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大气中VHCs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木林 程红兵 丁国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0-607,共8页
采用Tenax TA和碳分子筛吸附富集-热脱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北京地区大气中C2~C10可挥发性烃类化合物(简称VHCs)的浓度变化.从2001年9月到2003年8月,先后采集到有效样品113个.检出55个VHCs 组分,其中烷烃26个,烯烃19个,芳香烃1... 采用Tenax TA和碳分子筛吸附富集-热脱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北京地区大气中C2~C10可挥发性烃类化合物(简称VHCs)的浓度变化.从2001年9月到2003年8月,先后采集到有效样品113个.检出55个VHCs 组分,其中烷烃26个,烯烃19个,芳香烃10个.TVHCs的平均浓度为364.3±99.3 μg/m3;11月份浓度最高,为546.9±353.5 μg/m3,8月份浓度最低,为251.8±152.4 μg/m3;采暖季比非采暖季高30%,城区比郊区高10%;有明显的日变化.初步分析发现,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天气气象条件是造成北京地区大气VHCs污染的两个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吸 毛细柱气相色谱法 挥发性类化合物 时空变化 北京地区 观测结果 大气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机动车尾气排放 浓度变化
下载PDF
应用DI-SPME和GC-MS分析白酒中游离挥发性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31
2
作者 朱燕 范文来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8-143,共6页
应用浸入式固相微萃取(DI-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快速检测白酒中较为常见的7种游离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在检测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酒样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1%,检出限小于7μg... 应用浸入式固相微萃取(DI-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快速检测白酒中较为常见的7种游离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在检测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酒样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1%,检出限小于7μg/L,回收率大于85%。用该方法对不同香型成品白酒及浓香型原酒中游离挥发性酚类化合物进行测定,发现不同香型成品白酒中这些游离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浓香型成品白酒中酚总含量较高。在浓香型原酒中游离挥发性酚类化合物总含量变化与生产年份有一定的线性关系,生产年份越早的原酒中酚总含量越低。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白酒中游离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入武固相微萃取(DI—SPME)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游离挥发性类化合物 白酒
下载PDF
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贺志荣 项威 +3 位作者 徐燕 高丽萍 夏涛 魏书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挥发性单萜(C10)与倍半萜(C15),常具有宜人的花果香气。茶鲜叶中此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糖苷化合物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香型有重要影响。就可能影响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和相关的酶进行综述,认为1-... 挥发性单萜(C10)与倍半萜(C15),常具有宜人的花果香气。茶鲜叶中此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糖苷化合物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香型有重要影响。就可能影响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和相关的酶进行综述,认为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是影响萜类代谢前体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及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的限速酶。单萜和倍半萜合成酶是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此外,糖基转移酶可能与茶鲜叶中糖苷态萜类香气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有关。糖苷水解酶则催化茶鲜叶中糖苷态香气物质的水解,导致香气物质的释放。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将有可能控制萜类代谢流向挥发性萜类合成分支。本文还讨论了影响茶叶香气品质的其他因素,如茶树品种、栽培环境,以及加工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香气 挥发性类化合物 糖苷水解酶 基因表达的调控
下载PDF
流动注射测定饮用水中挥发性酚和氰化物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春来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CAS 2008年第3期39-41,共3页
