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浅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肖晶 邓小兵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25-28,共4页
本文探讨了张爱玲小说语言构成奇喻、奇景、奇彩、奇情方面的几个特点及其性格对小说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语言特色 情感 文学评论 意象 比喻 感觉 暗示
下载PDF
独特的视角 夸张的感觉——《透明的红萝卜》艺术手法浅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程艳芳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9-20,共2页
《透明的红萝卜》是当代实力派作家莫言的成名作,作家运用巧妙而高超的艺术手法,尤其是运用特殊的表现视角和感觉化的描写手法,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黑孩” 坚韧与自尊 同情与悲哀 感觉
下载PDF
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感觉化叙事方式 被引量:1
3
作者 方长安 《晋阳学刊》 2004年第4期92-94,共3页
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叙事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感觉化,具体表现为叙事语言的感觉化,叙事节奏的感觉化和以感觉为叙事结构中心,由是与中国现代小说既有的叙事方式区别开来,使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更准确地捕捉与表现了中国新型都市的现代生活。
关键词 1930年代 现代派小说 叙事 感觉
下载PDF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 被引量:2
4
作者 董福升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2期6-11,共6页
当代作家中,莫言无疑是在小说语言表现方面最具有鲜明特色和独创性的作家之一。他巧妙地赋予语言符号以强大的生命力,使之成为有灵魂的活的语言。莫言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借助感觉传情达意,字里行间充盈着感官化色彩,同时吸收了民... 当代作家中,莫言无疑是在小说语言表现方面最具有鲜明特色和独创性的作家之一。他巧妙地赋予语言符号以强大的生命力,使之成为有灵魂的活的语言。莫言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借助感觉传情达意,字里行间充盈着感官化色彩,同时吸收了民间语言的特点和精华。故乡的童年经历及特定地域的民间文化因子成为其语言生命的精神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感觉 民间 地理基因 童年
下载PDF
空濛如在:气和光色的混合动荡——胡弦诗歌的审美感觉论 被引量:1
5
作者 苗霞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7-102,共6页
这首诗,我视之为胡弦诗学理念的诗性呈现,它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从发生学上看,感觉,是胡弦诗歌的原动力.借助于极好的心灵感觉,诗人深情地抚摸着这个世界,心灵感觉又转化为语言的感觉化,语言的感觉化,或感觉化的语言仿佛使语言本身成... 这首诗,我视之为胡弦诗学理念的诗性呈现,它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从发生学上看,感觉,是胡弦诗歌的原动力.借助于极好的心灵感觉,诗人深情地抚摸着这个世界,心灵感觉又转化为语言的感觉化,语言的感觉化,或感觉化的语言仿佛使语言本身成了某种知觉器官,成了一种目光,又进而创作出一个诗意葳蕤的艺术世界,建立起诗人主体、客观世界、创作文本间的隐秘性联系;二、其感觉内质内涵中有-股既“致力于创造又痴迷取消”的相反相成的力量,一种既建构又解构的悖反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诗歌 审美 混合 光色 艺术世界 感觉
下载PDF
“滔滔不绝”的俗世喧嚣——莫言小说论兼及“乡土”叙事姿态的文学史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俞敏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43,共8页
莫言在处理小说和世界的关系时,找到了一条独特的路径:感觉化和高密东北乡是他的写作出发点;复调、多维、以人物立场为中心而拒绝鲜明的价值评判是他偏爱的发声方式。面对藏污纳垢的世界,莫言选择了用掺杂着幽默、狂笑、悲悯等种种情感... 莫言在处理小说和世界的关系时,找到了一条独特的路径:感觉化和高密东北乡是他的写作出发点;复调、多维、以人物立场为中心而拒绝鲜明的价值评判是他偏爱的发声方式。面对藏污纳垢的世界,莫言选择了用掺杂着幽默、狂笑、悲悯等种种情感的狂言乱语来解释,以"众声喧哗"的多义多解来呈现,以来自人性深处的欲望和迷恋来诉说。因此,莫言小说语言的滔滔不绝与俗世的闹腾间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形式意味,在小说的喧闹中,有了一个善良、邪恶、爱、恨、悲、喜杂糅的世界。这种方式正是在一个浮躁而又无法安稳的现实社会背景下,莫言从感觉出发,以小说的形式给了当代中国一个展示的舞台。这种展示,也使得莫言的小说,在面对中国乡土的种种恶与困顿时,建构了一种新的站立于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中的书写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感觉 俗世 滔滔不绝
