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段感染骨煮沸后异位骨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扬 张迅 +4 位作者 伏杭江 朱杰 王飞云 罗彦平 周明武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40-1942,共3页
目的探讨大段感染骨煮沸后异位活化的可行性。方法将160只健康6个月龄中国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80只。实验组:首先制备兔胫骨感染模型,然后截取2.0cm长感染胫骨,经煮沸灭菌后,异位于对侧大腿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之隐动脉... 目的探讨大段感染骨煮沸后异位活化的可行性。方法将160只健康6个月龄中国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80只。实验组:首先制备兔胫骨感染模型,然后截取2.0cm长感染胫骨,经煮沸灭菌后,异位于对侧大腿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之隐动脉处,1.0克氏针固定于股骨卜对照组:存同一部位截取相同长度的无菌胫骨段经生理盐水浸泡后,余步骤同实验组。两组分别于术后各时间节点处死10只兔,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移植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I型胶原蛋白生成量的灰度值,分析判断两组骨活化进程。结果自体正常骨忡化肟逐渐被结缔组织包裹,其表面出现大小不同的小凹,且逐渐增多,要快于煮沸骨相应进程。对照组BMP-2和I型胶原蛋向的灰度值在术后10周达到峰值,分别为147.04±9.52、148.87±6.52,与实验组术后16周相应数值(145.08±6.59、147.25±5.4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自体正常骨异位于血供丰富的组织间隙内经过10周可转变为活化骨,要快于煮沸竹,而煮沸骨经过16周也完成活化过程。证实兔大段感染骨煮沸后异位活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煮沸 异位 活性 形态发生蛋白-2 I型胶原
原文传递
大段感染骨煮沸后异位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扬 罗彦平 +3 位作者 周明武 朱杰 张迅 徐立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310-1316,共7页
[目的]探讨大段感染骨经煮沸后异位再血管化的可行性。[方法]将120只健康6个月龄中国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只。实验组:首先制备兔胫骨感染模型,然后截取2.0 cm长感染胫骨,经煮沸灭菌后,异位于对侧大腿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之... [目的]探讨大段感染骨经煮沸后异位再血管化的可行性。[方法]将120只健康6个月龄中国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只。实验组:首先制备兔胫骨感染模型,然后截取2.0 cm长感染胫骨,经煮沸灭菌后,异位于对侧大腿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之隐动脉处,1.0克氏针固定于股骨上。对照组:在同一部位截取相同长度的无菌胫骨段经生理盐水浸泡处理后,余步骤同实验组。两组分别于术后0、4、6、8、10、12周各处死10只兔子,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异位血管化骨CD34阳性血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量的灰度值,分析判断两组血管化情况。[结果]术后4、6、8周,实验组CD34阳性血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VEGF蛋白表达量也均低于对照组,但仅术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12周,实验组CD34及VEGF检测结果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CD34阳性血管数及VEGF蛋白表达量分别在术后10、8周达到峰值,之后均成下降趋势。此时,两组异位血管化骨几乎完全被软组织包裹;两者贴附紧密,分离困难。[结论]自体正常骨在术后8周完成再血管化,要快于煮沸骨,而煮沸骨在术后10周也完成再血管化。证实兔大段感染胫骨经煮沸灭菌后异位于肌肉丰富的知名血管处,使其再血管化,转化为血管化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煮沸 异位 再血管化 VEGF CD34
原文传递
慢性骨髓炎的病原学特点及抗菌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燕萍 陈娅 +1 位作者 武新安 赵龙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867-2870,共4页
目的:了解慢性骨髓炎的病原学特点及抗菌药物应用的现状。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慢性骨髓炎的病原学特点及抗菌药物治疗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慢性骨髓炎感染致病菌具有复杂的特点,即混合性、多重性、交叉性,需氧... 目的:了解慢性骨髓炎的病原学特点及抗菌药物应用的现状。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慢性骨髓炎的病原学特点及抗菌药物治疗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慢性骨髓炎感染致病菌具有复杂的特点,即混合性、多重性、交叉性,需氧菌、厌氧菌同时存在,甚至有真菌感染的存在。近年来阳性球菌感染率下降,阴性菌感染率上升。其抗感染治疗主要有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其中抗菌药物的局部使用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抗感染骨材料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广泛。但与此同时,抗菌药物的全身应用与局部应用是否容易诱导耐药等问题则是需要关注和研究解决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炎 细菌学研究 抗菌药物 感染材料