目的:为获得一种方便、准确和灵敏测定水中挥发性酚和氰化物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流动注射技术在线测定饮用水中挥发性酚和氰化物,其中测定挥发性酚时水样在线蒸馏后不经氯仿萃取直接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挥发性酚的最低检测浓度为... 目的:为获得一种方便、准确和灵敏测定水中挥发性酚和氰化物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流动注射技术在线测定饮用水中挥发性酚和氰化物,其中测定挥发性酚时水样在线蒸馏后不经氯仿萃取直接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挥发性酚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5μg/L;线性范围1.5-50μg/L呈直线,其相关系数r≥0.999;相对标准偏差为2.3%-7.4%;加标回收率为88.9%-109%。氰化物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25μg/L;线性范围2.0-50μg/L呈直线,其相关系数r≥0.999;相对标准偏差为0.7%-4.0%;加标回收率为92.8%-104%。结论:流动注射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线性范围、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注射 饮用水 挥发性类化合物 氰化
下载PDF
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 被引量:13
5
作者 邵晨阳 吕海鹏 +2 位作者 朱荫 张悦 林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9-1125,共17页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挥发性类化合物 对映异构体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对映异构体过量值
下载PDF
液液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饮料酒中挥发性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细珍 熊亚青 +3 位作者 唐娟 杜佳炜 钱全全 陈雅慧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7-265,共9页
挥发性酚类化合物对饮料酒的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将液液微萃取法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相结合,建立饮料酒中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将酒样稀释至体积分数为10%,再用乙酸乙酯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萃取,... 挥发性酚类化合物对饮料酒的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将液液微萃取法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相结合,建立饮料酒中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将酒样稀释至体积分数为10%,再用乙酸乙酯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萃取,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在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挥发性酚类化合物。该方法可准确测定饮料酒中10种挥发性酚类化合物,且线性关系良好(r;≥0.998),检出限及定量限分别为1.0~10.0μg/L和3.5~35.0μg/L;在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92.3%~100.7%,相对标准偏差为0.3%~3.7%,通过对比试验发现,该方法的准确度与重复性高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该方法具有准确、重复性好、有机溶剂用量少等优点,适用于测定不同类型饮料酒中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研究同时发现挥发性酚类化合物在不同类型饮料酒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料酒 挥发性类化合物 液液微萃取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工作场所空气中9种酯类化合物的检测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念华 应英 +3 位作者 汤鋆 冯靓 沈向红 宋国良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93-295,共3页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9种挥发性酯类化合物的Tenax-TA吸附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用Tenax-TA吸附剂管按工作场所采样方法采集空气中挥发性酯类化合物,经热脱附-气相色谱检测。结果:9种酯类化合物检出限为0.5 ng^2.6 ng...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9种挥发性酯类化合物的Tenax-TA吸附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用Tenax-TA吸附剂管按工作场所采样方法采集空气中挥发性酯类化合物,经热脱附-气相色谱检测。结果:9种酯类化合物检出限为0.5 ng^2.6 ng,最低检出浓度0.0005 mg/m3~0.0026 mg/m3;(采样体积1.0 L)。除乙酸乙烯酯相关系数为0.9987,其余8种酯类化合物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9种挥发性酯类化合物在低浓度组热脱附效率为93.8%~103.7%,RSDs为5.0%~7.5%;高浓度组热脱附效率为98.5%~106.7%,RSDs为1.1%~9.2%;9种酯类化合物的穿透容量除乙酸乙稀酯和乙酸乙酯分别为0.6 mg、0.9 mg外,其余均大于1.0 mg;稳定性试验中,9种酯类化合物在15 d内损失率为损失率小于10%。结论:该检测方法可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挥发性酯类化合物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类化合物 热脱附 气相色谱 Tenax-TA吸附剂
原文传递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 被引量:8
8