下载PDF
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感觉化语言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佳玮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24-25,共2页
感觉化语言在小说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小说更加生动,基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描写,能够促使小说内的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将小说可感的艺术形象凸显出来。本文从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写实性感觉化入手,阐述了莫言小... 感觉化语言在小说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小说更加生动,基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描写,能够促使小说内的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将小说可感的艺术形象凸显出来。本文从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写实性感觉化入手,阐述了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超现实感觉化,最后总结了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感觉化的几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透明的红萝卜》 感觉 语言分析
下载PDF
意象:从开拓时空到重建价值
8
作者 马明奎 《骏马》 2019年第8期53-57,共5页
冯秋子《寸断柔肠》最重要的艺术成就是:意象作为艺术符号实现了开拓时空和重建价值的功能——就前者言,语言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意象体系的营构;就后者言,叙述也不再是意象实体的连接,而是一个价值生成的过程。在冯秋子这里,实现了内... 冯秋子《寸断柔肠》最重要的艺术成就是:意象作为艺术符号实现了开拓时空和重建价值的功能——就前者言,语言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意象体系的营构;就后者言,叙述也不再是意象实体的连接,而是一个价值生成的过程。在冯秋子这里,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同一从而完成了艺术本体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秋子 价值 感觉 意象
原文传递
新感觉派之“新”与存在主义之“本”
9
作者 杨经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3-61,共9页
新感觉派小说是存在主义思潮下的先锋性创作。这首先缘于"存在"即"感觉"的艺术理念,"感觉"因而被置于创作本体论地位。其次,其感觉化叙事关涉到存在主义"艺术生理学",作家们描写人的身体、运... 新感觉派小说是存在主义思潮下的先锋性创作。这首先缘于"存在"即"感觉"的艺术理念,"感觉"因而被置于创作本体论地位。其次,其感觉化叙事关涉到存在主义"艺术生理学",作家们描写人的身体、运动和各种感官与人造的大都市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身体叙事中发掘现代人生存的可能性和灵魂的困境。再次,新感觉派之"新"与五四"新浪漫主义"之"新"异曲同工,两者都吸取了存在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因质,不同的是,"新浪漫主义"只停留非自觉状态的单个作家层面,新感觉派却以"类"的方式完成了前者的价值预设。最后,新感觉派的重要影响之源是日本新感觉派,对两者进行对比可发现,前者的感觉化叙事趋于西方化质素,后者更偏向民族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存在主义 先锋性创作 感觉
下载PDF
《万里长歌》:让尘封的历史“活”起来——新闻直播的感觉化与故事化
10
作者 王凯 《中国广播》 2006年第12期35-37,共3页
如果说,《万里长歌》开播以来,得到了业内外好评,我认为主要是在主旋律题材广播直播节目的感觉化和故事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新闻直播节目的感觉化 何谓新闻感觉化?它是指受众接受和感觉新闻报道刺激的能力,如... 如果说,《万里长歌》开播以来,得到了业内外好评,我认为主要是在主旋律题材广播直播节目的感觉化和故事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新闻直播节目的感觉化 何谓新闻感觉化?它是指受众接受和感觉新闻报道刺激的能力,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这种刺激能够给受众带来愤怒、悲伤、压抑、快乐、愉悦等感觉。运用记者或新闻事件当事人、见证人的全部感官,去抓取细小的、具体的细节,给新闻报道一种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直播节目 感觉 故事 长歌 万里 “活” 历史 广播直播节目
下载PDF
率性的文字“舞蹈”——论格致散文的文体特征
11
作者 邓丽姣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67-70,110,共4页