原文传递
外固定支架骨搬移技术对严重下肢感染骨缺损的治疗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辉 王爱民 +5 位作者 沈岳 曾礼学 赵玉峰 孙红振 郭庆山 唐颖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7期1961-1963,共3页
目的对32例下肢感染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探讨下肢感染骨缺损的细菌学特点、治疗策略以及治疗中常见的困难。方法32例下肢感染骨缺损患者中,男26例,女6例,17~50岁,平均34岁,股骨感染骨缺损11例,胫骨感染骨缺... 目的对32例下肢感染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探讨下肢感染骨缺损的细菌学特点、治疗策略以及治疗中常见的困难。方法32例下肢感染骨缺损患者中,男26例,女6例,17~50岁,平均34岁,股骨感染骨缺损11例,胫骨感染骨缺损21例,病程1个月至3年,平均1.2年。感染最早发生时间为骨折术后3d,最迟为3个月。其中开放性骨折27例,闭合性骨折5例,均行清创,灌洗引流、内固定取出、外固定支架固定、截骨延长骨搬移术。结果术前、术中细菌学培养32例均为阳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例,溶血性链球菌6例,其他细菌6例。术后对27例患者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所有骨折全部得到愈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个月。结论(1)耐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下肢骨折术后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2)下肢感染骨缺损手术治疗难度大,术前应作好周密的准备,不要轻易尝试;(3)手术方法采用I期或Ⅱ期清创、骨搬移术,手术清创应尽量彻底、去除死骨、术后敏感抗生素灌洗;(4)I期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感染骨缺损死腔可以提高疗效,有利于Ⅱ期骨搬移;(5)术后科学的康复治疗对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感染缺损 外固定支架 搬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硝酸银负载珊瑚羟基磷灰石的细胞毒性实验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宇 尹庆水 +3 位作者 张余 赵华福 陈旭琼 傅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2期8295-8298,共4页
背景:硝酸银负载珊瑚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具有抗菌性能的新型植骨材料,在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国内对其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目的:制备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观察其对L929细胞的毒性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 背景:硝酸银负载珊瑚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具有抗菌性能的新型植骨材料,在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国内对其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目的:制备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观察其对L929细胞的毒性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10/11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将自制的珊瑚羟基磷灰石浸泡于1×10-2,1×10-3,5×10-4,1×10-4,5×10-5,1×10-5mol/L硝酸银溶液中制得不同浓度的载银人工骨材料。按1.25cm2材料表面积/1mL培养基比例加入培养基,37℃下浸提24h。方法:将材料浸提培养基与L929细胞共培养48h,运用MTT法测得细胞相对增殖度,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175-2008中的相关标准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L929细胞在不同材料上的增殖情况及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MTT法检测结果表明硝酸银浓度≤5×10-5mol/L时,材料对L929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材料浸提液即使在高浸提比100%下,浸提产物也无细胞毒性作用。镜下观察发现5×10-5mol/L组及1×10-5mol/L组细胞形态正常,贴壁生长良好。结论:低浓度的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对体外培养的L929细胞的增殖、生长无明显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羟基磷灰石 细胞毒性 MTT比色法 感染替代材料 银离子
下载PDF
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的载银量及其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宇 尹庆水 +3 位作者 张余 李剑 陈旭琼 傅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11-1415,共5页
