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二阶判断:从认定到处理——基于对既有刑法理论的反思与质疑
被引量:
1
1
作者
章智栋
《法律适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5-56,共12页
认识错误是指主观故意与客观事实不符,抽象事实认识错误是主客观偏离至不同构成要件的情况,理论上应当区分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认定和处理两个环节,前者是具体案件中的个别判断,后者是刑法规范上的一般性评价。目前在刑法理论中占据通说...
认识错误是指主观故意与客观事实不符,抽象事实认识错误是主客观偏离至不同构成要件的情况,理论上应当区分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认定和处理两个环节,前者是具体案件中的个别判断,后者是刑法规范上的一般性评价。目前在刑法理论中占据通说地位的法定符合说实质上将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判定和处理合二为一,忽略了具体案件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在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认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故意认识,还要考虑故意意志与客观事实间的关系,并且要注意排除法条竞合的情形,只有在客观事实背离故意认识和意欲时才能肯定"错误"的存在。据此可以推导出对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必须坚持具体符合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
事实
认识
错误
法定符合说
具体符合说
故意
原文传递
共同正犯抽象事实认识错误问题探析
2
作者
江南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118,共5页
共同正犯的抽象事实认识错误存在于不同构成要件之间,其在共同正犯意思联络不一致下对共犯人"合意"的解读,以及在意思联络一致下犯罪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对各共犯人的归责问题存在较大争议。然而,法定符合说以部分犯罪共同说为...
共同正犯的抽象事实认识错误存在于不同构成要件之间,其在共同正犯意思联络不一致下对共犯人"合意"的解读,以及在意思联络一致下犯罪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对各共犯人的归责问题存在较大争议。然而,法定符合说以部分犯罪共同说为基础进行修正,有条件肯定意思联络不一致下共犯人"合意",阻却意思联络一致下犯罪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故意的成立,不仅符合主客观相一致原则,更与罪刑法定原则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正犯
抽象
事实
认识
错误
修正法定符合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走私犯罪对象认识问题研究
3
作者
曹芬芳
宋典
《海关法评论》
2023年第1期378-389,共12页
行为人对走私对象的认识情况可以简单分为认识明确、认识模糊、认识错误、没有认识等,对走私对象认识明确的直接按照实际走私对象处理,没有认识的不构成犯罪。行为人对走私对象认识模糊的,必须坚持在主客观一致的前提下,按照实际走私对...
行为人对走私对象的认识情况可以简单分为认识明确、认识模糊、认识错误、没有认识等,对走私对象认识明确的直接按照实际走私对象处理,没有认识的不构成犯罪。行为人对走私对象认识模糊的,必须坚持在主客观一致的前提下,按照实际走私对象进行处理。行为人对走私对象发生认识错误时,行为人主观认识的事实和客观发生的事实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的,按照实际走私的对象进行定罪处罚;行为人主观认识的事实和客观发生的事实超出同一犯罪构成要件的,应当在构成要件重合的范围内进行定罪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
认识
模糊
对象
认识
错误
具体的
事实
认识
错误
抽象
的
事实
认识
错误
原文传递
论认识错误视域下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区分
被引量:
1
4
作者
刘斯凡
廖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1-65,共5页
盗窃罪和抢夺罪的区分应以犯罪构成与构成事实的分立为前提,不能以具体的构成事实来反证抽象的犯罪构成。以发生人身伤亡的危险性限定抢夺罪成立范围实际上将抢夺罪界定成了危险犯,但又与危险犯的基本原理相冲突,盗窃罪和抢夺罪的区分...
盗窃罪和抢夺罪的区分应以犯罪构成与构成事实的分立为前提,不能以具体的构成事实来反证抽象的犯罪构成。以发生人身伤亡的危险性限定抢夺罪成立范围实际上将抢夺罪界定成了危险犯,但又与危险犯的基本原理相冲突,盗窃罪和抢夺罪的区分仍应以秘密性作为标准。盗窃罪和抢夺罪是法益侵害层面的重合性犯罪,两者的区分可以依据抽象的事实错误理论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盗窃罪
抢夺罪
抽象
的
事实
认识
错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偏离——梁丽案之我见
5
作者
马寅翔
《西部法学评论》
2010年第2期4-7,共4页
关于梁丽案,有盗窃罪、侵占罪与民事不法之争。这三种观点虽然在定性上迥然有别,但就客观事实来说,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如何认定装有金饰的纸箱的法律性质。此外必须考虑的是,梁丽对于该客观事实产生了主观认识上的偏离,这势必影响...