新世纪初期,格致与其散文在文坛上颇引人关注。执着于生命的痛感,格致从个人经验出发,以极度的敏感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革新散文创作,形成独到的文体特色:文类杂糅、多变,既有小说技巧的精心融合也有任意组合的断章碎片;语言表达注重瞬间... 新世纪初期,格致与其散文在文坛上颇引人关注。执着于生命的痛感,格致从个人经验出发,以极度的敏感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革新散文创作,形成独到的文体特色:文类杂糅、多变,既有小说技巧的精心融合也有任意组合的断章碎片;语言表达注重瞬间感觉的捕捉,文字细腻散漫甚至不拘语法规则,有一股天真浪漫之气。与"新散文"作家相比,格致在散文文体上的创新缺少一份自觉,更是个人经验和艺术天性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致散文 文体特色 感觉 细腻散漫 孩童视角
下载PDF
莫言小说的感觉化语言分析——以《透明的红萝卜》的为例
12
作者 董福升 《华中人文论丛》 2013年第3期23-27,共5页
文章以莫言代表作《透明的红萝卜》为例,探讨莫言小说独具特色的"感觉化语言"风格。莫言十分善于将小说的描写语言感觉化、感官化,利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直观感觉来描绘事物、表情达意。这种"感觉化语言"可... 文章以莫言代表作《透明的红萝卜》为例,探讨莫言小说独具特色的"感觉化语言"风格。莫言十分善于将小说的描写语言感觉化、感官化,利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直观感觉来描绘事物、表情达意。这种"感觉化语言"可分为"写实性的"和"超现实的"两种,前者是利用生活经验对客体事物作感觉化描摹,后者是利用想象将感觉加以赋予、夸张、变异、幻化。莫言小说的"感觉化语言"与他的童年经历和对语言创新的自觉追求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写实 超现实 童年经历
原文传递
捕捉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13
作者 祝勇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 2017年第8期21-23,共3页
灵感这东西是捉弄人的,总是在我毫无准备、猝不及防的刹那,倏地在我的心湖上闪过,如同神话中的缪斯女神,带着炫目的光辉,令人难以置信地降临我的眼前。那时候我要么正在街心花园欣赏新剪枝的花树,要么正站在夜晚的草坡上仰首辨认... 灵感这东西是捉弄人的,总是在我毫无准备、猝不及防的刹那,倏地在我的心湖上闪过,如同神话中的缪斯女神,带着炫目的光辉,令人难以置信地降临我的眼前。那时候我要么正在街心花园欣赏新剪枝的花树,要么正站在夜晚的草坡上仰首辨认星座,于是,便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在我心灵的一环静水间倏地抖开几朵涟漪,那是一种创作的冲动。在那一瞬间里,如果能安静地坐在洁白的稿纸前,将心中的美妙感觉化成文字留存下来,我的内心会感受到巨大的欢愉。然而在那样的时空里,这一切又都是毫无可能的啊。等到过后我具备了充足的时间和条件来写一篇文章,或者作一首诗,那鲜活的感觉却早已被一枝干枯的死花,木然置于一片茫茫沙漠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间 感觉 安静 时间
原文传递
论张爱玲作品中的“感觉化”叙写
14
作者 郑璞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86-88,共3页
张爱玲以人的主体感觉与体验建构一种双重指涉结构来传达日常生活的种种"感觉"。张在表现感觉与心理时,能从人的感觉出发将此种感觉在外在世界中找到具体的事物来进行具化,形成感觉由对象印证,对象印证感觉的效果。而此种效... 张爱玲以人的主体感觉与体验建构一种双重指涉结构来传达日常生活的种种"感觉"。张在表现感觉与心理时,能从人的感觉出发将此种感觉在外在世界中找到具体的事物来进行具化,形成感觉由对象印证,对象印证感觉的效果。而此种效果取得的关键是在于张对于对象动态化的选择,以及在背后推动此种选择的"感觉化"的审美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双重指涉 日常生活 动态
下载PDF
它多么小(外二首)
15
作者 张正 《诗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7-18,9,共2页
张正长于写感觉.并将感觉化入精心挑选的富有戏剧性的生活场景与细节里。用近乎于白描的手法把感受呈现出来。《它多么小》中的“它”。可以是时光,可以是青春,也可以是我们面对的整个世界。
关键词 生活场景 感觉 戏剧性 “它” 张正 感受
原文传递
小妃如针,小青如线——众诗人在武汉谈叶小青和湘小妃的诗
16
《诗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24,共4页
谢克强:叶小青的诗长于写感觉,并将感觉化入精心挑选的富于戏剧性的生活场景与细节里,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感觉呈现出来,展示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力。像《雨天》《他一直在重复》《碎碎念》《插秧》都是如此。由于贴近生活的细微之处... 谢克强:叶小青的诗长于写感觉,并将感觉化入精心挑选的富于戏剧性的生活场景与细节里,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感觉呈现出来,展示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力。像《雨天》《他一直在重复》《碎碎念》《插秧》都是如此。由于贴近生活的细微之处,又由于诗人思绪的跳跃,使诗也具有跳跃性,尽管每首诗都很短,但呈现的诗意空间却不小,并使读者进入诗人营造的诗意空间,感受诗的艺术魅力。但我读后并不满足,何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武汉 生活场景 诗意空间 感觉 《插秧》 《雨天》 贴近生活