目的测定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Ag+-CHA)人工骨材料的载银量并观察其与成骨细胞的相容性。方法将自制的珊瑚羟基磷灰石浸泡于相应浓度硝酸银溶液中制得不同浓度的载银人工骨材料,用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检测各载银材料的载银量;并将小鼠... 目的测定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Ag+-CHA)人工骨材料的载银量并观察其与成骨细胞的相容性。方法将自制的珊瑚羟基磷灰石浸泡于相应浓度硝酸银溶液中制得不同浓度的载银人工骨材料,用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检测各载银材料的载银量;并将小鼠胚胎成骨细胞株(MC3T3-E1)种植于人工骨材料上,用MTT法、倒置相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等观察细胞在材料中的生长情况及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10-2、10-3、5×10-4、10-4、8×10-5、5×10-5 mol/L浓度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的载银量分别为(4127.67±47.35)、(167.90±11.00)、(83.42±4.51)、(30.20±2.32)、(22.39±4.09)、(15.11±0.55)μg/g;MTT结果表明8×10-5、10-5 mol/LAg+-CHA及其他非载银材料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可诱导细胞迅速增长。镜下观察发现上述材料上的细胞形态正常,贴壁生长良好。结论低浓度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在诱导MC3T3-E1细胞的增殖方面性能优越,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抗感染骨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羟基磷灰石 生物相容性 MTT比色法 感染替代材料
下载PDF
感染骨灭活原位移植联合自体PRP复合骨髓悬液局部注射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贝朝涌 李强 +1 位作者 唐际存 王锐英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6期30-32,共3页
目的观察感染骨灭活原位移植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骨髓悬液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作成慢性骨髓炎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只。以感染灶最严重处为中心,取出死骨及感染骨2 cm,煮沸灭活15 m... 目的观察感染骨灭活原位移植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骨髓悬液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作成慢性骨髓炎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只。以感染灶最严重处为中心,取出死骨及感染骨2 cm,煮沸灭活15 min,原位移植并闭合伤口。实验组术后局部注射自体PRP复合骨髓悬液,隔周1次,共注射3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第4、8、12、16周取5只动物耳静脉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后处死,行局部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及成骨区域灰度值测定。结果实验组无骨髓炎表现,新骨逐渐生成,骨干结构重塑。对照组局部组织肿胀,骨内脓肿、死骨形成,周围骨质疏松,窦道形成,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实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骨组织中平均骨小梁面积百分比、成骨区域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感染骨灭活原位移植联合自体PRP复合骨髓悬液局部注射治疗慢性骨髓炎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炎 感染灭活原位移植术 富血小板血浆 髓悬液 慢性髓炎动物模型
下载PDF
游离组织瓣移植与VSD组合治疗四肢骨感染骨外露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德强 《当代医学》 2014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与VSD组合治疗四肢骨感染骨外露的方式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四肢骨感染骨外露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在经清创处理后,进行封闭负压吸引1周左右,对患者实施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36例...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与VSD组合治疗四肢骨感染骨外露的方式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四肢骨感染骨外露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在经清创处理后,进行封闭负压吸引1周左右,对患者实施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36例四肢骨感染骨外露患者在经过VSD封闭负压吸引后,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细菌培养结果呈阴性,骨外露部位的周围组织有肉芽组织生成,经游离组织瓣移植后,全部成活;2例早期出现血管危象,经治疗全部恢复。结论离组织瓣移植与VSD组合治疗四肢骨感染骨外露的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组织瓣移植 封闭式负压吸引 感染外露
下载PDF
