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面抗战时期《新中华报》的八路军形象塑造研究
1
作者 韦芳 俞祖华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7-123,共7页
全面抗战时期,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不断发展壮大,引起日寇的畏惧以及国民党反动、顽固势力的嫉恨。日寇为消灭八路军,除了军事进攻,还不断从舆论上对其肆意污蔑;国民党顽固派为阻止八路军发展壮大,不断制造各种谣言加以诋毁,试图通过... 全面抗战时期,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不断发展壮大,引起日寇的畏惧以及国民党反动、顽固势力的嫉恨。日寇为消灭八路军,除了军事进攻,还不断从舆论上对其肆意污蔑;国民党顽固派为阻止八路军发展壮大,不断制造各种谣言加以诋毁,试图通过损害八路军形象从而降低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在抗战时局中的影响力。《新中华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之一,是党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声器”,自觉肩负起帮助八路军摆脱诬陷困境、树立八路军积极正面形象的重任。《新中华报》从政治、军事、作风纪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客观真实的报道,树立起八路军坚持团结、积极抗战的正面形象,促进了根据地群众对八路军的拥戴,扩大了八路军在全国全世界的正面影响,推动了国内外对八路军的援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华报》 八路军 抗战形象 全面抗战
下载PDF
周恩来与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形象塑造
2
作者 张杰 胡凤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政党形象关乎党自身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更关乎党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鉴于抗战形象的时代性及抗战时期周恩来所承担使命的特殊性与艰巨性,研究周恩来对于中共抗战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具有较高的价值。全面抗战初期,周恩来通过理论... 政党形象关乎党自身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更关乎党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鉴于抗战形象的时代性及抗战时期周恩来所承担使命的特殊性与艰巨性,研究周恩来对于中共抗战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具有较高的价值。全面抗战初期,周恩来通过理论建构与亲身实践,成功塑造和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坚守者、持久抗战的实践者、统一战线的维护者和国际抗战的倡导者形象。深入总结周恩来塑造与传播中共抗战形象的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深化对政党形象塑造的理解,并为当前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初期 中国共产党 周恩来 抗战形象
下载PDF
美国媒体视域下的国民政府抗战形象——以《纽约时报》为中心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文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无论就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国民政府的贡献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全面抗战过程中,作为重要盟友的美国,其舆论界对于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在美国媒体视域下,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有一个逐步被认可的过程... 无论就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国民政府的贡献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全面抗战过程中,作为重要盟友的美国,其舆论界对于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在美国媒体视域下,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有一个逐步被认可的过程,其抗战形象亦经历了由被漠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政府的形塑过程,这些关注与变化直接影响到美国民众和政府对国民政府的认同。美国政府和民众对华援助的不断扩大,中国大国形象的树立,与美国媒体的宣传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纽约时报》,有大量关于国民政府抗战活动的报道,以其为中心探讨美国媒体视域下的国民政府抗战形象及其变迁,可以透视当时美国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看法及态度,体察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背景及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媒体 国民政府 抗战形象 《纽约时报》
原文传递
《黑白》视野中的东北义勇军抗战形象探究
4
作者 赵森 李玉敏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3期54-59,共6页
东北义勇军是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力量,其抗战活动也是彼时舆论界关注的焦点。由上海东北协会刊行的《黑白》半月刊对东北义勇军后期抗战活动的报道篇数多,持续时间长,为研究东北义勇军提供重要参考。以《黑白》对东北义勇军的大量报道... 东北义勇军是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力量,其抗战活动也是彼时舆论界关注的焦点。由上海东北协会刊行的《黑白》半月刊对东北义勇军后期抗战活动的报道篇数多,持续时间长,为研究东北义勇军提供重要参考。以《黑白》对东北义勇军的大量报道为中心,能够体察到东北义勇军抗战活动的真实处境,透视出立体化、可视化的抗战形象。东北义勇军抗战形象的宣传有赖于《黑白》的媒体报道,其形象的呈现在唤醒国人的民族观念以及坚信抗战必胜等方面亦有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白》 东北义勇军 抗战形象 媒体宣传
下载PDF
从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看中共抗战形象的构建 被引量:4
5
作者 彭波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8年第6期122-127,共6页
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飞抵延安,开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考察访问。在美军观察组考察期间,中国共产党从构建其抗战形象,巩固和发展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出发,与观察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通过和美军观察组的这次... 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飞抵延安,开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考察访问。在美军观察组考察期间,中国共产党从构建其抗战形象,巩固和发展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出发,与观察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通过和美军观察组的这次颇有成效的外交接触,中国共产党对外弘扬了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塑造了抗战的中流砥柱形象,成功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并对以后中共的对外政策的提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军观察组 中国共产党 抗战形象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
6
