象 碳泄漏 碳减排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碳排放责任分配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堃 王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10-2433,共24页
为应对碳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各国应共同采取行动,其中碳排放责任分配是各国利益相关的研究热点,该领域有关研究虽已有很多,但基于文献计量的较少.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Citespace等软件,针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碳排... 为应对碳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各国应共同采取行动,其中碳排放责任分配是各国利益相关的研究热点,该领域有关研究虽已有很多,但基于文献计量的较少.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Citespace等软件,针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碳排放责任分配领域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实力分布、研究前沿等,并着重分析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研究发现:①该领域论文于1991-2010年间发展缓慢,2010年后开始快速增加;②无论在国家、机构、作者层面,中国文章发表量均居全球首位,但由于参与研究时间较晚等原因,篇均被引水平仍相对较低;③通过对逐年篇均被引水平及文章合作度分析发现,近年来该领域文章数量增速不断加快,篇均作者数不断增加,篇均文章机构数量及篇均被引数量却不断下降,文章学术质量有所降低,可能存在一定学术泡沫现象,其中我国该现象尤为突出;④该领域最新研究主题包括管理、效率、共担社会责任等,最受关注研究主题为能源、碳足迹、消费者责任等,最常用研究方法为投入产出法,整体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总的来说,该领域近年出现很多新研究主题,但针对责任分配原则本身的创新稍有不足,同时由于研究力量分散等原因,各新主题还未得到足够关注.我国作为碳排放出口大国,应提出基于我国利益的碳排放责任分配原则,未来需继续加大研究力度、提高文章质量,掌握碳排放责任分配话语权,维护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责任分配 文献计量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 Citespace软件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下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核算研究——基于“收入者责任”视角 被引量:17
9
作者 丛建辉 石雅 +1 位作者 高慧 赵永斌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96,共15页
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统碳排放责任界定无法核算要素供给端的碳排放责任,导致资本、资源输出型省域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亟待引入"收入者责任"视角以丰富"双碳"目标下的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文章基于多区域投... 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统碳排放责任界定无法核算要素供给端的碳排放责任,导致资本、资源输出型省域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亟待引入"收入者责任"视角以丰富"双碳"目标下的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文章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方法(MRIO)构建多维碳排放责任核算模型,核算和分析了"收入者责任"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的时空变化与部门特征,并同其他两类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格局,资源和资本输出型省域碳排放责任相对更高,这也与其减排潜力或减排能力相匹配;从时间维度看,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因产能扩张、产业转移引起的要素供给重构等因素而在各省域间出现不平衡变动;部分省域的金融部门和能源供应部门,因产业链关联引致下游省域碳排放而应承担较高的碳排放责任。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将"收入者责任"纳入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资源型省域有补偿的高碳减排责任路径、建立基于生产要素关联的省际协同减排机制、强化能源与金融业等要素供给部门的碳减排责任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与碳中和 排放责任 “收入者责任”视角 碳核算 MRIO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基准值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方法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洋 江亿 +1 位作者 胡姗 燕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3-53,共11页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减排形势严峻,减少碳排放需要生产者、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世界各国的携手合作。科学合理的碳排放责任评价方法辅以针对性的减碳政策可以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有效促进各方采取减碳行动,同时也有利于各利益相关...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减排形势严峻,减少碳排放需要生产者、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世界各国的携手合作。科学合理的碳排放责任评价方法辅以针对性的减碳政策可以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有效促进各方采取减碳行动,同时也有利于各利益相关方接受并承担自身相应的减排义务促进国家之间的减排合作,是推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基础。