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德全 张伯松 +4 位作者 刘洪波 高志强 龚晓峰 毛玉江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明确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清创术后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的可行性,了解在感染的环境条件下,开放松质骨植骨愈合的组织病理变化过程。方法新西兰白兔62只,制备双侧桡骨中段骨折,骨折端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性骨折模型,4周后经过X线... 目的明确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清创术后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的可行性,了解在感染的环境条件下,开放松质骨植骨愈合的组织病理变化过程。方法新西兰白兔62只,制备双侧桡骨中段骨折,骨折端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性骨折模型,4周后经过X线片、病理、细菌培养来确定是否为感染。将确认为感染性骨折的47只兔,一侧桡骨行清创术并制造长度为1cm骨折端骨缺损,一期行自体松质骨植骨,伤口开放不闭合。另一侧桡骨不植骨为对照组。于第3、7天,第2、4、6、8、10、12周摄X线片,取材行EDTA脱钙,常规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学变化。术后14周处死剩余兔取材行EDTA脱钙,常规HE染色组织病理检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植骨术后第3、7天病理示绝大部分植骨条坏死。2周显示有新生骨痂生长。4周骨折愈合率:植骨组为20%,对照组为7%。6周骨愈合率分别为60%和20%。8~12周骨折愈合率分别为87%和67%。组织病理学显示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均可见缺损部位的炎症灶内有新骨形成和对松质骨条的替代过程。感染率:植骨组为13%,对照组为7%。骨痂面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一期开放植骨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质 对照组 感染缺损 术后 开放 常规 阶段
原文传递
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 被引量:19
10
作者 陈红卫 赵钢生 +3 位作者 鲍丰 楼舒畅 王子阳 赵品益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10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起,对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行彻底清创后,一期植入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35个月,平均21.3个月,1例发生术后伤口表浅感... 目的探讨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起,对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行彻底清创后,一期植入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35个月,平均21.3个月,1例发生术后伤口表浅感染,随访期间均无骨髓炎复发,未见明显的全身反应,无再骨折,X线片显示,术后骨髓炎区被CPC充分填塞,随访时CPC部分降解成骨。结论在病灶清除后,一期将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残留的感染性骨缺损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药磷酸钙人工 慢性髓炎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 慢性髓炎 治疗 载药 感染缺损 随访时间 髓炎患者 人工植入 临床疗效
下载PDF
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1
作者 蔡成阔 舒衡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6-192,共7页
骨缺损通常由创伤、感染及骨肿瘤导致。目前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牵张成骨技术、带血管蒂骨移植技术及截肢等。各种方法因手术适应证不同、手术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其固有的局限性。Masquelet技术的出... 骨缺损通常由创伤、感染及骨肿瘤导致。目前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牵张成骨技术、带血管蒂骨移植技术及截肢等。各种方法因手术适应证不同、手术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其固有的局限性。Masquelet技术的出现为解决骨缺损提供了一个简单安全、更具成本效益比的解决方案。Masquelet技术主要包括体内形成诱导膜和诱导膜内植骨两个步骤:对骨缺损部位彻底清创,清除感染及坏死组织,对骨折进行足够稳定的固定,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部位,感染性骨缺损需根据感染部位细菌培养药敏结果使用含敏感抗生素的骨水泥;第一次手术后6~8周,纵行切开诱导膜,小心移除骨水泥,填充自体松质骨并缝合诱导膜。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发现,诱导膜是一种高度血管化、富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等多种生长因子的生物膜,可促进骨的再生及修复。Masquelet技术可以有效治疗多个部位的创伤后骨缺损、感染性骨缺损、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也可为颌面外科解决骨缺损问题提供治疗思路。Masquelet技术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再发感染、移植骨吸收、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等。通过对Masquelet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缺损 et技术 治疗方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水泥填充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转化生长因子Β1 先天性胫假关节
原文传递