作者 徐方平 张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8,175,共12页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新中华报》四开三日刊的版面容量和出版周期,难以满足中国共产党抗战宣传需要;国民党当局接连发起两次反共高潮,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刺激了党内“左”倾思想的抬头,中国共产党亟需一份强有力的党报抵御敌对宣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新中华报》四开三日刊的版面容量和出版周期,难以满足中国共产党抗战宣传需要;国民党当局接连发起两次反共高潮,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刺激了党内“左”倾思想的抬头,中国共产党亟需一份强有力的党报抵御敌对宣传,统一党内思想,团结力量,以利抗战。内忧外患之际,《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有义务担当党报重任,通过公布中共中央重要指示,发表抗战纪念宣言;改进战地通讯、歌颂抗日英雄、表彰抗日战绩;刊发专文,揭露国民党妥协投降、消极抗战的错误行径,揭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胜利的信心与底气等,成功塑造出中国共产党坚决、英勇、自信的抗战形象,准确宣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与拥护,振奋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党报的战斗力,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赢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解放日报》 中国共产党 抗战形象
下载PDF
中国抗战作用被世人忽视原因之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黄爱军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6期69-73,共5页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国外忽视这一贡献,究其原因,大致有三:(1)“先欧后亚”战略,降低了中国战场的地位,限制了中国战场作用的发挥;(2)长期的战争消耗,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抗战力相...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国外忽视这一贡献,究其原因,大致有三:(1)“先欧后亚”战略,降低了中国战场的地位,限制了中国战场作用的发挥;(2)长期的战争消耗,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抗战力相对衰竭;(3)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削弱了中国的抗日力量,损害了中国的抗战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 抗日力量 战场 抗战能力 国民党 中国人民 抗战形象
全文增补中
1938—1941年《新华日报》对新四军抗战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暖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2年第2期23-29,共7页
全面抗战初期,坚持在华中敌后作战的新四军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敌后各方反动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和国民党等极力制造各种谣言攻讦、诬蔑新四军,以损害新四军在全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 全面抗战初期,坚持在华中敌后作战的新四军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敌后各方反动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和国民党等极力制造各种谣言攻讦、诬蔑新四军,以损害新四军在全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党在国统区的“发声筒”。皖南事变以前,《新华日报》从政治、军事、文化和国际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客观真实的报道,树立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积极抗战的正面形象,促进了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与了解,增进了国内外对新四军的援助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日报》 华中敌后 新四军 抗战形象
原文传递
文化抗战:公共展览与抗战动员(1937—1945)
9
作者 彭艳艳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22年第3期52-57,201,共7页
公共展览是一种物质化、视觉化与政治化的文化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的表达优势。全面抗战时期,公共展览成为宣传与动员抗战的重要文化载体。革命史展览塑造的革命记忆,成为团结御辱、一致对外的有力号召;战利品展览将前线战斗成果转化为一... 公共展览是一种物质化、视觉化与政治化的文化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的表达优势。全面抗战时期,公共展览成为宣传与动员抗战的重要文化载体。革命史展览塑造的革命记忆,成为团结御辱、一致对外的有力号召;战利品展览将前线战斗成果转化为一般民众的视觉叙事与亲身体验,最大限度激发民众抗战的政治热情与必胜信念;出国展览向国际社会表征中国坚韧不拔的抗战形象,为粉碎日本分裂中国的图谋以及争取国际舆论同情作出独特历史贡献。在宣传与动员抗战的同时,公共展览亦不可避免沦为国民党宣传党国一体化和政治合法性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展览 革命记忆 抗战形象 抗战信念 抗战动员
原文传递
“九一八”事变后地方媒体关于马占山抗战形象的建构与影响——以《滨江时报》和《国际协报》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丽丽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60-66,共7页
“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滨江时报》与《国际协报》作为距离江桥战场最近的民营报刊,在第一时间派出大量战地记者及时跟踪报道前线战况,积极宣传马占山江桥抗战的业绩。与国内外主流媒体相比,... “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滨江时报》与《国际协报》作为距离江桥战场最近的民营报刊,在第一时间派出大量战地记者及时跟踪报道前线战况,积极宣传马占山江桥抗战的业绩。与国内外主流媒体相比,地方媒体对本地事件的报道更注重时空的感知度、地域的本土化和贴近性,所以地方媒体对马占山抗战形象的建构更具详尽性、及时性、直观性、亲和性,对声讨日本侵略、呼吁全民抗战、培育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马占山 抗战形象
下载PDF
烽火里的“少年中国”——抗战时期青年形象及其心态转折
11
作者 吕彦霖 《华中学术》 2023年第2期95-105,共11页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的爆发,激起了民众的“青年崇拜”思想以及“少年中国”的民族国家想象。在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层面,彼时身处延安、大后方及战区三种地理空间的青年群体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立足文本与史料,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的爆发,激起了民众的“青年崇拜”思想以及“少年中国”的民族国家想象。在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层面,彼时身处延安、大后方及战区三种地理空间的青年群体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立足文本与史料,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深入还原为学界所忽视的战区火线青年形象,进而多维度地比较并呈现上述三种抗战青年群体的行为特征与精神内涵,凸显三者之间的差异,揭示战争对青年参与者的真实影响,以期对现代文学文本中抗战青年形象的研究有所突破。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回返战时历史现场,呈现历史细节,也为抗战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抗战青年形象 大后方知识青年 延安革命青年 火线青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