基于上述出发点,并借鉴已有的环境责任核算研究,碳排放责任应同时符合标准化原则、一致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以实现尽可能有效促进多方碳减排行动的目标。目前现有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方法主要有生产者责任法、消费者责任法和各类责任分摊法,但这些方法均尚存争议,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原则,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针对以上问题,作者在对已有的碳排放责任分摊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碳排放责任分摊的新方法“基于基准值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方法”。新方法基于产品碳排放基准值划分排放责任,在能耗与材耗的问题上统一了核算边界,并且在使生产者和终端消费者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实现了其排放责任与可采取的减排行动相对应,形成了核算生产和消费各环节碳排放责任的框架体系。在这一框架下,生产者追求生产时的节材与高效,而终端消费者则追求减少非生产能耗和高碳产品的消费。同时,通过管控消费领域的碳排放责任即可实现对全社会直接碳排放的控制,避免了碳排放配额对生产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新方法为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促进中国生产和消费两侧的碳减排行动,也为国际社会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排放责任核算 产品碳排放基准值
下载PDF
各国二氧化碳排放责任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史亚东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1-67,共7页
在进行国际环境责任分担时,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不仅符合责任分担的公平性要求,也能够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达成。本文在Rodrigues等人指标模型基础上,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数据库,实际测算了在综合考虑... 在进行国际环境责任分担时,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不仅符合责任分担的公平性要求,也能够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达成。本文在Rodrigues等人指标模型基础上,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数据库,实际测算了在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原则下,2004年中国、美国、日本等全球十个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中、俄、印三国当年的碳排放责任被高估,而美、日等其他国家当年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责任 生产者责任 消费者责任
下载PDF
中国省域碳排放测算及配额分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宋杰鲲 牛丹平 +1 位作者 曹子建 张凯新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9-87,共9页
基于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贸易转移系数矩阵,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省域间的贸易转移碳排放量,分析了省域间碳转移的密切关系,核算了各省的共同责任碳排放量,利用加权变异系数、Theil指数和Gini系数考察了省域碳排放的公平性,并基于世袭... 基于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贸易转移系数矩阵,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省域间的贸易转移碳排放量,分析了省域间碳转移的密切关系,核算了各省的共同责任碳排放量,利用加权变异系数、Theil指数和Gini系数考察了省域碳排放的公平性,并基于世袭制、平等主义、支付能力和综合公平等原则对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分配。结果表明:可将中国30个样本省域划分为9个碳排放集结域;省域碳排放处于"比较公平"状态;要实现"十三五"减排目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促进碳排放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转移 排放责任 排放配额
下载PDF
基于三维责任视角的中国分省碳排放责任再核算 被引量:10
13
作者 丛建辉 常盼 刘庆燕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52,共12页
本文以京津冀及周边晋、陕、蒙等资源型省份为阐述重点,立足于自主编制的特色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借助MRIO分析方法,基于"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和"收入者责任"三维责任视角的碳排放责任界定模型,重新... 本文以京津冀及周边晋、陕、蒙等资源型省份为阐述重点,立足于自主编制的特色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借助MRIO分析方法,基于"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和"收入者责任"三维责任视角的碳排放责任界定模型,重新核算了中国分省碳排放责任,并对比分析了三维视角下各省人均、地均、部门排放量和碳强度水平。研究发现:中国不同类型省市区在三维责任视角下应承担的减排责任差异较大;各省人均排放量、地均排放量和碳强度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本文据此提出中国在未来分省碳排放责任界定时要综合考虑各类视角、针对仅采用一种视角核算的弊端需做出前瞻性政策安排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责任 收入者责任 MRIO模型
下载PDF
电热耦合系统全流程碳排放计量技术 被引量:10
14
作者 袁加梅 尤佳 +3 位作者 周永刚 韩博韬 丁建顺 宋颖冬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25,共8页