磷酸钙骨水泥载药核心的块型重组合异种骨体内缓释及修复兔长段感染性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孙效棠 赵黎 +4 位作者 胡蕴玉 李丹 袁志 崔庚 杜俊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5-169,共5页
目的 寻找抗感染的块型重组合异种骨制备工艺简便的药物缓释方式 ,一期修复感染性长段骨缺损。方法 将载药的自凝固磷酸钙骨水泥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分 4柱置入块型重组合异种骨 (massive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MR... 目的 寻找抗感染的块型重组合异种骨制备工艺简便的药物缓释方式 ,一期修复感染性长段骨缺损。方法 将载药的自凝固磷酸钙骨水泥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分 4柱置入块型重组合异种骨 (massive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MRBX) ,制成 CPC载药核心的块型重组合异种骨 (CPC- MRBX)。用 18只成年大白兔行体内缓释实验。按照术后 1、2、5、10、15、2 0、2 5、30和 35 d分为 9组 ,每组 2只。将 CPC- MRBX植入兔骶棘肌肌袋中 ,按各时间点测定动物的血药浓度 ,并从植骨处取软组织测定植骨区周围的药物浓度。动物模型采用兔股骨感染长段骨缺损模型 ,共 4 0只。外固定架位于膝上 1.5~ 2 .0 cm ,邻近截骨处的固定针距离截骨端 0 .5~ 0 .8cm,针道方向垂直于股骨前外侧面 ,并在植入材料后适当加压。实验组 (n=2 5 )用 CPC- MRBX修复 ,对照组 (n=15 )将自体骨段回植。术后观察动物饮食、活动和伤口的变化 ;在 4、8、16和 2 4周分别行影像学、组织学观察两组骨愈合情况。 结果 CPC- MRBX的制备过程在常温、常压下顺利完成 ,体内药物缓释实验显示组织中有效药物浓度可以维持 30 d左右 ,同时血药浓度无明显增高。动物模型的固定方法可靠 ,术后实验组动物一般情况可。术后 4 d动物能够正常站立 ,X线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水泥 重组合异种 药物缓释 载药核心 感染缺损 修复
下载PDF
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优势与问题 被引量:18
13
作者 占华松 陈跃平 章晓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0期4848-4854,共7页
背景:随着现代技术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用于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途径虽然逐渐增多,然而困扰的难点却依然是缺少一种兼备抗感染、诱导骨折再生修复和可生物降解材料为一体的复合体,用于达到一期治疗目的措施;这也是未来医疗工作者奋进... 背景:随着现代技术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用于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途径虽然逐渐增多,然而困扰的难点却依然是缺少一种兼备抗感染、诱导骨折再生修复和可生物降解材料为一体的复合体,用于达到一期治疗目的措施;这也是未来医疗工作者奋进的目标和动力。目的:探讨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应用及前景。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万方、中国知网、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13 至2019 年相关国内外文献,内容包括:①局部抗生素临床运用及研究文献;②缓释系统治疗骨感染的实验研究文献;③生物支架材料在大段骨缺损中应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献;④骨组织工程在修复感染性骨缺损中的应用及发展文献;⑤3D 打印技术相关文献。共纳入60 篇文献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骨感染部位抗生素局部使用疗效可观;②骨组织工程在诱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治疗中具有远大发展前景及潜力,为未来骨科医生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开辟了新道路,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新希望,而探索最合适的优质种子细胞成为该项技术的突破点及挑战;③探索骨组织工程技术、抗菌药物和可吸收性生物材料完美契合的新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是未来骨科临床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全新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感染缺损 种子细胞 抗菌药物 缓释系统 3D打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一期短缩延长术治疗感染性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兴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一期短缩延长术治疗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0~2013年13年间,应用Ilizarov技术一期短缩延长术治疗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60例。男42例,女18例;治疗时年龄:最小6岁,最大52岁,平均34岁。...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一期短缩延长术治疗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0~2013年13年间,应用Ilizarov技术一期短缩延长术治疗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60例。男42例,女18例;治疗时年龄:最小6岁,最大52岁,平均34岁。股骨20例,胫骨40例,合并足下垂30例。骨缺损长度7~9 cm 16例,9~12 cm 18例,12 cm以上26例,最长缺损25 cm。治疗时仍有感染的42例,股骨15例,胫骨27例;感染静止18例。