作者 严寒 朱荫 +4 位作者 穆兵 吕海鹏 KANG Suyoung 张悦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93-200,共8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花色福鼎白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得出白毫银针、白牡丹及寿眉样品中14 种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情况。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S-芳樟醇、S-Z-橙花叔醇及(2S,5R)-芳...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花色福鼎白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得出白毫银针、白牡丹及寿眉样品中14 种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情况。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S-芳樟醇、S-Z-橙花叔醇及(2S,5R)-芳樟醇氧化物B在大部分白茶样品中具有较高的相对含量,而茶螺烷的4 个对映异构体的相对含量普遍较低。对映异构体比例(enantiomeric ratio,ER)分析结果表明,S-柠檬烯、(2S,5S)-芳樟醇氧化物A、(2S,5R)-芳樟醇氧化物B、S-芳樟醇、(2R,5R)-茶螺烷A、(2R,5S)-茶螺烷B、R-4-萜品醇、S-α-松油醇、S-香茅醇、S-α-紫罗兰酮、S-Z-橙花叔醇、S-E-橙花叔醇、(1R,2R)-茉莉酸甲酯及(1R,2S)-茉莉酸甲酯是大部分福鼎白茶中相应萜类化合物的主导立体构型,其中芳樟醇、茶螺烷B、4-萜品醇、香茅醇、α-紫罗兰酮、芳樟醇氧化物A及Z-橙花叔醇的ER值与福鼎白茶的采摘嫩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 个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含量在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R-芳樟醇、(2R,5S)-茶螺烷B、S-α-松油醇、R-E-橙花叔醇、R-Z-橙花叔醇、S-柠檬烯及S-E-橙花叔醇在白毫银针样本中含量最高,(2R,5R)-芳樟醇氧化物A及(2S,5R)-茶螺烷B含量与白毫银针样本呈负相关;S-Z-橙花叔醇及(1S,2S)-茉莉酸甲酯在白牡丹样本中含量普遍较高;而R-α-紫罗兰酮在寿眉样本中有较高的含量分布。本研究为后续白茶香气品质形成机理研究、白茶花色等级判别及指纹图谱构建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白茶 挥发性类化合物 对映异构体 多元统计分析 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流动注射测定饮用水中挥发性酚类化合物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勇 陈斌生 魏建荣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300-301,共2页
〔目的〕为获得一种方便、准确和灵敏测定水中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流动注射技术在线测定饮用水中挥发性酚类化合物 ,水样在线蒸馏后不经氯仿萃取直接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 1.5 μg/L :线性... 〔目的〕为获得一种方便、准确和灵敏测定水中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流动注射技术在线测定饮用水中挥发性酚类化合物 ,水样在线蒸馏后不经氯仿萃取直接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 1.5 μg/L :线性范围 1.5 μg L~ 5 0 μg/L呈直线 ,其相关系数r≥ 0 .999;相对标准偏差为 2 .3 %~ 7.4% ;加标回收率为 88.9%~ 10 9%。〔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线性范围、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注射 饮用水 挥发性类化合物 测定方法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挥发性硫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布
10
作者 向丹华 李沛祺 +2 位作者 王佳宝 陈双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4,共7页
挥发性硫醇类化合物是对酱香型白酒风味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类“量微香大”风味组分,解析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挥发性硫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布规律,对于酱香型白酒风味品质的科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4,4′-联吡啶二硫醚(4,4′-... 挥发性硫醇类化合物是对酱香型白酒风味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类“量微香大”风味组分,解析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挥发性硫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布规律,对于酱香型白酒风味品质的科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4,4′-联吡啶二硫醚(4,4′-dithiodipyridine,DTDP)衍生化结合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前处理,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建立了酱香型白酒中9种代表性挥发性硫醇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并对酱香型白酒酿造不同轮次(1~7轮次基酒)以及单一轮次不同时间(60 min内)蒸馏出的馏分酒中的挥发性硫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3组不同轮次酱香型白酒中香气阈值极低的2-甲基-3-呋喃硫醇(含量范围:0.65~17.31μg/L)、糠硫醇(含量范围:16.96~26.09μg/L)等重要挥发性硫醇类化合物,随着酿造轮次的升高,其含量整体呈现一定上升的趋势。3层(上层、中层和下层)发酵酒醅蒸馏出来的馏分酒中挥发性硫醇的含量绝大部分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部分硫醇含量变化稳定,蒸馏过程中的热反应促进了挥发性硫醇类化合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硫醇类化合物 衍生化 UPLC-MS/MS 酱香型白酒 SPE 定量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空气中8种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含量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艳丽 李利荣 +2 位作者 张肇元 林冬 崔连喜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59-1162,共4页