电能和热能作为二次能源,供热和供电系统产生的碳排放基本都来自产能侧。同时,随着综合能源的的发展,电热网络的耦合变得紧密。因此,如何界定产能、传输以及用户侧碳排放责任对碳排放进行计量是促进电力网络和热力网络各个环节低碳发展... 电能和热能作为二次能源,供热和供电系统产生的碳排放基本都来自产能侧。同时,随着综合能源的的发展,电热网络的耦合变得紧密。因此,如何界定产能、传输以及用户侧碳排放责任对碳排放进行计量是促进电力网络和热力网络各个环节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针对这一问题,为改进现有宏观计量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碳排放流的电热耦合网络考虑网络损耗的全流程碳计量方法。创新地将电热耦合系统作为整体,提出了网络中的碳排放流定义和指标,并建立了电热耦合网络以及耦合设备的全流程碳排放流模型。提出了一种涉及能量传输全流程的碳排放计量架构,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地对电热耦合网中产能环节、传输环节以及用能环节进行碳排放的计量。文中给出了示例系统,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流程碳计量 排放 电热耦合系统 排放责任分摊
下载PDF
基于碳减排成本的我国省域碳补偿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钟诗雨 张晓敏 +3 位作者 吴佳 邬娜 封强 傅泽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637-4646,共10页
合理界定碳排放责任,开展省域间碳补偿是促进区域协同减排的重要途径.基于2017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使用增加值贸易分解方法对各省市碳排放进行了分解,测算了省域间的隐含碳流动,并设计了基于减排成本的差异化碳补偿机制,为我国开展横向... 合理界定碳排放责任,开展省域间碳补偿是促进区域协同减排的重要途径.基于2017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使用增加值贸易分解方法对各省市碳排放进行了分解,测算了省域间的隐含碳流动,并设计了基于减排成本的差异化碳补偿机制,为我国开展横向碳补偿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①省内最终需求引致碳排放占比53.56%、省外最终需求引致碳排放占比32.49%,省域间隐含碳流动显著存在;②隐含碳总体呈现出从北部、中部地区向京津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显著流动特征;③生产者、消费者和责任共担视角下各省市的碳排放总量相等,其中责任共担的分配思路体现了“受益原则”.④省域间碳减排成本存在差异,碳减排成本低的地区直接碳排放量高,产业以重工业为主,碳减排成本高的地区直接碳排放量低,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⑤基于减碳成本各省市需支付(接受)的补偿金额不等,其中,广东需支付的补偿金额最高,内蒙古的受偿金额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 排放责任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减碳成本 碳补偿
原文传递
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责任核算及碳排放权分配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申蓓 钱晨 《资源与产业》 2019年第5期63-69,共7页
科学合理的碳排放责任核算与碳排放权分配是电力行业碳排放权市场建立的基础。考虑到省际存在大量电力调配,本文从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以及基于受益原则的共担责任三种角度核算了我国30个省域电力行业碳排放责任,并将共担责任下的核... 科学合理的碳排放责任核算与碳排放权分配是电力行业碳排放权市场建立的基础。考虑到省际存在大量电力调配,本文从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以及基于受益原则的共担责任三种角度核算了我国30个省域电力行业碳排放责任,并将共担责任下的核算结果应用到基于世袭制、平等主义、可行支付能力原则的综合加权碳排放权分配模型中。核算与分配结果表明:1)不同的核算方法下各省域电力行业碳排放责任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我国东部地区的生产者责任低于消费者责任,而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者责任高于消费者责任,共担责任平衡了前两种责任之间的差异。2)在综合加权分配模型下,我国八个省域电力碳排放值须在2017-2020年期间率先达到峰值并降至2016年碳排放水平之下。此外,根据2020年各省域电力碳排放权分配额度与碳排放预测值的对比差异,我国东部沿海以及西北地区共九个省域202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权分配不足,需进行碳排放权贸易或采取相应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调配 排放责任 排放权分配 隐含碳
下载PDF
温室气体历史排放责任的技术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昌义 潘家华 +2 位作者 陈迎 何为 戴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8,共8页
历史排放责任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基石,也是气候谈判中南北双方争议的一个焦点。该文对历史排放责任的科学基础进行分析。首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证实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是导致当前气候... 历史排放责任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基石,也是气候谈判中南北双方争议的一个焦点。该文对历史排放责任的科学基础进行分析。首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证实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是导致当前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人类排放活动"中的主要来源,探讨了两种不同的衡量历史排放责任的方法:气候模式方法和统计方法,并分析二者的优缺点及其不确定性;其次,在碳预算方法下对历史排放责任及其资金含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如何对历史排放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行贴现;总结了对历史排放进行贴现的四点理由:物理科学基础、法律和伦理要求、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以及现实政治谈判考虑。本文所取的物理、法律和技术三方面的年均贴现率值分别为0.7%、0.05%和0.75%,年均总贴现率取三者之和,为1.5%。然后分析这一贴现方法对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减排责任和资金责任的影响。结果表明,贴现方法显著地减轻了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责任和资金责任:选取年均贴现率等于1.5%对历史实际排放进行贴现后,附件Ⅰ国家的历史排放责任是原来的62%,历史排放对应的资金责任仅是原来的19%;贴现后发达国家所需承担的资金责任2011-2050年平均每年为1 010亿美元,非常接近于《哥本哈根协议》要求的发达国家每年出资1 000亿美元的水平。最后,本文分析了各种不同的统计口径对中国的影响,并建议在碳预算方案和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提案下利用技术贴现方法解决历史排放责任问题,以化被动为主动,获取更有利的谈判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历史排放责任 碳预算 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运输碳排放税及其分摊比例对制造商最优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明征 刘宽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3-146,共14页