治疗过程:彻底切除感染病灶,从切除骨端清除髓腔内炎症肉芽组织,骨髓腔内及残存髓腔内放置川嶌式持续洗净管,生理盐水加敏感抗生素洗净,安装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一期尽可能加压短缩使两断端接合;如缺损范围过长或软组织臃肿,一期不能完成加压短缩对接,术后缓慢加压短缩,直到两断端对接。骨干骺端皮质骨截骨,截骨后2周开始延长,每日延长0.5~1 mm,分4~6次进行,直到两下肢等长。对接点部分骨缺损,股骨12例,胫骨26例,经再次补充植骨16例,碎骨术8例,骨断端愈合及延长段骨皮质化完成后,拆除外固定。[结果]炎症全部治愈。股骨20例全部对接点愈合,两下肢等长;13例膝关节僵硬,7例能部分屈伸,1例合并髋内翻。胫骨40例,38例两下肢等长,2例下肢短缩1 cm,自感满意。足下垂30例同时矫正27例,2例部分矫正,1例出院时尚未矫正。[结论]Ilizarov技术一期短缩延长术是治疗大段感染性骨缺损肯定有效的方法,值得普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短缩延长术 感染缺损 川嶌式持续洗净疗法
原文传递
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邱旭升 陈一心 +3 位作者 戚晓阳 殷志鹏 张岩 王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64-1068,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36例37处创伤。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36岁。均为创伤后发生感染性骨缺损,骨缺损位于胫腓骨24例25处,股骨6例6处... 目的探讨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36例37处创伤。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36岁。均为创伤后发生感染性骨缺损,骨缺损位于胫腓骨24例25处,股骨6例6处,尺桡骨2例2处,跟骨3例3处,锁骨1例1处。发病至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时间为0.5~36.0个月,平均6.2个月;其中15例患者为急性感染(病程<3个月)。一期手术去除内固定物后,彻底清除感染坏死的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并在骨缺损处填充含抗生素骨水泥块;彻底清创后如果存在骨折不稳,则以外固定支架或石膏予以稳定;术后给予敏感抗生素。二期(一般一期术后6~8周)取出骨水泥,小心保护由骨水泥诱导形成的诱导膜,并在诱导膜内填充颗粒状自体髂骨。结果清创术后患者住院时间17~30 d,平均22.2 d;二期术后住院时间7~14 d,平均10 d。16例清创术后行局部皮瓣移位或游离皮瓣移植覆盖创面者,术后皮瓣均成活。1例股骨骨折患者术后11个月感染复发改行Ilizarov技术治疗;1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感染复发最终行截肢术;1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清创术后感染未能控制,后行多次清创术并最终行踝关节融合;1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失访;余32例33处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年。感染控制率91.7%(33/36)。患者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12个月,平均7.5个月;均无再骨折发生。其中1例股骨干骨缺损患者侧方成角15°,下肢短缩1.5 cm;7例出现钉道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钉道护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时,6例关节周围骨缺损患者邻近关节功能受限。结论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操作简便,不受限于骨缺损大小,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膜技术 感染缺损 清创 水泥
原文传递
Masquelet术与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6
作者 耿磊 程前勇 董志远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10期1094-1096,共3页
目的对比Masquelet术与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4-01-2016-12将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行Ilizarov骨搬移术,14例)和观察组(行Masquelet术,18例),比较2组... 目的对比Masquelet术与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4-01-2016-12将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行Ilizarov骨搬移术,14例)和观察组(行Masquelet术,18例),比较2组骨缺损治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时间264(134~385)d,长于观察组的243(121~358)d(P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年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分)为87.6(73~97)分,高于对照组的83.6(65~94)分(P <0.05)。结论 Masquelet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缺损 Masquelet术 Ilizarov搬移术
原文传递