提出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空气中8种挥发性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空气样品采用硅胶吸附管采集,丙酮淋洗解吸。在气相色谱分离中用HP—VOC色谱柱为固定相,在质谱分析中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采用内标法定量。8种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 提出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空气中8种挥发性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空气样品采用硅胶吸附管采集,丙酮淋洗解吸。在气相色谱分离中用HP—VOC色谱柱为固定相,在质谱分析中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采用内标法定量。8种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线性范围均为0.20~10.0mg·L-1,检出限在1.5~5.2/μg·m1之间。以空白样品为基体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所得回收率在80.4%0~86.7%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1.7%~3.9%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类化合物 空气
下载PDF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挥发性氯苯类化合物 被引量:1
12
作者 凌书娟 杨洋 +2 位作者 廖德兵 王小将 刘瑞霞 《科技传播》 2012年第5期72-73,共2页
建立了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P&T-GC-MS)测定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 ,以氯苯类化合物(氯苯、二氯苯、三氯苯)为研究对象,优化了烘烤温度、吹扫温度及解析温度。在最优条件下采用了质谱选择性扫描模式和外标法进行了定量。... 建立了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P&T-GC-MS)测定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 ,以氯苯类化合物(氯苯、二氯苯、三氯苯)为研究对象,优化了烘烤温度、吹扫温度及解析温度。在最优条件下采用了质谱选择性扫描模式和外标法进行了定量。经测定,氯苯、二氯苯、三氯苯线性相关系数都大于0.995,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115μg/L、0.149~1.150μg/L、0.137~0.230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测定 P&T-GC-MS 挥发性氯苯类化合物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原位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纺织品中挥发性醛类化合物 被引量:1
13
作者 伍利兵 陈朝方 +1 位作者 张琼 曾煜 《广州化学》 CAS 2017年第1期58-61,65,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原位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GC/μ-ECD/MS)法分析了纺织品水萃取溶液的挥发性醛类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固相萃取纤维上预吸附的衍生化试剂O-(2,3,4,5,6-五氟苄基)羟胺(PFBHA)能与顶空瓶内气体中的醛类化合物反...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原位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GC/μ-ECD/MS)法分析了纺织品水萃取溶液的挥发性醛类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固相萃取纤维上预吸附的衍生化试剂O-(2,3,4,5,6-五氟苄基)羟胺(PFBHA)能与顶空瓶内气体中的醛类化合物反应生成醛肟,在进样口热解吸并经色谱柱分离后,由μ-ECD/MS定性定量检测。该方法不仅能减少试剂消耗,操作简便,而且能克服纺织品水萃取液色素干扰等缺点,提高对产品中醛类有害物质评估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原位衍生化 纺织品 挥发性类化合物
下载PDF
广州大气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伯光 刘灿 +2 位作者 吕万明 邵敏 张远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1-636,共6页
采用DNPH-HPLC-UV分析方法,研究了2006年广州夏季空气污染较严重日17种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其初步来源.结果表明,广州大气中主要的醛酮类污染物是丙酮、甲醛、2-丁酮和乙醛,其日均浓度分别为10.84、9.29、8.35和8.0μg.m-3,... 采用DNPH-HPLC-UV分析方法,研究了2006年广州夏季空气污染较严重日17种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其初步来源.结果表明,广州大气中主要的醛酮类污染物是丙酮、甲醛、2-丁酮和乙醛,其日均浓度分别为10.84、9.29、8.35和8.0μg.m-3,占总醛酮类化合物日均浓度的72.29%.城区省站测点总醛酮类化合物日均浓度最高,达到59.66μg.m-3,而郊区从化测点的总醛酮类化合物日均浓度最低,为43.51μg.m-3.各种化合物在不同垂直高度的采样点表现出不一致的浓度变化规律,而在水平方向上均表现出昼间明显高于夜间的日变化规律.大气中甲醛、乙醛和丙酮相关性好,具有较好的同源特征,而C1/C2、C2/C3比值分别为1.12、7.51,反映出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醛酮类化合物具有相当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大气污染 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
原文传递
液相色谱法分析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挥发醛 被引量:11
15
作者 朱立军 戴亚 《烟草科技》 EI CAS 2003年第10期22-25,共4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分析卷烟主流烟气中的低级醛酮类化合物,建立了通过装有2,4-二硝基苯肼(DNPH)衍生化试剂酸性溶液的装置捕集烟气,以吡啶为稳定剂,采用配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方... 为了快速准确地分析卷烟主流烟气中的低级醛酮类化合物,建立了通过装有2,4-二硝基苯肼(DNPH)衍生化试剂酸性溶液的装置捕集烟气,以吡啶为稳定剂,采用配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的CV<5%,回收率>95%,并用外标法定量测定了7种牌号卷烟主流烟气中的5种醛酮类化合物。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回收率高,适用于卷烟烟气中的醛类化合物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法 卷烟 主流烟气 测定 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