本文研究了政府收取运输碳排放税且排放责任由制造商和第三方物流(3PL)共同承担的环境下,处于卖方垄断地位的制造商如何制定生产策略和选择运输模式。重点分析了碳排放税和制造商承担的碳排放责任对运输模式选择策略的影响;进一步给出... 本文研究了政府收取运输碳排放税且排放责任由制造商和第三方物流(3PL)共同承担的环境下,处于卖方垄断地位的制造商如何制定生产策略和选择运输模式。重点分析了碳排放税和制造商承担的碳排放责任对运输模式选择策略的影响;进一步给出了碳排放税能够促使运输模式转移的条件以及碳排放分摊比例。研究结果显示,当3PL通过调整碳排放分摊比例来鼓励制造商选择清洁运输模式时,政府收取较小的碳排放税就能促使制造商转移运输模式。同时也发现,当碳排放税等于运输模式转移阈值时,虽然制造商选择两种运输模式的利润相同,但选择更清洁的运输模式能够大大降低碳排放总量,进一步在企业的环保意识驱动下,制造商会选择更清洁的运输模式。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制造商可持续运作和政府制定合理的碳排放税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可持续运作 运输模式选择 排放 运输碳排放责任分摊比例
下载PDF
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分配方法比较与碳补偿设计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文治 胡雍 张晓宇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13-1930,共18页
【目的】伴随国内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化,省域间中间品和最终品流动导致不同计量方法下的省域碳排放责任存在巨大差异,进而探索科学合理的区域碳排放责任计量方法是推进省域间碳减排合作的重要前提。【方法】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 【目的】伴随国内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化,省域间中间品和最终品流动导致不同计量方法下的省域碳排放责任存在巨大差异,进而探索科学合理的区域碳排放责任计量方法是推进省域间碳减排合作的重要前提。【方法】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2007—2017年碳排放数据,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首次将生产责任原则、消费责任原则、共担责任原则、技术调整的消费责任原则、生产者碳足迹原则和收入责任原则6种碳排放责任计量方法置于统一的测算框架下,创新设计“一省一期,一票一分”的投票制度,从公平与效率视角对6种计量方法实施比较,进而基于评估结果设计省域综合碳排放责任界定方法,并构建省域间碳补偿方案。【结果】(1)不同计量方法下界定的省域碳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而共担责任原则和技术调整的消费责任原则计量方法相对折中。(2)在6种计量方法中,从整体公平视角看,共担责任原则最优;从个体公平视角看,收入责任原则最优;从碳排放效率视角看,生产者碳足迹原则最优;而生产责任原则和消费责任原则在公平和效率上均表现欠佳。【结论】多维视角下的省域综合碳排放责任界定方法更加折中和合理。建议以省域综合碳排放责任计量方法为基准,通过建立碳减排合作试点区,探索区域间碳补偿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责任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公平与效率 碳补偿 相对剥夺 数据包络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巴黎协议》中国家自主贡献的内涵、机制与展望 被引量:7
20
作者 薛冰 黄裕普 +2 位作者 姜璐 王婷 唐呈瑞 《阅江学刊》 2016年第4期21-26,144,共6页
《巴黎协议》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制度的总体框架,明确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基础的减排机制,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目前,全球已提交了160余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内容各... 《巴黎协议》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制度的总体框架,明确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基础的减排机制,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目前,全球已提交了160余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内容各有侧重,充分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国情特点,自主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指标体系与执行条件。与《京都议定书》相比,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并不具备强制性的法律效力,如果要进一步发挥在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碳减排方面的现实作用,实现《巴黎协议》的整体目标,亟需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进一步树立"共赢"而非"博弈"的共识,增加互信机制;在技术方法中进一步强化数据透明度的监督、报告与核实程序;发达国家应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援助,协助发展中国家尽可能地实现"有条件下"的减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气候谈判 《巴黎协定》 国家自主贡献 碳减排 全球气候治理 排放责任核算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