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伟 张群 +3 位作者 唐佩福 梁向党 张立海 郝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315例,男性236例,女性79例;年龄14 ~ 72岁,平均35岁;病史2个月~10年,平均9个月.病变在胫骨上段86...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315例,男性236例,女性79例;年龄14 ~ 72岁,平均35岁;病史2个月~10年,平均9个月.病变在胫骨上段86例,胫骨中段92例,胫骨下段137例;伴有软组织缺损146例.骨缺损长度2~ 18cm,平均8cm;随访时间1~6年,平均28个月.术后随访观察骨及软组织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15例感染均一期控制,未见骨髓炎复发,软组织缺损创面全部愈合.63例行胫骨短缩延长术患者均实现一期骨性愈合.252例行胫骨骨搬移术,147例骨断端一期骨性愈合;97例骨断端经二期植入髂骨松质骨后实现骨性愈合;8例骨延长区成骨不良,经髂骨植骨后全部愈合.8例出现足下垂畸形,15例出现钉道感染,2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出现再骨折,10例出现轴向偏移,上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良好疗效.结论 对于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Ilizarov技术能同时实现感染病灶彻底清除、骨不连治疗、皮肤软组织修复以及均衡肢体长度,一期手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缺损 髓炎 ILIZAROV技术 外固定架
下载PDF
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护理措施 被引量:14
18
作者 丁晓云 李丹 +3 位作者 张永灵 王群 何培培 刘娟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及护理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对35例行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归纳,评价效...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及护理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对35例行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归纳,评价效果。结果 35例均获得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患者创面修复,骨缺损愈合,均按治疗计划拆除Ilizarov外固定架,未因护理不当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中,全面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外固定架 搬运 感染 感染缺损 护理
下载PDF
庆大霉素抗菌骨制备及体内外释放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宝兴 张育敏 +1 位作者 李春源 赖炽香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93-296,共4页
目的研制一种既有成骨作用又有局部抗感染能力,且有较低免疫原性的新型高效骨植入材料。方法采用超声和负压双重复合法制备复合庆大霉素抗菌骨并辐照灭菌,通过扫描电镜和微生物测定法分别检测其复合情况及庆大霉素在体内外的缓释特性。... 目的研制一种既有成骨作用又有局部抗感染能力,且有较低免疫原性的新型高效骨植入材料。方法采用超声和负压双重复合法制备复合庆大霉素抗菌骨并辐照灭菌,通过扫描电镜和微生物测定法分别检测其复合情况及庆大霉素在体内外的缓释特性。结果明胶复合庆大霉素抗菌骨在体外12d、体内14d持续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基本达到临床局部抗菌效果。结论明胶复合庆大霉素抗菌骨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缓释特性,有望成为感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植入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 庆大霉素 辐照灭菌 植入材料 感染缺损 生物相容性
原文传递
择期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被引量:12
20
作者 曹建明 周亚净 +2 位作者 朱巧辉 王双 王福川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980-984,共5页
目的探讨和总结择期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择期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20~5... 目的探讨和总结择期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择期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20~59岁,平均36岁。受伤原因:9例交通事故,5例高处跌落,3例砸伤,均系开放性骨折,其中GustiloⅡ型1例,GustiloⅢA型5例,GustiloⅢB型7例,GustiloⅢC型4例;左侧5例,右侧12例;骨缺损部位在胫骨上段7例,中段6例,下段4例。骨延长-骨搬移前骨缺损长度6~10cm。感染创面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约3cm×4cm^7cm×9cm。一期手术清理创面:去除感染骨段、植入骨水泥链珠或以VSD及皮瓣覆盖创面控制感染;择期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骨延长-骨搬移技术通过骨段输送或加压使骨缺损修复、重建。分析各项指标如骨缺损长度、携带外固定架时间等,并对患肢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3.5个月。其中12例应用皮瓣患者术后均成活,余5例经游离植皮或换药愈合。胫骨骨段搬移或延长6~10cm,平均7cm;外固定架携带时间7~16个月,胫骨缺损均获得重建,平均11个月。根据Paley标准评价骨延长-骨搬移结果及功能,优1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择期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具有治疗周期短、并发症少等特点,同时重建肢体及矫正畸形,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外固定架辅助下 搬移技术 感染缺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