原文传递
浅谈对汉语拼音的认识
17
作者 刘丽萍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 2010年第2期8-9,共2页
从刚走出校门的师范生到一名特级教师,我在小学语文这条路上已经走了整整20年。在《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之际,回顾成长过程中与汉语拼音教学中的点滴往事,浸泡在感动里的一颗心变得软软的,暖暖的感觉化做了更强劲的力量推着我... 从刚走出校门的师范生到一名特级教师,我在小学语文这条路上已经走了整整20年。在《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之际,回顾成长过程中与汉语拼音教学中的点滴往事,浸泡在感动里的一颗心变得软软的,暖暖的感觉化做了更强劲的力量推着我向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教学 特级教师 小学语文 成长过程 师范生 感觉 校门
下载PDF
马丁·路德与尤金·奈达翻译及翻译理论对比研究
18
作者 吴和林 《华中人文论丛》 2013年第3期62-65,共4页
马丁·路德与尤金·奈达在西方《圣经》翻译史,乃至整个翻译史中的崇高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国内对于这两位在《圣经》翻译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翻译家的研究有厚此薄彼的情况。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自上世纪引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 马丁·路德与尤金·奈达在西方《圣经》翻译史,乃至整个翻译史中的崇高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国内对于这两位在《圣经》翻译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翻译家的研究有厚此薄彼的情况。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自上世纪引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翻译界的影响是任何西方翻译理论家难以企及的。与此同时,马丁·路德这位在德语版《圣经》上颇有建树的翻译家却鲜有关注。本文通过对比路德与奈达的翻译人生、《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总结了他们在《圣经》翻译及翻译理论方面的共性和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写实 超现实 童年经历
原文传递
表现化 感觉化 陌生化——何立伟小说语言漫论
19
作者 张献青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2年第6期32-34,共3页
中国当代文学进入新时期以来,一批新潮作家突破传统的语言模式,大有文学语言革命之势。苏章、马原、洪峰、叶兆言、何立伟、张辛欣等率先实验,且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只就大家比较熟悉的青年作家何立伟,谈一下他为了使小说的语言更... 中国当代文学进入新时期以来,一批新潮作家突破传统的语言模式,大有文学语言革命之势。苏章、马原、洪峰、叶兆言、何立伟、张辛欣等率先实验,且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只就大家比较熟悉的青年作家何立伟,谈一下他为了使小说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对“汉文字在文学绘事绘物传神上,它所潜在的无限表现的可能”所做的刻意追求,他将五官的感觉融进语言内部,并不断交织、贯通,可惜背离语言的常规形成了一种极富感性诱感的感觉化的鲜活的语言,以显示由于情绪的种种微妙起伏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的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语言 感觉 何立伟 陌生 中国当代文学 青年作家 语言模式 语言革命
下载PDF
论张爱玲日常叙事的意义与价值
20
作者 唐旭君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99-101,共3页
在风沙扑面、天地玄黄的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日常叙事显得极为殊异,但她却用这种叙事续接了"五四"以来的主体精神,为创作主体寻找日常化的立身向度。同时,她积极推进了"新感觉"派的叙事艺术,真正建立起了日常的&q... 在风沙扑面、天地玄黄的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日常叙事显得极为殊异,但她却用这种叙事续接了"五四"以来的主体精神,为创作主体寻找日常化的立身向度。同时,她积极推进了"新感觉"派的叙事艺术,真正建立起了日常的"感觉化"审美空间,并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日常处身的悲剧性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五四精神 创作主体 感觉 日常处身 悲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