关于梁丽案,有盗窃罪、侵占罪与民事不法之争。这三种观点虽然在定性上迥然有别,但就客观事实来说,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如何认定装有金饰的纸箱的法律性质。此外必须考虑的是,梁丽对于该客观事实产生了主观认识上的偏离,这势必影响对其行为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失物
遗忘物
无主物
抽象
的
事实
认识
错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二阶判断:从认定到处理——基于对既有刑法理论的反思与质疑
被引量:
1
1
作者
章智栋
机构
华东政法大学
出处
《法律适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5-56,共12页
文摘
认识错误是指主观故意与客观事实不符,抽象事实认识错误是主客观偏离至不同构成要件的情况,理论上应当区分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认定和处理两个环节,前者是具体案件中的个别判断,后者是刑法规范上的一般性评价。目前在刑法理论中占据通说地位的法定符合说实质上将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判定和处理合二为一,忽略了具体案件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在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认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故意认识,还要考虑故意意志与客观事实间的关系,并且要注意排除法条竞合的情形,只有在客观事实背离故意认识和意欲时才能肯定"错误"的存在。据此可以推导出对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必须坚持具体符合说。
关键词
抽象
事实
认识
错误
法定符合说
具体符合说
故意
分类号
D924.3 [政治法律—刑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共同正犯抽象事实认识错误问题探析
2
作者
江南
机构
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118,共5页
文摘
共同正犯的抽象事实认识错误存在于不同构成要件之间,其在共同正犯意思联络不一致下对共犯人"合意"的解读,以及在意思联络一致下犯罪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对各共犯人的归责问题存在较大争议。然而,法定符合说以部分犯罪共同说为基础进行修正,有条件肯定意思联络不一致下共犯人"合意",阻却意思联络一致下犯罪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故意的成立,不仅符合主客观相一致原则,更与罪刑法定原则相统一。
关键词
共同正犯
抽象
事实
认识
错误
修正法定符合说
分类号
DF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走私犯罪对象认识问题研究
3
作者
曹芬芳
宋典
机构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
出处
《海关法评论》
2023年第1期378-389,共12页
文摘
行为人对走私对象的认识情况可以简单分为认识明确、认识模糊、认识错误、没有认识等,对走私对象认识明确的直接按照实际走私对象处理,没有认识的不构成犯罪。行为人对走私对象认识模糊的,必须坚持在主客观一致的前提下,按照实际走私对象进行处理。行为人对走私对象发生认识错误时,行为人主观认识的事实和客观发生的事实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的,按照实际走私的对象进行定罪处罚;行为人主观认识的事实和客观发生的事实超出同一犯罪构成要件的,应当在构成要件重合的范围内进行定罪处罚。
关键词
对象
认识
模糊
对象
认识
错误
具体的
事实
认识
错误
抽象
的
事实
认识
错误
Keywords
vague object cognition
object cognition error
concrete fact cognition error
abstract fact cognition error
分类号
D924.3 [政治法律—刑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认识错误视域下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区分
被引量:
1
4
作者
刘斯凡
廖芹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检察院
出处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1-65,共5页
文摘
盗窃罪和抢夺罪的区分应以犯罪构成与构成事实的分立为前提,不能以具体的构成事实来反证抽象的犯罪构成。以发生人身伤亡的危险性限定抢夺罪成立范围实际上将抢夺罪界定成了危险犯,但又与危险犯的基本原理相冲突,盗窃罪和抢夺罪的区分仍应以秘密性作为标准。盗窃罪和抢夺罪是法益侵害层面的重合性犯罪,两者的区分可以依据抽象的事实错误理论来解决。
关键词
盗窃罪
抢夺罪
抽象
的
事实
认识
错误
Keywords
crime of theft
crime of seizing
Abstract cognition error
分类号
D914.35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偏离——梁丽案之我见
5
作者
马寅翔
机构
北京大学法学院
出处
《西部法学评论》
2010年第2期4-7,共4页
文摘
关于梁丽案,有盗窃罪、侵占罪与民事不法之争。这三种观点虽然在定性上迥然有别,但就客观事实来说,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如何认定装有金饰的纸箱的法律性质。此外必须考虑的是,梁丽对于该客观事实产生了主观认识上的偏离,这势必影响对其行为的定性。
关键词
遗失物
遗忘物
无主物
抽象
的
事实
认识
错误
分类号
D924.3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二阶判断:从认定到处理——基于对既有刑法理论的反思与质疑
章智栋
《法律适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
原文传递
2
共同正犯抽象事实认识错误问题探析
江南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走私犯罪对象认识问题研究
曹芬芳
宋典
《海关法评论》
2023
0
原文传递
4
论认识错误视域下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区分
刘斯凡
廖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偏离——梁丽案之我见
马寅翔
《西部法学评论》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